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緻 BEE (神戶寶莉阿姨)

追求每天生活中一點別緻


4 則迴響

京都:潮玩和服拍照

近年很多朋友都喜歡在日本花上半天甚至一天,專門去和服店挑套和服,然後在市內閒遊或拜寺,當一天「日本人」。

這種所謂的和服店早已經不是原先的日本人遇有典禮時租用和服的老店子,卻是應新興玩意而成的和服試妝店,它們也不是影樓,只是純提供租用和服,替客人穿衣、快速設計髮式的服務罷了;他們只個別店有設室內拍攝,大多都不設室內拍照場,卻鼓勵客人穿著到外邊附近的名勝裡拍照。最著名及最集中的熱點莫過於清水坂,於是穿和服上清水寺彷彿成為了熱選節目。影樓都可替客人連絡好特約攝影師。

這類店子已經發展得成行成市,要選一家適合自己的,可能要由他們的和服款選來區分;一般比較具名氣的,可選的和服款式比較廣,由最平宜的到特選的、合外國人呎碼的、配搭的各類配件都非常齊全;其次較小的店也會明熾清析,例如網羅較青春新潮款式,布料及配搭都比較創新;再其次是男款和服齊不齊全,是否合適一家不同角色年齡層的都設有多款可選;女的有沒有華麗又優雅的款式;或有有沒有藝伎及古裝的供應……

客人可以預先在網上選定喜歡的和服款式,預約了時間去到,穿衣和造頭髮一般需一小時,帶來的穿戴衣物及私人品(非貴重物)都可以寄放在他們店裡;和服一般都訂在當天內送還。

當然也可以去到現場挑和服款式;網上就聽說過這樣的傳言:一位男網友語重心長地勸籲其他男網友,帶女友去日本千萬不要讓她去玩這個和服照,因為她會為怕她心儀的粉紅色和服都被借光,會老大早就拉著男友去到,然後全日裡男生就得陪著女朋友發瘋的狂拍可愛照,而且女的總是穿不到日本女優的可愛,配配搭搭個奇怪,男的還要賠笑賠不斷的讚美;身心都勞累得想死。

這聽來好像是一些男生的怨訴,但細心想,也其實內藏著些道理。

我們一家只預約沒有在網上選定式樣,因為我們相信店裡好東西總應更多,我們這次是正正最冷的時節,衣料必須選最隆冬的華麗厚織和料,這可不是浴衣加搭件厚外罩或毛毛披肩就成,這布料上選也是講究的,手摸不到不為準。日本人穿和服很著重合年紀身份的,圖案和顏色,布料上的織紋都有講究;我們決定請店裡的專家為我們配搭。

眼看很多男生都只陪女伴來,自己沒有穿上,畢竟不是很多男生慣於那一身束肚的裝扮;大塊先生很破例答應今次陪我們母女玩一趟,卻慘遭老婆愚弄,選個冷得讓人發抖的日子裡,一整個早上,他的手掌是冰冷的,很可憐,這巨人先生的手從來沒這樣冰著,他可是家中兩女人的活動暖爐;他拒絕玩足一天,只能忍受到午飯前,除了是束在他身上的腰封讓他不舒服外,穿那日本拖鞋走小石路踏石階上小山崗都讓他用上莫大的忍耐。唯一令這爸爸可以這般,當然是看見老婆囡囡漂漂亮亮,不過,給他意料之外地找到件看上去年青壯偉的和服,沿路都被日本當地各年紀老兄當面大讚他穿得好,而且也有很多中台同胞投來讚賞目光和鎂光燈的體驗,這也算是一種回報吧。(嘿!真可惡!我們母女都給比下去!)

我們選了家名叫岡本和服租用,是有三個朋友都用過推薦的;也為的是他們祇園店地處比較寧靜,靠近八坂神社;那裡寺和公園小山崗,近步距就齊全了幾種景致;最重要是他們大呎碼的選擇較多,我們想要比較傳統的款式也備的比較多。換妝的地方很寬敞,有爸爸寄放處 (說笑的,是男仕等候間,因為一般男仕需準備的時間遠比女仕所需的短,要有一處地方讓男仕好好等候),服務非常好,雖然會說英語的都只是最簡單工作流程常用語,會聽一點點普通話(好像當日只是能操普通話的那同事剛好休假)。

加費造頭髮有幾款可選,但附帶可配的頭飾選擇則略嫌太少也普通 (我這是失策,自己擅長做那些和花頭飾,卻竟然沒預先為自己預備一套,短髮,就只能隨便夾一組大花,就是我最不滿意的一環),就在我和女兒看上旁邊一套很傳統的時,才知,好東西都特別貴,單這套頭飾就要加¥2000。(我們三人選的服裝套餐,總共才¥15000)

岡本

好吧,整理了十個貼士給大家:

  1. 冬與夏的和服自然各配四季美景各具美態,但夏天浴衣始終比較多姿彩又輕便、在儀態要求上較為輕鬆;所以年青女生最好選夏天才玩這玩意。冬天嘛,就選個不那麼冷的日子會比較好。
  2. 和服都是罩在內衣外的,所以打好底或穿什麼底去穿和服是很重要的計劃。
  3. 如果男伴主要負責當攝影師,還是不要勉強他也穿上一套。男的要打算跟女伴拍美麗合照,就花多一點錢聘請專業攝影師隨行好了;否則,敢打賭情侶的走不上兩小時,就得吵架。
  4. 組團出遊,要不是每個女生都有各別男友照顧,奉勸索性這天就三五女生私團,聘個攝影師隨行,別讓那一兩位男友侍候一眾嬌女吧。
  5. 穿這身和服不能多攜東西,只能借用店裡配和服的小手袋、小索繩和袋隨走,在計劃這一天行程要先計算好多少「必需品」。
  6. 店裡不包括化妝服務,但偏偏這和服在日本人心目中是禮服,女生不可不化妝就穿著禮服隨處走。而且應該沒見過日本女生穿和服時戴眼鏡的?(我倒是這次旅程見到幾個中國女生面上滿疱,頭搞得亂七八糟叉個頭花,穿著件浴衣(淘回來的?) ,最壞事是那副眼鏡,怪誕的可以。)
  7. 帶孩子去穿這個,要預先給他們「打好底子」讓孩子先認識這是什麼,大概會怎麼穿著,怎樣穿好才夠漂亮;親眼見到小孩為被緊緊綁上好幾條布帶子而驚哭得呼天搶地。(男的和服裡面也緊緊的綁有三條布帶子,女的更有不少於五條,這才能把和服穿得畢挺,怎麼走動都不走樣。被綁這些布帶絕不好受的,女人為靚活受罪尤自可,男人為博紅顏一笑也是個無奈;但孩子不知道大人心思,被綁可能會導致心理陰影的;還別忘記不是每個孩子都懂穿那二趾拖鞋走路的。)
  8. 大冷天,雖說和服可選厚織品,但還是耐不住徹骨寒風,女人可以加外罩褸,但因為背結拱起,從後看一如像佗背或老婦,一點也不好看;那麼穿毛毛披肩吧,店裡外借的都不會是貴重的毛皮,所以,如果在這種日子,又想有好效果,還是自備毛皮吧。
  9. 最後,目測狀況;外國人不擅於和服之美,日本傳統配色藝術;不要太堅執粉紅色就全身上下大小搭配統統都粉紅色吧,請相信店裡專家意見。
  10. 雖然只不過穿人家民族服,裝一天的日本人,但做戲做完整;走路時請不要外八腳,也不要一步走尺七路,把平時穿球鞋的步姿收斂收斂吧;做不來,就索性別穿著滿街走好了。還有,日本女人穿著和服時都不會在街上大呼小叫,更不喝男人 (其實不穿和服時也不會),動作誇張地招人叫對面街。要穿好和服,就得要把這些都學齊才能有其神韻。


發表留言

女星出閣裙掛款式比較

今日見這篇娛樂新聞,將最近三個女星出嫁裙掛做比較。

嘉欣BB裙掛

李蘊同 Angelababy  所選的都偏重傳統金繡,不能說這就是浮誇,但就嫌層次不夠好,更加欠缺創新。

嘉欣BB的勝於簡約之餘,更勝那細節的層次美;紅布條手摺花邊明面飾領邊、襟邊、以及裙上都增加出平剪裁的視覺立體,兩層袖款式本來就不利於曬幸褔的一大排金鈪;觀乎 Angelababy 也沒有犯上這毛病。

但論寬袖的寬度、金繡的圖案對比,嘉欣BB那件明顯關注到袖面上的位置,巧妙隔開面袖與內袖兩層。寬身上掛,就不該配下面太過累贅的百摺裙,利用那手摺花邊又巧妙地讓下裙視覺上有A傘的效果。

所以,嘉欣BB的裙掛可說是新一代設計手筆很成功例子;把輕巧、簡約、視覺立體剪裁技巧引入;妙在恰到好處,不失雅致;看上去就是青春創新的款式。三位新娘之中,鍾嘉欣應該是最為高頭大馬一位,這種改良款式比較合適;相反,將 身型嬌小的 Angelababy 所穿的裙掛,和嘉欣BB身上的交換,兩者效果就會大異其反。

大家可還有留意,鍾嘉欣也沒有選用現時最流行誇張的仿古新娘額飾或滿頭的珠飾,要表現清雅,整體焦點的落點次序;輕重向來都是很重要的一環。Angelababy 身高與新郎倌的差上大截,那珠冠和那百摺下裙擺,也確實為她搶回一點點視覺高度的。

品味——有沒有,用得好不好;不只單靠翻雜誌看潮流,也不能看一件,喜歡一件;然後統統都掛到身上的。這一身新娘出閣禮服,講求一身完整美、整個線條;還有配搭層次。

chi wedding dress

 


發表留言

神戶探親記:節分

好友在看剛派到的小區報;幾張來自靠近地區的商店宣傳單張。

這些不奇怪,讓我奇怪的是他們這種印刷品還是活躍;像她家庭裡就每日在用這些印刷品來作紙張重用在不同家事上。

不只在那背頁寫字、擬晚餐…那些。她會用來墊果皮、甚至,嗯,墊在坫板上切肉;真有創意,哈哈,我問她:「那可是四色光面印刷品耶。」她聳聳肩,意思:「我不是在盡力將它重用嗎?」日本!

她忽然啊地一聲:「看!妳今晚先不要忙造晚餐了。」她指著宣傳紙:「今日是節分。」那又怎樣?不用吃嗎?

「T 要考大學,得按傳統今晚吃傳統食品。」造節!「咿?你們香港不造這節?這是相當大節耶,而且是按農曆的。你們不是最重視那些中國曆的節慶嗎?」

今日?中國曆的大節慶?是什麼?不是已經造冬了嗎?團年沒到呀?

打開手機,先是Facebook打開;幾乎被「Facebook Friends Day」的活動洗版。再看才知這是我們中國曆稱的「春分」。

印象中,沒聽過要慶祝春分—-

「噢!我們這裡可熱鬧,各處大小寺院都會舉辦大小的活動,有些還每年會有大型舞蹈節慶…我給妳看圖。」一堆人圍著一個戴紅鬼面具的表演者;那表演中會噴火…「妳要去看一下嗎?」看錶,嗯…應該不行了,這裡趕過去要點時間,寺院通常四時就關,這表演…好像是一時開始的。

「等等…這面具好熟…是有什麼把豆撒在鬼身上,這樣嗎?」我應該在廿多年前跟大塊來日本時踫上過了…嗯,好像在奈良…相當熱鬧的,好像小孩子都玩,是吧!」她一疊聲:對對對對。

那造節該怎樣的?「要吃這個。」她指著那彩印的單張。「要跟傳統方法,一人吃一條。」

呀…一人一條壽司卷叫造節嗎?

image

「這只是其中一項啦。傳統要祈願就要按當年的惠方方位,先說出想自身什麼不好的趕出去,撒走;像小孩們把豆撒向那扮惡鬼的表演者身上。吃太卷時就說出希望什麼好事想降臨;向著那惠方一口氣把整卷吃掉,過程不能說話不能說抱怨話…那樣啊。」

還有啦,商店都會在賣那些節豆(乾炒的黃豆),要吃自己歲數的數量。

image

家長的會把這些面具戴上跟孩子們玩撒豆子的—-聽上去倒是個親子樂玩意。

image

商店放著這種葉子,免費送顧客,通常插在家門、車窗;說是趕走不好的東西。(有點像我們在清明插楊柳枝的,是吧。)


發表留言

冬至的五色吉祥湯丸

今天冬至,雖然大塊先生前兩天重感冒,吃了兩天藥,燒是退了,但感冒在中醫眼中就是內存了。

停了西醫的藥,開始轉到中醫的清感過程。

他仍沒之前胃口,所以今日冬至,一家都只草草做了清簡的菜當晚飯。

好友來訊,是一碗熱騰騰湯丸,祝我們冬至快樂!

只好問:「大塊先生,今晚是冬至正日,你還有胃口吃湯丸嗎?」

「Why Not!」兩父女都異口同聲。

家裡有栗子餡料,我壓碎了兩小塊黑糖勻好做餡;把粉糰加入食色素,製作了五色丸子。

五色丸子有喻為五福——善、德、康、富、壽。

這夜做個傳統主婦,祈願一家能納此五福!

五色湯丸.jpg

誰知,大塊先生卻稱這為——

迷彩波波!


1 則迴響

韓楓遊:仁寺洞別有洞天的幽靜地仁寺洞傳統茶店

上回《韓楓遊:藝術區仁寺洞》提過:來過仁寺洞好多次,跟團來的有,跟大塊藍藍來細逛每一家商品展的有,用餐的有,買韓國著名伴手禮的有,甚至刻意找本地珠寶設計師作品的有;就是沒有好好坐下吃茶。

所以今次無論如何,都得拉兩個好友陪我找家甜品店吃個下午茶 (明明兩個小時前才喝過杯咖啡,不過女人幾時都能挪動一個人體二次元空間,那個叫甜品胃)。

仁寺洞南端入口通常都有幾檔小吃,小巷中都有餐廳,沿街兩旁,只要抬起頭都能見到咖啡店。噢!不得不提,在南口第一段街已見Starbucks(星巴克),有三層高,常滿座,本地年輕人很愛相約這個為集合點。

不過,這些都不是我想要的,我要甜品,還要精致的;要知道,旅遊時間有限,女人腸肚空間更有限,要選精的。

已經接近北口了,好像還沒看到我期望的;終於,在不顯眼處,一張甜品照把我吸引過去,因為它上面的是我最愛的紅豆冰

Insadong cafe 1

門口很小,角度也看不進裡面去。但外牆貼著一張海報,說明春夏可以在他們的小庭園裡吃茶;憑自助遊經驗,這種大多都是好地方。

果然——

這日雖沒開放露天庭園,但內裡,石礅的廂座,農間的古樸風,牆角隨意放著的民間小擺設、牆上隨意掛著些字畫;風情滿滿,思古柔情。

還恰遇兩位僧侶入座幽靜角落,這靜禪味更濃。

坐下良久都未及思想該點什麼,單是視覺感覺已經很滿足。來!好友催促了,相機先吃,都要先點菜!

insadong cafe1

我們點了最觸目的兩款——原來名點叫黃豆粉冰淇淋,紅豆只不過旁拌;烤年糕+藥果甜品拼盤;還點了韓式傳統茶道的柿茶。

紅豆是日本的品種,烹煮得很糯很棉。黃豆粉的確好香,紅豆給稍比下去,香草雪糕只不過伴襯;題名沒錯,黃豆粉絕對擔起主角份量。烤年糕是好玩的甜品,不算甜,是烤的脆,要逐少咬,是嚼感與灌茶時,茶的輕澀給撞上的一種回甘,一種禪的味道出來了;這品要慢嚐。像日本女人吃煎茶時配的羊羹嗎?有一點點那配搭作用,但兩者之間的比重份量,甜與澀與甘都有點點差異。藥果(韓語:약과),不看英文不懂,原來是用小麥粉拌以蜂蜜及純磨芝麻油蒸出壓花模。所謂藥,是古時養蜂製蜜為藥用,流傳時將之定名為藥果,就是指裡面所用的蜂蜜。藥果相當甜,所以,用作配一些較苦澀味重的如五味子茶、決明子茶、靈芝茶之類的都會較合適;當然配韓國自古以來最馳名於世的人蔘茶,更是一絕;蜜糖配人蔘的味道組合,現代人幾乎無人不曉了。

喝茶,喝茶!

insadong cafe2

Insadong cafe

 


發表留言

同珍乾薑子蜜餞

大塊先生一個外籍客人送了兩盒蜜餞禮盒給他。

我看那個包裝,吃吃在笑;滿心以為外籍人仕中了旅遊陷阱吧—-雖說同珍是老字號,但這樣老套的包裝……

大塊跟我說:「薑糖有點融化,還是放在雪櫃裡好了。」就猜想,不又是那些融得黏答答的硬糖吧!

兩盒放雪櫃?你可別把東西塞著我的雪櫃空位呢!

我次日把其中一盒轉送了給喜歡吃薑糖的同區朋友。

過了兩天在廚房裡忙著,打開雪櫃又望了這個老得有點好笑的盒,忍不住打開,去試一顆;誰知,這根本不是融得黏答的一回事,這是蜜餞。

軟軟的,是薑製果子;好香濃的鮮嫩薑糖釀果子;很好吃啊!

跟我們平常在小攤買的好不一樣;吃了停不了。

然後,我相信下次有緣經過上海街會找找同珍的店,再買。

在選伴手禮給海外朋友,也會考慮這個。

這時再細看包裝盒;別有另一番韻味。

image

image

image


發表留言

中秋小兔燈籠

這圖已經是幾年前中秋前某夜夜深閒來無聊拍的。

重點是這小兔燈,是一位香港紙雕老師 Kit Siu 送我的;她不止送我這個手作,還連紙樣一拼送我家藍藍。

可恨每年總是沒趕得及在中秋前先備好那兔身的小圓紙燈籠,於是每年一到中秋,又想起這幀照。

當成別緻BEE的一個傳統吧!

把這幀照片今年又出動,跟大家說聲:「中秋節快樂!」

10641180_10152403602986896_7527694592798801988_n


2 則迴響

韓遊:傳統生活品之廣藏市場

從仁洞寺 (Isa-Dong) 出來,以為在外國人稱之為最具韓國傳統文化與藝術的街道裡已看飽了,又已經買了個夠嗎?才不!

這日…也就因為我們沒有做好功課,即使給遇上了這處好地方,縱使,一家三口其實都極愛在旅遊時逛傳統市場、看傳統用品;可是,時間不對,也會是白費了機會。

而這個地方——廣藏市場 (서울 광장시장, Kwang Jang Market) ;就正正是,我們來錯了!太可惜啊!

http://www.kwangjangmarket.co.kr

錯的不是地方,是時間;太晚了,到達時已經下靠近五時,很多食店都關了。又也許是過年公眾假期未完,這些小攤的老闆應該比較自主。又或是這天的天氣實在太冷了。

這市場建於1905年,是全首爾第一個交易市場;看歷史跟現今所見,已有很多的變化。

但採光始終不夠好,靠近入口處,很多店子都顯得很黑很老,賣的東西都好有老太婆感覺;也可能這樣,已嚇跑了很多旅客,就在外邊掠過就算了。

廣藏市場

廣藏市場

廣藏市場入口處

廣藏市場入口處

要尋好東西,其實必須深入腹地。雖然我們那天能見的東西都不是很多,但仍可見到是賣傳統藝術品、韓服專用的綿麻刺繡品 (想找仿真度比較認真的大長今白圍裙嘛,一定得在這裡找)、綢緞和寢具用品、服裝配飾品、漆器 (如食具、小櫃子)、地道家居的廚房用品……等等,一應俱全。

還竟然有賣鮮貨,像蔬果、鮮肉、乾漁貨;祭祀用品也有。感覺像是回到小時候,在油麻地街市這種老市場中一樣。

廣藏市場裡的魚乾,也很有裝置藝術味兒。

廣藏市場裡的魚乾,也很有裝置藝術味兒。

廣藏市場裡面小食攤

廣藏市場裡面小食攤

每個連結小巷的中庭位置都是熟食攤,裡面甚至有即食鮮蠔啊!搭張板凳,風味一流。

這市場要是店都全開,肯定超熱鬧;而且重點是,這裡連一個中國遊客都沒踫上;呵哈,感覺大好!

雖然這裡的商品,對我家團友大塊和藍藍來說;的確不是很吸引。是有點阿珠媽感的嘛,可是,要管好一頭家的媽媽們,都必能找上好東西啊!

有機會再到首爾,我一定會再來探秘,而且,會先列好張清單,在這裡買最韓的商品扛回家去!可是,又煩幹麼沒大塊在身邊替我當搬工了。

 


發表留言

香港的特色究竟是什麼?

最近為一項活動,要開手作資料搜集;當中涉及香港特色。

自己平常自命最地道香港人;但當面對這個問題,仍然呆了半響——是蛋撻嗎?避風塘炒蟹嗎?

不要都往吃裡想好吧!哪——是太平山嗎?還是中銀大廈?國金?

什麼也好,就是請別再說金紫荊廣場。

上維基找了好幾篇,都很片面的東西。

原來,我這個上推十代都原居這小漁港,祖父母輩到父母輩,也是港島與九龍半島的自由戀愛蒂配下的我,這個土生土長的原居民;到頭來,都還很疑惑。

整理一下,香港還是有很多特色的食、住、行、地標、文化的。 只是,近廿年,舊的建築物不斷地被遷拆,食店不斷被地價上升的舖租逼得再不能維持下去,而把傳統的食品都被慢慢地消失於城市。 住的,城市人要求居住質素,舊的居所模式被替代,原也難怪。交通,可能總算是變化最少,起碼外形還在,傳統留不住也是難怪,難道我們還要招手叫輛人力車吧。

可是,地標建築物,就不能好好留下嗎?好了,自從天星碼頭、皇后碼頭事件,大家都意識到舊建築物再讓地產不斷的收購改建,我們的香港下代,怕且只有文物博物館裡,才能看回自己的城市演變和追朔?

中環的人力車?喔!自從天星碼頭遷了,皇后碼頭沒了,我都再想不到它們在哪裡出現?

海港的「幻彩詠香江」嗎?上次看那浮在海港的黃色橡皮鴨時,正巧是這雷射燈亂掃的表演時段;結果,灰灰的夜空斷斷續續地見到幾道毫無節奏的綠燈線、白燈線,在那夜空現一現,掃兩掃,停三幾分鐘……看得人好納悶,完全感覺不到它易如何開始,什麼時候演示完畢。身旁幾個內地遊客失望的問:「嗄!就是這樣了呀?」

海港的中式帆船?活動的佈景板!換了彩衣的天星小輪嗎?我倒還是愛綠色白色的那幾艘。

建築大廈群嗎?還不是灰灰沉沉的水泥堆。沒有藍天,沒有星夜,它們都不顯得漂亮。

還有什麼呢?怕要數到長洲太平清醮了、大澳船屋?

已經好多次,外地來的好友們,來了兩次後,都說:「香港除了在商場裡走,坐下來吃吃休休,真的沒什麼看頭。」

抱歉,我又要說;新界西岸,青馬大橋的落日,真的美;也因為那裡的天、山、海、路和樓,還是各自有展示嬌姿的空間。 夏末秋初,颱風前夕,雲霞變幻;冬盡風高,落日極美。

可是,香港的特色;就是,香港人都忙得累死,天天趕在商業區裡、地底裡鑽;回到狹小家居裡倒頭就睡;家的空間隨著地價,越來越小,在家生活的閒情,又隨著社會經濟緊縮,又越來越少。

回頭,香港的傳統特色文化,越離我們越遠。

想起上環大笪地;夜了消譴,買點地道什麼……現在誰還會夜了找三五知己在路邊摺檯摺凳,冰凍啤酒,兩碟滷水小菜嗎?

圖片來源:網上搜尋

 

 

台灣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發表留言

過年前的台北遊,感謝一班熱情的當地朋友,帶我去過一處很合適遊客去一覤台灣味道的地方。

這個早晨清冷,大夥都陪我這個單身遊客出遊,還說因為宜蘭只跑快速公路,鐵路不便,這兩車人一起駕車樂正好;我自然知道,這是特意為我安排的隆情厚意。

那年帶著小藍藍到台灣親子自由行,抄台中過去宜蘭;停過羅東,住過早年初辦的主題民宿。 原來今次再去,竟然重踏兩處當日曾經到過的地方,只是名是物非了。

清早,先遊「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同行好幾位都說未曾到過,這次我給了個很好的藉口讓他們也過來看看。 但我了解,在他們本地人來看,一切都只覺得是裝出來唬唬遊客的罷了,那些鄉土味的小玩意對他們吸引不大,不過,通港與台,大家對那些吃的都禁不住興味。

DSC_6060

仿古早街道上,會有表演,動作演員們在觀眾身邊穿梭,飛簷走脊,驚險非常。

對於遊客來說,逐一鑽鑽那些小手工創作品店子,也是個相當不錯的遊點。

DSC_6053

DSC_6054

我也沒想到,一天的伴手禮購物行程,就從最不好攜的開始;我買了兩條手造草木皂。 幸好,放友人車箱裡,有好友自駕的旅程,就讓我任性一下吧。

DSC_6066

園裡中心設有美食區,想在一處地方小嚐全國各省美食,這處也不錯。不過,這地方不算大,小食檔相對羅東夜市,自不能比。

DSC_6077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DSC_6036 DSC_6048

 

This gallery contains 10 phot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