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自己所住的屋苑感覺很好,原因是我常會踫見一些有教養的孩子——
在電梯中,孩子主動說:「姨姨,早晨!」(注:我並不常踫上他,所以並非識得我而叫。) 而且,不止一家的孩子,很多時都有不同家的孩子也這樣做。
在電梯中,孩子在彎下身弄鞋帶,跟我說:「姨姨,不好意思。」(注:她跟我的身位之間還有很多空位,她並沒有弄到我。)
電梯大堂中,孩子的女傭會叫早,會提孩子說:「早!我上學呀。」「我放學呀。」「伯伯,吃過飯了嗎?」
……
當然,之所以遇上這些,也先要讚一下大廈的看更伯伯;他喜歡站在大堂裡,有時又會在入口閘門透一口新鮮空氣,見住客都先打個招呼,見孩子都一定會笑著說:「早呀!去哪呀?」「今天穿這麼漂亮整齊啊?」「今天頭髮梳的很好看呢。」驟看文字以為他輕佻?絕對不是,他是很樂意跟孩子們說話,問問老人家,有時也跟女傭們說兩句新聞。就是下班了,在小社區其他地方遇上他,都會笑著打個招呼。
他是很敬業樂業。
上面說到的那個小女生拾東西故事,我當日就記過在面書上:「今早出門,電梯裡面有個四五歲小女孩正同爸媽一起,她站我身邊;我忽然聽到她說:「不好意思!」原來是跟我說的,她想要彎下身去弄好鞋子的魔術帶。我讚她:「我極少聽到小孩子說不好意思呢,妳好有禮貌啊!」她竟然只低低頭笑了一下,媽媽代答:「她比較會留意大人做的她就跟著做。」這麼輕輕一說,一家既坦然接受好家教的讚美,又簡單一句就表現出得體優雅。我已經多久沒有遇上這種感覺的對話啊。」(記於2015年9月某日)。
另一個小故事,是今早發生——
樓下一個小男孩,正同一個正在修剪幾棵米仔蘭的女花王對話:「我們要清潔香港,不可以滿街垃圾啊。」「對呀,所以我正在清潔它們啦。」「我不想見到滿地都是葉子。」「那所以我把它們剪好,都剪好後就會掃走啦。」「你把葉子都剪落地上就弄得地方不美了。」「它們太多亂枝,得要剪得漂漂亮亮過年,而且,那些枝就不會弄到路人的啦。」「哦這樣,但是我仍不喜歡地上有垃圾,一塊也不應該……要清潔香港的…」「得得得…」女花王還笑容滿面的。這小男孩看上去不足五歲,說話伶俐,很堅持意見,但竟可以保持不高聲爭辯,在這細節上看就知道是來自有教養的家庭。另一邊女花王也一直保持笑容,能看出真心享受她手上的工作,和跟這小朋友的對話。
我很幸運恰恰看到這兩個身邊發生的小故事;而我深信,只要細心感受周邊,你也能踫到。
見過很多孩子在家長面前表現著很聽話很有禮的模樣,可是,當家長不在身邊,而都能夠見人打招呼,對答如流,面對不喜歡的人或事或對話,都仍然保持有禮,而且不謙不卑;這才是真正的,家裡長年耳濡目染的好教養。
我們試將上面一些角度換換,就知道形成這樣子的,在現在都市中,隱隱變得不易了。
首先沒有一個這樣笑容滿面,日日充滿正能量快樂值勤的看更伯伯;女傭帶孩子下樓,有多少個會主動叫人?莫說女傭,我相信早上起床也不見得有家主會愉快的跟家傭說句早?孩子呢?爸媽不先習慣說,孩子就會慣性忘了說。乘電梯,見到外人,都是鄰居,又有多少個會照面叫聲早……這些場面,相信大家都絕不陌生!又或許回我一句:「有……不多嘍!」
其實,都是鏡子效應;快樂,睦鄰,欣賞,回應,互動……都是鏡子;孩子們會在旁仿照著,學演著,然後——成為好習慣。
我聽過有家長跟我說:「這些日常禮貌,我們都有教;但不提他(孩子)就不會主動做罷了。」我直接答:「因為你們自己沒做嘛。你只一味指示他做,那是命令不是習慣。」
我親眼見著;看更伯伯在跟一個鼓著氣的孩子說嗨,他看一眼不答。另一個孩子歡天喜地從電梯跑出來,見到伯伯就叫:「伯伯早!」伯伯問:「今日上課不是穿校服?」「我去開生日會。」「哦!好開心的啊。」那個鼓腮的孩子也不示弱:「我今日也有生日會!」
想孩子成長後擅社交,會跟不同的人溝通,會交得同樣有好教養,好家庭背景的朋友,會懂得尊重人,會敬愛長輩;家長們,今日起先調整一下自己日常,對家裡人,對孩子,還在在外對其他人的主動性和反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