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緻 BEE (神戶寶莉阿姨)

追求每天生活中一點別緻


發表留言

較剪之裁剪刀

左起:行淳作(韓國「長」裁剪刀),日本Kai-H裁剪(早代,來自媽媽初年學藝,快60年了),紅布包了的有刻我的名,是庄三郎,是我初年去學裁剪班,媽媽交我用的。接下來正中的是日本廣吉作,也是來自媽媽的收藏。

右三把是布用牙剪,純銀色的是勝家,不錯選擇。黑柄的是當年在內地裁縫替我在JINLIQI (內地著名跟外地品牌合作的剪刀廠)所買得的,我覺得損耗快,應該是鋼水不夠好,上手也較輕。藍色的是近年在日本購得CLOVER 細牙布剪,性價比高,是我近年愛用的一把。

下面兩把,就是我說的剪刀不一定要買很貴價錢,首先搞清楚它的用途,如果粗用、常用、買較剪時秤一下剪頭不要買太輕太薄,不受力,剪刀的鋼水就直接影響剪刀的耐用及可磨耐用性,刀身沉實才會見到鋒口較寬,張小泉是好剪(這剪已過了第一個十年依然鋒利如昔),夠沉實夠墜手,鋒口夠寬可以磨鋒,在中港買,價錢不貴。但一般手工用剪,AEON living Store/ Daiso 賣的$12/ Yen100行不行呢?行!白色那把彎剪(一般使用),我就是購自 AEON,手柄設計好、彎度好,但鋒口較幼薄,不要預算它能捱幾次磨鋒,所以,決定它是用來剪紙,就一直剪紙好了。如何使用好較剪,下面再說。

我正在整理我家的較剪。我算是個「較剪癡」,但因為裁衣可能只佔我工藝科1/3左右,而且有些也是承自媽媽的。之前已經出讓了兩把自己早年買的,但承接了媽媽三把老剪,只好先放棄自己手上的。

我家裡有個習慣,每個角落都幾乎有把較剪侍候,但用途設定是剪什麼就不可另剪其他物料,對於來我家的朋友起初都覺得我好古怪,但我女幼受庭訓,對於較剪如何使用早已經習慣。而上我藝習課的學生,也會知道,我第一課一定會提到如何使用較剪。

這麼年我所策劃及現場處理的活動或花藝佈場等,我腰間一定配備兩把私用剪。任誰隨意取我較剪亂剪東西,必遭我苛責。在活動佈場時,每人所派較剪,若不能按我指示分好用途,或隨意亂放或隨便亂剪而導致那較剪作廢,也都必定遭我嚴責;可能這裡有同我工作過的朋友早見識過。

較剪用得好係非常重要。這圖裡上排都是裁布用,下橫放兩把是我其他工藝的基本常用剪。剪刀未必需要買最貴的就好,開封、保養及專用才是最重要。

這些年一直有好多朋友來問:「一把較剪本來好好的,但突然一日就不再利,有時甚至就地罷工,再剪不到東西。買把較剪才十元八塊,只好丟了再買。」(於是每次在活動場見完場四處也是作廢較剪,慘不忍睹。)有些朋友也問:「為什麼有些較剪只能用半段鋒口,總是不能爽快一剪就全剪開。」問題s最終其實不外乎根本沒搞好如何使用較剪。較剪鋒口在開封後剪布就剪布(其實剪布料都有分質料,不過尋常家用已不會細分),剪紙的就剪紙,剪完紙去剪布(或交替)起初一兩剪也許還未察覺,但慢慢剪刀再也剪不到布,不信可以去試剪絲帶,剪刀利口的破壞立即可見。更甚者,好多人無為意,隨手拿較剪剪一下碎髮(懶去拿髮剪嘛),於是剪刀一下就死掉了,已不用說剪紙時不為意踫上釘書釘、小銅絲之類。然後,另一問題是,較剪不能摔,不可敲(這個說出來好像很多餘,誰會敲剪刀?但我親眼看過好多學生也有這類習慣,尤其長剪,很喜歡將剪刀頭敲另一手手指或檯面,不知是否是量位、定位、緊張…什麼;總之,就是不自覺在剪前,先把剪頭敲一下)。更多是不小心把剪刀掉落(其實由手上掉到桌面已足夠令刀口受損),剪刀的鋒就已經「休克」了。要急治「休克」了的剪刀,又回到找磨刀專家醫治(現存磨刀人專家真的極少,而且價錢不平宜),而且也得要剪刀本身刀口夠寬夠厚可供「醫治」。所以,剪刀貴買就得要小心呵護,剪刀買平宜的,也還是要小心。之前所說在佈場中,我最討厭亂用較剪的,就是因為好的剪刀一時三刻不能替補,沒有好的工具很多「工藝」都做不好。

剪刀原先好好的,突然變得只可剪半段,3成可能就是曾跌過剪,是撞了內傷。另外7成就是正中曾剪過頭髮或硬物;不要看輕頭髮,頭髮對鋒口的傷害絕不小於幼如絲的銅絲。這類「鋒傷」肉眼是看不見的。一把好剪刀不論買價多少,只為一根頭髮而廢掉,我會認為是一種極端的浪費。


發表留言

交帶

「交帶」這個詞,有付託的含意。

今日看來好像變得是一種老套用詞,看來說這話的人大概都已經四、五十歲的——上了一輩的!

有交帶;在粵語中是指人做事很有條理、有責任心、很有統籌力;蓋括點說就是做事讓人很放心,尤其是合作的人都會覺得事情在這個人手上必無「失拖」不脫軌、都靠譜、可信賴的。

那現代人,比較潮語式,或轉為流行什麼說法呢?

聽得比較多,會說:「無甩漏」但一般只會說:「這個人呀,有交帶的,很少甩漏。」

可是,近年,在年輕人之間,上面整句都很少用;用上的,也是比較長輩或分派工作的位置時用上,但形容時這已經當是讚賞用。

「無交帶」是80s 90s 年代裡用得最常,最直接;在職場上出現最多。同事間會直接用這詞來表達對這位沒責任心事情沒做得好的同事的投訴。

包含的可以很廣:

  • 常遲到、常病假;於是很多工作濟留在自己手上,沒有人知進度,沒辦法接上。
  • 上班時不專心,工作總有失誤而不自知,最後都是被其他人發現。
  • 做事只有自己知道行進,不會報告情況、問題、困難…等,有時一直人和事都就那樣呆著,直到有人發現來催,上司來罵。
  • 說話沒首沒尾,沒人能明白。

……諸如此類,太多不能盡錄。

所以,如果得上司或高層對客戶說:「我們這同事很有交帶的。」這是很高的讚賞。相反,那就代表著:升職加薪嘛,別太奢想啦!

那這「交帶」一詞,應該很好用,那為什麼現在少了人在用?

我相信這和數碼時代溝通文化有一點關係。

太便利,失去了人同人真正溝通「交帶」,常自認為一個訊息,系統有表示對方收到了 / 接收了的標示,其實對方究竟有沒有真的知道了,也不管;覺得——我是通知了啦!

這些在項目管理中,尤為令人動氣,有很多時做事,尤其團隊,每個人各有崗位,在有效時間各自忙著,可是接匯點,即從前我們說的進度會議、報告;就是要大家各報進行情況,有什麼要轉其他接手,有什麼要總結,遇有什麼問題要其他加人幫忙……等等,等等。現在都靠電子訊息,電子系統;大家根本只管自己的事,根本沒交流,沒交手,沒交接點。

沒交帶的人,甚至會認為;你在訊息中提出的,我沒其他意見呀,所以我不覆。然而,誰知道你不回覆,又代表著什麼心思?然後工作到後頭,全都是直行線各行各素,各自生出大堆其他人都還不知道的問題;而時間都不再夠修正,於是就是項目的「甩甩漏漏」。大家都在用一句「缺乏溝通」向外解釋做得不夠好的原因,求勉強接受,甚至調用更多資源成本去填了這些甩漏不完美。

這種情況,我已經在想著很久,沒意思用文字記下,每每都只與同齡朋友唏噓。今日恰逢一例:

在趕緊的行程中,我有意抽動一個時段,為本來不順路,但很有意思的地方設一班教學。對方教室很有興致回覆:「太好了!」花了兩天做電子海報,也花了我時間校對了三兩次,招生去。我說這次時間趕逼,原不奢望能達成,所以招得多少生也無妨不設底限。但一點要明白,我得早在行程出發前確定要不要帶上有關的材料工具,那是原訂教學班的兩天前。

然後,中間我問過情況,對方只答:「可能時段不逢,暫時沒有人報名。」然後我再提醒一次請在我離港時確定我一下,我好收拾行裝。

結果呢,到達大家原定確定狀況的死線,都一直不回覆。我是猜到最後沒公眾報名的是吧,那不要緊,但回覆一句讓人安心,可以嗎?

這本小事,雖不爽,但不致很動氣;只恰巧順道借來作個實例。

沒交帶者,就是讓合作者再沒下次交手的信心。

縱使,好像沒什麼呀,又不會死人的;但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是從很多很多交往小節中建立出來的。回想現在,說誰也不會很相信誰,因為呀,壓根就不能很信任,不會交托。

習慣擔當一個有交帶的人,才能讓周邊的人安心;才能人旺、家旺、業旺、財旺;這幾句不是老生風水談;細心想想箇中道理!恁憑你如何開展,總會有緣帶來第一次合作的人和事,然後,總會因為你沒交帶再沒回頭;那恁憑你上世積下多少福,今生有多少貴人,貴人還不是因為你是個沒交帶的,失望離場,這不正是財神到門都掉頭走一說嗎?

無論何年齡都希望自己人緣旺,去到那裡都受歡迎受讚譽,正是人見人愛,車見車載。可是,人越成長,人和人之間的關係扣上,必定會或多或少有著情感和錢財的關係;這兩者都是一種付出。對於沒交帶的人,付出者會不會長年纍月地不問付出,永恆為你填甩補漏,時間和心思都是一種個人資產,枉花多了在一個沒回報的人身上,除出阿媽,恐怕世間再沒幾人。

回到交帶,就是有付託的含意。沒有信任,頂多試一回,從此就斷掉這念。

所以,做個有交帶的人,就是成功之母。

相反,如果依然認為「甩甩漏漏」、「無來搭什」都沒什麼要緊的;那簡單的說,等於甘於自求失敗。

「算了吧!現在的年輕人現在就只懂膠帶,不會再懂什麼交帶啦。」朋友笑,笑中濃苦。

646x_1355133604c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