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圳上班,很多同事都問我:「我見香港人都是說英語的呀。」
我說:「也不全是,看他的工作崗位吧。在外資工作的會是,跟外國人通婚的會是;但其他人也只不過在說廣東話。」我們總概說這叫廣東話,但實質又跟廣州裡使用的廣州話不相同,廣東地區更包含著很多不同的方言,廣東話就應概括了那方言,這名對香港境內說的廣東話於是又不相同了。
同事問:「為什麼我覺得我們在說的白話,跟你們香港人說的都很不一樣。」白話,一般是指廣東地區說的廣州話:「我也會點白話,但你們香港人說的,我總是不很明白,夾雜好多英語啊。」
我們叫這 hongkongish 吧?!
香港人的英語總是把在一些很奇怪的地方,硬要用上英語。就舉上一些常例:
人員 A 問人員 B :「Ur 唔 Urgent 先?」 竟然,人員 B 懂得回答:「Ur 架!」 Urgent 不是一個英語詞的整個發音嗎?
上司問下屬:「這文件你send 咗未?」下屬答:「send 咗啦。」上司大概又會說:「你 jot 低重點後,list 返個表畀我!」 send 是一個詞,香港人說的發送"send" 是動詞,在英語文法中,已完成的,過去的應該是 sent ,發音不同,但香港人只會讀 send ,在後面加個 “咗" 即解已辦,過去式。 如是者,什麼動詞都加 “咗"音在後面,代表已做。
下屬又問:「Albert 同你約個appointment,你個schedule full 哂喎。」上司答:「咁 cancel 啦,我唔得閒 call 佢,你同佢講,我出咗 Trip 啦。」
奇在,我們自己香港人真的一聽就明。 這些 hongkonish 介乎廣東方言的語法,加插特定的英語代詞,但又不依英語那詞在文法中的結構模式來使用。
現時這一年代中的老人家們,很多小時候都沒唸過什麼書;但是十居其九都聽得明白以下的說話:
「Hold 住」 「煮幾多 mug 米」 「來多 jar 啤酒」 「搭 Lift 」 「去邊到食個 Tea,食件 蛋 tart」 ……
在70年代至今,曾在海外投資的機構下工作過的,又或放洋在外生活過的,在 hongkonish 中插入的英語更多;只是不知為何,卻也很自如地在對話中把一些字詞換上英文,而不是整句說;於是,慢慢地,hongkongish 是大概可編整出一套特定的清單,這清單中的是可以用英語代入,而大多數的人是明白的;例如:
我們會用餐廳,不過校園中用膳的我們又會專用上英語的 Canteen 而不稱餐廳。
會說 「去一去Toilet」也叫自己家的浴室為 toilet ,但又不會說 「may I be excused」 或不常在對話中,叫家裡的浴間為 「bathroom」。
用整個英語名詞或動詞代入相對的,並不奇怪。
但有時有些人總是以為在說話中插入多些英語就是一種身份抬昇,卻偏偏因為用的字詞用得很兀突,通常在旁的一聽就知是固意,或更顯露了這人的裝扮虛得可以。有次我跟友人在灣仔午飯,旁桌的高貴女人一開口的一段話,害我和友人幾乎噴飯,大概意錄一段:「我好喜歡 travel 架,我去過好多 country,你覺唔覺得鍾意 travel 啲人係special 啲?見識多啲,我又鍾意meet 好多人……Tra 過 vel 啲人係唔同啲啦!……」
「Tra 過 vel」 同 「Ur 唔 Urgent」 都一樣兀突。
本地一聽都能點出可笑在哪裡。
跟女兒討論這個;原來她最近時常用好正常語氣,好正經的表情跟同學們玩這個,笑得大家都彎了腰。
「有 car 呀,快啲 walk 啦。 」
「笑到 leg 軟呀你。」
「left 一邊,right 一邊」
這種少年間的玩笑,我們從前在校園也瘋玩,相信那 「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就是這樣而來。這種玩笑,要玩得好笑,也得要好的英文詞彙基礎,腦袋轉得快,把故意特別強調出來才好玩。
只是我們都得了解,分辨哪些是玩笑的,哪些是正式英語。
「long time no see」 的這種根本不合英語法則的 hongkongish 現在也竟已正式列入英式英語詞彙;也不知好氣好笑。
hongkongish 是否有人會作正式的本地文化整理,還是這終會因為普通語文化人口的激增,而最終煙滅?!
也許,這本來就只一種次俗文化,但也卻是最真真實實的香港語文化呢。
對香港本土文化的保育,要不要也把這一塊也整理整理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