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文所說的失,是失去自己親手造的作品。
得,也是因失去這些作品,才能感受一些不是用錢買得到的快感。
見過很多人家的孩子,媽媽要她把自己的玩具捐出來送人:「不要,不要,不要!」不是不要那玩具,是不要媽媽這個要求。
藍藍自小,只會說:「遲一點。」
長大,尤其當她可以自己創作一些小手作時,她很慷慨;開始於替「愛心行動」的一個名為「濃情三代義賣會」吧。
她把一些不同形狀的彩色木珠串起,我笑:「這個好小孩子的感覺,看哪個小女孩看上吧
!」
結果買的是當日帶學生去義演的幼稚園老師;在知道生產這手鍊的是個小三學生-,更是讚不絕口。
已經當了超過8年義工的藍藍,今次為媽媽召集的「長洲太平清醮日手作義賣」活動,捐出她初學羊毛氈練習作;雖然心裡還是很捨不得……
活動中,一直嚷著,對誰會把這個「叮噹」買去而緊張著。
結果,當媽媽和爸爸溜開一會時;一班年輕人臨至攤前,女生挑中叮噹。旁邊幾個年青同行男生說:「買這個妳會配戴?」
「立即就戴,怕啥!」明顯是年輕人之間打賭,但不如何,女生是喜滋滋的即場把叮噹綁好在頸上。
藍藍樂上天;她沒覺得是失了一件手作,是多了一份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