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很沉迷逛珠寶店,喜歡買,更喜歡看。當年生活在尖東,受著很多主外貿的珠寶店影響,最愛看七彩繽紛的寶石或半寶石拼合的圖案,而且,都總是大大的。 這種迷珠寶的思想,應該來自媽媽和姨母;小時候,每次跟姨母和舅婆茶聚,媽媽總帶著我,跟她們一起去逛珠寶店。媽媽總跟我說:「不知什麼時候,我都像妳姨 母和舅婆,兒女都大了,手邊家用鬆,閒時就買買珠寶來樂樂。」那時我似懂非懂,但有時我好想問:「我見她們都跟相熟店子閒談,看看這個看看那個,但卻不怎 麼見她們常把東西買下來啊。」有時,舅婆有朋友同來,姨母也有她的朋友,這一幫子女人,都有這份同好,由一店逛到另一店,就已經是一個下午。
相反,我媽媽嘛,偶爾就會關起房門,把她的收藏,或新買回來的精品,逐一放在掌心給我看;她跟舅婆都偏好買玉;雖然我跟所有孩子一樣,對玉不太感興趣,也看來看去看不出什麼竅門來;不過,年復年,媽媽那些重複著的動作和說話,我對如何看玉的興趣和認識都總會有提昇的。
不過,也將金和玉這些系列,列為老一輩的珍藏。我自己嘛,當然會承潮流;九十年代,哪個女生不為鑽石瘋狂。當年鑲有廿份的鑽石指環,大多還不懂什麼叫4C,求婚已經無往而不利。
因為愛上彩石拼合,那些大珠寶店中的超凡價錢和設計呎碼,只可遠觀;我轉而愛上半寶石。而且,目標是集齊每個顏色的寶石指環。
那年,大概是92左右吧,我被海運中心羅啟妍在一個珠寶店中佔的專櫃迷上了。可是,那時的作品,我就只能每次割肉忍痛地,才能買得起一顆指 環,或一雙簡單線條的耳環;於是,我總是在每次經過都在櫥窗盯著看,而且,苦等著她那些推廣的減價時候。 縱使這樣,我還是很慶幸能曾經擁有過她的三件作品,只是可惜,當年對飾物的保養和珍惜,遠不及現在。就是這樣,很遺憾,我最終只能留著一件虎眼石指環;這 也就是讓我了解到石材也會礦盡的一日;不久後,市面上的貓眼已經統統改為合成石,天然的,我再沒有機會踫上過一顆。
找來 wisin.com 所注的《貓眼石與其他相似寶石貓眼、人造貓眼的區別》
另注:貓眼石與虎眼石同,而只是一般褐啡色的貓眼石,會被稱為虎眼石。
不過,算最遺憾的,卻又在日後,不時會在我挑選其他半寶石指環時,會浮起想念的是它——

雖然我是故意畫成這樣搞笑的;但事實上,留在記憶中的已經不夠仔細,我在店櫥窗盯著它看過好幾次,也試載過一次,只是在我終於有能力買時,己經消失了影蹤。
我一直相信這指環的設計是以聖旨捲軸為仿照,放在云云色彩艷麗的珠寶中,可說並不奪目,卻像蘊含著一份淡淡哀怨,如霧如幻,叫我著迷。 像兩條捲軸部份較淺色,是灰白色的碧璽,捲軸拉開的寫字布片部份,是深灰褐色的茶晶。由於選石加上刻在上面的紋理,令這指環充滿著跟當時大多只會是一大片 打磨成圓、隋圓等等的介面石相比,變得不平凡。現在回想,我大約了解到為何它一直都高價不下,理應就是因為那造工成本,而且是當時設計師獨具創意。

今日提起了我這位喜愛的珠寶設計師——羅啟妍,又專程在線翻翻她近年 資料,找到這些,也跟大家分享分享吧:
《罗启妍:颜色宝石先驱》
《商业与文化同路 设计随灵感飞翔》
《羅啟妍個人品牌珠寶新作》
《藝術家全接觸:珠寶設計師羅啟妍女士》
當年以月薪超過15%,在它減價時候,買下的虎眼指環,可不是沒壓力的。可是,因為它的喻意,因為我對之的喜愛,因為太多人的讚美;它陪著我走過很多個缺乏信心的時刻,尤其是那些見工求職的時候……
近年戴著它出外的機會少了,但每次打開我的珠寶匣,看它一眼,還是覺得一顆定心。好友們,有留意我戴的飾物的,大概已經猜出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