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Debbie 約訪問,她說:「不如就約在屯門仁愛堂裡吧!」
原來她跟一班單親媽媽在上課,教授她們一些羊毛毡的技術。

問:我還以為妳是來教個興趣班的。一般在社區中心向一些在家帶著小孩的婦女團體教授的,都是以興趣為主,但這裡見學員在製作的是完成品的其中一個工序。
(羊毛在溫水與薄皂水下產生的化學效果,可以達到塑形定厚度、密度、層次黏合等等的毛毡效果;當然這是很講究於手藝師如何適當地控制那羊毛的重量,也如何善用各種可塑形的工具,圖中所見的是其中一項,利用桿子的推壓,而將羊毛層平均接合。)
答:這計劃名叫『陽光加油站』,是透過香港婦女基金會與仁愛堂合辦,希望透過這個訓練課程,讓一些在家帶孩子的單親媽媽, 將學得的技術帶回家裡做。有時我會在收到客人訂單時, 好需要後勤的生產支援,偏偏在香港,這些技術人員不多;而且,這種技術和製作,其實也不必被局限在同一時間同一工場裡的;所以,我和一班社工就計劃出這個,在技術和工序重新編制下,讓一班單親媽媽在家裡也能夠生產,好賺取入息,幫補家計。
問:說起來,我們的社會好像自從80年代,隨著很多製衣業工場北遷到內地後,就連那些本來從製衣廠外發到家裡工作的工藝女工,也隨之而失去就業機會呢。
答:正是!這類側重手藝的小型作業,其實非常適合留家照顧孩子的女性。我們也是從妳剛才所提到的時代開始,慢慢將手藝技術流失了;這些人性化的手藝品日益消失在我們的世界,四處只剩下量產的、一個模版所出的製成商品;我們的世界變得毫無生氣和性格。

究竟Debbie的設計是怎樣的一種手藝產品?我們轉換到她在鴨脷洲的工作室去。 偌大的工作室,居高臨眺東博寮海峽,日落美景盡收眼底。
腦海中一直把Debbie在紡織品設計師上定了型,眼前卻見她工作室中除卻大量的羊毛、絲綢、皮革、布料類;還有一箱箱的顏料、一些玻璃原料;還有些一瓶一瓶的,就像中藥店裡浸草藥的大玻璃瓶子。
(Debbie 對各類絲綢的人手皺摺壓紋,扎染等也自有風格;擅長各樣纖維特性互引連結,而創作出別樹一格的作品。)
問:Debbie,這些瓶子中的是什麼?
答:是天然染劑,我喜歡使用天然染料,我更想在香港找個地方種植;可惜香港吋金尺土,要找一個地方辦種植,而且種的還是草本染料,這想法可能更難實現。
(除工作室外,Debbie連休假在家,也不忘創作。)

問:放在這工作室正中的,一大台的機械,是有什麼特別用途的嗎?
答:製作過程中須重複將羊毛纖維桿千百遍,為了節省時間,我只好自行設計這平台機進行染色或平鋪定型。有時,為了讓那些羊毛定型得更好,我甚至要利用天花上面的掛勾,讓打濕了的羊毛垂吊幾小時,衣服大,連濕水,其實也相當重的。
雖然這種羊毛毡及染色工藝在歐洲已有很長的歷史;可是在亞洲,這對很多人來說還是很新鮮的事物。因為濕羊毛的可塑性很高,塑形是很重要的步驟,可是我們以人手,逐單一件的來做,所花時太長,塑形也就難於控制穩定性,於是,設計那個「陽光計劃」時,我將一些步驟重新構想過,及編制了分科分工,讓學員可以在製作過程以團隊來合作完成。可是,我們也遇上另一些困難就是空間,因為羊毛要經過縮水的過程,有時製作一件成衣,我們需要的平檯,像我工作室這張3米長2米寬的大型工作檯上,才能完成。小家庭式作業,到了這步驟,往往就給打住了。

問:妳的作品,我們在哪裡可以親身感受一下,或試穿一下妳的設計品?會以品牌形式在店裡推廣嗎?
答:我暫時只有一個個人網站 http://www.debbieleung.com.hk 。網店形式對我的設計來說是不太合適的;因為這種作品每一件都會有所不同,因為都是全人手製造。不過我也參加了PMQ元創坊成為他們設計師名單上—員,大概2014年初春時候,品牌店也會在那裡面世。屆時,就可以歡迎大家隨時來我店參觀選購我的一些作品,也更容易了解更多這種羊毛手造服飾的製作及我的設計成品。
問:那真是太好了,這樣可以讓更多人認識這門手藝。而且,我覺得現代人都已經懨倦了量產的商品,有很多人都希望擁有一些世上獨一無二的東西吧。
答:是,我相信不止對藝術有強烈觸角的人喜歡擁有對自己有代表性的東西,這些羊毛衣服設計,可以透過羊毛在濕水後的纖維重組過程,加入不同的染色技術,除衣服外,也可創作出不同的家居紡織品;例如掛氈、小地毯、墊子套……等等。而且,讓羊毛可以重用,是很環保的事情。
問:對啊,我們以往只知道一些毛羊衣過了時不穿就丟,勾破了洞的又丟,被蟲蛀了個小洞的也丟了;根本沒想過羊毛是可以轉變出這樣多的新創作,讓它們重生。我女兒近年也跟同學們愛上製作羊毛小手作,也對羊毛特性有了初步認識,已經變化出很多不同的小玩意,樂趣盎然的呢。
答:我一直透過不同的工作坊,接觸不同年齡層的學員,希望將這些技術及 upcycling 升級再造的環保理念分享開去。我最近也在跟幾個志願團體在構想一些大型活動,希望藉著一些目標性活動,而讓更多人可以參與,親手群策群力去完成一件大型的,有代表性的設計作品;這樣可以讓更多人認識到這種原料升級重用的妙處,啟發更多創作可能性,又可以為一些慈善團體籌募經費。

將原料循環重用,還以美學兼具生活實用的設計,Debbie 的作品每一件都令人愛不釋手。
臨走時,還發現Debbie一些在教學時跟學員的實驗性 成品,單是這些,已經讓我好像在看展覽品一樣;但Debbie認為要發展成展品,還需要很多的探索。
在對話中,Debbie 總是對自己的作品的製作技術,顯露著 更高更遠的追求;那份追求的心,不單是藝術創作,還有一份致力將技術融入生活,讓作品的實用性更高。
很期待見到Debbie為社會手藝創造業加入更多勞動力量。要改變一個社會慣性模式,並非個人力量,但當大家都能意識到這個意向;願意欣賞、願意支持、願意參與;這就能為這個工藝重新注入動力,探索及創造更多新技術的可能。
(在收到Debbie的名片,一直把玩著上面那撮羊毛,覺得很有趣,又非常特色,相信每位收過的都很有印象。卻原來,Debbie 是親手為每一張名片把那羊毛黏貼上去的。這心思不止特別,更加是很費心機時間的,教人如何捨得遺忘。)
詳文原分成上下兩集揭載於: http://www.berspective.com/2013/12/16/4936 停載於2015年1月1日。將原文搬回紀錄。
(後序)一個很陽光溫暖的初冬,在Debbie 的創作室說說笑笑,談談她的工作、她的展望;又談談我最近的生活轉變,又談談她和丈夫之前的事業、我和她共同認識的好友。我們——就好像認識了很久的朋友一樣。 有時候,有朋友會問,這個專欄辛不辛苦?我說,單獨一件事來論,真的挺辛苦的,找訪問對象、接洽、資料搜集、洽談會面細節、構想訪問、找合適地點、準備問題準備器材……自然,接著是真正會面了,訪問完成了;然後大堆整理工作,把會談中的對話消化排列。但為什麼還在堅持?因為我享受每次跟這些新朋友的見面,進入他們的創作世界,跟他們找出我們這些人為什麼會迷戀藝術?沉醉創作?為成果而埋頭苦幹。為這些一直堅持為這個世界探索更美好事物的人們而緊持在這一小角落處裡幫忙著推動,我這種小堅持,不算得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