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緻 BEE (神戶寶莉阿姨)

追求每天生活中一點別緻


發表留言

【別緻話訪】從玩具到藝術雕塑— Keo Wan

跟 Keo 的認識很轉折,是原先我邀請他一位客戶藝術家 Mr Clement為我接受訪問,Mr Clement說他在法國做展正忙,不如先訪 Keo,他的作品比較有趣。

正巧遇有客戶想找人設計產品代言有趣味的 Designer Toys;我找Keo幫忙;但最後客戶那邊的發展辦不成,未果。

問:早前你說去台灣辦展覽,好能回來在【別緻話訪】跟大家分享這裡邊趣事;那展辦得怎樣?

答:不算好運,正遇上台灣五十年大颱風,原本四天的展覽,我們都被濟留在酒店二天半,最後所有媒體訪問、訪客都擠在那最後一天半,應付不了,大家太急也太辛苦了;不過反應也很熱情,令我們振奮。

問:把辦公室狠狠的整頓過,騰出這麼大的一片空間,是有什麼打算嗎?

答:與其在港難找合適的展場,場租也太貴,倒不如把這自己辦公室重組空間,把這裡變展覽室,無定期邀請目標參觀者來欣賞作品就是了。其實,我們現處這幢工廠大廈,你別看它舊得這樣子,內藏好多電影工作室、道具模型製作室、玩具模型創作公司…等等。前幾天,好友的女兒正巧去樓上一個排練室排舞,順道來探探我,就說女兒剛才就在樓上跟 Harry 哥哥在排練一齣舞台音樂劇。

問:Keo,你是什麼年紀開始愛上這些雕塑的嗎?最初都玩玩陶黏土這樣的嗎?

答:無錯,很小就開始喜歡雕塑這東西,不過主要是從中學階段的啟發。我的人生重變得要從中學開始說起。我在港唸書時代一切還很模糊,還得要謝謝大姐姐提議我不如去英國唸書,我當時只覺得哇!正好!年青人只管往外闖什麼都不理,那學校離倫敦市郊得駕車三小時,是個相當落後的小鎮。媽媽偷偷跟我說:「你老爸為你去英國哭了。」大哥們出去唸書都沒流過淚,幹麼我出去就要哭?老人家的心思和感應,我們太年青都不懂。

問:最小的兒子是最心疼的吧。

答:當時他也沒說清楚,我當然只顧著一心可以衝出去展開我的新世界啊。卻一年後,當我開始適應了彼邦生活,放假回家了,又高高興興回英國去,才一週過去,家裡就來電話,說爸去世了。我拿著電話不懂說話;那晚躲起來一直哭,淚都濕了一條大浴巾;覺得好歉疚,好傷痛,所有感情在那時崩潰開來,不可抑制。整所學校的人找不到我,急死了,驚動警方;鬧了場不小的事情。但次日,校長太太親自駕車送我去機場安排回港,安慰著我;可惜當時我根本沒辦法表達,憋著一句話也沒說。

問:那最終還是回到這學校,還是轉了另一家繼續學業?

答:本來家裡再沒辦法讓我回到英國的學校去;樹倒猢猻散,爸爸的生意變得七零八落,家裡原來一直沒有人懂得在適當時候學習把生意好好接上;家裡原本都同意了我回到香港繼續唸中學就好。很感激英國的學校,他們的確給予了我最大額外仁慈和通融;他們讓我以十份一的學費繼續學業,又為我找一些好心家庭小工湊生活費;那還不是什麼低下難為的工作,只不過跟著另外兩個當地少年在清早派報紙牛奶,清晨早起踏單車,我不覺得苦,相反,我覺得是一件樂事。為了不再讓家裡為我生活憂心,就像所有學生,在餐館裡工作,批馬鈴薯皮自是一定,我什麼也做,洗碗碟、捧餐、清潔……慶幸遇上另一個貴人,他教會我每日在開店前要讀完最少一份報紙,那是所有客人的共同話題;捧餐不只要技術,也要跟人家溝通;是我學社交的第一門。那裡錢賺得很辛苦,但餐館上上下下都喜歡我,我也樂於每一個流程上學習;我覺得流程這回事,就是管理,也是我們諗設計最困難領會的;是一種對客戶要求、對設計產品要求的了解,和整合。而且,最大的受惠是資源管理。從此,我學會了量入為出,對手上賺的每一分錢都懂得分配,會分析好才決定用在哪裡,因為在未發薪金前,隨時是有可能連一包餅乾都買不到,是確實會餓死異鄉的。

問:那這些修習,結果又怎麼用回到你的專業上?

答:一股狠勁吧,又或者大家都見到我的勤奮;當我在大學修 Product Design 與 Graphic Design,我決定把兩者合成一起同步,那其實被校方要求得更高,是很困纏的課業。Product Design 講求工學,跟 Graphic Design 的平面美學其實大相徑庭,但從學校對我的推薦,我覺得自己的確很幸運。

問:是怎樣一回事?校方把你推薦到哪裡?

答:這是我展開我職業時代第一關卡,那年我才十九歲,學校把我推薦給一家公司設計網站,然後又推薦我給維珍航空,在那裡我學懂團隊工作,以及一整團隊工作的力量;我也為了好想在團隊得到賞識,加倍賣力,人家想我設計一套在網站用的按鈕,我卻設計了五十套,結果管理層自此把這些列到公司資源館當作集團常用。能夠在這樣的集團裡受訓,是我幸運,他們對創意很尊崇,也不管我只不過是個黃毛小子,我的提議,他們都認真地討論可行性,會接納會執行,那胸懷是我們香港企業該好好學習的。

問:好啦,我們要回到香港,這裡你的工作室。為什麼你對這些模型雕塑那麼入迷?你在業務中擔當什麼角色?

答:從英國中學時期開始全修 Art & Design, 當中3D設計比較出色, 所以放較多時間在雕塑創作, 我回港後也曾經做過不同的崗位,最後發覺不如自己創業吧,自己成立生產線, 再同朋友創作搪膠家品發售海外等地,由於搪膠用於 Designer Toys 為多, 所以自己同時幫好多設計師出 Designer toys, 因為要求高和數量小,很多製作公司和生產廠都不太樂於接單, 加上自己對立體創作認識, 所以就幫大部份本地設計師製作怹們的立體作品, 從玩具到藝術雕塑~ 我擔當的角色有幾種: 1)代客戶解決立體創作, 因好多都只懂得平面正面, 但不知道側面和後面, 原創者就交由我幫助設計, 2)從一張草圖到成品,3) 市場和藝術角度建議 ,所以我視乎客戶要求情況而定.

問:這些都是手藝,雕塑玩具製作應該也分為很多不同類型吧?

答:是,你現在所見的有比較 realistic 真實性強的模型人型,玩具中,這好多時都被列入收藏,一個軍人、時代人物,他們被塑成不同形像,由頭臉、表情、肌肉形態、到衣著配備;都是收藏家很注重的小節。

問:但我見你還有很多其他比較是潮流、童趣設計等等;你替客戶創作和製作其實莊諧兩方都兼備。

答:設計師和製作人都是要幫客戶解決問題,所以什麼類型都要識,客戶層先可以大。

問:就像這個 Molly 嗎?但為什麼是黑色的?是因為原稿嗎?但這大小又不像吧!

答:這個本來是放在展覽中,你知道Molly本來是色彩豐富的形像,在展後,原創設計師 Kenny Wong 把其中一個展品送我留念。我就問準他把 Molly 重新掃成全黑色;妳看我這裡喜歡把一些次展品都掃了黑色,因為我的工作對色彩要有很高靈敏度,過量的彩色會影響我對平面設計的靈敏度。

問:就如展場中的冰櫃吧?

答:(打個哈哈)是,讓你發現了。

問: 我對這類雕塑認識不深,但在一般黏土、陶泥製作中,學員都會因為搓捏技術不好,而浪費很多原材料,你這種油泥會不會也這樣?

答:不會,油泥只會對新手在上手時花上較長時間,因為溫度和水的控制很難,油泥變換軟硬度很快,但可以雕塑很細微的所以很適合做初模、製模,或高度真實的人像等等,所以也最合適與動畫電影合作。但也因為一小丁點的搓捏不對,得要重新再做。不過,油黏土始終可用熱風重新回到原狀;油泥的控制不算最難,是雕塑師對那形像的小節捕捉塑形才是最難。

問:家人對你在這行業發展應該感到很驕傲吧?

答:嗯;剛回港不久,我想過在家居設計品中打出一個品牌,從廚浴的小東西開始吧。就問媽媽,爸爸那內地廠房可否給我一小個空間,放台機械試做一個產品生產線。花了兩千塊買來一台搪膠機,卻花了很長時間都沒辦法拿到營業登記。最後媽替我找了親戚花了多重關係辦到了,卻在一席菜中被奚落;媽為我不值,覺得我受了委屈, 叫我放棄啦不要做吧。我卻跟她說:「這在我之前的人生早經歷無數,甚至比這更狠,這不算什麼的,別擔心!」其實最難過是讓媽媽見到。這之後,小小一台機,不單為我帶來很穩定的生產線,還很快就擴充到一百工人的廠房。送你這些當個小紀念品 (是個以英國禦林軍形態設計的洗紅酒杯專用刷子)。

問:還沒說到你的創作品牌,重點耶!是如何有 Lazy Burger 這念頭?

答:這是跟一個朋友有共同理念而組成的二人創作組合 , 我們想表達一種生活態度,Lazy 一下,be crazy一下;是我們現在生活裡好需要的平衡。你看到他鼻管裡噴出一個氣,那是我們在城市中的忙與盲,而形成一個嘆;這嘆可能是一種情感釋放、一刻感覺、一份優閒等等。

問:為什麼一個 Designer Figure 的產品包裝上,又跟上一張音樂 CD?

答:你看到的 lazy burger 是黑的來配不同顏色,是我們在展會專程推出的特別版,找來音樂人朋友 INK 為我們創作並灌錄了六首歌,是因為我們覺得音樂就是表現生活態度的一種媒介。你看我們的CD套,包裝盒;甚至CD套上面的熱粉燙字;每一部份都是我跟合伙人親手逐一件一件製作的,很辛苦,但也帶來很大的成功感與樂趣;這就是我們想表達的一種態度。

訪問就在大家肚子咚咚響著之下完結,我帶著那些七彩繽紛的「御林軍」離開他的工作室。對這個本來只是新交的朋友的認識,彷彿一下子進展了很多。 Keo 並不藝術家,也不商家,他很有自己的創性,怪不得 Mr Clement 和很多跟他接觸過的人都對他愛護有加,力為他推薦。

keo 1

keo 2


注:此文原先 2013年8月,於http://www.berspective.com 揭載,但2015年1月1日起,由於 Berspective 改版,別緻話訪停載 ;原文重記於這裡作紀錄。


2 則迴響

【別緻話訪】– 小丑SoundSound的一蚊雞滿足

現代社會,一蚊雞 (粵俚語,意指一塊錢) 能買什麼?

這年頭,什麼都通漲得那麼嚴重;一蚊雞,能買什麼呢?請不要告訴我之前那廣告說孩子以一塊錢對他爸爸說想買爸爸一分鐘的關注。

SoundSound 會告訴大家,他為孩子辦生日會,只收費一蚊雞。

【別緻話訪】– 我們不是改衣店 S.16 Bulb Fashion & Bags 的店主那裡認識了小丑SoundSound,原來這位氣球小丑哥哥跟我也有很多共同的來自氣球界的朋友;談起來,很快就熟絡起來。

我邀請他接受我訪問,想不到他反邀請我參加他跟循理會屯門青少年綜合服務中心為孩子合辦的生日會。這是不定時,但平均是一個月辦一回的生日會。於是我們一直在等這個三方同時踫頭的檔期。

終於,趕在年底前12月14日,我參加了他們為一個名叫樂曦的小妹妹辦的生日會;SoundSound 提議我也備一份食物來一起快樂分享。這樣的事情,我自然樂意。

2014-12-14 別緻話訪—小丑SoundSound

我帶了家造蘋果批,原來,籌辦「一蚊雞生日會」的一班常務義工,青年中心的職工,大家都會各備食物。這種派對,我可能已經有十多年沒有體驗過了。

2014-12-14 14.17.36

問:「我還以為是每月之星那種為社區孩子辦的生日會,卻原來只是為一個孩子來辦的!這讓我好意外呢。」
良田堂社工Echo回應:「我們覺得一班在同一個月裡生日的生日會,學校會辦,或很多地方也會辦的。可是,有些孩子因為家裡困難,從來都沒有過一次自己所擁有的生日會。我們跟SoundSound提議這個想法,SoundSound 非常熱心,一口就答應了。於是我們就開始這個社區計劃,而今次已經是第十次的生日會了。」

2014-12-14 13.58.33

問:「那麼,你們是自行去接觸有這個需要的家庭嗎?」

答:「我們這裡本身就服務著這社區很多的低收入家庭,很多已有社工在跟進他們家庭狀況。不過,我們還是在決定籌辦這個計劃之後,就在社區中心張貼出SoundSound 的宣傳。孩子的家長會主動來向我們申請,我們會經過很嚴謹的面試,在當中詳細瞭解這個有需要的家庭的狀況,然後會審批這個申請是否真的合符資格,這樣一個生日會是否能對該孩子帶來一個大的幫助。」

2014-12-14 14.16.12

問:「一個生日會真的能做到為一個家庭或一個孩子的性格或正面思想帶來幫助嗎?」

答:「這在過往辦過的生日會來看,成績是肯定的。但當然在我們幸褔一群人眼中去看,生日會可能是每年都有的慣例事,又或者不那麼稀罕的事情。可是,對於生活在貧窮線下的家庭,又或一些在嚴重家庭問題中生活的孩子來說,一個屬於自己的生日會是一件奢望。」

問:「那麼當中有沒有一些特別案例,令你們覺得有信心及使命感要把這個活動辦下去的?」

答:「我們理念是不必過度「洋蔥」專只辦賺人熱淚的案例,我們都希望幫一些家庭去為孩子辦個開開心心,學會感恩的生日會;從中讓他們不必感到自卑,明白社會有愛。當中也當然有些很讓人難忘的案例;例如有個孩子自少父母雙亡,由祖母一手帶大,祖母年老多病,沒有能力為孫兒辦個生日會,所以那次生日會是這孩子的第一次自己邀請同學來參加的生日會。」

2014-12-14 16.05.49

這日的生日會主角是個因過度活躍症狀而缺乏適當社交的孩子,平時不容易跟同學或同齡孩子交朋友,卻偏時常誤會媽媽只偏重妹妹對其疏忽。於是慢慢形成一種很孤辟的性格。於是,大家都希望這個生日會讓她明白媽媽對她和妹妹一視同仁,也利用這個生日會教領著這個壽星女應該如何跟人作交流及感恩。

這專訪對象當然仍然是 SoundSound,不過他說他只不過是個盡綿力,用自己可以做的去影響其他人,將這種愛一個接一個的傳播開去;正如這一天,他召來幾個年青義工幫忙生日會;也正如這天,他帶來一個首次參加生日會的朋友——他是一位患有相當嚴重的視障者,SoundSound 希望他參與,並觀看 SoundSound的小丑表演,如果發掘了興趣,就可以跟SoundSound 學習並展開對社區的義務工作。

2014-12-14 15.54.58

我從旁看 SoundSound,看他對這麼一個小小生日會當義工表演者,但也絕不馬乎其事;還會從旁扶持著一位擔任主持的,和另一位負責音響的青年義工一起進行整個生日會流程。場內參加生日會受惠家庭、邀請參與的朋友和義工;大家都享受這麼一個下午,大家嘻嘻哈哈的熱鬧著。

看SoundSound 對孩子們那發自內心歡喜的真性情,孩子們對他的熱愛;又看他在背後的堅持和支持;我想,這樣的專訪比任何問與答來得更真實。

2014-12-14 15.32.45

後注:【別緻話訪】本來是於 格 Berspective 的一個專欄,但卻在15年改版,卻沒有知會下,這專欄已不再存在。不過,我會將這重列回我的部落格中的專集;因為我覺得,這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我希望它沒有了格的平台,還能繼續下去。


1 則迴響

【別緻話訪】– 我們不是改衣店 S.16 Bulb Fashion & Bags

bgi interview-S16 Bulb

此文原先於http://www.berspective.com 揭載,但2015年1月1日起,由於 Berspective 改版,別緻話訪停載 ;原文重記於這裡作紀錄。

店面貼張「我們不是改衣店」—— 竟沒有拒客千里,卻招來更多有緣人。

樓梯底下的無窮創意。

一個又寒又雨的下午,步過深水埗區平常罕到的區域;一個玻璃櫥窗中有個上身模特兒架子,展掛著幾個利用紅白藍帆布設計的作品。

這種櫥窗路引方式,用在大商場中多的是;可是這地方是大南街,方圓五十里都無商場。吸引著我目光是玻璃貼著的一張白紙,寫著:「我們不是改衣店」—— S.16 Bulb Fashion & Bags

樓梯底忽然有頭探出來:「歡迎入來參觀啊!」原來樓梯底,別有洞天。

小小一個空間,藏著的不止讓我目不暇給的本地創作包包;還有兩夫婦同心協力,身體力行,相攜相扶去把一個理想一步一耕耘。

別緻話訪 S.16 bulb

別緻話訪 S.16 bulb

問:是什麼原因有這些想法?利用不同的環保素材去製作這麼多的包包款式?我看這些是來自塑膠瓶、水瓶,甚至是超市在賣的白米包裝袋;你們把這些都變成包包的部份?

答:我夫婦倆早年都唸服裝設計系出身,後來在一些大型布廠及成衣廠,甚至也有在大行中工作過;後來太太身體出了狀況,我們就想,與其再追逐於製造業遷徙轉變,倒不如殺出另一條血路——就著我們對不同物料的認知,試試在這方面創新。都市每個人都有用來應用不同場合的包包,這些包包越益應對實用,是生活配備。當然這些把塑膠瓶放在包包上,它已經不能再用來盛水的,但將兩種物料放到一起,出現一個強烈的環保訊息讓我們好好的對活在世上的一個反思。

雖然大多都由先生 Remgo作解說,太太Inges一直在旁靜靜的,但夫婦倆不時會交換一些認同的神情;感情由細膩的表情中體現。

問:這地方不是一個購物旺區,那麼你們做的成品如何推廣?

答:我們這裡的都只是樣版或試驗品。現在都主要跟老顧客訂貨造單。我們的顧客有的是來自日本、歐美國家的。不過,我們也跟香港幾位創作人製作過小化妝袋、雜誌附送的袋子…等等。我們小工場,生產量不大,要量出(出產)為入(訂單) 。但也因為是小生產量,我們可以有更大的創作空間;而且跟顧客之間的關係更加緊密,在設計和生產的過程,大家交流商議,雙方很多時就建立出深厚的感情。

這時,Inges給我看一個啡色紙袋,外層由防水透明膠包著。

答:這是個很有趣的故事,可以跟妳分享呢。我們最初用了個綠色的塑膠白米包裝袋,試做了個索繩背包。有個日本客人來到,見了很喜歡我們的概念,我們跟她說正想收集世界各地的米袋來做這個主題創作。這日本客人就跟我們說:「好啊!讓我把日本的白米包裝袋,送過來給你們。」我們原先以為他只是隨口敷衍一下,誰知過不了幾天,他就請香港的朋友,把他找到的日本米袋,送過來給我們了。 可是,收到後,我們就面對另一困難;日本的米袋可是紙造的。於是,我們得要構思,把它用防水膠包著來設計。不過經此一役,我們又多了一個設計經驗。

別緻話訪 S.16 bulb

別緻話訪 S.16 bulb

問:這可是一份難得的結緣啊。

答:我們因為經營這小店生意,而結識了很多很有趣的朋友;亦令我們的創作不止限於手袋包包這範疇。就例如送這個氣球給我們的小丑哥哥Kennth Kong,他要代表香港參加美國一個小丑世界賽事,請我幫他設計一套小丑服飾,要應合他整個表演中環節,於是,我們就連盒子也替他一併整套的來設計,這可是個特別製造。

別緻話訪 S.16 bulb

別緻話訪 S.16 bulb

Remgo讓我看 Kenneth Kong送贈他們的氣球娃娃,還有特別依照這套設計服飾而繪製的紙板公仔。

問:這不是太可愛了吧!但這套小丑衣服為什麼仍在店裡?

答:這說來真是踫巧,妳來細看一下!這套衣服上的小彩色格是不是很特別?那是來自同一批製造但不同顏色的布料;我們為求彩色格子穿在身上時不會出現錯位,或色彩重疊,每格色彩都是刻意編排的。換言之,這可不是來自一大塊彩色格圖案布,而是我們把單彩布剪成方格,逐一排列的。然而,在制作過程中發現,其中藍色那款在染布過程中,猜可能是處理得不夠好,領口時時在摺起的那藍色一格,就總出現崩紗了。於是,我們得要再為那個地方的藍色進行替換。就是這樣,讓妳跟這套衣服踫上了。

問:那麼,自此之後,你們會新開一條生產線做特別的戲服一類的衣飾創作嗎?

答:我們已經跟很多舞台劇造過戲服用的包包,可是,大抵不會將這種表演服變成生產呢;畢竟製作這些實在很耗費心力時間,收費往往不能得到合理平衡。像這套小丑服,來來回回修補,搞了差不多九個月,我們也是因為這樣,跟Kenneth 每星期都見面,由造衫上的事,至工作分享,選布料、車功上的技術……等等都無所不談,於是我們夫婦倆都跟 Kenneth成了好朋友,願意為他花在這小丑服上的心血和時間,已絕不能用金錢來衡估。不過,我們也好喜歡 Kenneth為人,他不止對我們友愛,閒來都扭漂亮的氣球來送我們放店裡招客;據我知道,他還熱心為一些低收入家庭小孩子辦一元生日會,有機會妳得訪問一下他啊!

別緻話訪 S.16 bulb

別緻話訪 S.16 bulb

這對夫婦真有意思,我跟他們的訪問都未完成,他們就忙著替我介紹下一輯受訪嘉賓。

不過,也因為他們這份熱心,才能招客成友。

問:你們那唸中學的孩子,對父母你們這個職業的轉變,有沒有作出支持行動?

答:啊哈,可能畢竟是兩個大男孩吧,對我們的工作倒沒有什麼表示過意見,不過,也沒有什麼抱怨;有時,倒還很願意掛著我們創作的包包去用。

問:這不就已經是心照不宣的支持嘛!

夫婦倆掛上個滿足的、心甜的微笑;家庭的和諧,也亦已經表露無遺呢。

看過很多大型的創作室,這樓梯底絕對不能稱為一個理想的創作地,裡面驟看還橫七豎八的掛著大大小小包包,但這些創作樣板,足夠攤開作一個小型環保創作展覽用。只是,縱然這裡設備再簡,樓梯底的小窩,卻充滿著一對夫婦聯手創作下的互攜互愛的滿足感。


1 則迴響

【別緻話訪】– Debbie Leung 用藝術之心讓羊毛再生

與Debbie 約訪問,她說:「不如就約在屯門仁愛堂裡吧!」

原來她跟一班單親媽媽在上課,教授她們一些羊毛毡的技術。

DSC_8085

問:我還以為妳是來教個興趣班的。一般在社區中心向一些在家帶著小孩的婦女團體教授的,都是以興趣為主,但這裡見學員在製作的是完成品的其中一個工序。

(羊毛在溫水與薄皂水下產生的化學效果,可以達到塑形定厚度、密度、層次黏合等等的毛毡效果;當然這是很講究於手藝師如何適當地控制那羊毛的重量,也如何善用各種可塑形的工具,圖中所見的是其中一項,利用桿子的推壓,而將羊毛層平均接合。)

答:這計劃名叫『陽光加油站』,是透過香港婦女基金會與仁愛堂合辦,希望透過這個訓練課程,讓一些在家帶孩子的單親媽媽, 將學得的技術帶回家裡做。有時我會在收到客人訂單時, 好需要後勤的生產支援,偏偏在香港,這些技術人員不多;而且,這種技術和製作,其實也不必被局限在同一時間同一工場裡的;所以,我和一班社工就計劃出這個,在技術和工序重新編制下,讓一班單親媽媽在家裡也能夠生產,好賺取入息,幫補家計。

問:說起來,我們的社會好像自從80年代,隨著很多製衣業工場北遷到內地後,就連那些本來從製衣廠外發到家裡工作的工藝女工,也隨之而失去就業機會呢。

答:正是!這類側重手藝的小型作業,其實非常適合留家照顧孩子的女性。我們也是從妳剛才所提到的時代開始,慢慢將手藝技術流失了;這些人性化的手藝品日益消失在我們的世界,四處只剩下量產的、一個模版所出的製成商品;我們的世界變得毫無生氣和性格。

DSC_8092

究竟Debbie的設計是怎樣的一種手藝產品?我們轉換到她在鴨脷洲的工作室去。 偌大的工作室,居高臨眺東博寮海峽,日落美景盡收眼底。

腦海中一直把Debbie在紡織品設計師上定了型,眼前卻見她工作室中除卻大量的羊毛、絲綢、皮革、布料類;還有一箱箱的顏料、一些玻璃原料;還有些一瓶一瓶的,就像中藥店裡浸草藥的大玻璃瓶子。

(Debbie 對各類絲綢的人手皺摺壓紋,扎染等也自有風格;擅長各樣纖維特性互引連結,而創作出別樹一格的作品。)

問:Debbie,這些瓶子中的是什麼?

答:是天然染劑,我喜歡使用天然染料,我更想在香港找個地方種植;可惜香港吋金尺土,要找一個地方辦種植,而且種的還是草本染料,這想法可能更難實現。

(除工作室外,Debbie連休假在家,也不忘創作。)

debbie3

問:放在這工作室正中的,一大台的機械,是有什麼特別用途的嗎?

答:製作過程中須重複將羊毛纖維桿千百遍,為了節省時間,我只好自行設計這平台機進行染色或平鋪定型。有時,為了讓那些羊毛定型得更好,我甚至要利用天花上面的掛勾,讓打濕了的羊毛垂吊幾小時,衣服大,連濕水,其實也相當重的。

雖然這種羊毛毡及染色工藝在歐洲已有很長的歷史;可是在亞洲,這對很多人來說還是很新鮮的事物。因為濕羊毛的可塑性很高,塑形是很重要的步驟,可是我們以人手,逐單一件的來做,所花時太長,塑形也就難於控制穩定性,於是,設計那個「陽光計劃」時,我將一些步驟重新構想過,及編制了分科分工,讓學員可以在製作過程以團隊來合作完成。可是,我們也遇上另一些困難就是空間,因為羊毛要經過縮水的過程,有時製作一件成衣,我們需要的平檯,像我工作室這張3米長2米寬的大型工作檯上,才能完成。小家庭式作業,到了這步驟,往往就給打住了。

debbie leung mania

問:妳的作品,我們在哪裡可以親身感受一下,或試穿一下妳的設計品?會以品牌形式在店裡推廣嗎?

答:我暫時只有一個個人網站 http://www.debbieleung.com.hk 。網店形式對我的設計來說是不太合適的;因為這種作品每一件都會有所不同,因為都是全人手製造。不過我也參加了PMQ元創坊成為他們設計師名單上—員,大概2014年初春時候,品牌店也會在那裡面世。屆時,就可以歡迎大家隨時來我店參觀選購我的一些作品,也更容易了解更多這種羊毛手造服飾的製作及我的設計成品。

問:那真是太好了,這樣可以讓更多人認識這門手藝。而且,我覺得現代人都已經懨倦了量產的商品,有很多人都希望擁有一些世上獨一無二的東西吧。

答:是,我相信不止對藝術有強烈觸角的人喜歡擁有對自己有代表性的東西,這些羊毛衣服設計,可以透過羊毛在濕水後的纖維重組過程,加入不同的染色技術,除衣服外,也可創作出不同的家居紡織品;例如掛氈、小地毯、墊子套……等等。而且,讓羊毛可以重用,是很環保的事情。

問:對啊,我們以往只知道一些毛羊衣過了時不穿就丟,勾破了洞的又丟,被蟲蛀了個小洞的也丟了;根本沒想過羊毛是可以轉變出這樣多的新創作,讓它們重生。我女兒近年也跟同學們愛上製作羊毛小手作,也對羊毛特性有了初步認識,已經變化出很多不同的小玩意,樂趣盎然的呢。

答:我一直透過不同的工作坊,接觸不同年齡層的學員,希望將這些技術及 upcycling 升級再造的環保理念分享開去。我最近也在跟幾個志願團體在構想一些大型活動,希望藉著一些目標性活動,而讓更多人可以參與,親手群策群力去完成一件大型的,有代表性的設計作品;這樣可以讓更多人認識到這種原料升級重用的妙處,啟發更多創作可能性,又可以為一些慈善團體籌募經費。

debbie leung mania 2

將原料循環重用,還以美學兼具生活實用的設計,Debbie 的作品每一件都令人愛不釋手。

臨走時,還發現Debbie一些在教學時跟學員的實驗性 成品,單是這些,已經讓我好像在看展覽品一樣;但Debbie認為要發展成展品,還需要很多的探索。

在對話中,Debbie 總是對自己的作品的製作技術,顯露著 更高更遠的追求;那份追求的心,不單是藝術創作,還有一份致力將技術融入生活,讓作品的實用性更高。

很期待見到Debbie為社會手藝創造業加入更多勞動力量。要改變一個社會慣性模式,並非個人力量,但當大家都能意識到這個意向;願意欣賞、願意支持、願意參與;這就能為這個工藝重新注入動力,探索及創造更多新技術的可能。

(在收到Debbie的名片,一直把玩著上面那撮羊毛,覺得很有趣,又非常特色,相信每位收過的都很有印象。卻原來,Debbie 是親手為每一張名片把那羊毛黏貼上去的。這心思不止特別,更加是很費心機時間的,教人如何捨得遺忘。)

 

bgi interview debbie 1詳文原分成上下兩集揭載於: http://www.berspective.com/2013/12/16/4936 停載於2015年1月1日。將原文搬回紀錄。

(後序)一個很陽光溫暖的初冬,在Debbie 的創作室說說笑笑,談談她的工作、她的展望;又談談我最近的生活轉變,又談談她和丈夫之前的事業、我和她共同認識的好友。我們——就好像認識了很久的朋友一樣。 有時候,有朋友會問,這個專欄辛不辛苦?我說,單獨一件事來論,真的挺辛苦的,找訪問對象、接洽、資料搜集、洽談會面細節、構想訪問、找合適地點、準備問題準備器材……自然,接著是真正會面了,訪問完成了;然後大堆整理工作,把會談中的對話消化排列。但為什麼還在堅持?因為我享受每次跟這些新朋友的見面,進入他們的創作世界,跟他們找出我們這些人為什麼會迷戀藝術?沉醉創作?為成果而埋頭苦幹。為這些一直堅持為這個世界探索更美好事物的人們而緊持在這一小角落處裡幫忙著推動,我這種小堅持,不算得什麼。


發表留言

【別緻話訪】– 粵劇老倌陳鴻進老師

第一次接觸到粵劇老倌陳鴻進老師,是13年初春,在「葵青區一個以慶回歸為題的大戲棚民間匯演」中,當時陳老師是透過我一位前輩朋友找上我,說是見過我和一班氣球師朋友在一些社區活動中的作品感到興趣,希望可以將造型氣球帶入戲棚,為大戲增加互動氣氛,也讓更多不同層面的市民認識氣球藝術。那次合作,造就了大家一份友緣。

???????????????????????????????

當日在台上演《活捉張三郎》,兩位主角的功架,令全場拍案叫絕。
老倌」「粵劇」「粵劇列世界文化遺產」「廣東傳統戲曲」——彷彿都代表著一種過去式、阿爺輩的、老掉牙的、不合潮流的……那種感覺;可是,它真的那樣過時嗎?

問:我女兒小學時有幸參加過粵劇興趣班,但我看那些教學編程有點散亂;是因為十年前剛開始向小學推動,所以未能完善嗎?而這些年過去後,已經編整出較完整的教程了嗎?早前我參加女兒在「校園藝術大使嘉許禮」時,也見到有兩個研習了幾年的中學生表演了《鐵馬銀婚》一段折子,想不到,已能那麼具有舞台演出的水平了呢。

答:這是肯定的。我們從前太過執著於正統的殿堂表演,加上商業媒體中的推廣成本太高;以致我們難於將粵劇推廣及眾。為令更多新一代重新接觸到粵劇,我們得要開始從兒童教育裡著手,讓年青一代更多機會接觸戲曲藝術,培養他們學懂欣賞而不再抗拒。但是要將歷史悠久的一門藝術轉為教學課程,需要時間和適合的人才去編整。不過,我個人認為,這些課程其實只能讓學生對粵劇初步發生興趣,當學員發現很適合進階研習,這些興趣教學班其實還不足以學好功架到舞台表演的。我常認為學習粵劇好比「收買佬」,之所以從來都設師徒制,意思就是從拜師開始、要跟著師傅在戲班中生活,才能真真實實在每一個流程上體驗透徹,得到耳濡目染,然後從中能找出最合適自己的發展的崗位繼續專研。
問:若果年青人發現自己對大戲有濃厚興趣,又接觸過一些興趣班之後,勵志理想要成為大戲老倌,那會有什麼途徑入行,還是由興趣班轉介師傅拜師學藝嗎?現代戲班會否像其他舞台表演團體,為劇裡角色而向公開招募試鏡嗎?

陳鴻進3

答:由興趣班老師轉介師傅固然會比較好,公開招募的情況比較少,畢竟踏大戲台板不是短期課程就能做到。我就以今日表演的班子「鳴芝聲劇團」做個例子,她在行內已算是班霸;主將蓋鳴暉小姐,都是大家所認識的一位城中名伶。蓋小姐當日入行,被一位粵劇前輩老闆慧眼發掘她的潛質,銳意力捧她,當時她舞台經驗未足,大家也都未必在第一時間就能接受她,但是她就憑著努力不懈,不斷力求更高的藝術層次,才能達到今日成就,成為眾所週知及廣受認同的殿堂級粵劇名伶。而另一種方法,也就是最多的情況,就是在戲班中由低做起;入行苦學必須加倍勤奮,主動向不同崗位的前輩虛心討教,很多堅毅上進又具潛質的,最後都能得到表演機會。當然,至於能不能成才,成為大戲老倌,又或在戲班裡面發現適合擔當其他崗位,這點則與一切表演行業中無異,因為這是很視乎個人的藝術天份、資質、個人對進步的堅持……學戲不比其他手藝,嚴己刻苦的練功是非常重要的事,練功不像資金,不能儲起後用;丟下不練,之前練得的會消失無蹤。以上統統做好,最後就要等待觀眾緣了。 不過,我卻覺得,除出堅毅練功一點,其他條件都能做好,引用在人生中,又哪有不能成功之理啊!

答:是啊,這些設計是戲班的智慧承傳,每個箱子都是一個變型金剛。大戲倌都會自行為自己上妝,自己安排衣飾;所以幾隻衣箱就要組成一個個人裝身室。其他部門也使用這些箱子,內裡設計成不同的特定用途,合起來統統都是一個個木箱子;但一打開,加上配件,就能變出很多不同的工作部門。這些箱子變法,都是遠古就流傳下來,因為戲班往往穿州過省,甚至去一些遠區鄉間,甚至海外作四方表演;箱子就其實就如戲班的旅行箱了。也只有戲班裡生活過的人員才懂得怎麼去設計。

陳鴻進1

問:陳老師,你覺得粵劇與其他舞台表演來比較,是有著什麼樣的特點嗎?

答:我覺得粵劇本來就是我們廣東人的生活演說;不僅只是舞台視覺藝術效果,還是最能確實細述我們的生活故事;只不過,很多故事因為流傳自古、或是編劇把古時生活優雅化了表現;於是看來就出現一些時代差別的問題,錯覺這統統都不合時宜老古董了。但是只要學會細味它裡面的抽象形體表演,其實都充滿著趣味性;例如騎馬、開門;又或者,好像開窗,見到陽光,把手擋在眼前,這是代表了:「哎也!是陽光好烈的一天啊!」如果開窗,皺眉輕嘆,那就表示:「哎也!今天天氣不怎麼好呢。」又例如,同情人在花園裡賞花拈花,男人為女人摘一朵,湊在鼻間輕輕一嗅,香啊,來!為所愛女人別在髮髻上。你們看這些,其實是多麼浪漫的一回事啊!在舞台上,我們也融入那像默劇般的肢體動作。只是,現代人都不再常見這種氣氛環境,粵劇裡的動作就變成觀眾不能即時反應過來的抽象連想。只是,我們總不能穿著古裝,要開門啦,就從袋裡抽出一大串鑰匙,插入鎖來表示吧。又或戴個太陽帽,掛個太陽鏡來表示太陽正烈嗎。也總不能在花園坐下,就抽出一台iPad,用指頭撥著撥著,抓部PSP打打機?演譯這些古時民間故事,重點為的是什麼呢?就是我們廣東人從遠古一代一代承傳下來的家庭和睦、父母子女慈孝、尊師重道、愛情友情至誠、好人好報,壞人遭遣報……其實這些統統,在我們現代生活中也一樣存在,從來沒有因為時代變遷而消失過。不過,我們的古人,早就已經懂得用優美的戲曲以故事去說教,這些,不就是藝術的玄妙力量嗎。

陳鴻進2

問:要不是親眼見過戲班後台,怎麼可以想像你們這些衣箱;原來可以展開變換出不同的裝身應用傢俱;整個梳妝台也是辦公桌,就是這麼由一個衣箱變身而來;還有衣櫃、熨衣檯。我個人覺得這可比Louis Vuitton 為法國貴族旅遊避暑所設計的旅行箱,更加叫人驚嘆它的功能設計呢。這是古遠就有這樣設計嗎?

陳鴻進4

(陳老師邊說邊立身,用動作示範著,逗得我們在場的都哈哈大笑。陳老師的肢體動作明朗靈活,不用唸台詞,本身就已具有很清析的演說力量;他人也幽默,說話調子輕快控時有致;要不是坐在他的衣箱前,壓根兒不覺得眼前的陳老師,是跟我們在談著大戲的事情。)

問:所以說,這些其實都是我們廣東人最能表現歷史印記的民間藝術啊;有沒覺得「傳統藝術」這名,反把這門藝術距離了民眾?

答:的確,我很喜歡妳說的「民間藝術」。妳會同意粵劇其實也是一種娛樂嗎?我就覺得藝術和娛樂本來就應該並行的。我們過往好像都沒意會把粵劇推得過份地高不可攀,好像都只不過是貴族玩意。可是如果一種表演沒有了娛樂成份,那麼還能有多少觀眾購票入場觀賞和討論,這種表演藝術又如何能有進步呢?最後會跟放在博物裡的歷史証物沒有分別,可是這,不也就失去了原有價值嗎。

陳鴻進6

問:陳老師,我見丑生的角色同旦生的表演模式很不一樣,表演的動態好像相對地顯得自由多變,是嗎?

答:是的,剛才提到這些本來就是民間故事,所以,我特別喜歡當丑角,因為都是小人物,但往往小人物的角色最具有生活真實感。我喜歡用搞笑輕鬆的手法。丑角一般都比較胡鬧,加入創作或新派的動靜,機會就相對的多,也因為這樣,我就比較容易帶動觀眾興奮情緒。不過,但凡舞台表演,演員的真感情投放,都能帶動觀眾進入故事角色,觀眾享受當中的演譯;無論文戲、武場;悲情、喜鬧、武打……表演者各自都能為觀眾帶來豐富感觀。只是我喜歡挑戰形象大異的角色,喜歡見到台下觀眾即時反應。我也喜歡周星馳,我們看他戲時覺得他搞笑,很騎呢;但我覺得他其實是很成功的,他對每個動作、台詞都認真地花過苦功,只有這樣才能準確地抓準觀眾反應情緒,達到想要的表演效果。同樣的心態,我也會用在我所表演的角色中。 我平時也喜歡研究其他表演者的技巧,我會不斷反思及修正我的喜鬧角色所用的化妝技巧,也注意服裝的配色……等等;這些都是令自己的表演,就在同一個劇目、相同角色中也好,都希望每次帶給觀眾的,都有進步的表演。妳看我今晚在《龍鳳配》中的醜麻子的扮相,大小倒眼睛,他可是個皇太子呢;是不是一出場,就已經有惹笑的鮮明效果?

P9280205

問:陳老師應該多多為粵劇界作推廣,你那麼調皮幽默,青年們也一定會因為你這些活潑的解說,而對粵劇產生好奇,對這門藝術有全新的感受。

答: (打個哈哈) 我一直也努力做著推動呢,這也是盡我們的本份。只要是非弁利機構,也不為商業借口宣傳的,我也樂意得很。我一直覺得我很年青呀,我很喜歡匯同一班很有熱心的年青戲倌一齊致力把粵劇的形象年輕化。在行內,粵劇老倌這個名銜無疑是一份榮耀,但我更喜歡稱自己為表演者、表演藝術家;同其他舞台藝術的表演人一樣無異,我們都是在舞台上把一個故事演譯出來,感動觀眾。我非常歡迎學界或團體邀請我為他們的會員學員,解說粵劇;粵劇,其實一點都不老,裡面可以分享的有趣事情,還真蠻多的啊!像我們今日的訪問,妳覺得老土的嗎?

問:真的,這天一席話,讓我也好大的改觀呢!感謝陳老師!請加油喔!

陳鴻進7
New Picture (3)

此文原先分成上下集於http://www.berspective.com 揭載,但2015年1月1日起,由於 Berspective 改版,別緻話訪停載 ;原文重記於這裡作紀錄。

〈後序〉如果說一輯訪問中,兩個多小時談天,讓我如何精挑裡面容,分成上下集而為難;我會說,陳老師對專業的堅執,對自己的藝術造次的追求,對粵劇在保留傳統與融入新表演元素,及向年青一代推廣的創意,是我筆下繪寫他的更難度。

難怪陳老師一直強調,大家不要隨便去看一齣粵劇,然後隨便就把觀賞這藝術列為「沉悶,老套,過時。」

好好的去細味!縱使未必一時就愛上,也能從它裡頭每一個小節的美學,探討多一點粵的源由。


發表留言

【別緻話訪】畢幸的創作轉出今日的梁苑欣

訪問中,我跟繪本故事《畢幸不幸轉轉轉》的作者——梁苑欣,和跟她同來,書中的一幫小人物。

20130715_182357

畢幸的創作轉出今日的梁苑欣

某日在一個手作人的Facebook分享組中,見到梁苑欣把她書中那些角色用激絨布造成小玩偶;小玩偶不止造工很精細,她還把它們帶到戶外,為它們拍故事插圖照。再而,從她向我介紹的博裡,分享到她提到曾出版的一本故事書;也分享了她近年為出版社繪插圖,所撰的手工藝工具叢書;所教的迷你書、立體故事書、用激絨創作小娃娃屋佈景……等等。

她的創作路起步很順利,創作的熱力,被冷言冷語迅速冷卻。不過,她沒有就這樣打碎創作的念頭;她嘗試用其他方法去將書裡平板板的故事轉化;這是人生中以積極轉化難關。結果,最立體的表達不幸轉轉轉,其實就是她自己個人。

問:您好!我對你的「畢幸不幸轉轉轉」那故事繪本在刊出多年,再以手作造出裡面角色的想法很感興趣。我時時覺得在生活中將一些小想法,落實製作出來也是一種很積極的生活態度。

xbl0k_0cover

答:我的繪本書是2008年刊的,應該已經沒有存貨在架上了,網上書店還可以試看開首幾頁;不過我在網上續寫的小故事,可能讓大家了解更多的!

http://lyy214-badluck.blogspot.hk/2009/11/1.html

我本身是一個插畫師,在2000年,有一位大哥哥鼓勵我創作自己的故事,就這樣我開始繪畫了「第一天」這個單元故事,因為童年往事在我心中太深刻!畫好了,我大膽地向出可是這書銷量並不太理想,第一本之後就沒再刊,下面的故事都沒機會在書中出現。後來我覺得心灰意冷之下,就自己把做書中的所有角色都做出來拍照。

問:書看來有點黑色意味,那你那些角色是想表達什麼?

答:這是我在幼稚園發生的往事,那些往事令到我的成長充滿陰影…我把他寫成故事,是想成年人知道大人眼中的鎖碎事;是小孩心中的大事!不要小看這件鎖碎事,這可能是童年陰影的開始 …

問:怎麼會想到把插圖人物實體化?

答:完成了書後,我一直很想把書的的人物脫離黑暗的世界(像一種心靈釋放)…唯一的方法就是把她們變成實體化,帶領她們走進現實,創造一個新的世界!(帶公仔去拍照,可以說是平衡空間)

20130715_182505

 

問:看來妳在創作的過程中經歷了一場辛酸的日子,當中是否令妳對人生有很深的感受?

答:當初對創作我抱著熱血之火,被現實世界中冷水狠狠的淋熄…就在心灰意冷時,令我走上另一條有趣的路;我開始寫網誌,開始把喜歡的圖畫變成可愛的布公仔,開始為她們更多更多人生中的故事!漸漸地…將我也訓練成一個手作人,令我的創作世界,就由平面變成立體!

問:這是否在告訴我,不要覺得失敗就乾生自己氣;試試其他的方式,可能就尋到新的出口?

答:是,我發現創作都是由自己出發的,不能只為別人而創作。要記著自己是創作者,如果連自己都不愛,那作品就永遠不可能有成功了!

問:雖然妳說「畢幸」是妳的投影,但現在看得出妳心境在變換,這歷程令妳從困難的暗淡中轉為正面;我覺得,這反而更立體地表達妳整個故事的構思,畢幸雖然經歷不快樂的童年,卻努力轉轉轉,轉出新的人生。我看整個故事想表達的其實有點思想上複雜,可是因為一直在講述畢幸這個孩子在幼稚園時的事情,那麼,妳這書其實是想給哪個年齡層的讀者看?

答:這是一直被人問到的問題,我最想是年青人看,因為這是轉變大人的年齡,他們不想變成大人,仍有一份童真的心!

不如,妳女兒看完我的書後,也告訴我她的閱後感好嗎?我在努力收集不同年齡層的閱後感呢!

問:呵呵,我女兒其實昨晚在收到妳的書已第一時間看了,她好欣賞你把那些小布偶的紙樣做法也放了進去。驟看書的故事太暗面,的確起的確令人有點不安,不過,我女兒本身繪畫也比較喜歡用畫去表達這種內心不安的人和故事。

答:妳對妳女兒用這樣的方法表達心裡不安,會有擔心的嗎?

問:哈。的確,起初我見到她的畫,也會擔心她是否有情緒了,奇怪她眼中的世界為何都那樣灰沉沉;時時吟哦她是不是有事情想不開來?她卻說她只是喜歡在畫裡將一些感受表現出來,不一定困擾的,有些感受不能用說話只能在畫裡表達。這樣,我和她發明了一個暗語,叫「家長關愛」,即是我或者有長輩對她那畫的表現好奇或擔心。那,妳的書媽媽有看過嗎?妳跟家人關係又如何?

答:我和家人感情非常好,只是媽媽也是看了這書後,才知我幼稚園的生產原來是不開心的。而姐姐更是在看到書裡一些情節後哭了;因為想起當時她也在現場裡,想起了那些發生在我身上不愉快的經歷。我從前不懂得表達,幼稚園裡發生的事,令我在小學已開始害怕與人相處,開始把自己隱藏起來,慢慢變成透明人一樣。直至讀設計學校後,才開始找到志同道合的人了,漸漸地發現,原來我不是一個人,並不孤單的,我可以有很多同道的朋友,現在我也時常回到設計學校探望我的老師。

photoshake_1373911213171

 

問:好啦,現在妳這將這些書中的人物實體化,讓他們進入了真生活,之後還有什麼樣的打算嗎?

答:我最想把她們製作成立體小動畫,這可能需要很長時間和其他的技巧;但我會努力的!

問:非常好!希望我們很快可以見到妳的畢幸有更新的一樣生活方式面世。請繼續加油!

 

此文原先於http://www.berspective.com 揭載,但2015年1月1日起,由於 Berspective 改版,別緻話訪停載 ;原文重記於這裡作紀錄。

bgi's interview


發表留言

【別緻話訪】對舞台藝術的熱情 – 鄭至芝

 

(後序)

近期跟 Gigi 的交往,變得很親厚;並不因為她成為了 Elton 劉浩翔的賢內助。

也不因為公司出任 iStage 劇團的市場推廣伙伴。

只因為跟她有原始的女人好談的無盡話題,我們性格很相近,都是爽一派;想到就說,說了就做,做好了打個哈哈,做不好,咕噥幾句,明日又去拼博。

欣賞她,是那份對世俗錢財的不屑,但嘴巴裡又卻不斷提醒自己每一步都是艱辛走來的步伐;正是嘴裡喊窮,腦裡只會想著如何讓自己沉浸在藝術中,多做一點,哪管那件事有沒收益。

我們說話,每隔幾句都會嘲自己笨。

我們愛藝術的,都笨,卻都可愛!

喜愛她這號女人,自然是偏心點。把她和正期待的 iStage 作品 「奪命追魂 CALL」 提前,插了隊。

無它,Gigi 和我的辦公室結合,能令我信心大增。  今次的影片拍得我比前好多了吧,我是在進步中吧,不過,也是有賴背後攝影團隊給我很多意見呢。

 

此文原先於http://www.berspective.com 揭載,但2015年1月1日起,由於 Berspective 改版,別緻話訪停載 ;原文重記於這裡作紀錄。

bgi interview 3 gigi

別緻話訪:對舞台藝術的熱情 – 鄭至芝

【別緻話訪】旅行繪本家—文少輝

發表留言

別緻話訪嘉賓 - Jackman

【別緻話訪】的第二集,讓人望穿秋水!

先是 Jackman 忙著新書,在台灣連串的發佈會宣傳等等。

之後到 Berspective 那邊出了點人手狀況,只好跳了一期。 朋友來問:「妳不是只打算單唱一曲,是吧!」笑謔我只此一集,那麼懶隋?!

不是的,排程上已經滿了,陸續有來。

今次跟大家介紹一位繪本家朋友 Jack Man ,自從他的畫作真跡在我辦公室中展出,大家都常聽到我提起他的名字和故事。不過,進一步去分享他人生上的變化,可能就是這次——由他親自說說。

我們最後選擇了文字稿進行這次訪問。

見過他現時存放在我辦公室的真跡插畫的好友,都會越行越近他的畫,那些細膩多變的筆觸,要近距離去細味去反思他那奇幻世界中的構思。

不過,現在,可能是越行越近他和 Erica 的廚房,因為從他繪本都傳來陣陣烤箱中美食的香氣啊!

別緻話訪2Jackmanhttp://www.berspective.com/category/latest/column/b-gi

【原文】

由第一次畫展,認識 Jackman 至今,已好幾年。年初有機會提議他將一些來自插畫書 《Stars in the sky》 插圖搬上燈箱,引入辦公室的室內設計中,所以更多機會了解他。

OLYMPUS DIGITAL CAMERA

Jackman 文少輝創作生涯始於2005年的人生低潮,於是執起畫筆寄情創作,這一畫竟畫上癮,兩年後畫出了第一本繪 本《Stars in the sky》。同年還畫出了一個火車設計比賽的冠軍,以繪本角色創作的童話列車在香港跑了整個夏天。翌年夏天與創作soul-mate兼夥伴共偕連理。

創作風格在幾年間一再轉變:抽象、奇幻、繽紛、細膩、寫實、簡約、童趣……與太太Erica合著作品:《西班牙繪旅行》(快將出版)、《漫畫廚房》(快將版)、《畫家帶路, JR Pass 遊日本》、《畫家帶路,丹麥尋寶記》。

問:你的近年製作很多旅遊繪本,由丹麥到日本、再到西班牙,感覺好像跟著你和太太 Erica 一起去旅行一樣。可是,你的畫觸好像跟原初 《Stars in the sky》 的那種絢爛璀燦的,一改變為輕鬆,童趣的,裡面除出一份由你兩個藝術人眼中的所看到一個地方的藝術生活。慢慢進而更加轉為寫實又玩味的寫意人生,這當中的變化,是怎樣而來的呢?

:《Stars in the sky》那時有點沉重 ,現實中亦的確有不如意,而投射到作品中。但人生不斷轉變,結婚後,跟太太研究合作方向,太太提出描繪旅行所見所聞,而台灣當時正興起旅遊繪本,我覺得有些很不錯,於是就落實描繪這類作品。

問:你和太太現在都任職視藝科老師,在融合教育下,有安排的一些輕度智障學童上課。在教學上有什麼特別要注意的地方?那些學童跟其他學童在相處、在學習進程、或是在藝術啟思上會不會有所不同?

答:我本身有進行特殊教育的經驗,面對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生要有較多耐性,因為每個學生本身可能會有多一些限制,我們要多點考慮他們需要而因才思教,令他們有更多體驗,而引導出他們思想、感受和學習興趣。畫得好不好反而不重要,最重要是令他們可以透過創作表現自己感受。

問:你又如何看香港的繪本出版氣氛?

答:繪本在香港市場越來越豐富,作家輩出,越來越流行。當讀者越來越多,讀者有感受而進行另一些創作,可能有機會成為另一個作者。

問:看過你另一篇報導,你都說:「太太是我的幸福力量!」你覺得兩夫婦相處最重要是什麼?

答:太太為我提供了很多靈感,由我執行,大家一起討論旅行安排,互相交流。兩人相處中當然會有意見相左,雙方投入對方感受,互相遷就。

Jackman 的太太 Erica 最近在準備有關煮食的新書,期待看到他們新嘗試。

OLYMPUS DIGITAL CAMERA

Facebook:J 屋企工作室

網站:www.jackman-illustration.com


發表留言

【別緻話訪】 跨媒體創作人—伍諾韻

期待已久的專訪第一輯面世了!

在這裡要感謝這件事的源起: Berspective 一班媒體夥伴,大膽起用我這個無背景、無資歷的主持人;亦接納了我和背後的製作團隊意見,由文稿推進至更大也更困難的層面,拍攝這一輯。

也感謝諾韻對我的信賴和鼓舞,二話不說就答應為我出任頭炮受訪嘉賓。 我在主持人的位置上還有很多不習慣的地方,她也為我補了過去。

感謝製作團隊,他們為我拍了個好作品,鏡頭下那種悠閒輕談氣氛就出來了。感激他們對我的支持,包容我的不足,鼓勵我開場VO重錄了幾十個NG,為的就是要那聲音中讓人立時有那種淡定親和的力量。

特別鳴謝 Bondi Cafe, Kenneth 與他的團隊,當日為我們臨場突然忙個不亦樂乎。鏡頭下的 Cafe 相當閒暇舒適,實際上食物和咖啡也相當高水準,我是算個常客。

也謝謝小柴,那日趕過來為我打氣。

要進步的很多,我會繼續努力,希望大家陪著我,見証我在【別緻話訪】中的成長;在沒有任何商業壓力下,我會為大家介紹更多嘉賓暢談更多平常好友間的心底的話,分享他們努力地在人生裡所發展出的精彩。

這是半月訪,下一期,我將會以另一個模式去同大家介紹另一位朋友,他的藝術分享!

別緻話訪1花絮

 

 

此文原先於http://www.berspective.com 揭載,但2015年1月1日起,由於 Berspective 改版,別緻話訪停載 ;原文重記於這裡作紀錄。

別緻話訪1


發表留言

預告【別緻話訪】

最初網絡媒體平台「格berspective」邀請我寫一個專欄,談談人生、藝術、管理等生活話題。

我結果回覆:「如果由我寫,總是不夠深入。倒不如由我找來一些好友,在他們各個專業或背景中牽引出他們人生裡的藝術關係吧。」

的確,我人生最大一個藝術成就是:很多朋友打由新認識我,就覺得彼此間有種相知多年的奇妙感覺;可以坦誠、可以交心。

相交的朋友都別獨特式,又或許我們都在說:「每個人背後都總有動人的故事」,而且每個人的人生都存在著不同的藝術。而我這個主持人,就是負責把那些既動人又能表達受訪的嘉賓對藝術牽引出來、又或藝術於他生命中的獨特價值表露出來。

邀請幾位在藝術工作中的炙手或表表者好友出手相助,得到正在網上電台的人氣主播又是誇媒體的創作人伍諾韻,為我打響頭炮,還有幾位也是舞台藝術、美學等好友支持。

於是,平常跟我一起工作的攝影團隊就提出;既然是網上平台,何不拍片,錄影的真情對話遠比文字吸引!

這說,若然我還年青貌美是真不錯的提議,可是我遠離鏡頭焦點多年,當一個主持已有點手足無措,還要面對鏡頭,這壓力關口不好衝破;我花了些藉口去把這個提議推掉,換來大家都勸:「妳什麼也不必想,我們想看的作品,就是平日最真的妳!」

這句話,就成了這輯 【別緻話訪】 我的最大信心憑藉!

第一輯【別緻話訪–伍諾韻】將於下週在www.berspective.com 推出,敬請留意與支持!

先為大家送上攝隊的為我辛勞的成品snapshot, 諾韻也說拍得好美,微電影的氣氛相當濃;當然嚕,攝隊正是香港微電影協會成員 Pose21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