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緻 BEE

追求每天生活中一點別緻


發表留言

四囯滾動藝術遊:No Money是指我無錢嗎?

在四囯遊完,回到神戶;暗暗鬆一口氣。

所說的是此行最大目的是大小姐的藝術觀賞及學習,沿途每日早出夜歸,舟車勞頓;每日步行運動量都幾乎大於我平常的一週間量;每一天都要計算著自己精力,包包裡的負重,車船的時間表,天氣……我說是悠閒都只是自欺欺人。

回到神戶,已是旅程到尾聲,神戶這地方瓜熟,入住的又是剛二月跟大塊爸一起來的那家,感覺就是旅程的小歸家。而且,行李再整理就是打包回家去,這還不大買特買更待何時。

這一放縱,真不得了。更糟糕的是見上 Tokyu Hands,這家樓相間多層,即加起來超過十層,每層面積都比京都那家還要大。去過這家店的朋友應該在看到這章節時,都會暗替我們嘆口氣。

這店包含玩具、手作品、家居品、新科技品、皮革製作材料、布及織物類精品素材、廚用精品、畫具、印刷品、鐘鍊裝製配件……但凡家裡有什麼破舊維修,甚至手作人藝術人廚藝創作人……統統不能倖免,會像我們一樣——由裡面出來就像被洗劫過,一貧如洗。

有朋友在面書說:「幹嗎不用信用卡?」因為剛才提到這家神戶店有好多樓層,每樓層都是獨立分科,收銀也獨立,我起初沒有想過要買那麼多不同種類的物品,於是每一層都付帳呀,就是這樣,到筋疲力盡,飢腸轆轆,肚餓令我們不得不投降;才發現現款幾乎被清光了。

兩手滿滿,肚子空空,腦袋渾渾,見「一風堂」想起最好來一碗熱呼呼拉麵。門前兩位情侶在等位,侍應來招呼,手裡拿著一張餐牌,告訴我們可選A或B,選配前菜飲品。我們沒有細想,就點了。

坐下後,上菜,嗯——肚子飽飽了;準備離開,問侍應埋單;手裡準備的是當時僅餘下的一萬円紙幣;兩碗拉麵,總該夠的。

侍應跟我說:「No Money!」喀!什麼一回事?我跟藍藍都愣著,什麼叫 No Money?

這個侍應拉我出店堂,這下更奇怪;她是說他們收銀檯不夠零錢嗎?不可能吧!萬円已不再是大幣啊。

然後她連同另外一個店員也指手劃腳,指著門外張貼的一張白紙:「Opening 22-Oct-2016」。

那又怎麼樣?今日幾號了?原來這夜才是10月19日,他們在試業,過幾天才正式營業……什麼?免費啊!

一列侍應在向我們鞠躬感謝光臨,而我們傻裡傻氣賺了一餐免費膳食。

「媽咪,那我們去買蛋糕宵夜,賀一賀好運氣啊!」

是啊!

%e4%b8%80%e9%a2%a8%e5%a0%82


4 則迴響

京都:潮玩和服拍照

近年很多朋友都喜歡在日本花上半天甚至一天,專門去和服店挑套和服,然後在市內閒遊或拜寺,當一天「日本人」。

這種所謂的和服店早已經不是原先的日本人遇有典禮時租用和服的老店子,卻是應新興玩意而成的和服試妝店,它們也不是影樓,只是純提供租用和服,替客人穿衣、快速設計髮式的服務罷了;他們只個別店有設室內拍攝,大多都不設室內拍照場,卻鼓勵客人穿著到外邊附近的名勝裡拍照。最著名及最集中的熱點莫過於清水坂,於是穿和服上清水寺彷彿成為了熱選節目。影樓都可替客人連絡好特約攝影師。

這類店子已經發展得成行成市,要選一家適合自己的,可能要由他們的和服款選來區分;一般比較具名氣的,可選的和服款式比較廣,由最平宜的到特選的、合外國人呎碼的、配搭的各類配件都非常齊全;其次較小的店也會明熾清析,例如網羅較青春新潮款式,布料及配搭都比較創新;再其次是男款和服齊不齊全,是否合適一家不同角色年齡層的都設有多款可選;女的有沒有華麗又優雅的款式;或有有沒有藝伎及古裝的供應……

客人可以預先在網上選定喜歡的和服款式,預約了時間去到,穿衣和造頭髮一般需一小時,帶來的穿戴衣物及私人品(非貴重物)都可以寄放在他們店裡;和服一般都訂在當天內送還。

當然也可以去到現場挑和服款式;網上就聽說過這樣的傳言:一位男網友語重心長地勸籲其他男網友,帶女友去日本千萬不要讓她去玩這個和服照,因為她會為怕她心儀的粉紅色和服都被借光,會老大早就拉著男友去到,然後全日裡男生就得陪著女朋友發瘋的狂拍可愛照,而且女的總是穿不到日本女優的可愛,配配搭搭個奇怪,男的還要賠笑賠不斷的讚美;身心都勞累得想死。

這聽來好像是一些男生的怨訴,但細心想,也其實內藏著些道理。

我們一家只預約沒有在網上選定式樣,因為我們相信店裡好東西總應更多,我們這次是正正最冷的時節,衣料必須選最隆冬的華麗厚織和料,這可不是浴衣加搭件厚外罩或毛毛披肩就成,這布料上選也是講究的,手摸不到不為準。日本人穿和服很著重合年紀身份的,圖案和顏色,布料上的織紋都有講究;我們決定請店裡的專家為我們配搭。

眼看很多男生都只陪女伴來,自己沒有穿上,畢竟不是很多男生慣於那一身束肚的裝扮;大塊先生很破例答應今次陪我們母女玩一趟,卻慘遭老婆愚弄,選個冷得讓人發抖的日子裡,一整個早上,他的手掌是冰冷的,很可憐,這巨人先生的手從來沒這樣冰著,他可是家中兩女人的活動暖爐;他拒絕玩足一天,只能忍受到午飯前,除了是束在他身上的腰封讓他不舒服外,穿那日本拖鞋走小石路踏石階上小山崗都讓他用上莫大的忍耐。唯一令這爸爸可以這般,當然是看見老婆囡囡漂漂亮亮,不過,給他意料之外地找到件看上去年青壯偉的和服,沿路都被日本當地各年紀老兄當面大讚他穿得好,而且也有很多中台同胞投來讚賞目光和鎂光燈的體驗,這也算是一種回報吧。(嘿!真可惡!我們母女都給比下去!)

我們選了家名叫岡本和服租用,是有三個朋友都用過推薦的;也為的是他們祇園店地處比較寧靜,靠近八坂神社;那裡寺和公園小山崗,近步距就齊全了幾種景致;最重要是他們大呎碼的選擇較多,我們想要比較傳統的款式也備的比較多。換妝的地方很寬敞,有爸爸寄放處 (說笑的,是男仕等候間,因為一般男仕需準備的時間遠比女仕所需的短,要有一處地方讓男仕好好等候),服務非常好,雖然會說英語的都只是最簡單工作流程常用語,會聽一點點普通話(好像當日只是能操普通話的那同事剛好休假)。

加費造頭髮有幾款可選,但附帶可配的頭飾選擇則略嫌太少也普通 (我這是失策,自己擅長做那些和花頭飾,卻竟然沒預先為自己預備一套,短髮,就只能隨便夾一組大花,就是我最不滿意的一環),就在我和女兒看上旁邊一套很傳統的時,才知,好東西都特別貴,單這套頭飾就要加¥2000。(我們三人選的服裝套餐,總共才¥15000)

岡本

好吧,整理了十個貼士給大家:

  1. 冬與夏的和服自然各配四季美景各具美態,但夏天浴衣始終比較多姿彩又輕便、在儀態要求上較為輕鬆;所以年青女生最好選夏天才玩這玩意。冬天嘛,就選個不那麼冷的日子會比較好。
  2. 和服都是罩在內衣外的,所以打好底或穿什麼底去穿和服是很重要的計劃。
  3. 如果男伴主要負責當攝影師,還是不要勉強他也穿上一套。男的要打算跟女伴拍美麗合照,就花多一點錢聘請專業攝影師隨行好了;否則,敢打賭情侶的走不上兩小時,就得吵架。
  4. 組團出遊,要不是每個女生都有各別男友照顧,奉勸索性這天就三五女生私團,聘個攝影師隨行,別讓那一兩位男友侍候一眾嬌女吧。
  5. 穿這身和服不能多攜東西,只能借用店裡配和服的小手袋、小索繩和袋隨走,在計劃這一天行程要先計算好多少「必需品」。
  6. 店裡不包括化妝服務,但偏偏這和服在日本人心目中是禮服,女生不可不化妝就穿著禮服隨處走。而且應該沒見過日本女生穿和服時戴眼鏡的?(我倒是這次旅程見到幾個中國女生面上滿疱,頭搞得亂七八糟叉個頭花,穿著件浴衣(淘回來的?) ,最壞事是那副眼鏡,怪誕的可以。)
  7. 帶孩子去穿這個,要預先給他們「打好底子」讓孩子先認識這是什麼,大概會怎麼穿著,怎樣穿好才夠漂亮;親眼見到小孩為被緊緊綁上好幾條布帶子而驚哭得呼天搶地。(男的和服裡面也緊緊的綁有三條布帶子,女的更有不少於五條,這才能把和服穿得畢挺,怎麼走動都不走樣。被綁這些布帶絕不好受的,女人為靚活受罪尤自可,男人為博紅顏一笑也是個無奈;但孩子不知道大人心思,被綁可能會導致心理陰影的;還別忘記不是每個孩子都懂穿那二趾拖鞋走路的。)
  8. 大冷天,雖說和服可選厚織品,但還是耐不住徹骨寒風,女人可以加外罩褸,但因為背結拱起,從後看一如像佗背或老婦,一點也不好看;那麼穿毛毛披肩吧,店裡外借的都不會是貴重的毛皮,所以,如果在這種日子,又想有好效果,還是自備毛皮吧。
  9. 最後,目測狀況;外國人不擅於和服之美,日本傳統配色藝術;不要太堅執粉紅色就全身上下大小搭配統統都粉紅色吧,請相信店裡專家意見。
  10. 雖然只不過穿人家民族服,裝一天的日本人,但做戲做完整;走路時請不要外八腳,也不要一步走尺七路,把平時穿球鞋的步姿收斂收斂吧;做不來,就索性別穿著滿街走好了。還有,日本女人穿著和服時都不會在街上大呼小叫,更不喝男人 (其實不穿和服時也不會),動作誇張地招人叫對面街。要穿好和服,就得要把這些都學齊才能有其神韻。


發表留言

京都:清水舞台

算一下,我到清水寺,已經有好多次。

有看過夜櫻、有弓著背入內室摸內胎石,有跟最愛的人遊過,有求得過好姻緣,有在那附近待過一整天悠悠閒拍照,照片裡一個遊人也沒有攝過入鏡(因為根本沒幾人的年代),有過跟好朋友嘻嘻哈哈的回憶……

然後,今次,本來再沒有任何興奮感;卻感謝我的寶貝替我拍了好幾張漂亮的照片,心還是開了開。

出遊最重要是什麼?帶一個懂拍照又願意為你拍照的同行。

出遊最重要是什麼?帶一個懂拍照又願意為你拍照的同行。

回想起很遠很遠以前,清水舞台是鞋子禁入的時代 (好像係,除非唔係);不!肯定!這記憶好深!

踏入清水舞台的木地板前,就已經要在入口處脫鞋,那裡一列長架子;就像所有京都寺院一樣,所有人都得依著規定,在架上放好鞋子……那年頭,日本上司時常都在提,在日本,穿的襪子不能有破洞。

(某國際百貨公司香港買手總辦公室的日本部經理M先生,最喜歡來我們公司裡賴著不走,要我沖咖啡,要我上司陪談天,整天有空就從他在半島中心的辦公室竄過來,就這樣不管我們有沒其他客,就賴著東拉西扯瞎扯半天,我那位日本人副總裁總是偷偷給我丟眼色;我們每次都努力去扮忙,扮不理會他……不過,這個人有兩件事總讓我難忘,一是智子上司時會提起這個人在日本總公司跟我們董事長見面時,穿了隻有破洞的襪子,出洋相的笑話。二是這個人每次公幹都不忘給我買手信 (可能是為藉故來磨蹭),我看起來比他自己的秘書還得寵。)

為了這個原因,我們一行三人上清水寺那個早上,我又提了好友別穿有洞的襪子;我長舌著,好友敲了我頭一下。

然後,在進入清水舞台,脫鞋時,好友又跟我打趣:「哎也,真的有破洞,腳趾公要出來看風景啊。」嚇我一下。

現在的音羽山清水寺,只保留在進入本堂時需要脫鞋。而人站在那木建的清水舞台,則已經再沒這個要求。可惜,這一來,能見到清水寺的木地面受損相當嚴重。記憶中那木台有臘光,是常保養的狀態,這曾讓我們嘖嘖稱奇。可是現在地板都被磨得很光頭暗啞。許是中國過年時份,人擠得水洩不通,踫面的都是中國與香港遊客。

之後,在地主神社那裡,我聽見讓人心痛的咯咯聲,一直一直在不遠處,一個少女的腳下發出。何以她那咯咯聲音教我心痛——她腳上那雙高跟鞋的跟上的膠粒壞了!

那剛才,她在清水舞台上,也一樣這樣把鞋子的跟一個洞一個洞的給鑿上木台了吧!

請旅客們,要遊日本古蹟,穿了有破洞的襪子不再需要覺得羞家,但穿著磞壞鞋跟,走路咯咯咯的替人家地方鑿洞的才最羞家。不要再穿高跟鞋去旅遊了,穿跑鞋吧!再不隨身帶對摺疊方便鞋吧,拜托!

這次來,清水舞台殘舊了很多,有很大一個範圍被包上,需要修葺。

這次來,清水舞台殘舊了很多,有很大一個範圍被包上,需要修葺。

 


發表留言

曼谷機場之你要講咩先

有日整理板腦的小記事,拾獲滄海遺珠。

去年跟兩位好友,三個傻阿太去泰國小遊 (傻太遊),甫到步,兩好友嚷著反正等車去巴堤雅,餓,先吃個湯河吧!

我因為負責連絡更新在水療、酒店等的到步預訂,我只好看管行李;就在兩位好友離開座位,我又忙著撥電話時……

聽到相連的鄰桌有把聲音:「你要講咩先?」是廣東話,不算很純正,但也很清析。在泰國聽見其他人說廣東話絕不稀奇,所以我沒有理會,甚至頭也沒抬起過。然後聽見同一個人再說一遍:「你要講咩先?」聲音很堅持。

我只好抬頭看過去,我怕是人家正跟我說話,而我不知覺。

幸好,站在桌對面的,穿著紅色制服的服務員面對著的,是她身邊,我的桌斜對面坐下的兩個男人:「你要講咩先,你知唔知?」

那兩個男人明顯原先完全沒理會這個服務員,見她再一次說,一臉茫然;然後低頭低語交換:「怎麼搞的…幹什麼的…杵在這…跟我們說什麼來唄…」聽上去估計是內地人;我看他們一身也乾淨企理,看似生意人。

那穿紅衣制服的阿姨一直喋喋不休,但也放棄堅持,只手裡忙著收拾,嘴裡忙著叨叨的唸……直到收拾好,轉身準備離開,才吐了句:「…就是沒禮貌,我替你收東西,就不會說聲:『唔該!』。」

啊!連我都晃然大悟!原來阿姨問:「你要講咩先?」是叫那兩個男人說:「唔該!」

這嘛,應該說阿姨太堅執?太不懂世情?還是太有種了!

一個食場清潔女工要求食客在她服務時說:「唔該!」孰對孰錯?

這個對我來說是有一種思想衝激的,少年時代在酒店業裡受業,學的是給予客人無微不至,賓至如歸的服務,我們不會主動要求客人回饋感恩;當然客人在欣賞服務時回贈一句多謝、一些打賞、一封推薦信、一件小禮物都是我們稱之為最大鼓舞。

消費的顧客有沒有需要對服務員說「唔該」呢?這點在以前來說,是有點匪議所思;幾乎肯定大家心中都依一個固有習慣,就是認為「一般服務當然不必啦,那是服務員的本份;除非有些額外的麻煩了人家,當然就得表示感謝。唔該是輕量級的感謝表示。」

為什麼時至今日,我非但沒有覺得這阿姨過份了?而竟然覺得時世有這種阿姨,才能把一些陋習反正過來?事實上是,近年,內地遊客出遊全球,卻為全球帶來極多抱怨,其中一項是他們對於提供熱心服務的視為理所當然,只稍不稱心,就大刺刺強霸式漫罵、動粗甚至大造文章,為想得到額外的現金賠償。很多亞洲熱門旅遊城市都首當其衝,見中國遊客都敢怒不敢言,因為奈何中國大量出遊新客量,為各地城市所突然帶來的爆炸性增帳,都是所有國家既竭力招攬的收益。

可是,旅遊、商戶及一切服務業,都得被逼頂著悶氣,低頭侍候;越低層的服務人員所面對承受的晦氣霉氣就越大,他們對之恨,又不敢表露,想理責又沒膽持,為的不就只怕一啖意氣丟了份工;管理層都不挺,大家都只單向錢看,有事必定用低層開刀最爽快了事。

就是這種風氣,讓內地旅客越益野蠻,越益眼中無人,簡單直接用廣東話說,就是有錢大哂。作為首受其害的港人,就更深其苦。

明明一句「唔該」是何等輕輕一語,卻總能讓這些服務員,心暖一暖。

我想輕輕拍一下那清潔阿姨:「他們聽不懂你話,他們是說普通話的。」可是阿姨已經轉到餐廳另一頭在忙。回頭,那兩個男人若無其事地,根本沒有打算探究剛才的事,也可能他們只以為那個阿姨是發傻罷了。

跟服務員說一句:「唔該!」是應該的。香港人最明白,唔該只不過一很簡單,既沒有成本,又不見會有何損失,但往往最直接讓對方感到他所付出是獲得到欣賞的,這代表一個很簡潔的感謝有勞,就令相互愉快,

何妨呢?!

以後無論對方是誰,無論為你做的那點事有多小,也記得說:唔該!

 

6

在網絡見台灣設計師「爵爵」在網路上和大家分享他在香港工作、生活上的觀察下廣東話與華語的大不同,當中提到這個「唔該」 原文網址: http://www.niusnews.com/=P2suij09 © 妞新聞 http://www.niusnews.com

 

 

 

 


發表留言

好的鏡子下才能教養出擅社交的孩子

我對自己所住的屋苑感覺很好,原因是我常會踫見一些有教養的孩子——

在電梯中,孩子主動說:「姨姨,早晨!」(注:我並不常踫上他,所以並非識得我而叫。) 而且,不止一家的孩子,很多時都有不同家的孩子也這樣做。

在電梯中,孩子在彎下身弄鞋帶,跟我說:「姨姨,不好意思。」(注:她跟我的身位之間還有很多空位,她並沒有弄到我。)

電梯大堂中,孩子的女傭會叫早,會提孩子說:「早!我上學呀。」「我放學呀。」「伯伯,吃過飯了嗎?」

……

當然,之所以遇上這些,也先要讚一下大廈的看更伯伯;他喜歡站在大堂裡,有時又會在入口閘門透一口新鮮空氣,見住客都先打個招呼,見孩子都一定會笑著說:「早呀!去哪呀?」「今天穿這麼漂亮整齊啊?」「今天頭髮梳的很好看呢。」驟看文字以為他輕佻?絕對不是,他是很樂意跟孩子們說話,問問老人家,有時也跟女傭們說兩句新聞。就是下班了,在小社區其他地方遇上他,都會笑著打個招呼。

他是很敬業樂業。

上面說到的那個小女生拾東西故事,我當日就記過在面書上:「今早出門,電梯裡面有個四五歲小女孩正同爸媽一起,她站我身邊;我忽然聽到她說:「不好意思!」原來是跟我說的,她想要彎下身去弄好鞋子的魔術帶。我讚她:「我極少聽到小孩子說不好意思呢,妳好有禮貌啊!」她竟然只低低頭笑了一下,媽媽代答:「她比較會留意大人做的她就跟著做。」這麼輕輕一說,一家既坦然接受好家教的讚美,又簡單一句就表現出得體優雅。我已經多久沒有遇上這種感覺的對話啊。」(記於2015年9月某日)

另一個小故事,是今早發生——

樓下一個小男孩,正同一個正在修剪幾棵米仔蘭的女花王對話:「我們要清潔香港,不可以滿街垃圾啊。」「對呀,所以我正在清潔它們啦。」「我不想見到滿地都是葉子。」「那所以我把它們剪好,都剪好後就會掃走啦。」「你把葉子都剪落地上就弄得地方不美了。」「它們太多亂枝,得要剪得漂漂亮亮過年,而且,那些枝就不會弄到路人的啦。」「哦這樣,但是我仍不喜歡地上有垃圾,一塊也不應該……要清潔香港的…」「得得得…」女花王還笑容滿面的。這小男孩看上去不足五歲,說話伶俐,很堅持意見,但竟可以保持不高聲爭辯,在這細節上看就知道是來自有教養的家庭。另一邊女花王也一直保持笑容,能看出真心享受她手上的工作,和跟這小朋友的對話。

我很幸運恰恰看到這兩個身邊發生的小故事;而我深信,只要細心感受周邊,你也能踫到。

見過很多孩子在家長面前表現著很聽話很有禮的模樣,可是,當家長不在身邊,而都能夠見人打招呼,對答如流,面對不喜歡的人或事或對話,都仍然保持有禮,而且不謙不卑;這才是真正的,家裡長年耳濡目染的好教養。

我們試將上面一些角度換換,就知道形成這樣子的,在現在都市中,隱隱變得不易了。

首先沒有一個這樣笑容滿面,日日充滿正能量快樂值勤的看更伯伯;女傭帶孩子下樓,有多少個會主動叫人?莫說女傭,我相信早上起床也不見得有家主會愉快的跟家傭說句早?孩子呢?爸媽不先習慣說,孩子就會慣性忘了說。乘電梯,見到外人,都是鄰居,又有多少個會照面叫聲早……這些場面,相信大家都絕不陌生!又或許回我一句:「有……不多嘍!」

其實,都是鏡子效應;快樂,睦鄰,欣賞,回應,互動……都是鏡子;孩子們會在旁仿照著,學演著,然後——成為好習慣。

我聽過有家長跟我說:「這些日常禮貌,我們都有教;但不提他(孩子)就不會主動做罷了。」我直接答:「因為你們自己沒做嘛。你只一味指示他做,那是命令不是習慣。」

我親眼見著;看更伯伯在跟一個鼓著氣的孩子說嗨,他看一眼不答。另一個孩子歡天喜地從電梯跑出來,見到伯伯就叫:「伯伯早!」伯伯問:「今日上課不是穿校服?」「我去開生日會。」「哦!好開心的啊。」那個鼓腮的孩子也不示弱:「我今日也有生日會!」

想孩子成長後擅社交,會跟不同的人溝通,會交得同樣有好教養,好家庭背景的朋友,會懂得尊重人,會敬愛長輩;家長們,今日起先調整一下自己日常,對家裡人,對孩子,還在在外對其他人的主動性和反應了。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