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緻 BEE (神戶寶莉阿姨)

追求每天生活中一點別緻


發表留言

斷捨難。斷寫難

由第一篇在 PC Home 裡貼的文章,正式認識寫博為何物——

至今,已經過了十一個寒暑。

2005年11月11日,在 HK Mysinablog 裡開始以博會友;以 【別緻 BEE】作為博名及筆名,都已經過了十年。究竟最初為何會樂於行文,在那麼一個看來只不過是不再用手寫而是在電腦打字,把事記上載到網絡上公開與陌生的過客分享。

然後,偶然地,因緣際會,引來了一班喜歡我文章的人,或對我所記的生活小事產先好奇的人;以及也同樣純真的希望以文讓彼此認識交往的人。

我們都深信寫的生活小事是那麼讓人喜歡,心裡的感覺也那麼地能引起大家共鳴。

已經不止一次,有投資者認為我應該改一下寫文作風,才能有出書的商業價值。又,已經有引起過僱方注意,有錯覺我終會因為這個平台而引起工作中機密被涉露的可能。

其實都誤會了!

【初心】我只不過是因為心情長年太壞,工作壓力超重,無法負荷,無人能開解,只想找一處地方發洩,自己擔當自己的良師益友,為自己平靜心理,解疑難。女兒上小學,我工作忙無法每日伴讀,見她喜歡看媽媽文字,就決定無論有多忙,都盡力將自己所知所學所感,都紀錄,希望得到她青睞,記下媽媽這些生活瑣事。

【歷程】感謝一班曾經喜歡別緻 BEE 文字的朋友,很感恩人生中有過很多因為這博而相交的朋友。十年人事,很多相識早已經是老知交。有您們相伴走過的日子,關心與鼓勵,心裡會銘記。

【新一頁】「人生有幾多個十年!」這句在電視劇裡揚起過一陣熱潮,在那時候的一個生日會裡,有博友來參加,跟我說:「人生真的能有多少個十年,我都希望像妳在這樣年紀還可以搞生日會,邀來一班網友共聚。」寫 《別緻BEE》 這博的生涯也應該在十年屆滿之期,說再見。

近年生活上的改變,讓我沒有太多愁緒;沒愁慮的心境沒太多咬牙切齒,文章變得輕描淡寫。心思都往小工藝、生活學習上…這些都太過私人,不足共享。

2016年底,我已經在面書中正式關閉博相連的專頁,也在友群中說正在想2017年前將別緻 BEE 關閉……結果拖拖拉拉,忐忐忑忑;心裡爭扎很大,還是無法立下決心把這個小窩給封掉。

然而,這裡還是收藏著很多有用的記錄。每天看著來自不同搜尋字而找上來的點擊;令我又愛又恨又捨不下。

十年的確令我自己也太習慣將這裡當成我私人的記事簿、事典、學習記程、速記、備忘……想起自己曾經點過題,想起曾經找過的資料、想起曾經去過的地方;就在自己博裡翻文檔和相片;太方便。

要關,斷寫難。要停,也斷寫難。

只能確定是;從此不熱衷寫文,把時間專注在學習上 (一個準備進入五十的中年新學習路上確實需要更多的專注)。這裡就連樣先擱置著,讓自己再進一成把博客這個似有還無的角色在我人生中褪出。

名片將不會再印,這個曾經使用的名片背圖,也會成為收藏。

新近找上《別緻BEE》的朋友,留存在網上的幾千篇散文,仍存著瀏覽價值;不妨多留步在分類中細味。

bgibee_header_beeplanting

 

 


發表留言

嗅出香還是嗅出臭

話說,前幾日,有位第一次到我家來朋友,甫入門(還沒看到我家裡掛著放著的一些乾花擺設)就說:「妳間屋好香啊。」

我向門側掛著的尤加利乾花環:「應該是我近日常在造這些乾花,所以家裡存著天然乾花的味道。」(近年我減少了在身上噴香水,所以肯定不是來自我身上。)

但由於我從前長年都使用香薰香水,我和家人早已習慣了我的衣服、身上都帶著一些淡淡香氣。雖然我自小有管「香水鼻」(即對氣味比較敏感,濃烈的味道反應會比其他人來得劇烈,不好嗅的味道有時甚至會令我鼻管發麻發痛,甚至作嘔或暈眩感)。平常自己身邊已適應的香味,可以令我情緒被騙著穩定。在自己家裡,我不需這樣騙自己嗅覺,常保持空氣通爽就是最好,而且贕特別喜歡屋被太陽曬過的乾爽味道。

可是,嗅覺是一樣很奇妙的培養。

試過一次去看房子,那是一個同區但比較密集但靠近鐵路站的屋苑,單位在高層。但一進屋,一股很久沒開窗戶的霉氣。這種氣息並不奇怪,本地家居房子十有八九如此。 一般都是家裡長年日出工作,窗戶關得緊緊,晚上回家可能太忙太累,冬夜冷夏日熱索性就開著冷空調;於是家裡就浸淫出揮之不去的霉濕氣味。

然後,奇怪的說話來自屋裡的兩個小孩,若七歲和五歲的男孩;他在我身邊轉了轉,走去跟他媽媽說:「她們好臭。」藍藍當年初中生姐姐,瞪他們眼睛。

走後悄聲跟我說他們這樣說話,好奇怪。好認真嗅嗅我的身、同行外婆身上,自己身:「為什麼說我們臭?」

這樣的情況在我青年時替救世軍青年中心當少年戶外活動大使時,也體驗過。當時在戶外大夥女生在對一堆野花草說:「這裡的花好香啊。」引來一班小男生也過去湊興,大家紛紛稱新鮮事,狂對著野花在嗅。其中一個一嗅就說:「哇!好臭呀。」大家都以為他是故意唱反搞鬼,於是起哄。作為他們的大姐姐領袖,要把他們擺平哄動。於是把唱反的男生拉近我,邊走邊跟他說話;當時我也認為他是故意惹人注目,所以說話也帶點訓話。但後來他將山上沿途聞到的氣味變化跟我分享著,我才發現他不是在故意唱反搞對抗,是他對氣味的形容詞和感受的表達,是跟其他一般理解並不一樣。而這些理解好大程度來自他家庭,他父母從來不會跟他去分辨/分享,從各種東西所發出的氣味,而分享感受、如何表達喜惡。而他父親幾乎對所有具氣味的東西只得兩個表達:「有陣除。」「臭嘅。」家裡也從來不會買花,媽媽也沒有帶他賞過花…

當自己帶孩子,我很著重要藍藍先聞一下,舔一下;嘗試用自己會的形容詞去解釋那是什麼味道。雖然藍藍患有鼻敏感症,自小嗅的不及舌頭的感覺強。雖未必能一嗅可分出白牡丹與藍苺混著,薑與甜橘裡面有一點點橙花…這種靈度,但也懂得形容香味:花香/果香/肉香…

嗅香,也是一種要從小教育的品味生活的家教;而且,也絕不是一台板腦,網上教材能賦予的!

被稱之為臭草的其實是只要在清水下就濯出獨有香味;最著名自然莫過於配綠豆可以煮出美味經典的臭草綠豆沙。


發表留言

11 today

20161006_160038

不經不覺,這個博已經斷斷續續地經營了十一年。

當日不經意,後來是為著分散自己生活上的壓力作為事記、回憶、譴懷、治逾、分享、交友……反正就是一處讓自己跟自己說說話的「樹洞」。

意料之外的是,這個地方給我人生一個超過十年的穩定;結識一班朋友,有些更加成為老好友。當日,親子篇章中的小孩,今日已屆雙十,她有自己的天空,會說中文根基很大程度來自媽媽的文章。受惠的當然還是我自己,保持著中文書寫的技巧、使用速度、思考、熱愛度。

記當年大家還是對寫博有很大熱情時,會互相恭賀;博主也會精選一些過去發佈的文章分享。今日回顧,我在網上積存的文章應接近三千篇,要找精選的已經不易;也許,亦不見什麼值得精選(自己覺得精的已經不再是應合潮流中的變遷,近年博客都變了商品分銷商,有時候提到我還算不算是個博客時已經很感猶疑。)

別緻BEE沒變的是,依然不為個別付帳送禮的商戶寫推文撰文宣;分享的都是自己的體驗自己的生活。潮流時興也好,不時興也沒大影響。至於人氣嘛,向來就不在考量中。

然後,偶爾介紹自己筆名和這博,遇有回應:「這名有點熟,好像網上見過有這個筆名的文章。」時,還是會感到一絲暗喜。

別緻BEE 在weshare 仍以不定期分享部份符合世道文章,主博保留著比較真實的我,雖然說不上散漫,但隨著生活歸向寧靜;文章可能再沒有太多激情與憤慨。我曾經說:「從博客朋友的文章中,會見得到人生不快樂時總是最有寫文的靈氣。所以看到精彩絕色的文章時,大抵就要留言問候一下。」

有博客朋友友情留言說:「別緻BEE 的文章變得沒從前好看,我喜歡從前她寫工作的嘮穌,比吃喝玩樂分享的多。」可是,真實生活中,這是很殘忍的事情;棄工作而變吃喝玩樂,是身體再經受不起工作壓力。

不過,生活依然執著於找尋、感受有趣、美麗、讓人快樂的人和事;變的只是別緻的定向。

所以,無論何時來臨,看過哪一篇,只要喜歡別緻的文字,在我的文字中牽過一抹微笑,亦于願足矣……

感謝這博留過足印的您!感恩有好些超過五年的文章仍然有閱讀增率,這表示我的文章內容還有閱讀價值。從前在mysinablog 以鄰里互動為主,轉在wordpress 後日常則以「不明詞搜尋」而找上我文的為多。(這不明詞搜尋,有點耐人尋味。但也安慰的是我文章所涉獵相當廣,用詞也比較多。)

就借這篇再說說,別緻BEE 這博名的來源:別緻是大概98年開始使用的筆名,來自我本身真實別名的譯音。BEE 是博在起始時,主要為分享我教育家中藍藍小姐的點滴和想法(歸納在專集『愛藍事』之中),當時我讓小朋友們稱我為B姨姨;於是博就將兩名連起來,以小蜜蜂為圖像。

致 新知舊友,感謝支持!


發表留言

打敗昨天的我

從前,我是挺喜歡這種說法,像生活很有力量似的。

近年,或說,自從面書的世界越來越普及;身邊有些長者朋友、忽然發奮圖強在一些營銷集團裡証明著自己成功的朋友…無間斷地分享這種充滿無窮無盡正能量的生每天熱量提示;我開始對「人生最大敵人是自己」、「要活得比昨天更好」、「要打敗昨天的自己」…產生了種莫名的猶豫。

有時候,人不需堅持昨天就是不好,不夠好;那就像「我要比昨天更瘦一點」這種病態減肥候群症一樣。人迷失於自己對自己的一份自信;把自信要掛在一些物質和一些外圍推崇的讚美中。

四十前的我,確實也是這種:手上做的事情永遠要做得好過上一次。這是一種龐大的壓力,忙在中間,深信這單一向前道理,永遠覺得自己做不夠。的確,能承受這種壓力變為推動力,在盛年中定能做出人生色彩。

但四十後(我不敢說其他人也這樣,但我自身,以及一些親厚朋友都狀況大同),對於打敗昨天的自己,興賣索然。當然,能夠說,打敗得夠了,是享受一下人生,好好嘆每一天這種話的,都在人生中精彩過,勞碌過,忙過,累過。

好好享用每一日,並不消極;相反,其實要做得到這點;是另一層次的積極。這一層的生活態度,不在於戰鬥(無論與敵還是對己),在於欣賞;做好每一天的自己,感恩每一天的時光。

相反,如果還在忙著面書中叫人看如何打敗昨天的自己,又不斷勸人要積極打敗昨天的自己;自己生活是不是還很感覺糟糕,才那麼渴望甩掉昨天的自己呢?

以自己為比賽對象,此話無需多解;看多一本書,認識身體狀況多一點,煮一頓比昨天美味的菜…又算不算打敗昨天的自己?

在我來說,算!


發表留言

屯門源區 T。Park

早前得悉【源。區】開始接受預約參觀與試玩,作為一個自小就在屯門這個地方成長的區民,怎麼可以落於人後。立即辦理申請,約齊一班家人朋友去試玩。

有關這轉廢為能的環保建構設計資料,除了在官方網站上所看到,現場確實在很值得作為香港人,前去實地觀察觀察。 詳情必定要看官網 www.Tpark.hk

最讓人憂慮的,莫過於那廢物所發出的臭味;這個擔憂應該早在十年前已經在屯門地區中廣受注意及談論。

源區安排了官方接駁巴士由市中心 V。City 地下的巴士總站開出;這車需跟隨參觀個人申請的預約時,也同時確認上車時間 (團體申請需要自行安排車接載,源區可接受泊車位預約)。

由 V。City 開出的接駁專車,到源區大概需時20分鐘,會經過蝴蝶灣、沿龍門路、龍鼓灘路,龍鼓灘發電廠,稔灣堆填區,轉入源區。這是香港西面海旁,最漂亮的自然是落日景致。

稔灣堆填區當然會廢物的味道,但並不刺鼻;源區也會有味道。對於太挑惕的人、或太潔癖的、又或完全接受不了大自然的;可能不太適合這裡。不過,在全空調的接駁車中,源區門前下車,步行三分鐘的公園區進入源區大樓,空氣中的味道是一般人都輕易可以接受的。

Tpark1.jpg

源區外圍就是一個名叫「源。林」的公園,七月,池中荷花剛開,未盛,但可見下年池中荷花朵朵,必定引來龍友爭拍嬌姿。園內亦種植不同花卉花樹。噴水池黃昏燈照,另一番景致。

最受注目,及讓人期待的水療區;如果要以香港人常去世界各地享受的水療來說,這個一定比不上。這個沿整幢大樓向園區的一面外圍設長型熱水池,池裡也沒設什麼水療按摩的設施,另設的是一個溫水池與冷水池。不過,如果在參觀整幢建築之所以建設,而這個池只不過是焚化過程中所產生的熱能,而讓水療池水得到保持熱度。在池中浸漾著,還可一邊眺望著后海灣海景與日落,這放鬆卻也是另一番的優處。

tpark3

浸了浴,有個輕食區叫「源。茶」不能太期望這小茶區有很精致的糕點,拉花的咖啡;不過,竟然能來一杯手造的冰檸檬薏米水;留意輕食區裡的每一張桌和凳都非常具有特色;它們都是由很多廢物轉化而成,有些更留著歷史的回憶價值。

剛才提到的日落!

tpark2

其他提示:

  • 源區並不提供洗浴用品及毛巾,需要自備。
  • 浴間也不設垃圾箱,使用者需要自行把所有垃圾帶離洗浴間
  • 浴間的水溫偏高,不慣於熱水洗浴的在使用花灑時要特別小心。
  • 浴間設計只能相仿公眾泳池的設計,不能算很體貼細心的;浴間與儲物櫃及更衣間空間不算大,地容易帶濕,只能同時容納20-30人在裡頭使用。
  • 只設一面大鏡兩座,配有吹風機。


發表留言

《走音大聯萌》走音的共鳴

近年難得一家三口同場欣賞舞台劇——

‪istage‬ 走音大聯萌‬

drama-zouyindalianmeng-poster-3

這是一個充滿熱量的音樂劇,熱力來自台上的童星,也同時來自捧場的親子家庭們。

驟看,這樣的形容詞,沒什麼特別處呀。

兒童演員+音樂+傷健共融題目+有號召力演員+聖誕消費激動的檔期……招來合家歡觀眾;應該已經封了蝕本之門啦。

這說的是;但如果我說,我還是很感意外——

觀眾席上,孩子的年齡都很小;可是這可不是打正旗號兒童喜鬧劇,也沒有魔術雜耍;沒有刻意演給孩子看的把戲。

這個劇的演員組合,超過半數是兒童演員;還要一人分飾兩角或更多。當中都是小學生,但有一個竟只得五歲。可是啊!這劇裡的兒童演員不單要演、要唱、甚至要演奏一段樂器。成人演員只得那幾位,每一位都是劇脈主幹,可是其中一位是具有視障缺撼的音樂家李軒,另一位是金髮百份百外籍人仕但在劇中要操流利粵語的演員陳明恩。

單是看組合都覺得「五音不全」,廣東人俚語「岩岩殘殘」;但編劇 (iStage 藝術總監) 在劇後分享會裡說道:「想要表達出人間很多不完美的人和事,只要能豁開,能敞開心;去接納,去包容,去應和其他人,就能找出當中的『共鳴』。」

第一次見到‎李軒‬ 的鋼琴表演,是他為福幼基金一個音樂會表演;那時的他的表演只限於在他的鋼琴前樂曲中。後來踫上另一個機緣,欣賞了他和另外一些視障人仕合演的舞台劇〈‪#‎音階起跌‬〉;他的演戲,還是在於努力演著一個舞台上的一個自己。坦白說,對於他作舞台嘗試是鼓勵的,但那內藏了很多對這個劇各位演員要克服非一般困難的一份包容。直到今日見他完全融入在戲裡,與其他專業演員同步感應舞台的節奏;這一個進步大大的跨前,幾乎能脫了「視障人仕飾演視障人仕」的框框;很替他高興!他是一位視障音樂家,也能發展出舞台演員的演技水平,這每一步走來實在太不容易!

這劇中,他雖然仍然在演一位視障的鋼琴調音師,好像離不開鋼琴和看不清楚;可是今次劇本為他度身訂造的角色不單不再強調視覺的缺撼,還強調了他的看不到,心思卻更清更敏,是個睿智的阿凡提。他在劇前段一直都很自如地在鋼琴前彈奏、調琴、跟音樂老師祥龍(Elton 劉浩翔飾),或跟Sophia (陳明恩飾) 對話著;直到劇中段,要救被困的祥龍和Sophia,才表明他其實具有視障的困難。我相信很多觀眾要不是早就在廣告中留意上劇中這細節,也會跟劇中Sophia 一樣,看到Schroeder(李軒飾)把伸縮視障杖拿出來時的驚訝一樣無異。

事恰湊巧,因為 iStage ,也踫巧早前另一個音樂劇《The Bluebird of Happiness》我能看到明恩在短短三年不到的時間中,幾個舞台劇中的表現分別,進步越見明快;無論是演出時肢體動作表現比前自然多了,對應動作多了,面部表情也不再「外籍人仕」的常法了,就連咬字的清楚和玲瓏都可以跟很多資深演員比拼都不遜色。可以肯定這只會是用功的結果,Elton 所編寫的劇,對白向來都快板,演員對話交波要快及準,才能出到效果牽引觀眾拍案效果。劇中的角色,Sophia 有很多跟對手,尤其是祥龍,都是鬥氣話的模式,既有點強詞奪理,也要咄咄逼人。

這劇還有最重要的一群——超過半數都只是年僅小學,甚至一位5歲的小演員;可是竟然完全沒有一般兒童劇常見的,需要「遷就」孩子唸對白時的一些停頓位,或因為是孩子唸對白時接慢了的「包容」。每個小演員都跟得上,還一人分飾兩角,甚至更多。

可是啊!故事就正正在說著:一班因為各種奇怪的原因,而踫巧湊到這家「邊走邊唱」歌唱班上課的學生,遇上祥龍這位天生就是絕對音感(absolute pitch)老師因為小時候樣子生得怪趣而時常被同學欺負,而變成盲堅持唱歌只需為興趣而唱,走音不要緊,反正他為怕聽到一般人聽不到的音域而長期塞上雙耳,於是對於歌唱班學生學來學去沒學好音準也不打算修正。而另一方面,Sophia 因為混血兒,但自小樣子長得完全沒有東方人特徵而被同學恥笑,因為鬧意氣在歌唱比賽中故意選唱了不合適自己的歌而當眾走音,自責逃避而打算遠走國外不再回家。天生具有完美音感 (perfect pitch)的調音師 Schroeder  彈得一手好鋼琴,卻具有視障問題。本來大家只為在這唱歌中感到一刻自主、舒暢;卻從來沒有正式地追求在唱功上的求精……

全場笑聲、互動反應不絕,連轉場時大家也忍不住為兒童演員的「演」唱「演」奏而個別鼓掌…一片熱鬧高興!

有時候,看劇,看電影,跟聽歌也一樣;未必每次都需要有很發人深省的反思,開開心心,熱熱鬧鬧地笑一場,是娛樂,是快樂的擴張。

這說的是「共鳴」!就像一班走音樂團,各有遺憾,組在一起互補不足就成完美。看舞台劇,一班四方八面來的觀眾,在這個劇場裡,這一夜,有著歡笑的共鳴。

fb_event2


發表留言

春雨歸來

2016-05-e698a5e99ba8e6adb8e4be86-e5aea3e582b3-e59c96e78987-e5a0b4e5888aposter

幸好女生週期嚴重腹痛,又沒約得同行人,要孤身一個人去看劇;還遇上出門前一波幾折,出門都知有85%會遲到入場。但結果都堅持去看 劇場道‬‪‎春雨歸來‬

這主要因為監製兼演員的萬斯敏小姐提我,這劇也是有齊我喜歡的四位演員同場,一定得要去捧場。

早就看過劇評,說這劇超洋蔥 (催淚)的。

不怕!我總是在看劇時會有手帕在身旁,可是,淚意依然比我預想的來得早;才只不過中場時分。因為——

勾起太多少年時。我相信場內很多觀眾也如是,離場時很多男仕女仕什麼年紀的都忙著印眼角。

人生裡好的經歷、好的回憶;很多來自少年時的友愛;那些總是在迷惘、絆嘴中,濾化成互相支持、互相鼓勵的感情基礎。

也自然是會在學校裡才最大機會遇上好的老師,他們都給年青狂妄又少不更事的那些日子,刻上很多,能夠影響一生的刻記。

這夜裡勾起太多…劇裡每場畫面都似曾相識…

就近年,三十年的友情,重新靠在一起;感情在人生各有遭遇後,重聚更見珍惜。又,那些年跟老師們賭氣;羽毛球場裡為著要贏比賽所提的無限氣慨;與隊友們一起練習,一起流汗,還一邊吵嘴鬥氣。在那些時光中,有鬧戀愛、有失戀、有說夢…

劇裡老師哼著的是電影《兩小無猜 Melody》 的主題曲 First of May。

當日發現我戀愛了而取笑我的你,也是向我唱著:「When I was small, the Christmas tree was tall….」;而不幸的是,這時,你已離開了這個世界

對於《春雨歸來》我沒有特別的讚,因為這樣的組合,我只有信任–歐錦棠與萬斯敏的作品,向來處理嚴謹。過去幾齣作品都能深刻在我和藍藍心上。

還有,向來都放明白是對劉浩翔 Elton 與鄭至芝 Gigi 的偏心;認識在舞台上的Elton 廿多年,是老朋友了。

的確好戲,一如期望。不過,今次希望開名讚一下飾演四位年輕版的演員,是意外的出色;在相同一個場景,很短時間轉換場景和情緒,去表現當年及配合係今日的回憶場景,都能處理得好,她們可是每次都在那台上的短短的跑道上練跑著,做著操練,裝作四乘一百的接力;實在是很困難的事情。而且年青版跟成長版都配對得很好,觀眾完全無半刻「究竟誰是誰的年青版呀」的疑惑;這是很重要的事,說認真的,某電視台近年一齣電視劇,也是幾個年青版與成長版緊密的轉換著;可是那幾個年輕女孩子出場嘩啦嘩啦的吵著;我卻看了好幾集都在問「她長大後是哪個啦?」。

我看完的那場次日還有一場,但聽說已經早就全院票都沽了。

錯過了卻發現有興趣一看的,就等重演吧!重演,若有緣,三劍俠這三個手帕交,都該帶同手帕去看一趟。


發表留言

花樹與咖啡睹物思人

image

一客咖啡,一個檸檬鬆餅。
一束鈴蘭…

一田田的迷你櫻花樹。很多年前曾經在朋友娘家的玄關處見過,很驚奇問:「真的會開花嗎?」「樹苗,遲下會種入前園的花圃裡,希望它長大,每年開花等妳來。」

睹物思人,也是這種。

這年後沒有再跟這日本朋友連絡了,她結婚了,所有時間奉獻給家庭與孩子;最後一次通信,她寫了很多個抱歉,說再沒用英語,開始看不太懂了,要花很多時間去看一封信,所以實在抽不出餘暇回信給我,繼續聯絡,也生活中著實沒什麼好寫。

人生,也許總遇上些太容易放棄友情的朋友。只希望人生越往後走,越少這樣的丟失友情。

2016-02-24 16.52.37

@旺角花墟道62號地下花粉熱鮮花附設的小咖啡座

放鬆,香港人!


發表留言

神戶探親記:節分

好友在看剛派到的小區報;幾張來自靠近地區的商店宣傳單張。

這些不奇怪,讓我奇怪的是他們這種印刷品還是活躍;像她家庭裡就每日在用這些印刷品來作紙張重用在不同家事上。

不只在那背頁寫字、擬晚餐…那些。她會用來墊果皮、甚至,嗯,墊在坫板上切肉;真有創意,哈哈,我問她:「那可是四色光面印刷品耶。」她聳聳肩,意思:「我不是在盡力將它重用嗎?」日本!

她忽然啊地一聲:「看!妳今晚先不要忙造晚餐了。」她指著宣傳紙:「今日是節分。」那又怎樣?不用吃嗎?

「T 要考大學,得按傳統今晚吃傳統食品。」造節!「咿?你們香港不造這節?這是相當大節耶,而且是按農曆的。你們不是最重視那些中國曆的節慶嗎?」

今日?中國曆的大節慶?是什麼?不是已經造冬了嗎?團年沒到呀?

打開手機,先是Facebook打開;幾乎被「Facebook Friends Day」的活動洗版。再看才知這是我們中國曆稱的「春分」。

印象中,沒聽過要慶祝春分—-

「噢!我們這裡可熱鬧,各處大小寺院都會舉辦大小的活動,有些還每年會有大型舞蹈節慶…我給妳看圖。」一堆人圍著一個戴紅鬼面具的表演者;那表演中會噴火…「妳要去看一下嗎?」看錶,嗯…應該不行了,這裡趕過去要點時間,寺院通常四時就關,這表演…好像是一時開始的。

「等等…這面具好熟…是有什麼把豆撒在鬼身上,這樣嗎?」我應該在廿多年前跟大塊來日本時踫上過了…嗯,好像在奈良…相當熱鬧的,好像小孩子都玩,是吧!」她一疊聲:對對對對。

那造節該怎樣的?「要吃這個。」她指著那彩印的單張。「要跟傳統方法,一人吃一條。」

呀…一人一條壽司卷叫造節嗎?

image

「這只是其中一項啦。傳統要祈願就要按當年的惠方方位,先說出想自身什麼不好的趕出去,撒走;像小孩們把豆撒向那扮惡鬼的表演者身上。吃太卷時就說出希望什麼好事想降臨;向著那惠方一口氣把整卷吃掉,過程不能說話不能說抱怨話…那樣啊。」

還有啦,商店都會在賣那些節豆(乾炒的黃豆),要吃自己歲數的數量。

image

家長的會把這些面具戴上跟孩子們玩撒豆子的—-聽上去倒是個親子樂玩意。

image

商店放著這種葉子,免費送顧客,通常插在家門、車窗;說是趕走不好的東西。(有點像我們在清明插楊柳枝的,是吧。)


發表留言

由《沒有你…還是有你》到《相聚21克》

最先看到Facebook上有關劉浩翔 Elton 一個新劇叫《相聚21克》時,我在猜是什麼日本動漫《相聚一刻》什麼改編嗎?

看到地鐵海報,我才省起這故事——

很早很早時在藝術中心,看「中英劇團」一個名為「波老道實驗室」的一齣短劇,叫《沒有你…還是有你》。之所以留下印象,因為那劇,我和好友都被 Elton 的歌聲打動;對於一個看來看去像唸中學的男孩子,竟然在唱作上能有這麼動人的聲音,感覺有點受震動。

這的確是當年最初認識 Elton 時的感覺;下班乘車趕去波老道中英本壇的晚上,跟 Elton、Ceci、Carmen、Kearen、群仔、惠芳見面的那些片段,還是相當深刻。

在問明了 Elton 《相聚21克》就是等於當年的《沒有你…還是有你》只不過重新編寫了;於是我還是帶著陌生地坐到文化中心大劇院。 印象中除出一個「幾個舊同學去探望時發現那位死去另一半的老同學在幻覺中生活」的故事大綱,和 Elton 的歌聲;其實可說什麼都沒有記得起。

細讀劇前序,原來——

21克是靈魂重量,這個相聚變得不再是可能,或有可能無的無菱兩可,而是很確切的一種相聚的渴求。

看場刊才想起波老道實驗室那次已經是2000年,在幾近十年人事幾番新的今日再見這故事,再聽他的歌聲,感覺相當複雜。第一次簡潔故事記得都能觸動心間,今次重看不單完全沒有重複了的感覺,反而新增的枝節都更加催動及觸動了,更深心處的;確實要讚!

Elton 在序說因為這些年對人生的感受多了,在演這個角色時感受深了,其實整個故事的互扣層次在重編時也增多了。

雖然在我看來稍稍減低了醫生那「能醫不自醫」的困惑,不過,卻加入各種環境,提出了把人看成病人,還是其實自己才是病人的那個對壘,清醒還是自欺;一個個對比,變得更加叫人深入反思。

我流了很多眼淚,竟然流了眼淚——原先只不過因為太投入劇情,眼角在濕濕的;只是後面的觀眾在不斷抽泣,對面的觀眾又不斷抹淚;於是我也……

看著男主角兩行淚痕時,我忽然又笑了——想起 Elton 較早前說很享受跟觀眾同笑同泣的感覺。

同行藍藍未懂愛情,這個層次對她來說還是好深好遠,不過我可以肯定這劇,會為她將來面對愛情時,扣成某種程度的反思吧。

實在很喜歡整體佈景燈光的那種白調,雖然帶點病態,那柔柔弱弱的燈光,舒服中帶著更多無奈;佈景實在簡潔,但又藏著多變化的場景,向來都是我所欣賞。

也要讚一下裡面各位演員的表現;飾演 Ben 和 另一位 Dino 的演員都很出色;這是最後一場,當導演和所有演員站到台中間,跟大家說話時,我提醒藍藍看一下剛才正滿口粗俗的 Ben,和一身舉動就跟古惑仔賣翻版DVD無異的 Dino時,她都驚訝了;原來演員在表演時可以有那麼大的變化,簡單地說:「上身了!」Ben 做得很放,Dino 雖然戲份表現遠不及Ben,卻也沒有給比下太遠,值得一讚。

兩位女主要演員靜雯和阿思,都恰如其份;不過佩雯的對白速度好像有點慢,可能是相對其他的演員的對比罷了;也許只是導演想讓佩雯得出一種與世隔膜的不對步伐吧。

整體其實相當流暢也很令人舒泰;後部帶觀眾進入那對衝的,層層的人生對比陣中,無奈與唏噓,真實與幻覺,正常與不正常,與世與遺世,自欺與欺人;懂得失去了其實從來沒失去過,與失去了才懂得去珍惜;都教觀眾一層又一重不斷的反思,在心底裡翻拉出平時沉澱著密封著的重重壓力吧。


原文記於:別緻BEE | 28/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