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這一系列〈家中長者患上腦退化〉歷程文章,請擊入看文章列。
由外婆帶大的女兒,陪著我帶著我爸媽去見腦科醫生。2017年的秋。
對於找哪一位醫生,當時沒有太多概念。經一位在醫務集團工作的朋友向他們集團裡的醫生問推介。我當時意思是,如果是一位女醫生,可能給媽媽在相談時更多一點鎮靜力量,媽媽會願意多談一點。
一行人有點浩盪的去到醫生的診所;主要是想給媽媽強大的支持力量。
在見醫生前,由護士給媽媽做測驗;我們雖則在旁,但卻沒有太多經驗去消化護士跟媽媽的對話;但見氣氛整體還是很輕鬆的。
到陪著媽媽進去見那位老人腦科專科醫生,只見醫生很年輕,溫柔是溫柔,卻似乎不引領著問診的對話,反而給我媽媽一直牽引著。於是感覺上,醫生只一味重聆聽和附和我媽媽的回覆。醫生問的問題也很簡單,然後跟媽媽檢查過腿關節,身體平衡力——
醫生問:「平時有做運動的嗎?」媽媽答:「一直有參加康文署辦的那些健體班。有時會組織一下一班朋友們一起打羽球,這班朋友有老有少…我和外子間場打一下,會追追球出點汗,不算太過劇烈。」
醫生問:「那平時有什麼嗜好或消譴嗎?」媽媽答:「有呀,有跟朋友打打麻將;有時也跟朋友們去吃個茶,那樣吧。」
醫生問:「最近有出過門嗎?」媽媽答:「沒有出門,一向不喜歡出門;不過近年有時也會去看看我的孫兒們,週末就跟他們在他們家的附近公園玩玩那樣。」
醫生問:「那麼由家裡去要多久,記得怎麼乘車的嗎?」媽媽答:「由新界西我們住的地方去姻親家住九龍東。有時跟外子一起,有時我自己去,乘車也會…(把乘車的過程說了)。」
於是醫生的結論就是:「一切很好,記憶力衰退有時不一定就全因為腦退化症的;年長本身也會有不同程度的記憶退化。無錯,妳媽媽情況也開始有腦退化徵狀,但屬很輕微;建議可以先由一些對大腦健康的補給健康食品開始,先緊密觀察著。如果還是覺得這樣不習慣,覺得有影響生活,可以嘗試使用一款藥貼,它對於病人記憶衰褪可以有幫助的;不過也會有人認為這加速了病人依賴。」
當時,我們決定先同媽媽試用一些補腦補健品,密切關切她狀況再行決定。
如是者,我們開始讓她試了日本一款「強腦素」,但媽媽不喜歡;也許這是第一款要她接受每天定時定量的藥樣的補腦食品,她不習慣,反正就是推說不想吃。
我們只好再替她物色另一款;最後我們選了本地品牌草姬的「腦還童」。這次,她吃了大概一個月,她覺得感覺不錯,沒有覺得哪裡有帶來不適,彷彿也沒覺得那長期困撓她多年的「耳水不平衡」的頭暈感也好像沒有出現。
於是我們讓她將服用這保健品成為生活習慣,大約在兩個月後,已經再沒有見她有重複著打電話重複地說剛才說過的話。
我大膽在假設,她的耳水不平衡症,其實也是腦退化的初徵。可是我嘗試問過不同家有腦退化長者的朋友,都說沒有這方面的經驗和資料。
不過,眼見媽媽的狀況好像已回復原初;也不再為意這關係了。
日子一直這樣,媽媽那腦退化初徵的病況,就好像感冒過去了一樣;好像再沒有需要更新的注意;日子來到2019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