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緻 BEE (神戶寶莉阿姨)

追求每天生活中一點別緻


發表留言

Today’s brunch – before a hard long study day

Brunch Menu

  1. 成熟煙薰車打芝士配磨菇百吉包 mushroom and chedder bagle
  2. 半生熟雞蛋 soft boiled egg
  3. 紅豆燒餅 今川焼き (Imagawayaki)
  4. 鮮藍苺 fresh blueberries
  5. 鹽烤杏仁 salted almonds
  6. (M&S Strong) 鮮檸檬紅茶 lemon Tea
May be an image of food and indoor

朋友們在看到我最近在造不同的百吉圈圈包早餐,問道:「是自己造麵包?」才不是,最近的生活好忙,好一陣子根本無閒暇造麵包。況且造麵包真的不是我在行的事情。買的就好。又問:「早上,上哪兒買百吉圈圈包?」「在冰櫃裡冰著,用時熱就好。」確實,香港家庭比較少會買一些 百吉圈圈包放在冰櫃中備用。偶爾嘛,就買來轉換一下心情,早餐創意。

早幾天在AEON超市,遇上了Snowdonia Smoked Mature Chedder 的臨時專櫃,推銷員跟我閒聊了十多分鐘;問的問題讓我有點驚訝

  • 店員問:「妳能很快就把那麼多芝士都吃清,不怕受潮壞掉?」
  • 我:(不太能夠立即意會問題,錯愕中)
  • 店員:「好多人買時都問怎麼儲存,每次買這麼一大件芝士,最後可能都是壞掉。」
  • 我:(不好意思說:「哪妳公司不是該先在職訓練中教你們怎麼應對客人的可能提詢嗎?妳就會知道我可以識得怎樣去儲存好而沒壞掉?」)「有些芝士公司很貼心會為客人提供剛好可以把開了的芝士儲存好,不過最重要是每次吃完都用保鮮紙把切口都緊緊地貼著封存,每次使用乾淨的切刀把準備吃多少的芝士切出,切開來吃不完的芝士不要跟未切開的芝士放在一起。總之不要讓切開的部份接觸太多空氣,儲存盒也不要太大,留著太多空氣在裡面;就能減低發霉,當然也必須存放在冰櫃的奶類保溫格裡頭。未吃的芝士不要拿出來擱著備著太久,溫度變化太大也是會變壞的。」(香港的潮濕真是非其他國家的生活可以比擬想像的,也是實事。)
  • 店員又說:「有些客人像隔壁的酒商有來買,一買好幾塊。然後說這些芝士不是煮的,就這樣空口吃。哪我們怎樣才會吃得掉這一大塊啊?」
  • ……我開始有點芫爾。好想請面前推銷員,反推銷我給她老闆,那位招聘人員的入口商考慮我當他們業務顧問……

在分享這段時,很有點懷疑自己是不是被愚弄?是不是要我在班門弄斧公眾鬧笑話的呀?不過推銷員接著又講了很多她自己的事給我知;她說兒子在英唸書,她告訴兒子正在替這品牌在推廣產品,但兒子說這200g一大塊對於一個獨住留學生來說太多了,所以也一直沒有買過。

談到這,我撇下懷疑的心;猜想這媽媽只是看我就覺得親切,覺得我該了解一份媽媽的心吧。我安慰她:「孩子難得出外唸書是一種人生體驗,買來跟同學們開個芝士派對也就是,就算自己吃不完,真的壞掉了又如何呢?那幾十塊換來一次發霉觀察也不是什麼壞事。」再說,我在這位推銷員手上買的200g,售價HK$99,上網看到在英國本地網上價格才4.5英磅,平宜太多了。往後要在神戶也找找,看會是什麼價錢了。不過神戶好像還是很少英國入口食品呢。

這天,我的幵百吉圈圈包,不也切下兩厚片熟成煙薰車打芝士嗎;兩顆車厘茄、在沸水中稍煮過的磨菇,一小片酸瓜,兩片莎樂美腸,小撮新鮮菜。就成了,新鮮又美味!

來一杯大檸檬紅茶,大量維生素C。

Freezed bagle may not popular in HK family’s fridge stock, but rotated stock is good for switching new ideas.

Today I did a new try, homemade with snowdonia smoked mature chedder which I found in Aeon Supermarket another day, I was chit chat a long while with the promotor as she was asking me how I can have the cheeses stored well in home’s refrigerator, that’s a most popular question to her from local people during buy-hesitation. She told me her son loves cheeses but never tried to buy such a big cake of cheese even he is now staying alone in London. Chat politely and not to comment any too much beyond the gossip is better courtesy, I told her to encourage her boy more experiences. That’s no harm to check on a moldy cheese anyway (dark aunt mode). Certainly she sold me the fixed price HK$99/200g cake; no discount. And I checked the price online in UK just £4.50… Let’s see if I could find it in Kobe and finally how much selling there.

The bagel is make with cherry tomato, (slighly cooked) mushroom, salami sausage and pickled a thin slide; some veggies.


發表留言

合五行五色之新春撈起

今年第一年,由我同妹妹負責初二娘家團拜的開年飯。

以往都是媽媽一手包辦,而且,大多數我們都選年初二,因為我們家女兒佔數相對多,年初一都是上門親家,即女兒夫家的團拜日,於是弟弟在港有時也改在初二。不過,更多時,我不在港;而且媽媽初一早上都忙拜寺上香、茹素。慢慢好像也習慣了我的娘家的團拜好像都順理成章的,定了在初二那天。

今年也是第一年,我們不許媽媽再辛苦地準備一盤一盤疊得矮牆也似的糕品。今年我來造,買一半造一半。備了八盤鹹甜各半的糕品,一半送夫家,一半自已娘家。

我一向不是很傳統巧婦,年初一忙一整天,要我秉夜或晨起為年初二準備,是有為難的。跟妹妹約定,她負責買些現成,我就來造一盤撈起,簡簡單單,寓意就好。

也真的沒料到自己忽然認真起來;這「寓意」一是不來,一來就得辦個好好看看;想起幾年前第一次改在我家裡團拜,我試造一次,好看是好看,但食材多選現成湊合,原來某些味道太濃重會互相影響了整體的混和。只好重新認真地溫習了些大馬星洲的朋友做過的撈起,再思考一下配入港人比較習慣的味道,還要考量意頭……

終於搞了老半天,選好食材的配搭;才發現準備功夫也不少。年卅我足足站在廚房老半天,才把所有食材切的切,醃的醃。

這個是我辛苦的成果,也想跟大家分享一下這次的成功;我會形容為;味道配搭恰宜,誰也不搶誰風頭;清新不俗氣,在過年的餐餐大魚大肉中正好一輪調劑——

曾經我有問過師傅,過年那些所謂實發(18)、一路發(168)、路路發(668)、生生意意(3322)…等數字是不是必須用在每一處?師傅有說,數字有數字易經,要講究就每個人所合用的幸運數皆有異,也會因時年之變化。所以一般日常使用,或涉及大家一起使用的東西,不必太過在意特定數字;不過約定俗成,大家幾百年文化慣性,在聽到那幾個數字都總有種俗成的心願,所以大家都自動自覺在那些發、實發、一路發的數字組合中得到祈願的力量。

之前那次,我總被卡在8樣10樣食材,就是覺得不夠;於是今次我放縱點,就像網上潮語說,我就颷了,我的選材。

先來個正中心的乾坤——去年前年都不是好時年,物極者反,正值牛年,牛拉犁就是要翻土,種新機。所以我覺得其他年的撈起正中有沒有設這個乾坤不要緊,今年卻非有不可。我隨大馬習慣放了大柑(大金)粗與幼、大與小的對比,我選了金粟。

環繞著乾坤的,我選了18項主菜,當然就是寓意實發——在選材時,除了想包攬世界代表的產物也必須留著香港特色的傳統味道,這種港特色味道不能跟盤菜中的撞上,也要有我父母家祖上的一點代表才行;再來篩選,也要加入我家、弟弟家、妹妹夫家的一些代表物(這真不容易,但總算給我找上);其實是不是很重要嘛,也非,只是既然要巧這種小心思,也就不能不花呀!

  1. 橄欖鹽香芋條(用了小豆島的橄欖鹽來酥烤芋頭條)【白】
  2. 西芹 (這是來自美國的,鮮切最嫩部份即可)【青】
  3. 青瓜 (鮮刨絲)【青】
  4. 甘荀 (鮮刨絲)【赤】
  5. 紅燈籠椒 (鮮切條)【赤】
  6. 黃燈籠椒(鮮切條)【黃】
  7. 青燈籠椒(鮮切條)【青】
  8. 德國酸椰菜(現成)【赤】
  9. 蓮耦(鮮切條,烚煮再用鴨醬輕炒)【白】
  10. 台灣黑背木耳 (烚煮再用芝麻、麻油輕炒)【黑】
  11. 金菇 (烚煮灑輕鹽)【白】
  12. 意大利莎樂美腸(現成)【赤】
  13. 加拿大煙三文魚(現成)【赤】
  14. 北海道蟹肉棒(現成)【赤】
  15. 香港仔魚頭片(拖水熟成切幼條)【白】
  16. 蝦膠角(拖水熟成切幼條)【白】
  17. 鰹魚芝士蛋捲(蛋漿加入鰹魚麵汁及Emmentaler芝士做成日式蛋捲)【黃】
  18. 日本紅心大根 (鮮切條)【白】

上層加上印尼小魚花生;食時再淋上鮮打(以下材料拌成的)調味醬——

  • 魚露
  • 桔子汁
  • 李派林
  • 柚子蜜
  • 神戶麻醬
  • 麻油

花了大心思,集齊五行五色(青。赤。黃。白。黑);只為想祈求在撈起,風山水起之餘;還想寓意我們一家人牛年金玉滿堂、開心健康;世界回歸正常往來,大家都可以遨遊萬里、環遊世界,隨心所欲,東成西就。


1 則迴響

蘿蔔糕

這麼些年來,大家都對蘿蔔糕各有各叫法——

我指的是英文名稱。

最早見到人用,可能係 Radish Cake;大概是80年代中後期,香港人流行起不再在家裡蒸糕,而改在一些糕品店預訂一年的過年糕品。

沒幾,各大連鎖酒家的盛世,就展開每年糕品業務收益爭奪戰,最激烈時代應該是九十年代中時候所正式起動;那些每天都上酒樓喝茶的闊太、退休長糧人仕、每早都在酒樓忙著跟股市寶對吃點心的投機者、以及商業區每日帶同公司上下去午飯的大孖沙或公司高層……到時到候就成為酒樓各員工賣糕券的目標對象。

看多了那些糕券上旁邊小注的英文,誰也沒多大注意用的英語對不對位。

再來到在家研究烹飪成為時尚的一零年代接上二零年代,在網上平台,大家都對糕品之中似乎是最花心思和最多變化的蘿蔔糕有偏愛,而且都將自家製的相片及製法公開,也更愛將其換上更親切的假名,如「Robert Go」、「Robert Ko」「羅拔高」……各出奇謀,將蘿蔔糕喚成愛人一樣。

來到近年,似乎出現了一個正名——Turnip Cake

看有這篇,覺得這說法不錯;也開始見很多包裝及報導都開始轉用這個名字。

身邊好多朋友都已經不能滿足於外面所造的蘿蔔糕,而改為無論怎麼忙都嘗試造自己心儀的一盤蘿蔔糕,同家人分享最合口味的。

今年我也造了三盆蘿蔔糕、一盤薑汁黑糖年糕,與一盤栗子紅豆糕。

有關我造的蘿蔔糕食譜,可參考早兩年文章《鼎盛蘿蔔糕》造法
在前一篇《我的金玉滿堂—桂花薑汁黑糖年糕》已經記錄過這糕的製法

吃吃了幾十年媽媽自家造的各式賀年糕品,今年媽媽不再適宜造糕,做女兒的就只好承襲了,雖然造的跟媽媽的不能相比,自已家裡人吃,就別有一種情味吧。


1 則迴響

我的金玉滿堂—桂花薑汁黑糖年糕

我家由大約我還沒上中學的時代,媽媽就有位做年糕專家的堂大姐;起初媽媽帶著我和弟弟去拜訪,請教。

這個「大姨媽」人很嬌小,但一談到造年糕,自信立即爆滿,雖有教媽媽怎麼造糕,但她還堅持要用古法,柴火大盆;而且總是強調在製作過程近十小時要看管爐火,跟隨傳統的規矩也不少;一不許屁孩在旁打擾,二不許任何人說話,以免影響糕路(何謂糕路下面解說);於是把媽媽嚇著,頭幾年都是千托萬請,預很早時間請姨媽把我們家那盤年糕預訂好。

為何搞得那麼緊張兮兮?我小時候有好幾年都搞不明白;事實上一到年關,我媽媽就會開始大緊張,但凡什麼過年準備;開水仙、選桃花、造油角、造糕品、寫揮春、封利是……統統都是:「小孩不要亂說話!」「不要多問!」「不許亂踫!」十萬個 no NO no NO……於是,整個家裡瀰漫著緊張。再多嘴,不慎說句什麼她聽來不吉利的,一巴掌不會少。

一切大概到我進入中學後,我爸寫揮春的習慣改到我手上後,情況比較好轉。又或,可能,我已經習慣了。弟妹有時也會像我小時候想問的,不過一般當然會悄悄跟我先說,我就替他過濾去。

說回去那年糕,就是媽媽每年最最最是看重的;回想原因,大抵就是因為大姨媽將年糕頂面那些因為爐火影響而形成的凹坑和凹洞,說成每盤米糕在開始進入爐火蒸煮過程中,會有所「稟神」;柴火會自動作出神的預告;那些稱為財氹、財路;簡單說就是預測這家人來年的財運如何。

姨媽這家算是中富之家,頗具權威,老公到幾個兒子都是經營蓋建大小漁船漁艇的業務。所以追隨者不少。我這樣說沒有對這位堂姨母有何不敬;我只是從來不相信那些年糕上的財運預測而已。看了十年我完全看不出有什麼看頭,也不覺得有多準。其實不止我不相信,就連我爸都有時輕輕帶笑說:「有哪次準過。」只是我爸向來很尊我媽,家裡都是媽媽說的是,爸爸只敢當說笑反過一句。我好像也試過(應該有)說哪有什麼憑証啊,當時就給我媽喝住了。

中國人的民間傳統實在太多,記一下就好,只是個祈願寄望;不用太認真。

後來這位大姨母老得走不動也坐不住十多小時監督各盤年糕錢路了,媽媽開始自己在家裡造;當然她還是相信的,只是我家不可能用柴火,所以,當時我就想說句:「媽,用氣爐的話,熱度平均,應該每盤糕都沒預測能力啦。」不過最後忍住了。那些年,我已是外嫁女;回家幫忙煎糕饗客就好。

媽媽這時已經開始學做其他糕;由蘿蔔糕開始,得到大獲好評之後,也加做紅豆糕、芋頭糕、馬蹄糕、馬豆糕……基本上每樣也好吃,只是很怕過年就是天天都糕糕糕糕。

媽媽開始擁有大量支持者,每年開始接單,不是賺錢(她造糕用料不計成本的,家裡造,單是心血都不夠虧)的,但她家族大弟妹多,鄰居捧場客更不少;有時在過年前很早就給我辦公室送一些來,我同事們老闆們吃過覺得好吃;於是我又會加單,讓她替我多造來送同事。

吃了媽媽親手造的糕品,都快卅年;今年,不許她操勞。我動手。前兩年已經開始成功地做蘿蔔糕,今年蘿蔔糕、由我來掌廚的,就第一次試造低糖桂花薑汁黑糖年糕;完成了,非常成功。

這個特別為媽媽造的。接下來,希望也成功完成人生第一次試造的栗子紅豆米糕。

先把這個【低糖桂花薑汁黑糖年糕】食譜記下:

  • 糯米粉 500g
  • 粘米粉 100g
  • 澄麵粉  30g
  • 椰漿   300g
  • 台灣黑金剛薑母茶糖塊 160g (約4-5塊)
  • 桂花 隨量
  • 水 150ml
  • 油 30g
  • 將薑母糖塊用水及椰漿煮開,慢火,黑糖溶化混合成黑糖薑汁,關火待冷。
  • 用高身盤子,加入糯米粉、粘米粉拌勻,將黑糖薑汁倒入,用打蛋器低速攪拌,直至粉沒有粉粒
  • 再加桂花及油,用打蛋器低速攪拌再拌勻
  • 糕盤抹上一層油,將糊倒入
  • 蒸鍋的水煮沸,放入糕進行蒸,蒸大約90-120分鐘,用竹籤刺進年糕中心檢查是否全熟
  • 完成,裝飾,可再用桂花鋪面、中心放紅棗是傳統美,輕輕噴上食用金粉是西式蛋糕造法,這中西合壁還加有小珍珠,就是我設計的金玉滿堂
  • 放涼後再冷藏


發表留言

上海粗炒,順塈小記

前注:順暨不是店名,只是我「的起心肝」練那我的上海湯麵的一篇小記。

前文:前兩天跟大塊先生出外用餐,自從他的腿有毛病在等候手術這段日子,飲食要戒口,走動不太方便;我跟他兩人出外用餐的機會大大減少;就算有,都只限於家區附近小區裡的小食店。這天因事盪遊至旺角新世紀(近年企圖改名為MOKO但一直沒被公眾接受下來)廣場,食肆云集,偏偏晚飯時間太早,茶餐己過,晚餐未至;牛、海鮮都不能吃,結果我們選了家上海館子。

捧來的碟碟精美,大塊也讚已經一段時光沒有踫上每碟都很不錯。對於有位「味精測試專員」在身邊,作為饞嘴的老公,其實不是很好受的,但相比本來都很饞嘴的專員,他的不好受相對就沒什麼了。

饞嘴的專員老婆已經很小心,對於肉眼先判斷已經相當有心得。先吃少量酸辣湯拉麵,待一會,沒事,吃雞絲粉皮,肯定它的麻醬安全,可以大口吃。這時戒心放下大半,再到百頁結烤肉,肉很肥膩,先咬半口,慢吃,最後吃了兩塊百頁結(是腐皮製品)……

晚餐未完成,面孔應該有點表情出來,因為連平時很大意的大塊先生都察覺了,問:「要不要一會走動一下,確保沒事才上公路的車?怕妳一會想嘔吐。」是,這時已經開始耳有漲,胃氣在翻騰了。結果不出5分鐘,已經趕去洗手間途上在胸口作悶想吐。

這個「不吐不快」是我自從患有敏感症後常有發生的事——結果,把兩塊百頁結咬開多少小塊,就全數反吐了。大家都總問我這樣辛苦嗎?其實跟女生曾傳聞吃了扣喉吐了不會胖的大概差無幾;只是,我並不是想這樣,吐得厲害時,胃酸倒流,絕不是鬧好玩。

至於上海菜裡最平民又最美味的,我自很小就跟著媽媽去旺角彌敦道的三六九上海館子吃;幼稚園時代的很多個午餐,都跟媽媽一同分享一大碗上海湯麵,熱騰騰的,胖嘟嘟麵條濃濃湯汁,媽媽總會問要吃多少,分好給我後,她才在大碗裡加豆瓣醬,我們會吃得嘴巴很油,長麵條會在我吁吁吸啜到小嘴巴時尾飛,把汁都濺到面上,整個小臉都是湯汁,我卻覺得這個好好玩。媽媽會一直追著我面抹掉這些湯點點,這美好記憶一直伴隨著我成長。

近年好多老上海小館都關了,城裡很多小店都沒做好這碗最基本的麵條;好多次失望。湯汁總煮不濃味不豐。我疑惑很久;有這樣難嗎?不是應該很簡單的嗎?

這晚,我終於上網在線上眼睇吃遍,嘗試找出一些重點。然後才動手——

但可惜煮食時稍一不專注,把那熬了菜汁的湯頭倒了;只好改作粗炒。另外沒有荀尖,改了蓮耦絲。味和色都已經得到藍藍和大塊先生一致好評,但還需再努力,因為童年那碗裡的一份甜味還沒有熬煮出來。

記一下食譜:

  • 上海粗油麵一斤,瘦肉絲(我用了帶骨的豬扒剪成條,這可以用得不好用,用力炒時會出現小碎骨,所以瘦肉絲很重要),耦切絲,菇切絲,大量包心椰菜。
  • 瘦肉用生抽、糖、生粉;稍醃待用,建議放雪櫃預醃一個晚上。
  • 椰菜沸水中煮至初軟。起水備用,留菜水。
  • 熱鑊,下油、先炒蒜片同薑片;加入肉絲和配料耦絲和菇絲同炒,再加入麵。
  • 再放入椰菜絲,加入調味料:
    • 生抽、老抽、蠔油、(灣仔鉅利醬園)香菇醬、辣霸、左顯記辣醬
  • 炒起後停火悶炆大約15分鐘
  • 吃時翻熱一下。


發表留言

法式洋蔥湯,白酒青口燴意粉

自從帶過藍藍去一家老牌扒房,吃過一次法式焗洋蔥湯後,魂牽夢縈;可惜再有機會去那家餐廳時,卻說工序多,客喜歡的少,不造這個了。

於是,自從我開始造西菜後,藍藍偶爾就會說:「試試造這個嘛,媽媽。」造過兩次,效果不好,有點氣餒。

前一夜,TVB的節目「吃得好健康」中,剛好看到黃長興示範這個湯。今日見廚櫃裡有金寶湯的日式洋蔥湯,昨日造的蕃茄地中海包造的有點硬,嗯,看來就好,來,就試一試吧。

  • 將半個洋蔥切成食指長度的粗條
  • 放入鍋中用牛油炒香,放入烤碗中
  • 罐頭湯一罐加入1/3杯水,滾起,分入烤碗中
  • 鋪上一塊厚切麵包,鋪上一層芝士

買了支智利 Villa Mura 白酒,很平宜,但不好喝;最好用來造菜。

0105 dinner_meitu_0.jpg

  • 急凍青口,連冰放入鍋煮著解凍到冰全融
  • 撈起青口候用
  • 開水備好煮軟的意粉
  • 調味料:兩大片薑切粗絲,一隻指天椒去頭切兩段,三顆大蒜切碎粒,三小棵九層塔撕碎
  • 兩大湯匙橄欖油熱鍋,放入青口和調味料,炒熱,香氣,灑入少量黑胡椒和蒜鹽
  • 再加入已備好意粉,灑上白酒、碎芝士,混炒,上碟,灑一點香茜碎

 

 


發表留言

我家的羅宋湯

羅宋湯是我其中一樣最愛家常菜,由很小時候就愛;由中學時代,要外出午飯,可以選的,我幾乎都一定先選紅湯(坊間茶餐廳總愛叫羅宋湯為紅湯,是西餐常備基本湯。)作為一個不愛去茶餐廳的女生,我可以為一碗真的很行的紅湯而保持去那家餐廳。

當然,對羅宋湯還是很有一點要求——必須有肉、蕃茄味道要濃厚。

不是能稱為羅宋湯,這兩個都是最大基準麼?本來是,可惜,就是很多餐廳沒有做得到。

年少在閨中,就常磨著媽媽造這個羅宋湯,但媽媽總是做不好。首先,媽媽不做辣的,丁點辣椒、辣油絕不下。因為只會造中菜,對這西湯也沒掌握到要訣。

什麼是要訣?

看一下,我在近年多次研究修正後的作品,再說要訣。

Russian Borch

湯料其實都跟大家在網上搜來的差不多,因為最初我也不過是從這些裡找資料開步走。不過,自從美國朋友提醒我記得要有一樣最最重要的食材,而我發現香港大多食譜中竟然沒有包括它時;我知道,這就是答案了!

開謎,是紅菜頭。

原來,香港大多人做羅宋湯都出現幾樣變調;我不敢說哪好哪就不好。只是對於我家口味來說,這個譜就是現時最完美的組合。

【材料】6人份量

  • 大牛肉茄 (大而結實的蕃茄) 2-3個 (大角切)
  • 西芹 2條 (切稍為細小粒,因為我們會吃掉全部材料)
  • 高麗菜 半個 (切粗條)
  • 洋蔥 1個 (大角切)
  • 馬鈴薯 2個 (大角切)
  • 指天椒 1隻 (原隻不去籽)
  • 甘荀 1隻
  • 紅菜頭 半個 (切厚片)
  • 蒜 5粒
  • 墨西哥辣椒仔辣汁 幾滴 (隨口味適量)
  • 月季香葉 2-3片
  • 黑胡椒粉 (隨口味適量)
  • 茄膏 (最小罐裝) 1罐  (不能用茄汁代替!)
  • 牛腱肉 300-500g 冷藏都可以,只須在使用前室溫解好凍。

【造法】

  1. 先將牛腱肉拖水,切厚件。
  2. 將所有材料放入煲煮,滾起轉慢火約一小時,關火待著兩小時或更長晚餐時。
  3. 晚餐前再重滾起,即可。

配家造粗麥麵包,厚厚一片芝士;竟擬若人間極品!

可列入記錄,因為藍藍讚曰:「好可惡,再這樣好吃,我以後還能在外頭吃羅宋湯的嗎?邪惡啊!」


發表留言

荔枝豚肉卷

喜歡吃荔枝香煎鵝肝,但這個不能多吃。

也喜歡用豚肉捲著車厘茄來烤……

今日買了鹿兒島豚肉,卻沒買到車厘茄;不過,雪櫃裡正好有幾顆荔枝——

2017-07-01 19.46.01.jpg

2017-07-01 19.55.01.jpg

捲好,用小籤定好。

我是使用 echome 電熱板把它們烤熟,掃上 OK甜酸烤醬,就成。

2017-07-01 20.29.49.jpg

甜甜的,夏日夠清新,大人小孩子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