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緻 BEE (神戶寶莉阿姨)

追求每天生活中一點別緻


發表留言

交帶

「交帶」這個詞,有付託的含意。

今日看來好像變得是一種老套用詞,看來說這話的人大概都已經四、五十歲的——上了一輩的!

有交帶;在粵語中是指人做事很有條理、有責任心、很有統籌力;蓋括點說就是做事讓人很放心,尤其是合作的人都會覺得事情在這個人手上必無「失拖」不脫軌、都靠譜、可信賴的。

那現代人,比較潮語式,或轉為流行什麼說法呢?

聽得比較多,會說:「無甩漏」但一般只會說:「這個人呀,有交帶的,很少甩漏。」

可是,近年,在年輕人之間,上面整句都很少用;用上的,也是比較長輩或分派工作的位置時用上,但形容時這已經當是讚賞用。

「無交帶」是80s 90s 年代裡用得最常,最直接;在職場上出現最多。同事間會直接用這詞來表達對這位沒責任心事情沒做得好的同事的投訴。

包含的可以很廣:

  • 常遲到、常病假;於是很多工作濟留在自己手上,沒有人知進度,沒辦法接上。
  • 上班時不專心,工作總有失誤而不自知,最後都是被其他人發現。
  • 做事只有自己知道行進,不會報告情況、問題、困難…等,有時一直人和事都就那樣呆著,直到有人發現來催,上司來罵。
  • 說話沒首沒尾,沒人能明白。

……諸如此類,太多不能盡錄。

所以,如果得上司或高層對客戶說:「我們這同事很有交帶的。」這是很高的讚賞。相反,那就代表著:升職加薪嘛,別太奢想啦!

那這「交帶」一詞,應該很好用,那為什麼現在少了人在用?

我相信這和數碼時代溝通文化有一點關係。

太便利,失去了人同人真正溝通「交帶」,常自認為一個訊息,系統有表示對方收到了 / 接收了的標示,其實對方究竟有沒有真的知道了,也不管;覺得——我是通知了啦!

這些在項目管理中,尤為令人動氣,有很多時做事,尤其團隊,每個人各有崗位,在有效時間各自忙著,可是接匯點,即從前我們說的進度會議、報告;就是要大家各報進行情況,有什麼要轉其他接手,有什麼要總結,遇有什麼問題要其他加人幫忙……等等,等等。現在都靠電子訊息,電子系統;大家根本只管自己的事,根本沒交流,沒交手,沒交接點。

沒交帶的人,甚至會認為;你在訊息中提出的,我沒其他意見呀,所以我不覆。然而,誰知道你不回覆,又代表著什麼心思?然後工作到後頭,全都是直行線各行各素,各自生出大堆其他人都還不知道的問題;而時間都不再夠修正,於是就是項目的「甩甩漏漏」。大家都在用一句「缺乏溝通」向外解釋做得不夠好的原因,求勉強接受,甚至調用更多資源成本去填了這些甩漏不完美。

這種情況,我已經在想著很久,沒意思用文字記下,每每都只與同齡朋友唏噓。今日恰逢一例:

在趕緊的行程中,我有意抽動一個時段,為本來不順路,但很有意思的地方設一班教學。對方教室很有興致回覆:「太好了!」花了兩天做電子海報,也花了我時間校對了三兩次,招生去。我說這次時間趕逼,原不奢望能達成,所以招得多少生也無妨不設底限。但一點要明白,我得早在行程出發前確定要不要帶上有關的材料工具,那是原訂教學班的兩天前。

然後,中間我問過情況,對方只答:「可能時段不逢,暫時沒有人報名。」然後我再提醒一次請在我離港時確定我一下,我好收拾行裝。

結果呢,到達大家原定確定狀況的死線,都一直不回覆。我是猜到最後沒公眾報名的是吧,那不要緊,但回覆一句讓人安心,可以嗎?

這本小事,雖不爽,但不致很動氣;只恰巧順道借來作個實例。

沒交帶者,就是讓合作者再沒下次交手的信心。

縱使,好像沒什麼呀,又不會死人的;但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是從很多很多交往小節中建立出來的。回想現在,說誰也不會很相信誰,因為呀,壓根就不能很信任,不會交托。

習慣擔當一個有交帶的人,才能讓周邊的人安心;才能人旺、家旺、業旺、財旺;這幾句不是老生風水談;細心想想箇中道理!恁憑你如何開展,總會有緣帶來第一次合作的人和事,然後,總會因為你沒交帶再沒回頭;那恁憑你上世積下多少福,今生有多少貴人,貴人還不是因為你是個沒交帶的,失望離場,這不正是財神到門都掉頭走一說嗎?

無論何年齡都希望自己人緣旺,去到那裡都受歡迎受讚譽,正是人見人愛,車見車載。可是,人越成長,人和人之間的關係扣上,必定會或多或少有著情感和錢財的關係;這兩者都是一種付出。對於沒交帶的人,付出者會不會長年纍月地不問付出,永恆為你填甩補漏,時間和心思都是一種個人資產,枉花多了在一個沒回報的人身上,除出阿媽,恐怕世間再沒幾人。

回到交帶,就是有付託的含意。沒有信任,頂多試一回,從此就斷掉這念。

所以,做個有交帶的人,就是成功之母。

相反,如果依然認為「甩甩漏漏」、「無來搭什」都沒什麼要緊的;那簡單的說,等於甘於自求失敗。

「算了吧!現在的年輕人現在就只懂膠帶,不會再懂什麼交帶啦。」朋友笑,笑中濃苦。

646x_1355133604c2


1 則迴響

曾經令博界掀起互相熱烈追棒的年代

原本打算把自己寫博改回去,一種自我心情紀錄的小箋日誌這範圍;對於「經營」一個博,原來早已經改變模式。對於這種日漸商業化產品化的轉變,我並不能太欣賞與投入。

可是近日兩件事,又令我稍稍有了新的博的想法。博客春茗2015上,年青的博客朋友 翔太,替我介紹了來自 weshare 的兩位美少女管理員,閒談提到在香港早年 (大約是2005-2008 間) 博客們的親鄰關係,玩過的玩意……等。然後她們給我一個驚奇的反應,也同時讓我驚訝!她們在管理的平台簡單說就是博客平台,可是她們未聽過有博踢!

在這裡,只能借用博客兼近年老死的Oku,他博裡有整理專集記所參與過的博踢。(我的反而沒那樣整理得清楚,都存在「博事論文」集裡,歡迎有興趣的來翻一翻!)

然後,我又提到當時一班博客為兩個博踢的接龍故事瘋傳而令博客間建起一陣火紅話題,和互相追看的火熱渴望。其中所牽涉最多博客參與的要數《鮮奶國奇遇記》 這博踢故事現存在網上可能因不同博客的離場而變得散落四方,我當時負責寫第三章《鮮奶國奇遇記 (3)》;後來事忙也沒追到結尾去,最後有時間找時,已經只能找到博客海王星上自由行的一篇《鮮奶國奇遇記(16)》。

說到博踢接龍故事,自然也必須一提2008年,當時還是小孩子的冰藍(藍藍的博客冰藍小屋所用筆名),所發起的一個孩子博客與博客們一起完成的《小冰環遊世界(1)並總章節列集》 。剛準備12歲生辰的她見大家玩博踢熱鬧,就提出想發起一個孩子博客也來一個。

事實上,當時高小而已經可以流暢使用電腦打字的學生其實不算多,學校還曾有過一段時間相當反對小學生寫博,認為小學生寫博容易令中文寫作程度下滑。冰藍一直堅持使用書寫文寫她的博,甚至在之後管理有關繪畫的論壇中也有這份堅持。於是,這個博踢就請得博客也是作家的韋灝川 替這個小孩博踢訂立規章;只是大家開始時都對冰藍這號召很鼓舞,未認真想過小孩子博客本來就不多,加上這種玩法,接到後來,少一點行文技術都恐不易。

於是不久冰藍就放棄只邀小孩博客玩,改而由各位成年博客接上;有博界社區長老之稱的婆婆也來blog 金婆婆更出手要求加添難度,要求每一章節加上人生哲理,令這博踢變為一個少年成長的意義啟思故事。由於難度越來越提高,故事後來變化詭奇,情節往往意想不到,於是參與的寫手越遇高手。這也是促成《小冰環遊世界》是罕見能全數依期完成,今日重看,裡面多位參與的博客都已在文化界打出名頭。

這博踢當年以80日完成,被冰藍視為送給媽媽生日的禮物。版權由各位參與的寫手送贈冰藍名下擁有。她對這份禮物一直珍重,有目標習畫,並打算插畫技術稍為成熟,會重新將之編撰整理及出版,希望為本地華文少年讀物,出一分力。(如有出版社有興趣,歡迎連絡,這書已設目標為兒童謀福利用途。)

這些博事,也是當年本地博界盛事;今日看來竟然那麼遙遠,仿如過去歷史。不過,每當我跟一些在這十年中有接觸博 / 部落格 / Blog 這回事的朋友提到這個歷史,大家都饒感趣味,對冰藍的目標寄予支持。

在這書的計劃行進上,有一項,也算一項重任;就是撰寫前序。因為有當日的博鄰里之親,才會出現博踢,之後才孕化出這種接龍故事;故此,《小冰環遊世界》之能面世,既不像一般兒童讀物,也不像一般故事書合撰、更不像故事集成。這是一種很奇特的合作,也是香港網絡上曾經出現的一種前所未有的組織,所而產生出來的奇蹟。希望能請得有心人助一把,我們需要把這種奇特形成的鄰親友愛,去紀錄,去証明;我們的社會裡可以有愛如此單純美好。

icyblu blog

注:冰藍近年忙於修習藝術學業,已經停止寫博。但對於博的發展動向,她一點也沒有疏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