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的是今日葵青的黑盒劇場 iStage 作品《大報復》。
很多人認為小劇場很多都是試驗性質,場地小空間小,場景一定不會講究;甚至認為這些都是小劇團作品,不夠卡士;就斷論都是沒什麼瞄頭的作品。
但小劇場是我偏愛的,由中英劇團當年的「波老道實驗室」開始,我就對這種小實驗劇場有了一種特別的感覺。
實驗,沒錯有種當白老鼠的錯覺;但何妨?這不入口,不影響性命安危的!在大劇院買票進場的,不見得每齣都拍案別絕;對不?!小本經營,只要是班底質素好,就能形成是一個創意或創新性高的作品。
當然,我有時也喜歡大劇團大舞台的劇目;那些,我比較會帶著更高的期望——華麗別致的衣飾,細膩的、有深意故事,機關多變舞台設計……等等等等。
但對於小劇場,我希望得到的,是拳拳到肉的感覺——輕快明朗的劇本節奏、簡單直接生活化的台詞、坦率簡潔但多功能的佈景。因為作為一個觀眾,小劇場座椅空間不舒適啊!可是,視線範圍是那麼清析那麼接近,聽的對話都是那麼真實相近。
導演劉浩翔,很擅於處理小劇場;我不是說他對於大製作不擅長,而是底從「波老道實驗室」他自編自演自彈自唱的「相聚21克」時,已經對他所編的那種人性之間的告白,有一種特別鍾愛。現代化的、都市的、顯白的、精警的;就像隨時在身邊發生著的小故事
《大報復》是一個認為得不到家庭的愛、不擅於社交、樣子不討好、沒事業的中女,覺得生活無望生無可戀,決定尋死。因為是一個追求完美的性格,就在尋死前編排好死亡的每個小節,包括為每一個人留下一封遺書,指責收信人對她的不好,以作為一種報復。
誰知世事難料,就在編訂為的尋死的那個平安夜;出現了點意外,她重遇曾經勉為其難地拍拖兩個月,但當中毫無戀愛感覺的前男友,大家在各懷心事中喝了幾杯,一覺醒來,這男竟然同睡了一床,而且還錯過了自殺的編程。這真糟糕,那些遺書都已經在前一天叫速遞送出去了;換言之,被指責的名單裡,包括包租婆、唯一的好朋友、妹妹、哥哥、還有媽媽;都收到了信,自然就以為她已自殺死了;但她沒死呀,只好面對著承擔這些被她指責的人,就她的報復而反報復了。
劇一開始,女主角就說自己已死,是靈魂向觀眾介紹身後在哭得呼天搶地的家人。刻意誤導觀眾在之後一段時間都打著個大問號,故事就由女主角說自己未自殺,但已在計劃自殺的時候展開。可是直到完場時,女主角其實還是在生時。在尾段導演還刻意安排一個轉場景中,她的一家人抬著棺前行 (棺是利用台中一張黑長檯,作為演變,有時它演繹著家裡餐檯,又演繹成女主角醒來發現睡在前男友側的睡床,也演繹了一口棺材。) 小劇場,燈光、音響都得要精準,丁點的瑕玼都難逃觀眾法眼。這劇場口多,穿梭場景與場景中,是戲院門外、小窩裡、媽媽家、酒吧……都靠一檯四椅變化著;這時,燈光就是最大的幫助。
因為報復,在準備遺書時,充滿自己的對人生的要求是怎樣的聖潔與高貴;相反媽媽偏心大哥和妹妹的愛,對她的漠視,偽善,無知;哥哥隱藏同性戀而不敢向母親大人表白為視作無膽與虛偽;妹妹終日只靠男友生活……統統都是不對。甚至包租婆對她的刻薄言語;好友對音樂的零天份;她無意間揭發前男友的女友一腳踏兩船的秘密;通通都是她認為生活中不能容的,而成為她報復信的內容。
在沒有依期死去,並得知世上也並非無人關心的新感受時,她選擇面對承受;殊猜不到這「遺書」竟然變成「幸福要多行一步」的改變;換來的是母女間的坦言交心,哥哥受到感動決定一步步讓家人接受自己的另一半,妹妹積極的找工作開展事業,好友被醍醐灌頂決定出國尋找名師認真學好音樂,前男友對她的關愛……令她重新感受人間有情,對自己理想重拾信心。
這故事背景與人物都什麼特別,平凡的人,平凡的家庭;也因為這種平凡,我們很容易共鳴,周遭就總有些這樣的人;總認為所有都不了解他,其實他從來沒打算過讓人了解。很高興藍藍每次看罷一個劇都會跟我討論;她說:「與家人,尤其與媽媽的溝通都是一種長久的習慣關係,作為父母不要祈求子女在長大後忽然好喜歡跟父母討論事情。」
劇裡用報復信擬作單向的溝通,主角用到自殺才敢向家人表白心裡所想,是那麼的竭斯底里呢。人總強調渴望被愛,等愛,不如走出第一步,去愛身邊的人,他們不懂回應,就一步一步教曉對方去釋放出愛,用不上動軏以性命去單向要脅;因為,自殺,生命結束,幸福終於來到,卻已無福消受;這才是對自己最大的報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