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日本人能設計出這樣一個「留白」的廣告。這已經不止於軟性,還藝術味很濃;若是能重編成舞台的舞蹈演出也是好玩!)
(這雖非真實,但也充份表現出他們對待名刺這回事的重視。)
我們常叫的「卡片」,日文叫「名剌」;近年因為普通話稱之「名片」而變得像公式化的書寫模式,或直指香港人稱的「卡片」純因由英語的 Card 而來,所以這說沒有文化。
我不認同。香港語中的確很多來自英語,久而口傳,成為一個獨有名詞。
卡片並不直等於 card,後還續有「派片」這詞——派片最初來自社團,這「片」代表著一些因名頭而來的權力。 卡片,就是小硬紙片上顯示著那人的名頭和勢力 (即暗藏要彰顯的派頭)。
所以,這卡片不單是告訴人家你的名字位址,更加為表現個人身份、背景甚至品味、想法、地位…等等。
最初跟著日本人工作,會社的業務也就是品牌形象的專業設計;所接觸都算得上是當年世界時尚品牌的設計部靈魂人物,或品牌的擁有人;所以收集回來的卡片都是各具特色,全都花過很大的心思。
於是,我一直對卡片的設計有著一份期待,欣賞,以及好奇的探究;我想1980-2000年代裡,大多的香港商家或工作接觸面比較寬的人仕都對於收到的每一張卡片都有著一份重視與留心。
可是,近年,尤其大多印刷廠轉而到內地,以大量平價印刷替代了整個卡片印刷市場後;又自從某平價網上訂購平價印刷的,號稱「一百塊印三百張」為招徠,及至更後來者有出低價來搶市場。
於是市面上超過95%的卡片都是這些最平宜紙質的白卡,加光面或啞色面膠保護,加一點金屬熨印……
從前的由不同紙商的紙樣版裡先挑紙,每種紙質都有其特式的紋理,現後配上公司商標,把資料排一排位置,再挑一款合適業務的字型;這流程是基本。人手執字,複檢很煩嗎?卻是一份心思。
著重設計的公司會找專人來度身訂造,務要每位收到的人會專心細看;商務的開場白,就由遞上卡片,解釋上面所表示的背藏心思開始。沒有放過心思的,一般會直接將之撥入「推銷員」範籌去,因為推銷見客流量大,用的卡片量太大,很自然都選最平價的。
可是現在呢?無論你是什麼腳色,一律都是遞上一張平價卡片,於是一律都正眼不看,就放在卡片盒去,過兩三年從盒裡撿出一大堆送廢紙簍。因為這兩三年間常連絡的,早已將其電子卡片存在手機及電腦裡,那裡沒有的,相信都是不打算連絡的。
早前公司的卡片刀模丟了,原先替我們做那個做在商標上一如「烙印」的效果那間印刷廠關了,重新再找一家,怎麼都無法找上能替補,能肯定做到「烙印」效果的。最後只好放棄,心慽慽然。新造卡片成本接近$1.5/張,因選環保特厚紙;年青的伙伴說:「我還是第一次用到這樣貴的卡片。」我說:「之前那張平均$2.3/張。再之前連著的母公司那張,選大馬出產的特式壓紋紙,特設的刀型切角,再加上特別效果熨金,價值$4.3/張。」
伙伴瞪一瞪眼問:「值得嗎?」值得,如果一張卡片能夠在每一次會見新客戶時,都即時引起興趣洗耳恭聽公司卡片上所代表的業務,然後珍而重之收藏起來,過一段日子重遇上會跟你說:「啊!記得你,你們公司的卡片很特別的。一看就記起你們的專業。」試問,這卡片貴,還是你每隔一段時間寄上一本公司簡介書的成本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