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緻 BEE (神戶寶莉阿姨)

追求每天生活中一點別緻


發表留言

嗅出香還是嗅出臭

話說,前幾日,有位第一次到我家來朋友,甫入門(還沒看到我家裡掛著放著的一些乾花擺設)就說:「妳間屋好香啊。」

我向門側掛著的尤加利乾花環:「應該是我近日常在造這些乾花,所以家裡存著天然乾花的味道。」(近年我減少了在身上噴香水,所以肯定不是來自我身上。)

但由於我從前長年都使用香薰香水,我和家人早已習慣了我的衣服、身上都帶著一些淡淡香氣。雖然我自小有管「香水鼻」(即對氣味比較敏感,濃烈的味道反應會比其他人來得劇烈,不好嗅的味道有時甚至會令我鼻管發麻發痛,甚至作嘔或暈眩感)。平常自己身邊已適應的香味,可以令我情緒被騙著穩定。在自己家裡,我不需這樣騙自己嗅覺,常保持空氣通爽就是最好,而且贕特別喜歡屋被太陽曬過的乾爽味道。

可是,嗅覺是一樣很奇妙的培養。

試過一次去看房子,那是一個同區但比較密集但靠近鐵路站的屋苑,單位在高層。但一進屋,一股很久沒開窗戶的霉氣。這種氣息並不奇怪,本地家居房子十有八九如此。 一般都是家裡長年日出工作,窗戶關得緊緊,晚上回家可能太忙太累,冬夜冷夏日熱索性就開著冷空調;於是家裡就浸淫出揮之不去的霉濕氣味。

然後,奇怪的說話來自屋裡的兩個小孩,若七歲和五歲的男孩;他在我身邊轉了轉,走去跟他媽媽說:「她們好臭。」藍藍當年初中生姐姐,瞪他們眼睛。

走後悄聲跟我說他們這樣說話,好奇怪。好認真嗅嗅我的身、同行外婆身上,自己身:「為什麼說我們臭?」

這樣的情況在我青年時替救世軍青年中心當少年戶外活動大使時,也體驗過。當時在戶外大夥女生在對一堆野花草說:「這裡的花好香啊。」引來一班小男生也過去湊興,大家紛紛稱新鮮事,狂對著野花在嗅。其中一個一嗅就說:「哇!好臭呀。」大家都以為他是故意唱反搞鬼,於是起哄。作為他們的大姐姐領袖,要把他們擺平哄動。於是把唱反的男生拉近我,邊走邊跟他說話;當時我也認為他是故意惹人注目,所以說話也帶點訓話。但後來他將山上沿途聞到的氣味變化跟我分享著,我才發現他不是在故意唱反搞對抗,是他對氣味的形容詞和感受的表達,是跟其他一般理解並不一樣。而這些理解好大程度來自他家庭,他父母從來不會跟他去分辨/分享,從各種東西所發出的氣味,而分享感受、如何表達喜惡。而他父親幾乎對所有具氣味的東西只得兩個表達:「有陣除。」「臭嘅。」家裡也從來不會買花,媽媽也沒有帶他賞過花…

當自己帶孩子,我很著重要藍藍先聞一下,舔一下;嘗試用自己會的形容詞去解釋那是什麼味道。雖然藍藍患有鼻敏感症,自小嗅的不及舌頭的感覺強。雖未必能一嗅可分出白牡丹與藍苺混著,薑與甜橘裡面有一點點橙花…這種靈度,但也懂得形容香味:花香/果香/肉香…

嗅香,也是一種要從小教育的品味生活的家教;而且,也絕不是一台板腦,網上教材能賦予的!

被稱之為臭草的其實是只要在清水下就濯出獨有香味;最著名自然莫過於配綠豆可以煮出美味經典的臭草綠豆沙。


發表留言

疑竊連教連想

驟看女兒 MSN 留言說被家住附近一家超市,疑為偷竊。

雖然知道,寫在這裡,早已打算向我稟告;這個女自小報喜不報憂,這事情大小,應心裡有數,我先叫自己放鬆。

可是作為母親,仍難免心頭一緊,連忙丟下案頭工作,撥電話回去,聲音裝得很隨意地,其實急於問個究竟。原來幾個女生,考試期間鬱悶,就趁週五過後,想到有週末,可稍稍鬆一鬆口氣;在下週新一科博殺前,先出去開一回小差;校服也沒有換下,打算在商場溜個圈就回家。

在超市裡,不知誰個忽萌興致,提議即興迷藏。雖然還不敢於在超市裡四處奔跑,但急步於貨架列穿梭;自然也就引起超市裡的成年人們注意和不滿。

於是職員就直指他們疑竊,要求搜書包。

幾個小女生赤紅著臉,不過心想既無動過偷竊之念,只好乖乖給搜遍了。 結果不能控為盜竊,悻悻然地,當然成年人的責罵自不會少。

女兒想起自己身上還穿著校服,也怕超市職員多生枝節,從後再去向學校告狀;於是硬著頭皮向職員道歉,說咱們知道這樣在超市裡嬉戲影響貴店營業很是不該,發誓以後不敢再犯,希望得到原諒。

離去後,同學們有點怨懟,認為既無犯上偷竊,何故女兒竟然出面道歉。

在說這事之前,已經先請求一次別責罵;說到這,女兒還是添上一句:「媽咪,可以不責罵嗎?」

我偷偷嘆了口氣,只好問:「有無曾經萌起過,想借這些小動作去偷竊?」這問,要問得很小心。

「我當然不會偷竊。」她昂然二話不說。 就憑這個反應,我信任。

「既然事情如此,你們已得到教訓,也知道做錯,我倒不必多加責罵。 當然媽媽立場絕對不變,盜竊絕不可犯;否則媽媽會為這麼些年的家教而傷心失望。」

「不過,人家見你們在超市裡古古怪怪,自然就會留上了心,亦很自然會連想到你們是想借這些小動作去為掩飾偷竊,這原也怪不得人。超市這是公眾地方也不是遊樂地,走來走去嬉戲,本來就是不對;這些你心裡都是明白的吧,否則也不會懂得主動向人家道歉。」

無論出發點是怕身穿校服影響校譽,還是怕在超市讓人誤會從此標籤,或是為正紅著臉羞愧無地的同伴們挺身而出;都值得媽媽讚一句:「寶貝,妳這是立即矯正錯誤,勇敢面對,做對了,也不枉媽媽教晦。」

我們家教:處事清析有理,一事管一事,不能互引用作討價還價;老話:「錯就要認,打就要企定。」

所以媽媽沒有重責,只想叮囑:「人生很多大錯鑄成時,能覺悔大多時已晚,是故絕不能犯。可是人無小錯,只要在犯錯時,勇敢承認,立時修正,也算為大勇。 」

媽媽年少時,那商場裡有家家族式經營,由大辦館順勢而起自稱作超市的一家;時常留難穿校服的學生,似乎認定但凡是少年人都十顧九偷,要是穿校服者更是會叫他們一眾職員興奮,每次抓著疑似個案都大叫大嚷,務求整個商場人仕都圍觀,一眾大男人職員厲聲呼喝,正是喊打喊殺,搜書包不止,更是往往要求搜身。

當年這小社區人口不多,且大多是從市區遷徒而來這新區發展,故此居民大多額外團結;老爸當年被邀參與互助委員,幾次與區內巡警有些交往閒談。當中一個少警倒很愛來向我攀談,東抓話題西抓話題,他的意圖,我心裡多少明白;平常都不答他,反正老爸就在身旁。

不過,想不到這樣的「朋友」關係,卻也會帶來一個知訊。

話說某日,商場裡那超市又鬧哄,我途經,不期然也在圍觀列中探頭,想知道發生什麼事。 這時身後響起那少警聲音:「在這裡看什麼?別八卦,快點回家吧。」

「發生什麼事?盜竊?學生?」

「嗯,這女生倒聰明,不許他們搜身,說要搜身就報警請女警來搜,所以我們就跟師姐過來了。」臨行前補了句:「來這裡買東西小心點,要是妳被抓,記得呼報警,我來搜。」他跟我裝鬼臉。  啐!

但我知道前面一句是好心提醒我。 這位少警幾乎在我記憶中完完全全地消失無蹤,卻料不到女兒今日這事,會勾起這一段對話。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

事業失意愛情得意

 


此文原記:別緻BEE | 13/06/09

 

 

 

[2] Re: 別緻BEE

是說美景嗎?我以前住蝴蝶邨時也不喜歡到那兒購物,總覺得那裡的貨物放了很久,不知是否過期~~~

順帶一問,藍藍沒有把同學的怨懟放於心上吧?畢竟是小孩子,最擔心的事除了給媽媽責備外,應該是與朋友的關係吧?不過藍藍沒有對你隱瞞事件,勇於告訴你及承認錯誤,實在值得一讚!!

[引用] | 作者 Cyan (Ginnie) | 16/06/09 11:09 AM
你真聰明。真的沒錯,後期他們常常賣過期食物。所以捉到鹿唔識脫角,本來最先入主地頭後來全軍覆歿。
[引用版主回覆] | 作者 別緻BEE | 16/06/09 13:22 PM

[1]

遭人誣告是很激氣的,但也要在對方的立場想想。
中國古訓「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的道理,向令千金解說一下吧。

Chris
[引用] | 作者 Chris | 13/06/09 14:20 PM
她這次已得到很好的教訓。其實我家教從來都不會讓孩子在公眾地方隨意走動嬉戲的,自小就是飲茶也不讓孩子下地玩或走動。所以,這次我想她最學會的是,自己認為不對的事情,就是友儕提議,也應該挺身反對,不應到事發之後才道歉。
[引用版主回覆] | 作者 別緻BEE | 14/06/09 19:48 PM


發表留言

不想當16歲媽媽

最近,弟弟弟婦的漂亮小女嬰出生;家裡添了好多的歡樂話題。

看見老爸媽媽一提到孫女,就按不住甜絲絲的笑。

這個小女嬰,成為新寵兒,家旅中新星,每次出現都讓眾大人們忙著爭相抱在懷。\

嫲嫲把原來叫了十多年的「孫孫女」由藍藍身上,轉到新的小孫女去;有時忘我地喊「阿孫孫女呀,孫孫女啊……」藍藍就問:「叫我呀?」

我想起藍藍小時候,時常被她阿姨作弄——

她總是把「叫我呀?」唸成「釣我呀?」
那時,她大概兩歲吧,整天在客廳中爬沙發和蹦蹦亂跳著。

阿姨總愛有事無事都把她的名字喊一次,讓她忙著丟下手頭上的玩具也好,好不容易爬下沙發也好;跑過去阿姨那邊問:「阿姨釣我呀?」

阿姨就好笑問她:「是啊,釣妳啦,妳是不是魚呀?」

藍藍長大了,生活逐漸完全進入她個人時空中;有時候,我也想在看電視途中,喊她一下,讓她跑出來問:「媽媽,妳釣我呀?」

生活確是有點寂寥,雖然大家都問我:「妳這麼忙,也會覺寂寥嗎?」會的,雖然只偶爾那麼一瞬。

想過重新接一頭小狗回來,可是每想到大廈公契所限,上落樓都得捧著牠走出屋苑,外面可讓牠走動的空間又那麼少。再想到媽媽對小狗一發不可收拾的情緒,又想到自己不能時常在有規劃的時閒中撥出固定的給牠照料……停一停,想一想;就是了!

新生嬰兒近年彷彿忽然頻繁地發生在身邊,公司裡接連收到同事懷孕的消息。

就連老好友終於找到他人生,說要以最快速度把以往落後太多的人生路程追上;結了婚有了孩子,我在醫院看了他的小男嬰,回到家忽然鬧生育情緒。 問大塊:「如果我現在懷第二胎,會不會有點危險呢?」甲狀腺手術完成,免了當年因之而來的危險,這一役是不是值得呢——我忽然很認真地去思考。

「別鬧吧!妳老啦!」大塊的答案。

「別鬧啦 ,我不要讓人家誤會我是16歲媽媽啊!」藍藍嚷著。

想起當年16歲,住在同一層樓一戶鄰居的少女,15歲跟男友弄了個未婚懷孕;我跟兩個好友私下討論,好友A說:「我家鄉風俗,這歲數不算稀奇;別忘了我媽也是十六歲時誕下我。」

我和好友M說:「說是這麼說,但妳媽當時在鄉下,是循合法途徑結合生兒育女,是當地文化使然。但像我們現代,實在無法想像我現在這個身體、這個年齡、這個智商,如何生育教育一個幼嬰。」我和M妳看我,我看妳,一身校服素白,還沒有發育完成的胸部,未穩定的經期,甚至自己還沒有對自己身體有足夠的認識。想一想日後,可能會有翻天覆地的生活體驗,對自己承諾要做好的理想,還有,很多很多,希望一遊的地方,希望一試身手的事情……

重看好友A媽媽的事例;三十出頭的A媽,跟剛成長到十三歲的女兒,A妹,頻繁地出現極大衝突,整天吵鬧,結果,A妹妹整天離家出走,在我們這些熟知彼此家裡事的好友眼中,A嫲才是真正的治家媽媽,然後一家人在吵無可吵下,一怒氣把A妹送回偏遠的家鄉軟禁。

都笑唱「16十六少女會轉變…」,十六這個年紀每天都不斷在轉變,如果只因為一時浪漫玩趣,就換來一條讓自己往下的前途和生活,都珈於一個媽媽的角色中,除出養育,自己是不是也得要將前方的夢,統統丟棄呢。

人生在不同年齡適合體驗不同的角色和生活,十六歲,前途正美;就在這裡替自己加上負累,多不值得。

在熱情前,是否也應該停一停,想一想?

4


 

原文記於:別緻BEE | 07/06/11

[1]

不要說十六歲,現代的人三十歲還是大細路
看著這種人,真不知他們會如何擔起一頭家呢?!

希樹
[引用] | 作者 希樹 | 07/06/11 17:56 PM
用十六歲這個定位只不過想起那件少年事,並沒有特別意思。年輕的爸媽和孩子可以玩在一起,構圖的確漂亮,可惜現實歸現實,無論經濟、心智和育兒能力都不是像小說家筆下或虛擬世界的一樣。真實世界的問題和困難並不能說笑,那是一條生命,我時常對藍藍說,要對一個生命負責和尊重,何況那是自己的血肉產品!我同意希樹妳說,沒有足夠的心智準備就別生產好了。
[引用版主回覆] | 作者 別緻BEE | 07/06/11 18:09 PM


發表留言

牽掛

這夜有事,夫婦倆罕有地丟下藍藍夜出,吩咐藍藍自行料理自己的晚飯。

她畢竟長大了;自己的家課、自己的社交、自己的事情一籮筐;變得整天孵在房間裡拼殺。有時我會故意入去磨蹭她,說她很久沒露相客廳。

有些朋友聽到這裡,就勸我要多注意她,孩子成長多了太多私隱會很容易學壞。 我把整段說話直接轉達她,她卻笑著:「嘿,要學壞還得等到上了高中選了科,開始拼命嗎?很多事情在等著我處理,我才不會笨到選在這個時間來學壞,回頭又要費時間重新學好。」

都說這孩子最現實眼。

擔心她;不在於成長學壞危機了。
擔心她;而在於更深層,怕她出入的安全、怕她不慎選友還要為朋友強出頭、怕她傲視世界目空一切、怕她離群過份孤高、怕她不擅交際將來孤單曲高和寡……

父母擔心兒女,豈有盡頭;不同年紀總有不同的擔憂與掛心。

牽掛她做家課又做到不分時候,撥電回家問:「弄了吃的沒有?」

「給公公婆婆兩個挾持了去樓下酒家吃晚飯啦。剛回來妳電話就到。他們啊,只不過是樓下不遠,都要挾持著我回到家裡,要看著我鎖好大門才離開啊——呀——你和爸出門,我一定會好牽掛著你們啊!」

「妳是牽掛妳的自由,是吧!」
「媽媽這個詞不是解作自由呢,嘻!」
「但媽媽總是讓妳自由的嘍。」

婆婆早在我說起預備和大塊去旅行的開始,就一直唸著在我們外遊期間,她要過來粘著她的寶貝外孫,整天在跟公公商議床位安排啦,日間時間表啦……我們原還以為她在說笑,其實她不知有多認真。

「婆婆要睡我的床,要我去睡你們主人房的。我的床那麼小,婆婆一定會滾下床去。」

「妳的床不是小,是妳那堆毛公仔佔地大而已。那妳索性跟婆婆睡到主人房去啦。反正婆婆很久沒有抱著妳睡,妳又再做婆婆的小寶貝,讓她唱噯咕乖呀。」

「才不要!我要我自己的床和我自己的毛公仔。要她和公公睡主人房就是!」

她這邊廂一邊抱怨婆婆藉口過來監管她,一邊廂又一直討論爸媽不在家的這個星期,她要怎樣跟公公婆婆一起「渡假」。其實,她還不是也挺牽掛從前跟著公公婆婆的生活嘛。

牽掛,總是父母愛孩子的一項附帶就是牽掛。但我總會先提醒自己牽掛要具理性,所以從小,我從來不會強逼藍藍在宿營給我撥電話,也從來不會發瘋的四處抓她。 當然,也同時因為她自小很自律,她給自己朋友定個規定,說:「我『家規』要在六時半回家吃晚餐的。」

「我哪有定過這樣家規?」我笑她。
「是我自己定給自己的家規!」
「那你的朋友跟你出外玩會不會覺得很倒胃口?」
「懶理他們,我有我的生活方式。況且,我也有好友支持,她也說:『最怕玩了一整天,還給別人拉著去晚飯,又花錢又不好吃,有妳結伴回家正好,媽媽又高興,一舉幾得!』。」

也有試過,在該放了學的時間過久了沒回來,嚇著了婆婆,公公趕到學校四處問老師,亂找人。原來是跟同學去文具店買點東西,買興奮過頭,忘了撥電回家去報告行蹤。

「過了預定時間,的確會擔心個死啦,別怪婆婆囉唆,妳向來守時,這下不嚇壞兩老才怪。」
「我明白,所以我每次一定先給她撥個電話啦。」她這麼說,是代表真正的懂事,我也安慰。

有時候她身邊帶著電話,總是沒注意放在包包裡丟到一旁,撥幾通電話找不上,我也會心焦如焚;只好安慰自己,她向來有交帶,守時,也懂得自處,先鎮靜,別慌張胡亂假想意外……

牽掛,也需要理性,我總認為。給予孩子一定的自由和信任,才能建立雙方對「失蹤事件」的理性牽掛。

 


原文記於:別緻BEE | 03/10/11

[2]

給自己訂家規?
這位女兒不用粗心囉!

[引用] | 作者 海羊 | 12/10/11 13:44 PM

[1]

看來有個乖乖女兒,孺子可教:)

嚴明
[引用] | 作者 嚴明 | 03/10/11 17:42 PM

20120709_090319


發表留言

第一杯咖啡

Bee 是個很粗心大意的媽媽;人家媽媽都說要留起孩子的第一顆脫下的乳齒,第一次剪下來的頭髮,第一個使用的奶嘴……

我一項也沒有做過。 (為什麼不留下第一條用過的尿布?第一次吐在媽媽身上奶漬的衣服?)

還好藍藍契媽在箱底,翻出我為藍藍準備的第一件「蛤乸衣」,上面是我繡上了她名字的簡寫字母;還有她的第一件「飲衫」,這件她滿月時所穿的小粉紅格裙,現在把它穿在她第一次使用自己零用錢去選揀的小熊——抱抱的身上。

a

只要常常和孩子一起去體驗,還用擔心這些「第一次」會少了嗎?我是這樣想的。

今次,我跟她一起感受「第一杯咖啡」,我們在旺角 Krispy Kreme 挑了兩個套餐,兩個冬甩(甜甜圈)加兩杯咖啡。

「試咖啡嗎?」我問:「替妳挑個 Latte,都是鮮奶,不會喝了睡不下;況且歐美孩子,在妳這個年紀也都會喝這種鮮奶咖啡的啦。」

「好,那我也試一下吧。」

結果,今次我們留下了她的第一杯咖啡;因為她只搯了上面一層用鮮奶打成的泡沫,像吃軟雪糕一樣;然後:「還是好苦,喝不下去。」

嗯,把兩隻甜甜圈收進肚帶走,這家的咖啡確實不怎麼味兒,就留下吧!

b

舊文:記於別緻BEE | 28/09/07


 

[10] Re: Re: Bee

容子 :
哈哈,話個秘密你知,悶蛋唔飲得ga?不過唔係一飲就醉喎,係一飲就拉肚子,哇哈哈))))

咦,你咪睇大塊咁大塊,都唔飲得酒架。一飲個頭紅到大紅燈籠咁架。

[引用] | 作者 Bee | 06/10/07 10:15 AM

[9] Re: Bee

Bee : 容子 :我好似冰藍咁大時反而唔係飲咖啡,係飲酒,我阿爸話女仔識飲d酒冇咁易畀人灌醉喎,所以我細細個就飲佢d長頸…哇,好堅呀,容子;唔係,應該話世伯先啱。咁最後係咪容子來一招灌醉悶蛋然後……騎騎騎!

哈哈,話個秘密你知,悶蛋唔飲得ga?不過唔係一飲就醉喎,係一飲就拉肚子,哇哈哈))))

[引用] | 作者 容子 | 06/10/07 09:58 AM

[8] Re:

容子 :
我好似冰藍咁大時反而唔係飲咖啡,係飲酒,我阿爸話女仔識飲d酒冇咁易畀人灌醉喎,所以我細細個就飲佢d長頸…

哇,好堅呀,容子;唔係,應該話世伯先啱。咁最後係咪容子來一招灌醉悶蛋然後……騎騎騎!

[引用] | 作者 Bee | 05/10/07 21:56 PM

[7]

我好似冰藍咁大時反而唔係飲咖啡,係飲酒,我阿爸話女仔識飲d酒冇咁易畀人灌醉喎,所以我細細個就飲佢d長頸…

[引用] | 作者 容子 | 05/10/07 21:33 PM

[6] Re:

打手 :
噢!第一次點解唔留返畀我

喂,打手哥哥,你講清楚D好喎,係第一次飲咖啡乍,係話。咁留過第一次飲拉花咖啡畀你啦,你快度下可以拉咩花先好喎。

[引用] | 作者 Bee | 05/10/07 11:40 AM

[5]

噢!
第一次點解唔留返畀我

[引用] | 作者 打手 | 04/10/07 06:57 AM

[4] Re:

藍mama :
>只要常常和孩子一起去體驗,還用擔心這些「第一次」會少了嗎?
對呀!體驗過後,美好的回憶就最寶貴!
我都好鍾意latte :p

對呀,我老是恨點解Blog唔生得早D架。所以你地要努力將同孩子一同的體驗一一記下呀。

[引用] | 作者 Bee | 29/09/07 10:50 AM

[3] Re:

媽媽阿四 :
感人。
那年阿爸第一次讓我喝咖啡,嘩,嘔!

可是現在回想起就是甜啊!

[引用] | 作者 Bee | 29/09/07 10:49 AM

[2]

>只要常常和孩子一起去體驗,還用擔心這些「第一次」會少了嗎?
對呀!體驗過後,美好的回憶就最寶貴!
我都好鍾意latte :p

[引用] | 作者 藍mama | 29/09/07 09:24 AM

[1]

感人。

那年阿爸第一次讓我喝咖啡,嘩,嘔!

[引用] | 作者 媽媽阿四 | 29/09/07 01:17 AM


發表留言

曼谷機場之你要講咩先

有日整理板腦的小記事,拾獲滄海遺珠。

去年跟兩位好友,三個傻阿太去泰國小遊 (傻太遊),甫到步,兩好友嚷著反正等車去巴堤雅,餓,先吃個湯河吧!

我因為負責連絡更新在水療、酒店等的到步預訂,我只好看管行李;就在兩位好友離開座位,我又忙著撥電話時……

聽到相連的鄰桌有把聲音:「你要講咩先?」是廣東話,不算很純正,但也很清析。在泰國聽見其他人說廣東話絕不稀奇,所以我沒有理會,甚至頭也沒抬起過。然後聽見同一個人再說一遍:「你要講咩先?」聲音很堅持。

我只好抬頭看過去,我怕是人家正跟我說話,而我不知覺。

幸好,站在桌對面的,穿著紅色制服的服務員面對著的,是她身邊,我的桌斜對面坐下的兩個男人:「你要講咩先,你知唔知?」

那兩個男人明顯原先完全沒理會這個服務員,見她再一次說,一臉茫然;然後低頭低語交換:「怎麼搞的…幹什麼的…杵在這…跟我們說什麼來唄…」聽上去估計是內地人;我看他們一身也乾淨企理,看似生意人。

那穿紅衣制服的阿姨一直喋喋不休,但也放棄堅持,只手裡忙著收拾,嘴裡忙著叨叨的唸……直到收拾好,轉身準備離開,才吐了句:「…就是沒禮貌,我替你收東西,就不會說聲:『唔該!』。」

啊!連我都晃然大悟!原來阿姨問:「你要講咩先?」是叫那兩個男人說:「唔該!」

這嘛,應該說阿姨太堅執?太不懂世情?還是太有種了!

一個食場清潔女工要求食客在她服務時說:「唔該!」孰對孰錯?

這個對我來說是有一種思想衝激的,少年時代在酒店業裡受業,學的是給予客人無微不至,賓至如歸的服務,我們不會主動要求客人回饋感恩;當然客人在欣賞服務時回贈一句多謝、一些打賞、一封推薦信、一件小禮物都是我們稱之為最大鼓舞。

消費的顧客有沒有需要對服務員說「唔該」呢?這點在以前來說,是有點匪議所思;幾乎肯定大家心中都依一個固有習慣,就是認為「一般服務當然不必啦,那是服務員的本份;除非有些額外的麻煩了人家,當然就得表示感謝。唔該是輕量級的感謝表示。」

為什麼時至今日,我非但沒有覺得這阿姨過份了?而竟然覺得時世有這種阿姨,才能把一些陋習反正過來?事實上是,近年,內地遊客出遊全球,卻為全球帶來極多抱怨,其中一項是他們對於提供熱心服務的視為理所當然,只稍不稱心,就大刺刺強霸式漫罵、動粗甚至大造文章,為想得到額外的現金賠償。很多亞洲熱門旅遊城市都首當其衝,見中國遊客都敢怒不敢言,因為奈何中國大量出遊新客量,為各地城市所突然帶來的爆炸性增帳,都是所有國家既竭力招攬的收益。

可是,旅遊、商戶及一切服務業,都得被逼頂著悶氣,低頭侍候;越低層的服務人員所面對承受的晦氣霉氣就越大,他們對之恨,又不敢表露,想理責又沒膽持,為的不就只怕一啖意氣丟了份工;管理層都不挺,大家都只單向錢看,有事必定用低層開刀最爽快了事。

就是這種風氣,讓內地旅客越益野蠻,越益眼中無人,簡單直接用廣東話說,就是有錢大哂。作為首受其害的港人,就更深其苦。

明明一句「唔該」是何等輕輕一語,卻總能讓這些服務員,心暖一暖。

我想輕輕拍一下那清潔阿姨:「他們聽不懂你話,他們是說普通話的。」可是阿姨已經轉到餐廳另一頭在忙。回頭,那兩個男人若無其事地,根本沒有打算探究剛才的事,也可能他們只以為那個阿姨是發傻罷了。

跟服務員說一句:「唔該!」是應該的。香港人最明白,唔該只不過一很簡單,既沒有成本,又不見會有何損失,但往往最直接讓對方感到他所付出是獲得到欣賞的,這代表一個很簡潔的感謝有勞,就令相互愉快,

何妨呢?!

以後無論對方是誰,無論為你做的那點事有多小,也記得說:唔該!

 

6

在網絡見台灣設計師「爵爵」在網路上和大家分享他在香港工作、生活上的觀察下廣東話與華語的大不同,當中提到這個「唔該」 原文網址: http://www.niusnews.com/=P2suij09 © 妞新聞 http://www.niusnews.com

 

 

 

 


發表留言

好的鏡子下才能教養出擅社交的孩子

我對自己所住的屋苑感覺很好,原因是我常會踫見一些有教養的孩子——

在電梯中,孩子主動說:「姨姨,早晨!」(注:我並不常踫上他,所以並非識得我而叫。) 而且,不止一家的孩子,很多時都有不同家的孩子也這樣做。

在電梯中,孩子在彎下身弄鞋帶,跟我說:「姨姨,不好意思。」(注:她跟我的身位之間還有很多空位,她並沒有弄到我。)

電梯大堂中,孩子的女傭會叫早,會提孩子說:「早!我上學呀。」「我放學呀。」「伯伯,吃過飯了嗎?」

……

當然,之所以遇上這些,也先要讚一下大廈的看更伯伯;他喜歡站在大堂裡,有時又會在入口閘門透一口新鮮空氣,見住客都先打個招呼,見孩子都一定會笑著說:「早呀!去哪呀?」「今天穿這麼漂亮整齊啊?」「今天頭髮梳的很好看呢。」驟看文字以為他輕佻?絕對不是,他是很樂意跟孩子們說話,問問老人家,有時也跟女傭們說兩句新聞。就是下班了,在小社區其他地方遇上他,都會笑著打個招呼。

他是很敬業樂業。

上面說到的那個小女生拾東西故事,我當日就記過在面書上:「今早出門,電梯裡面有個四五歲小女孩正同爸媽一起,她站我身邊;我忽然聽到她說:「不好意思!」原來是跟我說的,她想要彎下身去弄好鞋子的魔術帶。我讚她:「我極少聽到小孩子說不好意思呢,妳好有禮貌啊!」她竟然只低低頭笑了一下,媽媽代答:「她比較會留意大人做的她就跟著做。」這麼輕輕一說,一家既坦然接受好家教的讚美,又簡單一句就表現出得體優雅。我已經多久沒有遇上這種感覺的對話啊。」(記於2015年9月某日)

另一個小故事,是今早發生——

樓下一個小男孩,正同一個正在修剪幾棵米仔蘭的女花王對話:「我們要清潔香港,不可以滿街垃圾啊。」「對呀,所以我正在清潔它們啦。」「我不想見到滿地都是葉子。」「那所以我把它們剪好,都剪好後就會掃走啦。」「你把葉子都剪落地上就弄得地方不美了。」「它們太多亂枝,得要剪得漂漂亮亮過年,而且,那些枝就不會弄到路人的啦。」「哦這樣,但是我仍不喜歡地上有垃圾,一塊也不應該……要清潔香港的…」「得得得…」女花王還笑容滿面的。這小男孩看上去不足五歲,說話伶俐,很堅持意見,但竟可以保持不高聲爭辯,在這細節上看就知道是來自有教養的家庭。另一邊女花王也一直保持笑容,能看出真心享受她手上的工作,和跟這小朋友的對話。

我很幸運恰恰看到這兩個身邊發生的小故事;而我深信,只要細心感受周邊,你也能踫到。

見過很多孩子在家長面前表現著很聽話很有禮的模樣,可是,當家長不在身邊,而都能夠見人打招呼,對答如流,面對不喜歡的人或事或對話,都仍然保持有禮,而且不謙不卑;這才是真正的,家裡長年耳濡目染的好教養。

我們試將上面一些角度換換,就知道形成這樣子的,在現在都市中,隱隱變得不易了。

首先沒有一個這樣笑容滿面,日日充滿正能量快樂值勤的看更伯伯;女傭帶孩子下樓,有多少個會主動叫人?莫說女傭,我相信早上起床也不見得有家主會愉快的跟家傭說句早?孩子呢?爸媽不先習慣說,孩子就會慣性忘了說。乘電梯,見到外人,都是鄰居,又有多少個會照面叫聲早……這些場面,相信大家都絕不陌生!又或許回我一句:「有……不多嘍!」

其實,都是鏡子效應;快樂,睦鄰,欣賞,回應,互動……都是鏡子;孩子們會在旁仿照著,學演著,然後——成為好習慣。

我聽過有家長跟我說:「這些日常禮貌,我們都有教;但不提他(孩子)就不會主動做罷了。」我直接答:「因為你們自己沒做嘛。你只一味指示他做,那是命令不是習慣。」

我親眼見著;看更伯伯在跟一個鼓著氣的孩子說嗨,他看一眼不答。另一個孩子歡天喜地從電梯跑出來,見到伯伯就叫:「伯伯早!」伯伯問:「今日上課不是穿校服?」「我去開生日會。」「哦!好開心的啊。」那個鼓腮的孩子也不示弱:「我今日也有生日會!」

想孩子成長後擅社交,會跟不同的人溝通,會交得同樣有好教養,好家庭背景的朋友,會懂得尊重人,會敬愛長輩;家長們,今日起先調整一下自己日常,對家裡人,對孩子,還在在外對其他人的主動性和反應了。

34

 


發表留言

藍藍與話劇

很多好友都知我熱愛舞台劇,看舞台劇的時光絕對比入戲院的時候多出很多。

在我新婚後幾年,尤為熱愛跟大塊去看劇。直到藍藍出生,休養了兩年,復出,繼續活躍看劇。

所以,藍藍自兩歲多就入劇場看話劇,她上過的親子話劇訓練班或工作坊,教過她的老師計有劉浩翔、彭秀慧、詹瑞文、甄詠蓓……可是,她完全沒印象,除了她比其他參加的孩子還小,也因為在她而言,家裡媽媽三朝兩頭也跟她玩這些,只不過換過場地罷了。自然媽媽教的一定更深刻。

看我另一篇文章【扮火

她只記得她長得高,爸爸常常在入場前放她在地面,她舉入比同齡孩子老成,也不在公眾地方吵,尤其是劇院那些氣氛。然後入場人多,爸爸抱起她入場,我 們給她買票子獨坐一位。她看的很專心,從來只有一齣,她偎著我手臂睡去了;其他,她懂與不懂,都看得津津入味;我們約定看劇不談話,先記著,完場在外面一 起討論。

藍藍小時自然記不到,也其實很多不明白。但她會依約。

我跟其他人提起,大家不相信:「不是說五歲孩子才可以進場看嗎?」的確是,但藍藍看的第一齣是在澳門文化中心上演的兒童劇,限制比較寬鬆;之後實齡 三歲已長得跟五歲孩子般,只要穿得老成點,就過關,反正她就是長得高大硬朗。猶好,當年中英劇團中一班演員台前幕後都認得她,知她是「常客」。 現在偶然 有重遇當年中英之友成員,一談話間,大家又記起,這可是很多時間証人啊,因為後來有一本名叫「場內牆外」的舞台劇小月刊,有位記者來找我和藍藍做了個小訪。

讓孩子很早開始接觸舞台劇的不算多但也不少,但早到她那年齡而她又不會在表演中亂吵的很少,而她看的不是兒童劇卻是跟隨著父母看劇,就更罕有;她說。但訪問時,藍藍還不太懂表達,只似懂非懂。

又或許說,到今日她已成長得自己可以去挑選、去分析、去評論了;甚至很多次忽然以非話劇學會會員而出手為學校的話劇製作提意見、加效果、幫補拍攝……當日種下的因,現在才不經意地流露出來。

「我最近跟同學提起我上過的一些暑期訓練課程,大家都呆了,完全沒想到我會受過那些的訓練;我一直覺得妳是很隨便,哪裡踫巧妳有連繫,哪個前輩辦的 什麼活動多了位,就把我丟過去試試玩玩的。我也從來不那麼認真過。原來一說出來,同學都好驚訝。然後,我又發現那些看似無謂的興趣課程,也不是真的很無謂 了。起碼,它們都讓我懂很多演藝製作的過程和需要注意的事情。」

終於今個初夏,我的寶貝口中跟我說出這番話。我除了苦笑反一反眼,還有什麼合適表情?

好了,她上了什麼興趣課?不就是除了上述她從來沒意會過的親子話劇或小孩話劇之外,還有「學校電台DJ訓練」、「小導演訓練兼剪片學習」……這些,被她認為「九唔搭八」的訓練課程嘛!

今日才把這些寫出來,因為我家向來不喜歡太過緊張她學習什麼,那些課程有沒持續資歷發展,也不太著緊她學成什麼;這些本來就是暑期學習班;反正刻意 安排她學游泳,她學了幾個暑假也愛不上,學來學去只學會不太沉下去勉強游前,讓她跟教練小班專教她羽毛球,迄今還是打得一塌糊塗。反而買她繪畫板讓她在暑 假裡隨便亂畫,她畫出了好多個獎項。隨便讓她學學水墨、又隨興學學黏土,上上羊毛氈;她自會發揮出無窮創意。

我想跟各位家長分享的是,孩子學習,很大程度來自他本身的興味,不要由我們去斷定需要,甚至有時連孩子本身在成長中根本就不知有啥需要;但學了的技巧,種子會被存放了在大腦,在合適的年歲、濾化後會出現那種子發芽的成長環境;急不來,也編排不來。

當日括入隨意,才換來今日的意外驚喜——在連我幾乎都同意,以往在她小時候給她「九唔搭八」興趣班投資的同時;她就來送我一個,等同 「媽媽,還是妳有先見之明!」 的讚美。我如何不受之甘飴,這下,是真的不枉了!

5be7006dgde1698e8e057&690


後注:這文原記於 别致BEE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bgibee, 2013-06-01 20:09:19


1 則迴響

扮火

某日跟藍藍談起我年少時所參加話劇班時一些練習。

「老師們會要求我們扮演一些很抽象的事物,我們就得要用盡身體每一部份,加上幻想,創作出不同動作去表現。 我們叫這種形體表現。所以,演員平時需要有很多股肉拉展的練習,保持身體柔軟,於是就更能將那些角色形態在身體每一處散發出來。就像妳練習粵劇時,師傅會堅持你們用大量時間去練習身體,拉筋骨去保持柔軟度一樣。試想想,要是個個演員硬幫幫的,豈不像木偶劇!」

「例如我要當一個大官或者當皇帝,走路時,最低限度得要挺起胸膛,帶點誇張的寬大步伐吧,威風凜凜地甚至表現有點出高不可攀非常傲氣的樣子。 可是,相反地,在扮一個流氓時,可能就變得要縮著肩,膊傾前,腳跟不點地,低著頭走路,整個人像沒目標,沒有重心似,虛虛飄飄的,就像這樣子。」

我在女兒面前扮演著當年所學。

「不過,有時在身體動態表現的練習上,未必會有固定的角色人物。 當不扮演人物時,我們才箇覺得好玩極了。 原來大家會有各種意想不到的表現,因為每個人的幻想、思維都有不同。很多時大家在經過這些練習後,大家就能更深一層認識同伴們的性格,甚至自己也從中找到自己潛在的性格,而且,越投入,出現的變化和創意也就越更多。」

「那一般是什麼抽象的扮演。」藍藍問。

「好,就拿其中一個練習題,讓你試試做吧。」

「好啊!」

「老師會在大家熱身運動之後,靜下來,給一個題『火』。然後大家可以閉眼幻想一分鐘,想想自己應該扮演怎麼樣的火。」我一邊說,一邊張開兩手在左右飛撲著,自己扮演起『很熾烈的大火』,一邊又說道:「火可以像這樣,要燎原的洪洪烈火,不過又可以像星星跳躍著的小火點。」於是,我又將身體縮了最小,去演譯跳躍中的小火點。

「呀!媽咪,我明白了!」

我很高興女兒這種反應,於是停下來等她開始去扮演她心目中的火。

「我可以扮演……」藍藍望著媽媽,一臉認真地說:「弊傢伙呢。」

這個女!

i_am_on_fire_by_fairyflesh


後注:這篇原記於  11/06/08, 23:05 PM | mysinablog 愛藍事 |

下記當日原文的網友留言:

[4] Re: Frostig

Frostig :
Haha, I guess……
Like parents, like daughter! It runs in a family Ma! 😉
記得看過那套《玻璃面罩》(動畫),裏面也有一條「考題」是要扮火…… Haha,好像很難呢… 😛

佢D爛笑話細胞咪來自佢個大塊Daddy囉。
扮火、水、雲、風……都係話劇練習的初階,又可以話一個單人表現的練習,而且隨住心情即使是同一個人每次都可以有不同表現。但凡扮呢D咁無形的東西,都好容易睇到投入度同創意。

別緻BEE
[引用] | 作者 別緻BEE | 14/06/08 23:33 PM

[3] What a FAMILY!!!

Haha, I guess……

Like parents, like daughter! It runs in a family Ma! 😉

記得看過那套《玻璃面罩》(動畫),裏面也有一條「考題」是要扮火…… Haha,好像很難呢… 😛

[引用] | 作者 Frostig | 13/06/08 11:24 AM

[2] Re: Jennifer

Jennifer :
你個女好搞笑

係呀,不過佢又同補習老師講話佢爹地媽咪搞笑架喎。

別緻BEE
[引用] | 作者 別緻BEE | 13/06/08 10:46 AM
[1]

你個女好搞笑emotion

Jennifer
[引用] | 作者 Jennifer | 12/06/08 18:57 PM


發表留言

朋友交往小記

記得年青時對朋友有很大的執著,有時甚至會抱怨單向付出多少。

年紀大了,感悟自早已不同。

不能說對朋友無限不盡付出也在所不辭,但只要兩方相處高興,能付的就沒什麼所謂;看得輕,自然也就再沒什麼計較著。

看得輕,自然也就不會記在心頭;可是,忽然有收到回饋,那還是特別的一種感受。

所以,拍下照,記下一文;將來,我還是希望重看,記起一下。

事源,這對夫婦原是網友,各自單獨認識,跟他們年齡差上十年有多,然後看著他們各自戀愛,分手;到兩人走在一起,結婚成家下一對女兒。原來這一算來,都不經不覺相交十年。

有一天,我提出帶著兩個女兒的年輕太太,可否替我先保存我的一個手造袋,有空時代我轉交她住同區的一位教我製作這皮袋的導師代為修理。這袋原就只為學習,根本沒太大打算要使用,所以,這一交托,只不過閒說一則,沒太大的留心。

年輕太太朋友爽快答應;幾個月後,因為那位導師身懷六甲,不能替我辦好那修理。朋友趁著來我區探親友時,帶著女兒送還我那皮袋。我們樂談了一頓甜品時份,朋友告訴我她可能長途交通,有點頭痛。

我替她按頸脊,經驗看來是睡眠不佳,肝熱所致。撥電話叫藍藍替我拿一點頭痛藥下來甜品店,順道拿個家裡冰櫃常備的小冰墊。

這小冰墊是孩子用的,已經是藍藍小時候的。所以我囑咐友人不必急著送回,就放她家裡冰櫃,家裡兩個小孩,有時多作後備。

誰知,一週後,我收到小包裹;友人寄把我的冰墊、小毛巾寄回來,還附帶了巧克力,還有一張感謝小字條;她呀,好窩心呢!

這些本來是小事,可是放在現在的城市裡,變成那麼的難得。城市人對朋友的粗心大意,對所有的情意都變得漠不關心;卻來抱怨下一代成長後對家庭對長輩沒情沒義。

對這個小妹子的喜歡添加很大的程度,也為這對朋友的兩個小女兒能在這樣父母輩的教育薰陶,感到欣喜。

2015-03-07 11.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