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緻 BEE (神戶寶莉阿姨)

追求每天生活中一點別緻


發表留言

擲鈔票的人

為求要親身歷練社會上形形式式的人各式觀感、生活態度、處事行為……等作更深人性探討;我家小姐堅決要暫時撇下學業,初闖江湖。

與所有年青人一樣,先從零售業處起步。當個有日資背景的連鎖店售貨員,要參與入職訓練,輾轉在不同的分店裡跟各樣脾性的店長和資歷較深的同事們學習。

好友們都關愛有加,頻說何必在外受氣,在長輩公司找份優差就好。我和大塊對這沒持太多意見,藍藍自小有她自己主見,不是爸媽說兩句就會依話而行;她有決定會知會我倆,到願意分享時一般是已經有所體驗,分析過思考過。

她在外邊見識不同的人,也是我們希望的事。這短暫的停學,我們仨商議過了,決定了,就全力支持。

這天,她跟我提起一種人的表現,很是奇怪,她想不通——

就是到店來消費的活像個大爺,大刺刺地從荷包中抽鈔票,一疊的擲在收銀面前,像剎那他就要表現出他就是全城頂尖富豪一樣。更有趣的是,在找零錢時,這種客人在收銀面前會攤大著手,而眼睛卻望別處,手當然也沒攤得絕對平坦夠寬,於是零錢硬幣就從手指隙裡掉出來,然後他還要給你白眼:「你是怎麼做事的?錢都不放好,害我掉錢!你還不快去給我拾回來嗎!」

「怪不得日本人統統都愛在收銀櫃上置個小零錢盤,為什麼香港收銀檯卻覺得那小盤礙事多餘?」藍藍問。

「如果是我,沒辦法改變店裡習慣和規定的話,我會把錢重放入他手時,用另一手拉著他指頭接好;很溫柔笑道:『麻煩先生抓好硬幣了。』」藍藍笑我這種造法很不合時宜,要是先生投訴店員故意輕薄,怎麼辦?!

事而世易,也不能說她這擔心是空想。

「但妳不覺得人們總是愛裝帥,把鈔票擲在檯是很侮辱人的鄙行嗎?」原來藍藍的問題在這裡。

的確,我也遇好多這種人,以前職場上,好些大老闆都有這種奇怪的習慣;或許,我們那個年代司空見慣,覺得大男人都有這副架勢,我們這些小女人,自古以來就比較委屈,這種小事也沒覺得什麼。今日回想,嗯,的確,這種表現是有一定的悔辱成份。

「可是啊!」我跟藍藍說:「這是那個手擲鈔票的人在人格/處世態度上表現,有問題也是他個人問題啊。被擲的應該不會是被兜頭擲在臉吧,那麼是擲在檯頭罷了,這只能說那人的行為很有輕侮那事。收受的人又不是在收私款,何來被辱呢?把心境微調就能看開的,那有什麼大不了。要是說看不過眼這種人行為嘛,那很簡單,雙倍有禮地,依足服務業收銀禮儀,雙手把錢捧著,拉開嘴巴笑:『先生,請拿回你的錢。』要是能令他意會自己那之前動作是輕侮就好,要是不能也沒什麼,他還是他,他只代表他自己,架也是他自己丟的。而妳卻不同,妳的回應代表著妳自己、妳家教,還有妳工作的店子。」

「我發現惡客與好客的出現,是有週期;一般在這樣的惡客出現後,只要很有禮地回應他這種無禮。後面就會出現一個好客,好言安慰我:『那個人也真是,哪可以這樣的。』」

經驗中,我遇過的,那種習慣性把鈔票,狠狠地擲在檯面、櫃檯的大男人;其實都只是錯覺自己這動作很帥,而從來沒有人敢在他面前說:「你這是很侮辱人的,而且樣子看起來就跟那些電影中飾演惡霸流氓一樣無異,看了就讓人噁心。」

我相信要是有人這樣對他說過,超半的從此就再不敢裝這所謂的帥了。信乎?!


發表留言

尷尬

記得小學時,老師出過這樣一篇作文題目——

「記一件讓你很尷尬的事」

我的文章得相當高分數(注:我唸書時幾乎所有作文得分都是班裡前茅),但這篇之所以印象很深,是因為;首先,那時我並沒有尷尬的經驗,其次,這文被老師評為:「一看就知妳是作文,這尷尬場面根本不是妳這個年齡會發生的。」

我的確是「作」文,因為沒有實質尷尬經驗;只好在看過的電視劇裡搜一些類似的畫面,加以創作。

大概內容是說,媽媽帶我去高級餐廳吃烤雞,我不懂使用刀叉,烤雞飛到鄰桌的女仕裙子上;我覺得好尷尬。

好吧!現在已進入中年,現實中出現尷尬場面當然不少;不過,今日不是想重新撰這些事的一記。

故事是說,一個初入茅蘆在餅店裡工作的店務員,在櫃檯前為一個來買新鮮麵包的老伯在包裝麵包時,老伯張開口說話,有一小塊白色的不知名東西由他嘴裡跳出來,掉落在櫃檯一角,剛好滑入了一疊包裝袋側小縫。

伯伯若無其事,更可能根本沒留意有東西掉出來。店員一刻間不能肯定那白色一小塊東西是什麼,但直覺告訴她那是一顆牙齒。

這女生後來在說這事時,問朋友們:「如果是妳,妳會怎麼做?」

「當然當作不知道啦!噁心的。」「告訴老伯他掉了牙出來,那麼還得替老伯翻開桌面的東西,找他牙齒麼?那太不衛生耶!」「叫店長來處理呀!」

既然朋友們都這麼反應,我們就先插一段這事後,同店的同事們怎麼笑話這女生。

她們把事件反覆演繹:「老伯,你掉牙啦!」來諷諷小女生。

女生當然沒這樣說,猶疑半響後,鼓一鼓勇氣:「伯伯,你好像掉了點東西出來。」翻開那疊膠袋,見原來是一顆口香糖,暗鬆了一口氣;伯伯賠笑著耍手,連聲笑嘻嘻的:「不要了,不好意思!」

尷尬——

是的,人生很多場面就是出面尷尬,甚至預想被笑話的;但是否就因為可能被笑話,恥於面對,怕尷尬,就不做?如果老伯掉的真的是一顆牙齒,不提老伯,由得他離開,那牙又怎麼處理?

「丟了它呀。」店裡有人這樣跟女生說。「對呀,那麼噁心的,難道還要留著在店麼?」有人和應。

我認為不!一個人沒意識下掉的東西,代表那東西可能對他仍存價值。

「千萬不要以自己眼光去評估那東西是否有價值,那價值不同標價,某件東西對於某個人有特殊價值,那管在其他人眼中只是張廢紙。」這是我唸酒店管理時房務守則。

那位老伯掉出來的如果是顆牙,當然是具有價值的東西,請老伯拿回是絕對應該的事。掉出來的是顆糖,那也應該請老伯自行知道或處理,這是一種不言的警示:「下次請管好嘴巴裡的口香糖。」下次掉落的可能是未賣的新鮮麵包,那是不衛生的。

尷尬的,應該是老伯;整件事中,看不到女生或店方有何尷尬之處。可是,年青的女生們,一股腦兒把事情變笑話,認為開口提示就是尷尬,而且,同樣事情發生,一定不會這樣做。

是與非,竟然在這種本來算應份的事上,竟出了個意想不到的岔口——觀乎今時今日年青人們凡事以「尷尬呀!」就採用避之則吉的反應;問題出了在哪裡?

th.jpg


發表留言

咨詢台服務的五到

從前在酒店接受管理訓練,在前堂部服務期間,大堂經理時常利用胡適先生的讀書方法——

五到:口到。手到。眼到。心到。耳到

有關胡適先生提倡這讀書方法的文存,可參看【無量湖】的有關胡適文存:讀書(一)

引用在酒店前堂的服務,口、手、眼、心、耳;自然與個自兒讀書所用的有所分別。

  1. 口到:是見到客人要主動叫人。
  2. 手到:自然是要動手去做,做前台的就是動手去查資料,去把客人查詢的問題寫下,把替客人找到的資料用寫,給客人解釋。
  3. 眼到:是要看著客人說話。
  4. 心到:當然就是要用心。
  5. 耳到:也自然就是要耹聽。

這種「五到」,刻了在腦海;後來在不同職場的工作環境中,都引用在管理上緊記自律規條。

今日就這樣重提,好像很過時的事情,可是,也就因為太多新一代管理,太過依賴器材,電子化資訊;就連自己都變成了跟機械資訊台無異。

就像今日在九龍某大型商場的詢問台,我問那坐在那裡幾乎成石像的女服務員:「請問X城酒家在哪裡?」因為這X城酒家在手機電子地圖是顯示XX坊,我們已經在XX坊範圍裡,可是在裡面兜了兩圈,也沒見到有關的指示牌或廣告牌之類。

女服務員冷冷抬眼答:「在美食城裡。」

剛才所經過的每一處不見有「美食城」之類的地方,也沒有印象見到這樣的招牌或指示。「那麼美食城在哪?」

「在巴士站樓上。」

我這第二個問題,相信已經非常明顯,我並非這區的熟人;可是,這位服務員在答時,面色已經有點「已答」的冷淡。手沒抬過,身更加沒有動過,就像一尊發聲機器人無異。

我也很無癮,但問了第三題:「那巴士站在哪?」

在這看來,她按我問的沒錯,我再問她也有再答呀。不答你才是沒禮貌沒合乎崗位要求呀。然而,做了跟做得好不好,做得優秀不優秀;都是有層次分別的。

在這樣崗位裡,為商場裡客人提供資訊服務本來就是基本職責。她這算——做了。

但如果在客人問時,她微笑,耹聽,然後用比較仔細的指引說:「這X城酒家是在後面另一幢樓叫美食城的樓上X樓,由這側面扶手電梯上路面,步出商場會見到對面有個巴士站,上蓋就是美食城。」這樣算——做得好。

以酒店大堂的要求水平,客人迎面而來時,她會站起來,點頭微笑,問「有什麼可以幫忙?」然後在第二條問題時就意識面前客人根本不熟環境,順手拿出小紙和筆,在上面簡單畫個街道圖,邊畫邊解說。這就是用齊「五到」。這樣才算——做得優秀。

香港現時的酒店業前堂,都沒幾處能保持到這優秀的服務層次;因為大家早已忘記有這個需要。

2016年2月,我在日本京都,預約了一個影樓,我們一行三人連大行李箱,原想叫的士直停到影樓門前,的士司機甚至為求查証地址及駕車路線,撥過電話過去影樓跟影樓經理對話過;可惜,的士司機還是不懂把車駛入斜路轉入小區而停錯了在大路,讓我們人連行李完全迷路,不知所措。清晨行李箱在住宅為主的寧靜小區裡拉著就會發出擾人響聲,我們不敢太貿然在街上亂兜路找著。

轉角路上有家小商務酒店,我連忙跑入去請他們前堂員工幫忙。櫃台前本來在忙著服務幾個客人;但因為見我來得好急忙,前台立即有服務員一完成手頭那位客人,就轉過來看我是什麼急事。當然我也很有禮抱歉打擾,需要幫忙。那服務員聽我問題後,知道我是遊客,但他也不知道我問的那家影樓,表示也要利用電腦搜尋我需要資料,然後,他拿出紙把資料抄下,用酒店給客人用的附近街道圖,用箭嘴替我畫好由出酒店後的步行路線和方向。

這就是優秀的服務態度;我並非酒店的客人,他們跟影樓沒有合作,他們對於自己也沒即時把握的資訊沒有拒我於門外。他們在可以調動的空間,急來客之先,解來客之難。

當然,酒店有權要求我排隊,也有權告訴我他們幫不了我,這不是他們責任範圍;幫了我沒見得我會記得這酒店名字,也不得見就為酒店提昇了什麼收益。可是,前台的服務就該是這樣。

如果一個商場咨詢台,坐著個一動不打算一動,不用心去聆聽問題,沒上心留意周圍或來人的需要,不動手,只憑發聲以最簡短句當是回答;那的確只比一台查詢機械多了點人體功能——吃睡拉。

robot-gif-1

圖片來源:thenewinquiry.com

我會說,要我坐在那裡由早到晚裝一尊石像,我寧願在客人來到面前時,借機會動一動,站起來活動活動!表示熱情,表示友善,表示樂在其中;這樣工作才能有一點樂趣。裝石像,又要不能睡著,枯坐八小時,這樣的工作還是人做的嗎,不是自製比死難受嗎?

 


發表留言

有些管理真的糟糕

家住小區有家規模不算小的茶餐廳,開業都有好幾年。

今日同大塊罕有地偷得浮生嘆個茶,聽得一個侍應阿姨同個看來新丁的侍應小哥在準備外賣單。

新丁問:「這WP樓,怎麼走?」

聽口音,阿姨不是本地人,又或定居未幾新移民,答:「我只知係條村裡面,不知哪一幢。」

新丁又問收銀大姐,教道:「應該是後面那幾幢其中一幢,你搭輕鐵看一個站還是兩個站靠近點啦。」

新丁茫無頭緒。

事實是,這個指引是叫新丁去輕鐵站的客戶服務處櫃檯問嗎?依我知,輕鐵站裡沒有一張地圖能顯示附近屋苑每一幢的名字。

而,其實,由這家餐廳過大馬路,面前那幢就已經是WP樓;兩個大媽教新丁搭乘兩個站,靠害乎?

本想出口幫忙,新丁與阿姨都像現今大部份的服務員一樣,越叫就越走遠;沒辦法,希望新丁不致迷路然後被責備或炒魷魚吧。

這類以街坊為主餐廳,時接有外賣單,櫃檯應該長備有區內地圖的。(這要用common sense,近年朋友都大嘆:「common sense 是求職時登報要說明備有,而都很有可能沒有兼備的。看來大學應加一系普通常識系 (不同通識嗎?)。」

大塊笑:「可能人家故意測試新丁應變,妳別多事啦,待會搗破人家訓練。」

嘖!我就不信!大塊其實也不信,只是叫我罷休。可憐那小子,得要吃虧。

曾見識過很多經營茶餐廳的,都親自掌店堂指揮;就是不能親掌,掌櫃這位置都必定是親人心腹;能做決策,能即時變陣,會應變即我們說的要醒目。這掌櫃的醒同若然添有親和,就繫住街坊幾代的情,門庭若市就幾乎必然。

可是,近年,香港的變化,豈止於租貴人工貴;而因之續而產生的,小若這種小區餐廳,都只求望有平價勞工,頂更撐著,收銀的會按單收銀懂按計算機找續,侍應會寫單(很多已經「進步」到不用/會寫,只用系統按鍵),會按檯號上菜。(剛才新丁就把我那盤菜,在我身邊掠過,再在餐廳裡遊歷一圈後才找上真主。)其他事嘛,管不了——

而確實管理的,也不甚了了!

image


發表留言

曼谷機場之你要講咩先

有日整理板腦的小記事,拾獲滄海遺珠。

去年跟兩位好友,三個傻阿太去泰國小遊 (傻太遊),甫到步,兩好友嚷著反正等車去巴堤雅,餓,先吃個湯河吧!

我因為負責連絡更新在水療、酒店等的到步預訂,我只好看管行李;就在兩位好友離開座位,我又忙著撥電話時……

聽到相連的鄰桌有把聲音:「你要講咩先?」是廣東話,不算很純正,但也很清析。在泰國聽見其他人說廣東話絕不稀奇,所以我沒有理會,甚至頭也沒抬起過。然後聽見同一個人再說一遍:「你要講咩先?」聲音很堅持。

我只好抬頭看過去,我怕是人家正跟我說話,而我不知覺。

幸好,站在桌對面的,穿著紅色制服的服務員面對著的,是她身邊,我的桌斜對面坐下的兩個男人:「你要講咩先,你知唔知?」

那兩個男人明顯原先完全沒理會這個服務員,見她再一次說,一臉茫然;然後低頭低語交換:「怎麼搞的…幹什麼的…杵在這…跟我們說什麼來唄…」聽上去估計是內地人;我看他們一身也乾淨企理,看似生意人。

那穿紅衣制服的阿姨一直喋喋不休,但也放棄堅持,只手裡忙著收拾,嘴裡忙著叨叨的唸……直到收拾好,轉身準備離開,才吐了句:「…就是沒禮貌,我替你收東西,就不會說聲:『唔該!』。」

啊!連我都晃然大悟!原來阿姨問:「你要講咩先?」是叫那兩個男人說:「唔該!」

這嘛,應該說阿姨太堅執?太不懂世情?還是太有種了!

一個食場清潔女工要求食客在她服務時說:「唔該!」孰對孰錯?

這個對我來說是有一種思想衝激的,少年時代在酒店業裡受業,學的是給予客人無微不至,賓至如歸的服務,我們不會主動要求客人回饋感恩;當然客人在欣賞服務時回贈一句多謝、一些打賞、一封推薦信、一件小禮物都是我們稱之為最大鼓舞。

消費的顧客有沒有需要對服務員說「唔該」呢?這點在以前來說,是有點匪議所思;幾乎肯定大家心中都依一個固有習慣,就是認為「一般服務當然不必啦,那是服務員的本份;除非有些額外的麻煩了人家,當然就得表示感謝。唔該是輕量級的感謝表示。」

為什麼時至今日,我非但沒有覺得這阿姨過份了?而竟然覺得時世有這種阿姨,才能把一些陋習反正過來?事實上是,近年,內地遊客出遊全球,卻為全球帶來極多抱怨,其中一項是他們對於提供熱心服務的視為理所當然,只稍不稱心,就大刺刺強霸式漫罵、動粗甚至大造文章,為想得到額外的現金賠償。很多亞洲熱門旅遊城市都首當其衝,見中國遊客都敢怒不敢言,因為奈何中國大量出遊新客量,為各地城市所突然帶來的爆炸性增帳,都是所有國家既竭力招攬的收益。

可是,旅遊、商戶及一切服務業,都得被逼頂著悶氣,低頭侍候;越低層的服務人員所面對承受的晦氣霉氣就越大,他們對之恨,又不敢表露,想理責又沒膽持,為的不就只怕一啖意氣丟了份工;管理層都不挺,大家都只單向錢看,有事必定用低層開刀最爽快了事。

就是這種風氣,讓內地旅客越益野蠻,越益眼中無人,簡單直接用廣東話說,就是有錢大哂。作為首受其害的港人,就更深其苦。

明明一句「唔該」是何等輕輕一語,卻總能讓這些服務員,心暖一暖。

我想輕輕拍一下那清潔阿姨:「他們聽不懂你話,他們是說普通話的。」可是阿姨已經轉到餐廳另一頭在忙。回頭,那兩個男人若無其事地,根本沒有打算探究剛才的事,也可能他們只以為那個阿姨是發傻罷了。

跟服務員說一句:「唔該!」是應該的。香港人最明白,唔該只不過一很簡單,既沒有成本,又不見會有何損失,但往往最直接讓對方感到他所付出是獲得到欣賞的,這代表一個很簡潔的感謝有勞,就令相互愉快,

何妨呢?!

以後無論對方是誰,無論為你做的那點事有多小,也記得說:唔該!

 

6

在網絡見台灣設計師「爵爵」在網路上和大家分享他在香港工作、生活上的觀察下廣東話與華語的大不同,當中提到這個「唔該」 原文網址: http://www.niusnews.com/=P2suij09 © 妞新聞 http://www.niusnews.com

 

 

 

 


1 則迴響

Mind Mapping in meeting

從前在金融集團,每次開會;我都會望著一整列噴色白玻璃牆在發呆 (當然發呆的時間一定很短,因為環境不容許我多於兩分鐘的發呆;不過發呆是天生能力,即使只得一分鐘,腦袋還是足夠立即飛往那跟會議毫無干係的宇宙去)。

為什麼是對著那十多米長用的一列玻璃牆發呆,而不是對著那代表著全港最貴地段的維多利亞海峽在發呆?

因為我對於這種可以用來當作寫字板的噴色玻璃總有著一份衝動!

一列很長的噴色玻璃牆,一席各有各說的會議,卻沒有人慣於拿起筆去寫;因為這是金融集團的最高決策處,除老闆外,沒幾人勇於站出來把自己想到的寫畫出來;大家都慣於備妥 powerpoint,用電腦來展示;站在那裡一般都已經身處高位,這場景中儼如講者,老闆及高層們是聽眾,其餘人等是旁聽,沒有人會交錯交換著漫無天際的想法;一般都只回應點頭,同意,或抄寫備注,與自己將要被牽涉的工作。

我在自己的辦公室也設了一面,引來過一些眼紅的同事在私語;認為我不用水松板、小型白板;偏要成本高的玻璃板。幸好上司對我工作創意和效率向有信任;不過這板設在我工作桌上方,還不算是我希望的開會模式的最佳道具。

在牆上安裝玻璃寫字板,一整面牆的;在我後來替合夥人設計的辦公室裡才落實出來,這面牆,成為我們飛快地討論、交換複雜繁瑣的想法、構思、將分派執行的工作,或意願……什麼也有;有時甚至是畫著圖案,鬼臉。

特點是,這種稱為 mind mapping 的是近代流行的一種會議模式;覺得神探伽利略很酷?

1381752216_64ef

我覺得還不夠!的確,會議中講者把一大堆想法列寫 / 或用任何圖案,連線去表達、去把構思 / 可用資源 / 線索連貫;這寫板就是一個讓自己 / 聽眾更容易理解,梳理出大量在腦海亂七八糟的想法整理好,免去大量兜圈、枉耗的無謂時間,令處事更見爽快直接。

我和合夥人都是快板子,想法天馬行空,他偏理財,我偏創意。於是玻璃牆上每每被我們兩手同步在畫,偶爾,另外幾位合夥人也插入會加線加問號,圈出要討論的……

這樣每每能將會議推進快速達三五倍。我把方法傳到我所有參與的慈善團體會議中,雖然還是很多人看來對這種走出去,執起筆,在板上表達想法的方式還不很習慣;畢竟這類寫字板都總是設在主持會議的主席背後,很少會像我們之前在一個四人會議室裡也設落地一面大玻璃,大家把會議桌也搬開,索性隨便坐著、站著;所有人都觸手可及玻璃牆。

不過,有時,我在 Home Office 開會,我的玻璃板不夠大;於是我將板改為紙平鋪在飯桌上。

2015-07-02 18.01.59

讓大家跟著同一思維方向前進之餘,也是一個快速交換想法,歸納總結,列寫重點;這種速度與參與感,令那些開會只會說了像沒說的人再也無法閃躲。(想起從前有家公司某科技經理的開會式,說話和報告都永遠帶著大家遊花園)

散會前,不能遺漏的事;人人善用手機為這個 mind map result 拍照。

當然,這種開會模式,首先要主席放低主席那高高在上的權威。不過,這種模式,也是能看每個員工的表現;從主動程度、從筆跡;從字/圖案看他/她的表達力、也能看真性情真性格。放下一點,得著多點;老闆們,這可是賺的!再說,這可比每人拿著台 ipad 來開會好太多了,對不?!


發表留言

頹飯

今日為一篇報導的話題《Afternoon Tea 與 High Tea》,在 Facebook 與朋友討論間,他在提到大家對 High Tea 的誤解,而 High Chair 為方便夜更工作,提早時間,又獨個兒隨便吃個頹飯就算,而自諷自己時時吃 High Tea。

提到「頹飯」這個詞;而令我重想起初出道在酒店工作時的一件小事。

由於頹飯對我來說很陌生的一個詞,我在網上找到這篇潮語解釋的文章《SUN奇古怪:SUN潮語:【頹 飯】

好了,論到說故事時間——

話說,剛由酒店管理學校畢業,被學校推薦到當時在中環一家國際享負盛名的五星級酒店中工作,誤打誤撞,我被編排到地面樓層當前堂咨詢員。由於只我跟另一個女生被編在地面樓層,為容易訓練這兩個黃毛女生,我們日常被編到行李部「被照顧」著。同我同期的女生很快就辭職不幹,剩下天不怕地不怕的傻妹頭;於是獨享行李部老中青男仕的特別呵護。他們怕我站得小腿粗腳踝痛,每半小時就嚷我快入去後台或去員工飯堂休息喝水。叫得多了,我推不了太多,也就出入員工飯堂多。我年少,新面孔,又得前堂經理護花心;於是,走過來跟我閒談兩句的同事也不少。

員工飯堂裡有一面長壁,有日開始排了一列貼牆排的檯;然後大家可興奮起來,年紀大的同事專程來相告說因為頂樓的餐廳要進行裝修,但酒店餅師不停工,每日的糕餅照樣出爐,不過送來員工飯堂讓一眾員工享用。後來在酒店工作久了,才明白老員工其實不會覺得很興奮,只不過這是一個大家共同話題,而最好就用來跟新來沒見過世面的新丁如我搭訕談天;他們都像找到枝棒棒糖來哄哄這個小妹罷了。

有一天,看來又有個新丁男生報到未幾天了。他在飯堂不知就裡的踫踫撞撞,一看就知他內向,怕熱鬧,懼生;我左右無事,就一直瞧著他看;倒也有想過要是抓個機會,我過去跟他交個朋友。

他捧過飯菜盤子就一直往裡邊走,這時飯堂正值最多同事午飯時段,他看上那貼牆的長檯一角落,附近有張椅子,他把椅子拉過來竟然選擇面壁去晚飯。

我看到也著實有點奇怪;不過懶管人家事,有個行李部同事在我面前拉開椅子坐下來了。

不久,進來了一位高高的外藉高層,如果我沒記錯,他好像是總經理或哪部門總監,反正他們的照片都被貼在行李部高牆上;而且,進來時,每個同事都抬頭跟他打個招呼。

看來,他是來檢查一下那長檯上的糕點。這時,他快步趨近那男生,拍拍他,跟他說了幾句,那男生一臉茫然,有點漲紅了臉;然後點點頭,把食物盤捧起一直向我的附近走近來,抓張椅就一屁股坐下。

那高層也掉頭出去了;在我眼中,這原讓我以為這是男生的上頭,來到大抵說他有什麼沒做得好之類吧。可是,那男生離我很近,我們之間這時也沒幾人了,我聽到他在咕噥著:「…坐什麼也要管,又不知你是誰,坐那邊不行的嗎,又沒有踫到蛋糕,踫到又如何,反正不都給我們吃的嗎……」哦,他是不滿被人要求轉到這邊來吃飯?!

雖然看來那高層有點惡,但嚷你別面壁,轉過來中間坐不好嗎?

之後我跟共事的一位來自英國的女同事私交深談時,無意間提到這件事。她竟然跟我說:「英國人都不喜歡面對著牆壁吃飯,我和弟小時候,如果做錯事,會在晚餐時,被罰獨個坐在廚房高凳上一個人吃;所以他不讓那員工這樣吃飯,也不奇怪呀。」這段話,我當年有點八丈金鋼,摸不著頭腦的。家裡孩子被罰不許埋檯吃,也有聽過,但員工又不是孩子,他喜歡那樣,也沒礙著誰來呀?

不過,過了很多年,我一點一點的明白過來。

首先,管理員工,這是關心的表現,想看看是為著什麼原因放棄一日中最重要的自由社交時段,不想他因為性格內向、或不開心、或自我封鎖;因為酒店從業員這是服務行業,以上各種狀況都不適合這行業中表現。

所以,他的頹飯,就成為全個飯堂中最突兀的事情。那外藉高層是想他回到群體中,跟團隊多交流;其實是一番好意。

可是時間轉到今日的香港,君不見四處都設面壁的一人飯局,大家都對著牆對著鏡吃悶飯;都是一種自我糟質嗎?還是現代人感情都落單,統統都成為單身一族,只能以手機相伴?

2013012112333916


發表留言

新的夢想

踏入中年,有些朋友在忙計劃自己在未未五年退休享暇。

我卻忙於新事業。

時勢與人事的轉變,令我的夢想在達成的過程屢遇變調;我一一破解,但軌跡也變。

這些變不是壞的,我不能抱怨,也不能不繼續前行。可是,心底深處,還在問,這些變還是當初之願嗎?

夢想、理想……到現實;我在體驗著,推進著它們之間的微妙差異。

一個恰巧的特別假期,一些生活轉變而令我領悟的反思;我忽然有個新發現–

這可能是個新的夢想,可能不打算費力去實現,也可能是一個比較遠程的航標;管它呢,先記下,有緣的,這目標,一個不為人知的小島嶼還是會給我的船發現,或許就讓我命名之…這兩年,我最深領會的,就是緣來就是緣來,應緣就能事成。或許這「小島」有朝一日能叫「韻得島」。

話說遠了,有點自說自話,又夾附了好友間的常笑話;只為博自己一笑,幾日心情歡愉。

回航,所說的夢;其實只不過是–經營一家小民宿。

有什麼管理,是我本科所習?有什麼地方可以讓我時不時,弄弄這,修修那,設計設計,供外人近距離欣賞並使用?有什麼時候,不再需要為五斗米苦折腰,每日埋首我並不感樂趣的活兒?有什麼業務,我跟大塊都可各有崗位,各展一手好武功,而合作得利?

如果人在省、港、澳;這事不易達成。不過,我記得在最苦的那些年,我也沒想過今日狀況。所以,阿Q的夢—-
就是「人生有夢,無事不可為。」

記今日忽發其想,祈他日夢想成真!

image


發表留言

媽媽是好友

每個家長都想成為子女的朋友,但說是容易做是難。我聽過好多家長跟我說:「看見妳和藍藍一起的甜蜜,好羨慕。」

從前我仍然好努力去培養這個「習慣」,也不想太公然在博裡自稱我很懂做女兒的朋友;但隨著她真的長大了,對「媽媽是好友」甚至「藍藍媽媽也是我朋友」的形成與來自各方坦言;藍藍媽媽是藍藍知心友這個名字,我可以勇敢地去對其他人說了。

這分水嶺其實在於,作為家長心裡期望,還是孩子在日常交際中自信的表達。

小學時,藍藍說:「老師老是問我偶像是誰?我想說媽媽,但被取笑,老師叫我再想一個,我只好隨口答容祖兒吧。」媽媽輸了給樂壇天后。我聳聳肩,就跟她說了一番打從我第一次跟容祖兒見面對她的感覺到她在樂壇的勤奮目標不變全速前進的勇氣。

如果看官也是父母,就會明白,心底不是不酸溜溜的。

中學,藍藍又說:「同學都覺得我嘴邊常掛著『媽媽說過…』很作狀,為什麼整天要把媽媽當擋箭牌,但我真的覺得媽媽說的有道理,為什麼硬要因為我說媽媽話就不選用那方法而去挑個無理由又錯誤的方案啊。」

我嘴巴裡答:「那既然是妳消化過的道理,下次就不必再當面加上媽媽話,那是妳決定了。妳覺得是最行得通的就耐心點解釋給其他同學聽;他們不採用,那也沒辦法,須知每個小社區自有少數服從多數制度,而且年輕人也需要由錯誤裡成長。錯了一次下次妳再提出時就有理據。」

「才不啦,他們都只羊群心態;誰個漂亮多人追求,誰個欺欺霸霸裝模作樣,大家都不是討論分析,只一心怕被孤立而一窩蜂地贊同。明明上次大家因為決定出錯吃苦果,下一趟又重複著錯誤;哪,他們要錯多少趟才懂選好方案呀?!」我無言。

家長,即使閣下在外頭強如猛將,率萬軍;對著孩子,閣下也都只能用一雙耳朵–如果你還想有下一段收聽機會。

近年,有一個最大的變化;而我開始有種「修成正果」的安慰。

自從家裡多了弟弟的小女兒,藍藍婆婆總將藍藍叫錯她小女兒的名字;即是她腦裡的直射反應是藍藍根本不是她外孫是她孻女兒。連帶我也總出錯,時時對著藍藍說:「妳媽媽…」是想指她外婆我自己媽媽。不過最妙是,藍藍也很慣地總接上,換言之,她心中的「媽媽」這角色已經由外婆完全換上。

她把我給她隔空的whatsapp對話給新認識的、覺得談得投契的新交朋友看。對方說:「哈!妳媽好搞笑。」她答:「是啊,她是很搞笑的。」又如我倆認識的網友有日在facebook笑我說:「妳真萌!」(某程度由日動漫演變而來的詞,原形容那些很能引發少男性衝動愛念的一種可愛感,後來被誤而廣泛用為可愛解。)。藍藍隔空嚷:「別『萌』我媽媽!」大夥笑得翻了。

現在,她仍然會跟我十指緊扣;會約會我,問我週六日會去哪,好不好相伴去看點什麼的;也會跟我一起去為一個英式下午茶而兩眼亮亮一股作氣去嘆一頓;會商議我工作上難題,討論我見過的哪位……

當她知道誰一位大哥哥大姐姐尊稱我為「老師」、「師傅」時,她會搶著說:「我先入門拜師,我才是大師姐!」然後,大哥哥大姐姐們又很樂意喊她一句:「大師姐。」

我卻送她:「學無前後,達者為先。要保住大師姐之位,功夫就不能落於人前。請加油!」

【分享】
關係是一個很穩定、持久、雙方堅定的互信之成立。收成除出播種、水利、陽光、土壤、每日巡視檢查……缺一不可;家長與孩子都別奢望有空隨便做一下,幾年後自有收成;這是不可能的。


發表留言

【別緻話訪】 跨媒體創作人—伍諾韻

期待已久的專訪第一輯面世了!

在這裡要感謝這件事的源起: Berspective 一班媒體夥伴,大膽起用我這個無背景、無資歷的主持人;亦接納了我和背後的製作團隊意見,由文稿推進至更大也更困難的層面,拍攝這一輯。

也感謝諾韻對我的信賴和鼓舞,二話不說就答應為我出任頭炮受訪嘉賓。 我在主持人的位置上還有很多不習慣的地方,她也為我補了過去。

感謝製作團隊,他們為我拍了個好作品,鏡頭下那種悠閒輕談氣氛就出來了。感激他們對我的支持,包容我的不足,鼓勵我開場VO重錄了幾十個NG,為的就是要那聲音中讓人立時有那種淡定親和的力量。

特別鳴謝 Bondi Cafe, Kenneth 與他的團隊,當日為我們臨場突然忙個不亦樂乎。鏡頭下的 Cafe 相當閒暇舒適,實際上食物和咖啡也相當高水準,我是算個常客。

也謝謝小柴,那日趕過來為我打氣。

要進步的很多,我會繼續努力,希望大家陪著我,見証我在【別緻話訪】中的成長;在沒有任何商業壓力下,我會為大家介紹更多嘉賓暢談更多平常好友間的心底的話,分享他們努力地在人生裡所發展出的精彩。

這是半月訪,下一期,我將會以另一個模式去同大家介紹另一位朋友,他的藝術分享!

別緻話訪1花絮

 

 

此文原先於http://www.berspective.com 揭載,但2015年1月1日起,由於 Berspective 改版,別緻話訪停載 ;原文重記於這裡作紀錄。

別緻話訪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