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在這次英倫巴黎遊旅程中,我們是乘搭Eurostar 由倫敦去巴黎北站 (Gare de Nord);目的就是要輕鬆便裝往返,一直就跟藍藍說,在巴黎這個時尚都會,我們可以放鬆多買一點,有趣的、具現代藝術味的東西。
只是,對於第三次遊巴黎旅遊區的我,今次無疑有點失落了。
首先,信步上聖心大教堂 (Sacre Coeur de Montmartre) 這個我上兩次都留下非常好印象的一個地方;明顯地見到很大的改變——
教堂下斜坡,的確還有很多小店,但那種滿街藝術家的蒙馬特色彩已褪,搬進了沿街的小店裡的都不再是手造特色小品,而是製成品。 巴黎的那種街頭藝術味盪然無存,只變成跟倫敦Piccadilly Circus ;或東京淺草寺前的仲世通り一樣;滿滿是手信店,裡面賣的統統是各式各樣所謂精品,都都是由中國製造,然後大大字的印著該城市名;又或是裝飾得很美的店,但裡面賣的大多是入口自東南亞的平價家居品重新包裝,變成仿若設計品。 當然,不是說全部,偶爾還有一兩家挑高質素的手作家作品,但賣的都已經是天價了。
這些在我來一次來的時候,是賣什麼的呢?
他們賣香薰用品、手做香皂、特別調配的香水古濃水……一切生活上可使用香氣的用品。 有賣手造的髮飾,時尚、一般實惠價錢但具有特色心思的飾物店。 有賣咖啡店專用的咖啡器具、瓷杯等。 有賣老式手書寫用的筆、墨水、印台等等的高級文具店。有賣手造玩具擺設精品店……就是沒有現在那麼多的小品牌時裝店、鞋店。
巴黎蒙馬特區下坡的街道上一些老牌髮型店都換上了海報,示範的不再是以前全球崇慕的法式時尚,而是特別為非洲新移民到巴,情況活像十年前深圳裡的洗頭舖,不過他們服務對象不是港人,是新移民,巴黎近十年最大外來移民人口——非洲人大量湧到巴黎,他們的頭髮式樣,就成為巴黎老式「髮型店」轉營的對象,很容易分辨出來,因為門外總有大量非洲人特有編髮形象。
上一次去是2001年的深秋,跟大塊在聖心大教堂及蒙馬特區停了許久,拍了些照片。這次跟女兒去,本來想尋回走過的路,可惜,改變太多,抬頭小街上的住宅露台再無從前的精心佈置,遍植繁花;相反偶爾還竟見到不注重大廈外觀的居民把衣服晾曬,我記得早年曾看過巴黎旅遊書中特別提到,旅遊區範圍所有街道的住宅都得遵守露台外觀的限制,必須保留巴黎特有的藝術美感;現在看來,可能因為外來移民太多,這不明文的指引看來都快難於堅守了。

圖片來自 Google Map 街景圖 Jul-2014
那年,我買了這麼一張手繪明信片,那年頭,這類的手繪畫印刷品比照片的吸引,我買了好幾張,有的送了朋友,兩張穩穩收藏著。四年前搬這新家裡,設了工作室,還挑了其中一張貼了出來,提醒著我那次跟大塊在蒙馬特的時光。
明信片上的風光,就是那三年中我去了兩趟的巴黎一般無異,那些露天茶座,紅色的帳蓬,老式的法國 cafe,厚杯子裡的咖啡香、路邊排著滿滿的即席人像繪師用的畫架和陳列畫作品的畫架。

可惜此景不再,隨著巴黎車路變得繁忙,街道窄了,很多餐廳都把路邊的桌子由兩三行列變為單一排,拍貼在餐廳落地玻璃外,主要還只是為需要抽煙的人仕使用,當然喜歡享受獨個兒在露天小桌點支煙喝一杯來看街看女人,也不介意車輪滾來沙塵的;改變可能還不是很大。

圖片來源:queenofpots.com

相片來源:www.flickr.com
但夢想著在那露天吃個簡餐,和情人很浪漫地享受靜處看街上繁忙的那種閒適,間許有充滿藝術靈氣的來搭搭訕,聊天闊論一番——那感覺可能早不復還。
不過,撇除藝術人在身邊交談闊論的那種;在龐比度藝術中心 (Centre Pompidou) 旁,還是有些;只是那種高尚及帶有一種神聖的藝術氣息,早已不能混為一談。
想找我這款珍藏的明信片,我這次翻返每一到處的大小各店明信片架子;都沒辦法找出一張類似的;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