唸書時,最討厭是老師要我們在英文報章抓新聞來翻譯。
當年的英文老覺得不好做,很多生詞不懂,翻著幾本電話簿般厚的字典;一本看不懂,解釋意思不夠完整,又翻另一本,第三本、第四本;手裡又要抄例句,好煩!
可是進入社會的工作,還不是都在做這些嗎?那些年代連快譯通都沒。最早出現在我手上的即譯工具是 Sharp 的 IQ 機,裡面加插一張漢英。英漢翻譯詞典;字庫嚴重缺乏。
早年,當過星加坡人秘書;老人家,要讀英文報章給他聽,要即時解釋;當年不懂問他為什麼不讓我讀中文報的乾脆。
去到美國公司,管理偌大的資料館,每日要把剪報排好,做拷貝分到不同的業務頭頭處。才發現自己有油墨敏感,於是獃在資料館中時,要戴著黑手套;直跟報攤裡的報販分報紙沒兩樣,但邊做邊打噴嚏還是沒辦法防止;感覺也不好,幹麼一個行政秘書整天在資料館裡當報販(當年想法很執著吧)。
自從進入本地集團,就不再踫英文報章;又自從有互聯網,我都轉換到電子報去。
再沒想到,接受了深圳一個新任後;前人訂下的英文報章成為我每日讀香港新聞的重要「花時間」事務。
重新練好英文,也許才是當中的最大裨益。其實嘛,也是樂意的。
轉念,從前辦事,都先以自己優先意願作決定;今日,卻很隨意。反正,來問問題的,我都不忙翻資料去解答,我還要忙什麼,把什麼意慾優先?
學習順應變遷,順便歸利,好了,可以簡稱為「順利」嗎;這樣無厘頭甚至曲解原意的簡稱,也是國內一種文化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