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緻 BEE (神戶寶莉阿姨)

追求每天生活中一點別緻


發表留言

曼谷機場之你要講咩先

有日整理板腦的小記事,拾獲滄海遺珠。

去年跟兩位好友,三個傻阿太去泰國小遊 (傻太遊),甫到步,兩好友嚷著反正等車去巴堤雅,餓,先吃個湯河吧!

我因為負責連絡更新在水療、酒店等的到步預訂,我只好看管行李;就在兩位好友離開座位,我又忙著撥電話時……

聽到相連的鄰桌有把聲音:「你要講咩先?」是廣東話,不算很純正,但也很清析。在泰國聽見其他人說廣東話絕不稀奇,所以我沒有理會,甚至頭也沒抬起過。然後聽見同一個人再說一遍:「你要講咩先?」聲音很堅持。

我只好抬頭看過去,我怕是人家正跟我說話,而我不知覺。

幸好,站在桌對面的,穿著紅色制服的服務員面對著的,是她身邊,我的桌斜對面坐下的兩個男人:「你要講咩先,你知唔知?」

那兩個男人明顯原先完全沒理會這個服務員,見她再一次說,一臉茫然;然後低頭低語交換:「怎麼搞的…幹什麼的…杵在這…跟我們說什麼來唄…」聽上去估計是內地人;我看他們一身也乾淨企理,看似生意人。

那穿紅衣制服的阿姨一直喋喋不休,但也放棄堅持,只手裡忙著收拾,嘴裡忙著叨叨的唸……直到收拾好,轉身準備離開,才吐了句:「…就是沒禮貌,我替你收東西,就不會說聲:『唔該!』。」

啊!連我都晃然大悟!原來阿姨問:「你要講咩先?」是叫那兩個男人說:「唔該!」

這嘛,應該說阿姨太堅執?太不懂世情?還是太有種了!

一個食場清潔女工要求食客在她服務時說:「唔該!」孰對孰錯?

這個對我來說是有一種思想衝激的,少年時代在酒店業裡受業,學的是給予客人無微不至,賓至如歸的服務,我們不會主動要求客人回饋感恩;當然客人在欣賞服務時回贈一句多謝、一些打賞、一封推薦信、一件小禮物都是我們稱之為最大鼓舞。

消費的顧客有沒有需要對服務員說「唔該」呢?這點在以前來說,是有點匪議所思;幾乎肯定大家心中都依一個固有習慣,就是認為「一般服務當然不必啦,那是服務員的本份;除非有些額外的麻煩了人家,當然就得表示感謝。唔該是輕量級的感謝表示。」

為什麼時至今日,我非但沒有覺得這阿姨過份了?而竟然覺得時世有這種阿姨,才能把一些陋習反正過來?事實上是,近年,內地遊客出遊全球,卻為全球帶來極多抱怨,其中一項是他們對於提供熱心服務的視為理所當然,只稍不稱心,就大刺刺強霸式漫罵、動粗甚至大造文章,為想得到額外的現金賠償。很多亞洲熱門旅遊城市都首當其衝,見中國遊客都敢怒不敢言,因為奈何中國大量出遊新客量,為各地城市所突然帶來的爆炸性增帳,都是所有國家既竭力招攬的收益。

可是,旅遊、商戶及一切服務業,都得被逼頂著悶氣,低頭侍候;越低層的服務人員所面對承受的晦氣霉氣就越大,他們對之恨,又不敢表露,想理責又沒膽持,為的不就只怕一啖意氣丟了份工;管理層都不挺,大家都只單向錢看,有事必定用低層開刀最爽快了事。

就是這種風氣,讓內地旅客越益野蠻,越益眼中無人,簡單直接用廣東話說,就是有錢大哂。作為首受其害的港人,就更深其苦。

明明一句「唔該」是何等輕輕一語,卻總能讓這些服務員,心暖一暖。

我想輕輕拍一下那清潔阿姨:「他們聽不懂你話,他們是說普通話的。」可是阿姨已經轉到餐廳另一頭在忙。回頭,那兩個男人若無其事地,根本沒有打算探究剛才的事,也可能他們只以為那個阿姨是發傻罷了。

跟服務員說一句:「唔該!」是應該的。香港人最明白,唔該只不過一很簡單,既沒有成本,又不見會有何損失,但往往最直接讓對方感到他所付出是獲得到欣賞的,這代表一個很簡潔的感謝有勞,就令相互愉快,

何妨呢?!

以後無論對方是誰,無論為你做的那點事有多小,也記得說:唔該!

 

6

在網絡見台灣設計師「爵爵」在網路上和大家分享他在香港工作、生活上的觀察下廣東話與華語的大不同,當中提到這個「唔該」 原文網址: http://www.niusnews.com/=P2suij09 © 妞新聞 http://www.niusnews.com

 

 

 

 


發表留言

好的鏡子下才能教養出擅社交的孩子

我對自己所住的屋苑感覺很好,原因是我常會踫見一些有教養的孩子——

在電梯中,孩子主動說:「姨姨,早晨!」(注:我並不常踫上他,所以並非識得我而叫。) 而且,不止一家的孩子,很多時都有不同家的孩子也這樣做。

在電梯中,孩子在彎下身弄鞋帶,跟我說:「姨姨,不好意思。」(注:她跟我的身位之間還有很多空位,她並沒有弄到我。)

電梯大堂中,孩子的女傭會叫早,會提孩子說:「早!我上學呀。」「我放學呀。」「伯伯,吃過飯了嗎?」

……

當然,之所以遇上這些,也先要讚一下大廈的看更伯伯;他喜歡站在大堂裡,有時又會在入口閘門透一口新鮮空氣,見住客都先打個招呼,見孩子都一定會笑著說:「早呀!去哪呀?」「今天穿這麼漂亮整齊啊?」「今天頭髮梳的很好看呢。」驟看文字以為他輕佻?絕對不是,他是很樂意跟孩子們說話,問問老人家,有時也跟女傭們說兩句新聞。就是下班了,在小社區其他地方遇上他,都會笑著打個招呼。

他是很敬業樂業。

上面說到的那個小女生拾東西故事,我當日就記過在面書上:「今早出門,電梯裡面有個四五歲小女孩正同爸媽一起,她站我身邊;我忽然聽到她說:「不好意思!」原來是跟我說的,她想要彎下身去弄好鞋子的魔術帶。我讚她:「我極少聽到小孩子說不好意思呢,妳好有禮貌啊!」她竟然只低低頭笑了一下,媽媽代答:「她比較會留意大人做的她就跟著做。」這麼輕輕一說,一家既坦然接受好家教的讚美,又簡單一句就表現出得體優雅。我已經多久沒有遇上這種感覺的對話啊。」(記於2015年9月某日)

另一個小故事,是今早發生——

樓下一個小男孩,正同一個正在修剪幾棵米仔蘭的女花王對話:「我們要清潔香港,不可以滿街垃圾啊。」「對呀,所以我正在清潔它們啦。」「我不想見到滿地都是葉子。」「那所以我把它們剪好,都剪好後就會掃走啦。」「你把葉子都剪落地上就弄得地方不美了。」「它們太多亂枝,得要剪得漂漂亮亮過年,而且,那些枝就不會弄到路人的啦。」「哦這樣,但是我仍不喜歡地上有垃圾,一塊也不應該……要清潔香港的…」「得得得…」女花王還笑容滿面的。這小男孩看上去不足五歲,說話伶俐,很堅持意見,但竟可以保持不高聲爭辯,在這細節上看就知道是來自有教養的家庭。另一邊女花王也一直保持笑容,能看出真心享受她手上的工作,和跟這小朋友的對話。

我很幸運恰恰看到這兩個身邊發生的小故事;而我深信,只要細心感受周邊,你也能踫到。

見過很多孩子在家長面前表現著很聽話很有禮的模樣,可是,當家長不在身邊,而都能夠見人打招呼,對答如流,面對不喜歡的人或事或對話,都仍然保持有禮,而且不謙不卑;這才是真正的,家裡長年耳濡目染的好教養。

我們試將上面一些角度換換,就知道形成這樣子的,在現在都市中,隱隱變得不易了。

首先沒有一個這樣笑容滿面,日日充滿正能量快樂值勤的看更伯伯;女傭帶孩子下樓,有多少個會主動叫人?莫說女傭,我相信早上起床也不見得有家主會愉快的跟家傭說句早?孩子呢?爸媽不先習慣說,孩子就會慣性忘了說。乘電梯,見到外人,都是鄰居,又有多少個會照面叫聲早……這些場面,相信大家都絕不陌生!又或許回我一句:「有……不多嘍!」

其實,都是鏡子效應;快樂,睦鄰,欣賞,回應,互動……都是鏡子;孩子們會在旁仿照著,學演著,然後——成為好習慣。

我聽過有家長跟我說:「這些日常禮貌,我們都有教;但不提他(孩子)就不會主動做罷了。」我直接答:「因為你們自己沒做嘛。你只一味指示他做,那是命令不是習慣。」

我親眼見著;看更伯伯在跟一個鼓著氣的孩子說嗨,他看一眼不答。另一個孩子歡天喜地從電梯跑出來,見到伯伯就叫:「伯伯早!」伯伯問:「今日上課不是穿校服?」「我去開生日會。」「哦!好開心的啊。」那個鼓腮的孩子也不示弱:「我今日也有生日會!」

想孩子成長後擅社交,會跟不同的人溝通,會交得同樣有好教養,好家庭背景的朋友,會懂得尊重人,會敬愛長輩;家長們,今日起先調整一下自己日常,對家裡人,對孩子,還在在外對其他人的主動性和反應了。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