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緻 BEE

追求每天生活中一點別緻


1 則迴響

串門子收益

image

中國人有句話「遠親不如近鄰」,但隨著都市的變化,電子世界無地域界限,卻就是界限了現實中的鄰里。

辦公室那幢樓樓上一個新租客,水牌上的名字既沒有「公司」兩個字,也沒有「協會」之類;而竟然是「計劃」–民間博物館計劃

踫巧一位意大利朋友說會轉介幾位私人博物館擁有人我認識,試試是否可為他們引入展品到香港展覽。

先不說那些展品非常冷門,這種展覽由運輸、保險、選址、推廣…整件事也非獨家一力能成。見有近水樓台,先去串串門,問些意見,說不定找上好幫手合作人Mr.Right.

大廈頂樓沒電梯到達,門外沒門牌;只好先按中間單位那有門鈴的。(對於一向在中環智能大廈中工作的白領儷人,這也算是新的體驗!)開門的說我摸錯門,他們就是門外貼著的商標那家攝影公司。(門外只有商標連個英文名,沒有說明是什麼公司耶。)不過開門的攝影師很友善,跟我談了會,向我報說,我找的在隔鄰的單位,沒有招牌(就是呀,要不我怎麼會摸錯門)那裡,常常沒人回來,但今日正巧剛回來了。

只好厚著臉皮多次去扣隔壁那像貨倉後門的閘。良響,開門的比較像剛睡醒午覺的大叔,這沒貶意,只是說我像打擾了他一種很寫意的工作中。

他的辦公室像一家很老派的報館,四處堆滿大大小小東西,不能說雜亂無章,但也不能說是會整理編好的儲藏;但也不像是博物館的事宜啊。

道明一個很空泛的來意,他為我開空調,在名片箱翻出他的一張他的名片;上面寫的是「理工大學設計系教授」。

他是創辦人之一蕭競聰教授

注:獨立媒體 2005寫的 「民間博物館,你在做甚麼?

這一次會面,不能說有什麼好的交上,但總算大家認識了;他翻出幾本他們著的的書,倒是非常有意思。

「借我看,我稍後送回來。」我說,懇誠的。這幾本書,列在書店架上,我一定不會看,但經由這樣的會面中,加上我對這位教授和他在推動的本地文化保育印象和毅力,我一定會好認真地看。

「慢慢,不必急。」教授說,說話間很恬然的調調。但我恰恰對上他眼睛,他是友善熱情的,只是比較內斂。

我笑笑,也沒什麼反應;一切隨緣吧。

上氣球班去初中班促成

發表留言

上氣球班去初中班促成

好友 Jeff Wong 是創藝工房的氣球創藝師;早前為我新辦公室啟用,送來一座氣球龍的裝飾,令很多朋友都專程為一睹龍的風采,爭相跟它合照。

Jeff 卻整天催促我好快快去學學扭氣球,他覺得我在手工藝上的才華,理應可以多引在氣球的創作上;我對配色及一些藝術性上的觸角,應該也可以幫幫他啟發更多更好的設計。

而且近期因為一些客戶的活動,我們公關公司也開始跟創藝工房合作,那麼,我對氣球的認知也變得更大需要。

趁這日,Jeff 又開班授徒,我也帶上藍藍去當旁聽生。

上課前一些時間,Jeff 先考考我還是否記得很早很早年我自己為替藍藍生日會多添氣氛而動手做的小狗、小兔之類氣球。

多年前啊!現在面前長得比我還高的藍藍一動手都做到八瓣小花,只是小花的編整大小還不達標;而我卻來來去去只能做到達標的六瓣,看來女兒好可能比我學得快而進班耶。

上完課,趕過去匯合在等我們晚飯的大塊。 的士司機先生問:「在哪裡買這些氣球?貴不貴?」 我們說是上課學著做的。他又問:「上這個課貴不貴?」

「大概由$300-$500一課不等,視乎導師的。」 司機吐吐舌:「這些還是留給年輕人,我們手腳不靈光了。」

這刻,我在想,其實,在一些老人教學班,讓老人家學點最簡單的圈花、小狗,他們也夠高興呢;又何妨!


發表留言

免費免廢的「Oh yes! It’s free!」

某日在facebook看到一段分享,介紹一個平台,名叫 「Oh yes! It’s free!」,呼籲大家把家裡沒用但完好可用,轉贈其他有興趣、或有需要的人,那比隨便就丟分類垃圾以斤兩賣,又或把那些晚裝、宴會服、真絲衣料的丟到救世軍,都當成粗衣,浸到消毒劑裡泡掉的,又甚至比隨手丟入垃圾筒中混上廚餘廢物倒到堆填區去……也都好多了!

想起我一直狠不下心,由每個季初衣箱搬出來又洗又熨,季尾又摺又封的放回衣箱的,那些一套一套品牌行政套裝。連一向只會叨唸我整天買衣服的媽媽都勸道:「放走它們吧,妳不會再穿,來來回回只得個擱著,枉費了家裡空間。」

放它們去哪?

見平台剛好在分區設快閃會,這次選點在我家附近;好吧,我也試試看。 剛上去研究一下參加方法和要注意的,就遇上一位中學時代的學弟,原來他也參加。有了他這仿如舊友,在這場裡當新知的倚杖,我也一鼓作氣,幾天早一點起床把衣櫥一些套裝整理出來,趁陽光入屋給它們拍張漂亮照。 (既然我早年已慣於網上拍賣的經驗,利用手機和網絡現今更方便的手提拍攝組圖科技,不消幾下功夫已經很有條理地把套裝一套一套拍好的照片登出) ——

想不到反應熱烈,我的東西都被喻為是好東西,大家都有禮地回應著,這感覺跟售出貨的不一樣,因為從問與答甚至感謝中,彼此之間有著一份無形的連繫,一方是捨不得還望為東西找個會懂的好主人,一方是感謝竟然有緣遇見正巧合用。

於是我又開始把工作室中那些多出來的小配件分包,也送贈出去。

這日,我沒設攤,我送出的東西都由不同的接受者先行向我預留,我包裝好貼好名字,約好相認交收。 但人進入這個場境,也隨即融入那份熱鬧;有遇上老同學閒聊幾句,有見到老街坊,為他們這有意義的活動解釋一下,有堅持要孩子們學會先想一下確定是真的有用並答應會好好使用,道謝過才把東西拿去。

還有,認識了幾個辦這快閃活動的籌組義工新社鄰,有一位還把自耕的鮮菜和果實帶來為各位捐贈者打氣;我受惠了一份,感覺溫暖。

希望憑藉小 BLOG 為這有意義的社區事情推動一下,呼籲大家放開尷尬狷介之心,為愛護地球,大家都出一分力,出一份心!三思需要,施與受都感謝珍惜!

image

image

image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