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緻 BEE

追求每天生活中一點別緻


發表留言

《走音大聯萌》走音的共鳴

近年難得一家三口同場欣賞舞台劇——

‪istage‬ 走音大聯萌‬

drama-zouyindalianmeng-poster-3

這是一個充滿熱量的音樂劇,熱力來自台上的童星,也同時來自捧場的親子家庭們。

驟看,這樣的形容詞,沒什麼特別處呀。

兒童演員+音樂+傷健共融題目+有號召力演員+聖誕消費激動的檔期……招來合家歡觀眾;應該已經封了蝕本之門啦。

這說的是;但如果我說,我還是很感意外——

觀眾席上,孩子的年齡都很小;可是這可不是打正旗號兒童喜鬧劇,也沒有魔術雜耍;沒有刻意演給孩子看的把戲。

這個劇的演員組合,超過半數是兒童演員;還要一人分飾兩角或更多。當中都是小學生,但有一個竟只得五歲。可是啊!這劇裡的兒童演員不單要演、要唱、甚至要演奏一段樂器。成人演員只得那幾位,每一位都是劇脈主幹,可是其中一位是具有視障缺撼的音樂家李軒,另一位是金髮百份百外籍人仕但在劇中要操流利粵語的演員陳明恩。

單是看組合都覺得「五音不全」,廣東人俚語「岩岩殘殘」;但編劇 (iStage 藝術總監) 在劇後分享會裡說道:「想要表達出人間很多不完美的人和事,只要能豁開,能敞開心;去接納,去包容,去應和其他人,就能找出當中的『共鳴』。」

第一次見到‎李軒‬ 的鋼琴表演,是他為福幼基金一個音樂會表演;那時的他的表演只限於在他的鋼琴前樂曲中。後來踫上另一個機緣,欣賞了他和另外一些視障人仕合演的舞台劇〈‪#‎音階起跌‬〉;他的演戲,還是在於努力演著一個舞台上的一個自己。坦白說,對於他作舞台嘗試是鼓勵的,但那內藏了很多對這個劇各位演員要克服非一般困難的一份包容。直到今日見他完全融入在戲裡,與其他專業演員同步感應舞台的節奏;這一個進步大大的跨前,幾乎能脫了「視障人仕飾演視障人仕」的框框;很替他高興!他是一位視障音樂家,也能發展出舞台演員的演技水平,這每一步走來實在太不容易!

這劇中,他雖然仍然在演一位視障的鋼琴調音師,好像離不開鋼琴和看不清楚;可是今次劇本為他度身訂造的角色不單不再強調視覺的缺撼,還強調了他的看不到,心思卻更清更敏,是個睿智的阿凡提。他在劇前段一直都很自如地在鋼琴前彈奏、調琴、跟音樂老師祥龍(Elton 劉浩翔飾),或跟Sophia (陳明恩飾) 對話著;直到劇中段,要救被困的祥龍和Sophia,才表明他其實具有視障的困難。我相信很多觀眾要不是早就在廣告中留意上劇中這細節,也會跟劇中Sophia 一樣,看到Schroeder(李軒飾)把伸縮視障杖拿出來時的驚訝一樣無異。

事恰湊巧,因為 iStage ,也踫巧早前另一個音樂劇《The Bluebird of Happiness》我能看到明恩在短短三年不到的時間中,幾個舞台劇中的表現分別,進步越見明快;無論是演出時肢體動作表現比前自然多了,對應動作多了,面部表情也不再「外籍人仕」的常法了,就連咬字的清楚和玲瓏都可以跟很多資深演員比拼都不遜色。可以肯定這只會是用功的結果,Elton 所編寫的劇,對白向來都快板,演員對話交波要快及準,才能出到效果牽引觀眾拍案效果。劇中的角色,Sophia 有很多跟對手,尤其是祥龍,都是鬥氣話的模式,既有點強詞奪理,也要咄咄逼人。

這劇還有最重要的一群——超過半數都只是年僅小學,甚至一位5歲的小演員;可是竟然完全沒有一般兒童劇常見的,需要「遷就」孩子唸對白時的一些停頓位,或因為是孩子唸對白時接慢了的「包容」。每個小演員都跟得上,還一人分飾兩角,甚至更多。

可是啊!故事就正正在說著:一班因為各種奇怪的原因,而踫巧湊到這家「邊走邊唱」歌唱班上課的學生,遇上祥龍這位天生就是絕對音感(absolute pitch)老師因為小時候樣子生得怪趣而時常被同學欺負,而變成盲堅持唱歌只需為興趣而唱,走音不要緊,反正他為怕聽到一般人聽不到的音域而長期塞上雙耳,於是對於歌唱班學生學來學去沒學好音準也不打算修正。而另一方面,Sophia 因為混血兒,但自小樣子長得完全沒有東方人特徵而被同學恥笑,因為鬧意氣在歌唱比賽中故意選唱了不合適自己的歌而當眾走音,自責逃避而打算遠走國外不再回家。天生具有完美音感 (perfect pitch)的調音師 Schroeder  彈得一手好鋼琴,卻具有視障問題。本來大家只為在這唱歌中感到一刻自主、舒暢;卻從來沒有正式地追求在唱功上的求精……

全場笑聲、互動反應不絕,連轉場時大家也忍不住為兒童演員的「演」唱「演」奏而個別鼓掌…一片熱鬧高興!

有時候,看劇,看電影,跟聽歌也一樣;未必每次都需要有很發人深省的反思,開開心心,熱熱鬧鬧地笑一場,是娛樂,是快樂的擴張。

這說的是「共鳴」!就像一班走音樂團,各有遺憾,組在一起互補不足就成完美。看舞台劇,一班四方八面來的觀眾,在這個劇場裡,這一夜,有著歡笑的共鳴。

fb_event2


1 則迴響

曾經令博界掀起互相熱烈追棒的年代

原本打算把自己寫博改回去,一種自我心情紀錄的小箋日誌這範圍;對於「經營」一個博,原來早已經改變模式。對於這種日漸商業化產品化的轉變,我並不能太欣賞與投入。

可是近日兩件事,又令我稍稍有了新的博的想法。博客春茗2015上,年青的博客朋友 翔太,替我介紹了來自 weshare 的兩位美少女管理員,閒談提到在香港早年 (大約是2005-2008 間) 博客們的親鄰關係,玩過的玩意……等。然後她們給我一個驚奇的反應,也同時讓我驚訝!她們在管理的平台簡單說就是博客平台,可是她們未聽過有博踢!

在這裡,只能借用博客兼近年老死的Oku,他博裡有整理專集記所參與過的博踢。(我的反而沒那樣整理得清楚,都存在「博事論文」集裡,歡迎有興趣的來翻一翻!)

然後,我又提到當時一班博客為兩個博踢的接龍故事瘋傳而令博客間建起一陣火紅話題,和互相追看的火熱渴望。其中所牽涉最多博客參與的要數《鮮奶國奇遇記》 這博踢故事現存在網上可能因不同博客的離場而變得散落四方,我當時負責寫第三章《鮮奶國奇遇記 (3)》;後來事忙也沒追到結尾去,最後有時間找時,已經只能找到博客海王星上自由行的一篇《鮮奶國奇遇記(16)》。

說到博踢接龍故事,自然也必須一提2008年,當時還是小孩子的冰藍(藍藍的博客冰藍小屋所用筆名),所發起的一個孩子博客與博客們一起完成的《小冰環遊世界(1)並總章節列集》 。剛準備12歲生辰的她見大家玩博踢熱鬧,就提出想發起一個孩子博客也來一個。

事實上,當時高小而已經可以流暢使用電腦打字的學生其實不算多,學校還曾有過一段時間相當反對小學生寫博,認為小學生寫博容易令中文寫作程度下滑。冰藍一直堅持使用書寫文寫她的博,甚至在之後管理有關繪畫的論壇中也有這份堅持。於是,這個博踢就請得博客也是作家的韋灝川 替這個小孩博踢訂立規章;只是大家開始時都對冰藍這號召很鼓舞,未認真想過小孩子博客本來就不多,加上這種玩法,接到後來,少一點行文技術都恐不易。

於是不久冰藍就放棄只邀小孩博客玩,改而由各位成年博客接上;有博界社區長老之稱的婆婆也來blog 金婆婆更出手要求加添難度,要求每一章節加上人生哲理,令這博踢變為一個少年成長的意義啟思故事。由於難度越來越提高,故事後來變化詭奇,情節往往意想不到,於是參與的寫手越遇高手。這也是促成《小冰環遊世界》是罕見能全數依期完成,今日重看,裡面多位參與的博客都已在文化界打出名頭。

這博踢當年以80日完成,被冰藍視為送給媽媽生日的禮物。版權由各位參與的寫手送贈冰藍名下擁有。她對這份禮物一直珍重,有目標習畫,並打算插畫技術稍為成熟,會重新將之編撰整理及出版,希望為本地華文少年讀物,出一分力。(如有出版社有興趣,歡迎連絡,這書已設目標為兒童謀福利用途。)

這些博事,也是當年本地博界盛事;今日看來竟然那麼遙遠,仿如過去歷史。不過,每當我跟一些在這十年中有接觸博 / 部落格 / Blog 這回事的朋友提到這個歷史,大家都饒感趣味,對冰藍的目標寄予支持。

在這書的計劃行進上,有一項,也算一項重任;就是撰寫前序。因為有當日的博鄰里之親,才會出現博踢,之後才孕化出這種接龍故事;故此,《小冰環遊世界》之能面世,既不像一般兒童讀物,也不像一般故事書合撰、更不像故事集成。這是一種很奇特的合作,也是香港網絡上曾經出現的一種前所未有的組織,所而產生出來的奇蹟。希望能請得有心人助一把,我們需要把這種奇特形成的鄰親友愛,去紀錄,去証明;我們的社會裡可以有愛如此單純美好。

icyblu blog

注:冰藍近年忙於修習藝術學業,已經停止寫博。但對於博的發展動向,她一點也沒有疏遠。


發表留言

在 Kidotown 回望十六歲

今日不是我生日,但我好想回望自己十六那年,我做了些什麼?

中學畢業,那時之前,我已經很頻繁地出現於區內的救世軍青少年中心。最初我是去參加他們的領袖生訓練課程,(他們和我自己也是) 糊裡糊塗,讓我和好友兩個黃毛丫頭,變了中心裡的半個職工;正確來說是義工;可是,我們又因為在那裡同時擔任小學補習班老師,和籌備暑假兒童興趣班的導師,於是,我們某程度也真確在那裡支著薪的。

當年這小區像我們這像年紀的學生不多,在這區中學上課的學生大多住在元朗或九龍其他地方;騰得出課餘時間教學的,全區極之少數。我第一個補習學生,是在我中二時候 (哇!真不得了!中二就能具有教學經驗的,在現在看來有點不可思議吧!);一位住同幢大廈低樓層的小四學生媽媽上門敲門,問我媽媽可否讓我替她兒子補習。中二教小四,現代除出親哥親姐,恐怕是不可能發生的委任。

所以中五畢業,我已經具有三年高密度排程的補習老師,同步教救世軍兩級小學班,也教女青年會拔尖班,還在教那初升中的小男生。不過,我這些教學排程還不及我一位同學;當年,我們都這樣,這麼早就要賺自己零用,能夠教補習已經是優差。於是記憶中,中三後已經沒有跟媽要過零用錢。

十六歲,會為中心辦活動,提議喜歡的活動,不斷構想新的玩意,提議想去的地方旅行 (當然得帶著那班常把我膝蓋當坐墊的初小學生,他們都是我興趣班裡的學生們,或是長期報名參加我們辦的戶外活動班的小孩子) (粉絲相當多的),提議中心把成人班的廚房給我們辦小朋友甜品班。真的!這膽粗得很,自己都不怎入廚房,竟然去逐一打電話給中心會員推銷孩子興趣班,解答如何保証孩子在做甜品時的安全,編課程項目,盤點工具,買材料……(中心主任又讓我們瘋,現在想想也覺得離譜的吧!)

應中心開設的少年閣,自行造兩套白蕾絲花邊白圍裙,十足十現今動漫迷的小蘿莉,設計少年閣飲品吧裡的飲料清單,還跳蹦蹦的去當俏女侍應。那些繪海報、油宣傳板、派傳單、電話行銷……統統都做;而且做得不知多興奮。

女青年會的辦學班風格不比救世軍那邊給我們的創意無限支持,那邊都是一班比較保守的女社工。當年還未主倡標籤尖子生,但他們基於一些管理操作,集了一班都是在學校中考十名內的學生。在那裡,我開始面對家長的要求,家長的期望,學生的抗拒……但我戰勝了,學生無一不愛死我,家長主動跟中心職員說不讓他們的孩子上補習,他們會犯燥,統統第一次發現子女不必催促,自行關掉剛播完的卡通片,趕著來上我課。

這些全因——我顛覆了補習班的教學方法。方法在這快三十年後今日道來並無任何稀奇;不過當日,這些小法門在香港還不普及,我也不是受過什麼海外教育人員專業訓練;我只基於三個原因:

  1.  我也是個大不透的孩子,我愛玩,愛鬧;我只是他們大姐姐;所以,我覺得好玩不悶蛋的,他們都喜歡。
  2. 我多年都是坐不住的外表乖學生,內裡夢遊的學生;要對付跟自己一樣的學生,還不太容易了嗎?
  3. 他們成績都考得那麼好,我幹麼太緊張他們考高一個名次?還不如玩著學?

當然,還有好的書本,都在圖書館裡找來,學會的。

誤打誤撞也好,我從自己身上學習的真理也好。總之,我的十六歲充滿了教室中的創意、玩樂和笑聲!

今日這一切回憶回來了!

我去了九龍城 Kidotown ,去鎮長也是我偶像的 Harry wong(Harry 哥哥) 聚聚,誰知他在會議中忙著,要等他開完會後再跟我一起午飯。Kidotown 的工作人員帶我參觀這偌大,佈置非常有趣的教學中心。我興趣盎然,跟這位少女無聊下,暢談起我對兒童啟思教學的感受,又分享了當年那些顛覆的活動教學方式。事實上,這個教學中心的佈置,正正就是當年的夢想地,要是當年能有這樣一處地方出現,我想我會改變人生,全力將自己投入兒童教學的工作中。

每個角落設計都花足心思,連我都忍不住拍幾張selfies

每個角落設計都花足心思,連我都忍不住拍幾張selfies

這是小主播訓練室,但設備已達很多小型電台的水平。在節目進行中,商場的走廊會聽到,大小小孩都會停在窗前觀看播音室裡的一切。

這是小主播訓練室,但設備已達很多小型電台的水平。在節目進行中,商場的走廊會聽到,大小小孩都會停在窗前觀看播音室裡的一切。

用polymer 泥同其他輕塑物料,以世界名畫作主題,引發孩子創意及對學習英語的興趣。

用polymer 泥同其他輕塑物料,以世界名畫作主題,引發孩子創意及對學習英語的興趣。

這樣的 Art Room 莫說小孩,連我見到都興奮到想大叫!

這樣的 Art Room 莫說小孩,連我見到都興奮到想大叫!

十六歲時,我正在跟那班小學生一邊唱「藍精靈」、「一休和尚」、「忍者小靈精」……幾乎每首兒歌都會唱,還一邊做動作,又唱又跳,十跟十 para para dance 一樣……

很傻,但很快樂!

(附注:那年申請我第一本回鄉証,職業上注「導師」。在每次過境內地時,關員總會問一次:「導師是什麼意思?」「教小孩子的。」「那叫老師!」「我不在學校裡教學。」「那也是老師,什麼鬼導師,不明不白的。」十六歲不懂辯白,被無緣無故責不懂中文亂編職稱。)


發表留言

住天台還是住露台

從澳門回航,後面的一對父子令我從半夢半醒的船晃中醒過來;無意細聽——

「爸,我好想住天台。」

「不行的。」

「我喜歡有天台,我要住天台。」

「天台不住人的。」

「為什麼?」聽聲音語氣,孩子大概六至八歲間。

「天台不是住人的。」

「有的啦,我有見過。」

「不行,天台不是住人的。」那父親還是這樣答著。

「……那好像是叫露台嗎?」孩子忽然說。

天台跟露台是兩碼子事情!我反好想聽聽他爸怎答。

「露台也不住人。」

「為什麼?」

「露台不是住人的。」

「我好喜歡露台啊!可以望得好遠,我好喜歡的,爸,我要住露台,住露台,讓我住露台……露台啊…住露台,我要…」

無錯,裡面只夾雜著他爸的回應:「不行。」「露台不住人。」「不能住露台。」

這裡,我想討論的有幾點;

如果你是那孩子父母,你會如何回答?

如果那孩子一直糾纏,你會如何做?

我們會說:「看!這孩好瞎纏,所以他爸爸才沒理會他的力氣!」這樣嗎?

其實我女小時候也是個每事問,我也不見得每一次都極具耐性,不過;一,她不瞎纏,二,我們從不重複回應。

我們要求有質量的對話,對小小的她有這要求,對自己也同樣。

所謂質量的要求是;逐一解破孩子的好奇點。不要認為孩子問問題是胡來瞎扯;他們只是不懂問,但我們若不懂就問而答,或引領向前移到下深一層的話,那他們得不到滿足,就會出現瞎纏。所以,每個答案之後,通常我會加上一個小反問,讓孩子靜下來,思考!

如果我是那孩子的父母,我在第一個間題裡就答:「天台不是用來住人的,天台是用來作為一幢大廈的公共使用地方。」孩子自然會問:「什麼是公共使用。」於是我們就會接下去變成「公共使用」的延伸探討。要是孩子問題又回到住露台去,我也會反問:「你知道露台和天台有什麼的分別嗎?」引導孩子去思考他曾見過的環境,從腦海影象中做對比,例如:「露台在自己家裡連著的。」「天台有可能從家裡連著的嗎?」「露台有頂蓬的。」「那麼天台有頂蓬的嗎?」「如果連著家裡的露台,你可以讓樓上樓下其他鄰居來睡在那裡嗎?為什麼?」「如果那天台是公用的,又可以樓上樓下鄰居隨便上去天台睡的嗎?為什麼?」「孩子你見過的天台又是有些什麼?那些應該是單供應一個家庭的,還是全幢樓宇的每一戶家庭呢?」

看文字,可能懷疑這對初小的孩子很深奧嗎?並不!這是日積月累的討論和思維組織的逐點建設;正是萬丈高樓從地起,談到哪裡不明白,孩子自然會進入靜態思考,父母也可以稍透一口氣,又或試向孩子記憶影象旁敲一下。

孩子的理解力從來不能看小,這是我的真實經驗;不止用在我自己女兒身上,而是每個走來跟我說話的孩子們。所以,人家的父母,不要奇怪孩子都愛找別緻姨說話,因為我從來沒有當他們是「什麼都不懂的臭屁孩」。

別忘記!我們當初都希望下一代比我們看得多看得寬看得更遠更大!

別忘記!我們當初都希望下一代比我們看得多看得寬看得更遠更大!

 

 

 

 


發表留言

藍藍與話劇

很多好友都知我熱愛舞台劇,看舞台劇的時光絕對比入戲院的時候多出很多。

在我新婚後幾年,尤為熱愛跟大塊去看劇。直到藍藍出生,休養了兩年,復出,繼續活躍看劇。

所以,藍藍自兩歲多就入劇場看話劇,她上過的親子話劇訓練班或工作坊,教過她的老師計有劉浩翔、彭秀慧、詹瑞文、甄詠蓓……可是,她完全沒印象,除了她比其他參加的孩子還小,也因為在她而言,家裡媽媽三朝兩頭也跟她玩這些,只不過換過場地罷了。自然媽媽教的一定更深刻。

她只記得她長得高,爸爸常常在入場前放她在地面,她舉入比同齡孩子老成,也不在公眾地方吵,尤其是劇院那些氣氛。然後入場人多,爸爸抱起她入場,我們給她買票子獨坐一位。她看的很專心,從來只有一齣,她偎著我手臂睡去了;其他,她懂與不懂,都看得津津入味;我們約定看劇不談話,先記著,完場在外面一起討論。

藍藍小時自然記不到,也其實很多不明白。但她會依約。

我跟其他人提起,大家不相信:「不是說五歲孩子才可以進場看嗎?」的確是,但藍藍看的第一齣是在澳門文化中心上演的兒童劇,限制比較寬鬆;之後實齡三歲已長得跟五歲孩子般,只要穿得老成點,就過關,反正她就是長得高大硬朗。猶好,當年中英劇團中一班演員台前幕後都認得她,知她是「常客」。 現在偶然有重遇當年中英之友成員,一談話間,大家又記起,這可是很多時間証人啊,因為後來有一本名叫「場內牆外」的舞台劇小月刊,有位記者來找我和藍藍做了個小訪。

讓孩子很早開始接觸舞台劇的不算多但也不少,但早到她那年齡而她又不會在表演中亂吵的很少,而她看的不是兒童劇卻是跟隨著父母看劇,就更罕有;她說。但訪問時,藍藍還不太懂表達,只似懂非懂。

又或許說,到今日她已成長得自己可以去挑選、去分析、去評論了;甚至很多次忽然以非話劇學會會員而出手為學校的話劇製作提意見、加效果、幫補拍攝……當日種下的因,現在才不經意地流露出來。

「我最近跟同學提起我上過的一些暑期訓練課程,大家都呆了,完全沒想到我會受過那些的訓練;我一直覺得妳是很隨便,哪裡踫巧妳有連繫,哪個前輩辦的什麼活動多了位,就把我丟過去試試玩玩的。我也從來不那麼認真過。原來一說出來,同學都好驚訝。然後,我又發現那些看似無謂的興趣課程,也不是真的很無謂了。起碼,它們都讓我懂很多演藝製作的過程和需要注意的事情。」

終於今個初夏,我的寶貝口中跟我說出這番話。我除了苦笑反一反眼,還有什麼合適表情?

好了,她上了什麼興趣課?不就是除了上述她從來沒意會過的親子話劇或小孩話劇之外,還有「學校電台DJ訓練」、「小導演訓練兼剪片學習」……這些,被她認為「九唔搭八」的訓練課程嘛!

今日才把這些寫出來,因為我家向來不喜歡太過緊張她學習什麼,那些課程有沒持續資歷發展,也不太著緊她學成什麼;這些本來就是暑期學習班;反正刻意安排她學游泳,她學了幾個暑假也愛不上,學來學去只學會不太沉下去勉強游前,讓她跟教練小班專教她羽毛球,迄今還是打得一塌糊塗。反而買她繪畫板讓她在暑假裡隨便亂畫,她畫出了好多個獎項。隨便讓她學學水墨、又隨興學學黏土,上上羊毛氈;她自會發揮出無窮創意。

我想跟各位家長分享的是,孩子學習,很大程度來自他本身的興味,不要由我們去斷定需要,甚至有時連孩子本身在成長中根本就不知有啥需要;但學了的技巧,種子會被存放了在大腦,在合適的年歲、濾化後會出現那種子發芽的成長環境;急不來,也編排不來。

當日括入隨意,才換來今日的意外驚喜——在連我幾乎都同意,以往在她小時候給她「九唔搭八」興趣班投資的同時;她就來送我一個,等同 「媽媽,還是妳有先見之明!」 的讚美。我如何不受之甘飴,這下,是真的不枉了!

 

cal10_1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