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緻 BEE (神戶寶莉阿姨)

追求每天生活中一點別緻


發表留言

11 today

20161006_160038

不經不覺,這個博已經斷斷續續地經營了十一年。

當日不經意,後來是為著分散自己生活上的壓力作為事記、回憶、譴懷、治逾、分享、交友……反正就是一處讓自己跟自己說說話的「樹洞」。

意料之外的是,這個地方給我人生一個超過十年的穩定;結識一班朋友,有些更加成為老好友。當日,親子篇章中的小孩,今日已屆雙十,她有自己的天空,會說中文根基很大程度來自媽媽的文章。受惠的當然還是我自己,保持著中文書寫的技巧、使用速度、思考、熱愛度。

記當年大家還是對寫博有很大熱情時,會互相恭賀;博主也會精選一些過去發佈的文章分享。今日回顧,我在網上積存的文章應接近三千篇,要找精選的已經不易;也許,亦不見什麼值得精選(自己覺得精的已經不再是應合潮流中的變遷,近年博客都變了商品分銷商,有時候提到我還算不算是個博客時已經很感猶疑。)

別緻BEE沒變的是,依然不為個別付帳送禮的商戶寫推文撰文宣;分享的都是自己的體驗自己的生活。潮流時興也好,不時興也沒大影響。至於人氣嘛,向來就不在考量中。

然後,偶爾介紹自己筆名和這博,遇有回應:「這名有點熟,好像網上見過有這個筆名的文章。」時,還是會感到一絲暗喜。

別緻BEE 在weshare 仍以不定期分享部份符合世道文章,主博保留著比較真實的我,雖然說不上散漫,但隨著生活歸向寧靜;文章可能再沒有太多激情與憤慨。我曾經說:「從博客朋友的文章中,會見得到人生不快樂時總是最有寫文的靈氣。所以看到精彩絕色的文章時,大抵就要留言問候一下。」

有博客朋友友情留言說:「別緻BEE 的文章變得沒從前好看,我喜歡從前她寫工作的嘮穌,比吃喝玩樂分享的多。」可是,真實生活中,這是很殘忍的事情;棄工作而變吃喝玩樂,是身體再經受不起工作壓力。

不過,生活依然執著於找尋、感受有趣、美麗、讓人快樂的人和事;變的只是別緻的定向。

所以,無論何時來臨,看過哪一篇,只要喜歡別緻的文字,在我的文字中牽過一抹微笑,亦于願足矣……

感謝這博留過足印的您!感恩有好些超過五年的文章仍然有閱讀增率,這表示我的文章內容還有閱讀價值。從前在mysinablog 以鄰里互動為主,轉在wordpress 後日常則以「不明詞搜尋」而找上我文的為多。(這不明詞搜尋,有點耐人尋味。但也安慰的是我文章所涉獵相當廣,用詞也比較多。)

就借這篇再說說,別緻BEE 這博名的來源:別緻是大概98年開始使用的筆名,來自我本身真實別名的譯音。BEE 是博在起始時,主要為分享我教育家中藍藍小姐的點滴和想法(歸納在專集『愛藍事』之中),當時我讓小朋友們稱我為B姨姨;於是博就將兩名連起來,以小蜜蜂為圖像。

致 新知舊友,感謝支持!


發表留言

相機先食美食"些牙"的背後

什麼時候幾乎所有人都忍不住在美食前面,先替美食拍起「遺照」?

是自從 Facebook 、Instagram 這類社交網站平台流行起來後?

是 Openrice 這類食肆搜尋平台推動食家互動?

還是當所有人隨身手機已經可以輕易拍得一如美食家一樣的美食照,還可以隨時隨地上載?

定是,都市人都寂寞得,身邊只剩下一台手機,誤以為自己相識滿天下(透過互聯網),所有的生活都要保持在線與這些朋友 Share,尤其吃的,是藝術作品 (那其實是人家作品,不是閣下作品,只是該死的私隱條例,某程度將相片的影像擁有權概括了在相機持有人那裡,曲變了很多不成文的錯覺。)——我買了你作品,我拍了照,這照是我的資產。我買吃你造的蛋糕,我拍照,照片中的蛋糕是我的作品——

那,我不也在拍嗎?是!我也是這都市中的肌餓人。心底對人世間所有事物的擁有,哪管只是曾經一剎,我都希望羅致在我的寶物庫裡;未能得其物,都要得其照。

所以對 Apple 教主 Steve Job 的 Hungry 論,某程度引作別解。當然,我也 hungry for knowledge,hungry for money and hungry for food——此 Food 正是心靈上的食糧!

今日重讀亦舒的《電光幻影》,第一版於2003年。見這句——

「蛋糕真有那麼好吃?當然不,無可能,可是,行樂及時,上天給你甚麼,就享受甚麼。千萬不要去聽難堪的話,一定不要見難看的人。或是做難做的事,愛上不應愛的人。」

正合十多年後的今日社會的「演化」;2003年已有互聯網,但智能手機未算普及,只限於一般比較位高的商家企業管理人使用,也比較限於在管理商務資料庫的管理,並未正式成為「何時何地相連其他人作即時交換訊息」之用,會使用經過藍牙交換電子名片已算是一項先進。2013年,Facebook 已經大行其道,很多人已經機不離手,做任何事都先拍張照,即時上載,讓自己感覺與世同樂,出現「自我感覺良好」這類自說自話的模式。

亦舒這篇小說,本來是說一個因為情傷一直暗暗躲起來生活的女子,因為某日家裡被某電影公司相中,她答應了讓電影公司在她家裡進行拍攝;戲組人員女主角驟眼竟然與她有幾分相似,男主角也踫巧與她不告而別的男友有些相仿的影子,而故事的橋段片段也恰恰與她每次回憶都那麼相若;她直覺這是衝著她而來,卻其實世人命運佈局本來就那有那麼些相仿的行進,總是找得出幾處相同處,又或其實是人在局中,總認為世間所有悲慟情節都跟自己走過來的相同……

不同的是結局,這組戲寫的,頭來是女主角從悲傷中站起來重新投入新的感情去,而站在拍攝場裡看著人生如戲的電光幻影片段顛來倒去的拍攝鏡頭,像看別人匆匆一生的女主角,仍然身陷情痛中還沒有自拔。說結局不同是引子,其實上天這不是刻意安排嗎?這戲組帶給女主角一個敲醒,讓她看到裡面的自己,戲組的出現正是要為著讓她重新站起來…

上面那話正是她開始覺醒。我對之出現相連感覺,也是因為有相仿的覺醒吧——

上天給你甚麼,就享受甚麼。不見難看的人,自然不是樣子美醜的表面事。不做難做的事,就再正確不過,何必天天為難自己?愛上不應愛的人,反正就是好好的去愛最應該愛的那位——

陪著我這生一路走來的,大塊先生!


發表留言

得著

前輩跟我喝茶,關心到我近年的工作狀況。

也跟我分享說,他近年因為一個健康疑團而令他對生活有新的領悟。 又提到有時不太明白為何太太致力於慈善服務及捐款,他雖是支持的,但也免不了擔心。 他是踫巧因為我的關係而提到這些咕噥吧,這個我是能了解。

他又提到近年跟同齡朋友奠前致道別禮的多;所以他提醒我得為日後老病時作的打算要加緊的籌策。

我對他說:「你所說對生活意義的領悟,雖然比你生命道路上走來的日子少,但我在三年前已經有了相同的領悟。可能,我從來沒曾賺過像你年輕時的豐盛財富,也許就因為我可說從沒有擁有過很多的,這幾年更了解到無論如何加力多跑幾多里,都未必能在那個早已超出可預想的所謂將來,而有足夠的儲備;相反要為這太多不知的未來拚老命的狂奔,而隨時反賠上最珍貴健康;倒不如一切隨遇而安。」

只是,沒說出口的,就是:「足夠嘛?多少才叫足夠呢?從前百萬的家財叫富翁,現在百萬還不夠買個車位。再下去隨時跟印尼盾;百萬買件泳衣都不夠。」

在他懷緬當年幾十萬可以買一個兩千呎的房子時;我就在想,我也在九十年代初,四十萬還可買四百多呎小單位時代。家裡認為最大的女兒婚禮要鋪張,一夜就花掉了廿萬,只為個面子,置房夢泡湯啊。

只是,過去的,就是過去,要學懂放下。過去沒有的,將來都未必一定會有。過去有的,將來也未必仍能有。現在有的,能夠好好繼續保持進度,才算像句話。

這是對未來失去信心嗎?今日留在香港的誰個不是呢?!

「那麼呀,有了錢,不是就可以找處更好的嘍!」金融界的朋友,總是用這樣想法規則。 我總說:「是麼?那我也真心希望你會得到!但我早已沒這個想法了。」 悲觀嗎?是,說下去就只會越來越灰。

有時,女兒會跟我說:「媽,我覺得我總比其他人想法偏悲觀的。」 我答:「這是世紀末風情吧。可是,即使明天就要死,哪又該如何呢?」 女兒答:「把這天好好的活。」就是啊!這就是我女兒,是我媽有這種基因特性,給了我,我也給了她。一門子的都是藝術家性格;悲觀、感性、大情大性;在金融真義中,這就等於注定很窮。

我覺得我比女兒還幸運些許,起碼年少時,我還能總是覺得天空永遠是藍,地面哪裡不能長出小草小花,我看什麼都是美好的。 隨著年紀,隨著生命路途,隨著社會變幻,隨著人世科技的進步……我越覺得這世界已經變得跟我原先認識的不再一樣。我有時甚至不敢再細想廿年後、三十年後世界究竟會變得怎麼了?

然而,越是害怕世界轉變,我越覺得最需要好好的活著,也好好盡能力讓其他人感到活著的意義,才是真的有意義。曾經也好認真去想過,要不要寫好遺囑,那裡面要寫什麼?想來想去,身邊沒什麼牽掛,最終可能只想寫給家人的一點安慰話……

然後,一笑置之;這些話寫了不也是白寫的嗎?叫他們不用傷心就真的不會傷心嗎?好了,那就像之前認識的一些朋友,非常有目標地去進行「預先為自己安排身後事」的事業,裡面常提省他們的可能顧客們,要好好把這事安排好,為自己辦最後一個不悲傷的派對,像這樣的說法嗎?我想來想去,都沒什麼意慾去辦這麼一個最後派對。

我曾經在老爺的喪禮後,跟大塊說:「日後什麼也不必為我辦,只需讓我靜靜的、安詳的睡去。只要別又鑼又哨吶,真的是『吵死人』的!也請別哭得讓我心煩,就悄悄的跟我說著話就可以了,閒來想想我的面容,想想我的好,想想跟我一起的時光……也就很足夠了。至於肉身,都說這些不重要的,我自會懂去適應另一世界新的生活模式,就讓它作最後有意義的事情就是了。 」

而我在所有曾跟接觸的人心目中,應該都有相當深刻的記憶了——對於這點,我從小已經有很足夠信心。

然後,我思潮又回到前輩在我面前的說話上;接上了他的疑竇;為社區服務,只因為在裡面的得著啊!這得著,說不上來,但是一旦懂了,就是懂了,也就是得著了。

夜裡,跟一位新交的朋友談天;從我們之間的一些共同朋友處得知他跟一班同途人在屯門仁愛堂每月為一些基層家庭成破碎家庭的孩子辦$1生日會,生日的孩子還可以邀請朋友同學一同參加;他是個小丑,會在裡面表演,陪孩子玩遊戲,會召集熱心人仕捐贈生日會蛋糕及食物。 

他說:「我是個小丑,時常被聘請為孩子的生日會裡工作;所以,我覺得生日應該是人人平等所享有的快樂。」

記得另一個氣球師好友Jeff也總說著類似的話:「我用氣球佈置孩子生日會,很多喜慶場面,氣球所帶動的快樂無可否定;可是,我覺得氣球帶來的快樂,應該是每個人都應該可以擁有。」

這兩年在我所認識的朋友中,我一次又一次去証明,人生的得著;是要經過一些無私的服務,然後,得著令我們心裡充實豐盛,無貪無慾無嗔。

所以,曾經有天,我跟媽媽說:「失去一份看似好堂皇的工作,最大的失,可能只是當妳和爸百年歸老時,靈堂前沒能有公司送來的一排又一抄排的奠花,不過,這只是鋪出來的場面。」 媽媽笑說:「這些都不需要的。」 就是啊!我們需要什麼?

家人永遠的愛!其他人的愛和懷念,都只不過是生命路上額外獲利的,對一個生命的讚禮。

對於這些讚禮,也許都可列為長線投資;只是,本金不是金錢,是我們待人的一顆真善心。

希望更多人放下自己的曾經,更多得著!

Image


發表留言

既然都給找上了…

離開前服務多年的集團快兩年,雖然一直沒有刻意地公佈我離職,但反正很多之前頻常會面或連繫的服務商因為相交已久,都成為朋友;所以對我去向也都知曉。

當然十多年中,自然會有些好幾年都未必有更新過的連絡人。但理應打去我前職位時,都會由接棒的同事把來人的查詢接答過去。

某一天,前同事通知,有位董先生請我覆電;因為先假定同事已問過對方來頭,所以很直覺就接了這留訊,撥了通電話過去。

原來只是幾年沒會過的地產經紀,那邊很興奮我回電;我卻有一剎那覺得被抓住了;只是那邊廂熱情慰問,我也不好意思把鼻一翹,出來跑江湖,象牙塔裡那架勢也就不好再用。於是也殷切的回應著。

對方要求短聚,姑勿論是真心假意;商務交往,自己時間既再沒那麼著急,當幫忙人家向公司交交數又著實何妨。

約在最平淡的一天吧。

最後約在這天見面,原來我的日子忽來風浪毫不平淡;但他和年青下屬來到跟我瞎扯了一個下午,倒是上天為我送來了兩個安撫我波浪前不平情緒的禮仕。

也許這種會面,發生在從前,架子難免;武裝起自己也難免;以一般商務社交公式化客套也自是必然——

但今日,這些都毋須。 反正,我都坦白我現時的狀況,未必對他們業務對上關連的。

既來之,則安(然)之;我說的坦白,他們聽之受落。

閒談間,我相告了博客和專欄的背景;對方誠心接過,說要去探討探討;再私下相約多交流交流。 說這一席話,受益了。

這樣被即場捧讚,自然是一份榮幸。

被過後探研過的談論,那才是真心交往的開端吧。

上週,我也有幸聽一席話,受益良多;這週巧遇我有緣說一席話,我也自然希望,聽者能受益的。

社會這樣交流著,才能正面能量源源不絕吧。

 

.facebook_-908701843


發表留言

飯堂中的隨意書架

曾經跟藍藍好熱愛看幾米的書,我們努力儲下了這些;但近年藍藍也開始了繪本的畫作,這些書一而再再而三搬入更深的角落。

聽說母校的飯堂現在設了個書架,讓學生隨意借走並自發地還回去。這看來是一個很好的信任和自律的訓練。

今日決定把書送回去母校,讓更多低年級學生可以分享。

image


發表留言

Decoupage 碟古巴特

在Facebook社群,認識了一班同樣愛手作的新朋友。

我們都總愛綜稱這些閒時DIY各式各類手藝小作品的為手作人;我也早已經不能脫掉這名稱,我的生活也早已經跟手作不能分離了。

見一班手作人需要找場地教學分享,我也沒學過他們稱之為碟古巴特的玻璃移印手作;於是我把辦公室裡的展廊範圍,在上週六借出讓學習班在這裡分享上課。

辦公室那個展著畫作的 Gallery 本來就已經預先設計備好了可變身的元素;所以要將空間裡的原傢俱移開,換上長學習檯,並不難事。

來當大家導師的兩位,為大家訂材料,領著大家試學著,也很耐心的示範給大家這種使用餐巾而把上面那薄薄的一層連顏料轉移成玻璃蝶上的圖案。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我的第一件拙作

 

 

 

 

 

 

 

Image

兩個小時過去,在大家互相幫助把作品用吹風機吹乾透後,大家的作品都完成了;很高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