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藍藍成年,我開始享用到成年子女回來感慨在外所見所聞,與家裡教育,或我多年刻意灌注她思維,又或生活習慣文化的相同;又或大不同。
她說,我在聽…
又或許說,我一直期待聽到;那些她的發現。
這種感覺很妙趣,當她小時候,大多時候我說她聽,她雖然比很多小朋友來說比較早熟,比較多向我提疑問,也喜歡與我討論;但明顯地,她在小道理上,或很顯見的事實上,會很快回應到我所說的。但在大道理,或比較哲學的問題上,她會靜下去,進入沉思,然後,很快地,又被其他事情吸引去了;就像剛才沒有什麼重要的話題經談論過,又或根本沒上心過。
我相信很多媽媽都有這種經驗,我見過有媽媽認為孩子不專注,自己說的話孩子記不上心。每逢跟孩子說道理,孩子就隨便牽扯過去,又或只不過當媽媽說話是耳邊風。我媽媽是其中一位,我自小每逢她說道理,我都會擺出一副心不在焉的模樣;然後她說得火了,有時就順便送一巴掌。
我都有過這樣的疑惑,孩子究竟聽不聽得懂?有沒有記在心?
但每次我都會記起媽媽所用的,然後,我會深呼吸;告訴自己她這刻沒有回應不代表她沒聽,她樣子心不在焉不代表不同意,只不過不想繼續這話題下去,又或者她覺得壓力,消化不了。我會記下,企圖找下一個更好的機會,跟孩子再好好的說一次。
更好的機會,是時、地、人……缺一不可。
時也,是氣氛;要跟孩子共同找出一個大家都能心平氣和,隨意談天,天馬行空的時候。幼移園時代,自然玩著說道理。小學時,上學放學時段的散步不錯,不過可能大人總是趕忙買菜帶孩子,又或只管跟其他家長在談閒事,又或天氣熱流著汗心情已不爽,就都把這些好時光不知不覺間殺掉。如能在孩子幼稚園和小學時,都養成這種牽著手說說話的慣性交談時間,我會告訴家長,你們已經成功一半,中學時,應該絕無困難可以隨時互動出談心事的時候。
給大家一點我的選時作參考:女兒幼稚園前,我們最愛一起洗澡,一邊洗一邊說故事,一邊天馬行空。每次乘的士、長途車都是談天時候。小學時就開始週六早上在床上繾綣,早餐桌對話。這時已經很容易在任何好時光下隨意的談。我亦已經可以很流暢地在下一輪適合時,接回去上一輪未完的討論。高中後,已交棒由藍藍主講,我主聽,給意見。
地也,把家裡預設一些位置,最初要儘量固定在這些方位上,因為日後這模式會植入了大家的腦裡,每逢一坐到那裡,心情與話題就會自動接上。如果能在家裡設定或開發出更多位置,那恭喜您,這是很成功的。所以上一輩一家之主要堅持一張飯桌,每晚回家人齊吃飯,這是一件同意義的事。只是有時一招用得過了,用得老了;初心也就失了。
人也,不用多說;沒有人,說什麼都假。如何令這個人會聽,也要說的人要費心思。凡事兩面,鏡子效應;想說道理的人沒整理好道理,沒想好怎麼清析地表達,沒心思把話好好的說;抓個人來聽,誰喜歡?長年累月都被逼著聽,誰願意?所以,要孩子聽道理,首先同自己說說這道理!
然後,像我;待得一日,由孩子嘴巴跟你說回你給他的道理,這種感覺能讓你心間滿滿溢溢,比任何事業更成功,更被肯定。然後,他跟你說因為這個道理,他戰勝了什麼心魔,他發掘了什麼新的點子,他游說了誰改過了,他鼓勵了誰在失敗中重新站起來……一切的道理,早已成為了他的核心道理。
我是個很普通的在職媽媽,我沒有很偉大的事業,也不能提供無敵父幹祖蔭,但我給孩子的是一副強大的心理盾,保衛著她成長期被打擊的心,讓她知道她有足夠力量抵禦誘惑,還能騰出她的愛與關護給她關心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