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緻 BEE (神戶寶莉阿姨)

追求每天生活中一點別緻


發表留言

香港青少年表演藝術節2014

自從甲狀腺出現問題,脖子漲大,而且每次緊張及遇有大型活動的壓力會令整個人嚴重水腫;好些年了,一直以「年長了,輪廓不漂亮了,所以不想擔任司儀」為理由,一直推掉很多朋友婚禮司儀一職的邀請。

事實上,在前工作的集團裡的那些年,我已經開始享受在台下任整個晚會的指揮;這種一齊在掌握之內的感覺實在大好。

隨著年齡,說話的從容和應變的經驗;我開始對自己外觀不再太過執著。作為一個司儀,有漂亮妝容固然賞心悅目,但也見過更多有資歷、具鎮台氣勢的司儀都不著重焦點放在外表,而是口齒是否清析伶俐,聲音是否清脆動聽。於是我改為在生之年,還能有機緣讓我表現的,我不再推辭。

這次有幸被邀為「香港青少年表演藝術節2014暨優勝者慈善音樂會」擔任第一節典禮司儀。還得藍藍相伴當我小助手,週日清晨出發,抖擻精神,好好去享受一下站在台上的一刻。

DSC_1285

IMG_9947

IMG_0013

 


發表留言

【別緻話訪】– 粵劇老倌陳鴻進老師

第一次接觸到粵劇老倌陳鴻進老師,是13年初春,在「葵青區一個以慶回歸為題的大戲棚民間匯演」中,當時陳老師是透過我一位前輩朋友找上我,說是見過我和一班氣球師朋友在一些社區活動中的作品感到興趣,希望可以將造型氣球帶入戲棚,為大戲增加互動氣氛,也讓更多不同層面的市民認識氣球藝術。那次合作,造就了大家一份友緣。

???????????????????????????????

當日在台上演《活捉張三郎》,兩位主角的功架,令全場拍案叫絕。
老倌」「粵劇」「粵劇列世界文化遺產」「廣東傳統戲曲」——彷彿都代表著一種過去式、阿爺輩的、老掉牙的、不合潮流的……那種感覺;可是,它真的那樣過時嗎?

問:我女兒小學時有幸參加過粵劇興趣班,但我看那些教學編程有點散亂;是因為十年前剛開始向小學推動,所以未能完善嗎?而這些年過去後,已經編整出較完整的教程了嗎?早前我參加女兒在「校園藝術大使嘉許禮」時,也見到有兩個研習了幾年的中學生表演了《鐵馬銀婚》一段折子,想不到,已能那麼具有舞台演出的水平了呢。

答:這是肯定的。我們從前太過執著於正統的殿堂表演,加上商業媒體中的推廣成本太高;以致我們難於將粵劇推廣及眾。為令更多新一代重新接觸到粵劇,我們得要開始從兒童教育裡著手,讓年青一代更多機會接觸戲曲藝術,培養他們學懂欣賞而不再抗拒。但是要將歷史悠久的一門藝術轉為教學課程,需要時間和適合的人才去編整。不過,我個人認為,這些課程其實只能讓學生對粵劇初步發生興趣,當學員發現很適合進階研習,這些興趣教學班其實還不足以學好功架到舞台表演的。我常認為學習粵劇好比「收買佬」,之所以從來都設師徒制,意思就是從拜師開始、要跟著師傅在戲班中生活,才能真真實實在每一個流程上體驗透徹,得到耳濡目染,然後從中能找出最合適自己的發展的崗位繼續專研。
問:若果年青人發現自己對大戲有濃厚興趣,又接觸過一些興趣班之後,勵志理想要成為大戲老倌,那會有什麼途徑入行,還是由興趣班轉介師傅拜師學藝嗎?現代戲班會否像其他舞台表演團體,為劇裡角色而向公開招募試鏡嗎?

陳鴻進3

答:由興趣班老師轉介師傅固然會比較好,公開招募的情況比較少,畢竟踏大戲台板不是短期課程就能做到。我就以今日表演的班子「鳴芝聲劇團」做個例子,她在行內已算是班霸;主將蓋鳴暉小姐,都是大家所認識的一位城中名伶。蓋小姐當日入行,被一位粵劇前輩老闆慧眼發掘她的潛質,銳意力捧她,當時她舞台經驗未足,大家也都未必在第一時間就能接受她,但是她就憑著努力不懈,不斷力求更高的藝術層次,才能達到今日成就,成為眾所週知及廣受認同的殿堂級粵劇名伶。而另一種方法,也就是最多的情況,就是在戲班中由低做起;入行苦學必須加倍勤奮,主動向不同崗位的前輩虛心討教,很多堅毅上進又具潛質的,最後都能得到表演機會。當然,至於能不能成才,成為大戲老倌,又或在戲班裡面發現適合擔當其他崗位,這點則與一切表演行業中無異,因為這是很視乎個人的藝術天份、資質、個人對進步的堅持……學戲不比其他手藝,嚴己刻苦的練功是非常重要的事,練功不像資金,不能儲起後用;丟下不練,之前練得的會消失無蹤。以上統統做好,最後就要等待觀眾緣了。 不過,我卻覺得,除出堅毅練功一點,其他條件都能做好,引用在人生中,又哪有不能成功之理啊!

答:是啊,這些設計是戲班的智慧承傳,每個箱子都是一個變型金剛。大戲倌都會自行為自己上妝,自己安排衣飾;所以幾隻衣箱就要組成一個個人裝身室。其他部門也使用這些箱子,內裡設計成不同的特定用途,合起來統統都是一個個木箱子;但一打開,加上配件,就能變出很多不同的工作部門。這些箱子變法,都是遠古就流傳下來,因為戲班往往穿州過省,甚至去一些遠區鄉間,甚至海外作四方表演;箱子就其實就如戲班的旅行箱了。也只有戲班裡生活過的人員才懂得怎麼去設計。

陳鴻進1

問:陳老師,你覺得粵劇與其他舞台表演來比較,是有著什麼樣的特點嗎?

答:我覺得粵劇本來就是我們廣東人的生活演說;不僅只是舞台視覺藝術效果,還是最能確實細述我們的生活故事;只不過,很多故事因為流傳自古、或是編劇把古時生活優雅化了表現;於是看來就出現一些時代差別的問題,錯覺這統統都不合時宜老古董了。但是只要學會細味它裡面的抽象形體表演,其實都充滿著趣味性;例如騎馬、開門;又或者,好像開窗,見到陽光,把手擋在眼前,這是代表了:「哎也!是陽光好烈的一天啊!」如果開窗,皺眉輕嘆,那就表示:「哎也!今天天氣不怎麼好呢。」又例如,同情人在花園裡賞花拈花,男人為女人摘一朵,湊在鼻間輕輕一嗅,香啊,來!為所愛女人別在髮髻上。你們看這些,其實是多麼浪漫的一回事啊!在舞台上,我們也融入那像默劇般的肢體動作。只是,現代人都不再常見這種氣氛環境,粵劇裡的動作就變成觀眾不能即時反應過來的抽象連想。只是,我們總不能穿著古裝,要開門啦,就從袋裡抽出一大串鑰匙,插入鎖來表示吧。又或戴個太陽帽,掛個太陽鏡來表示太陽正烈嗎。也總不能在花園坐下,就抽出一台iPad,用指頭撥著撥著,抓部PSP打打機?演譯這些古時民間故事,重點為的是什麼呢?就是我們廣東人從遠古一代一代承傳下來的家庭和睦、父母子女慈孝、尊師重道、愛情友情至誠、好人好報,壞人遭遣報……其實這些統統,在我們現代生活中也一樣存在,從來沒有因為時代變遷而消失過。不過,我們的古人,早就已經懂得用優美的戲曲以故事去說教,這些,不就是藝術的玄妙力量嗎。

陳鴻進2

問:要不是親眼見過戲班後台,怎麼可以想像你們這些衣箱;原來可以展開變換出不同的裝身應用傢俱;整個梳妝台也是辦公桌,就是這麼由一個衣箱變身而來;還有衣櫃、熨衣檯。我個人覺得這可比Louis Vuitton 為法國貴族旅遊避暑所設計的旅行箱,更加叫人驚嘆它的功能設計呢。這是古遠就有這樣設計嗎?

陳鴻進4

(陳老師邊說邊立身,用動作示範著,逗得我們在場的都哈哈大笑。陳老師的肢體動作明朗靈活,不用唸台詞,本身就已具有很清析的演說力量;他人也幽默,說話調子輕快控時有致;要不是坐在他的衣箱前,壓根兒不覺得眼前的陳老師,是跟我們在談著大戲的事情。)

問:所以說,這些其實都是我們廣東人最能表現歷史印記的民間藝術啊;有沒覺得「傳統藝術」這名,反把這門藝術距離了民眾?

答:的確,我很喜歡妳說的「民間藝術」。妳會同意粵劇其實也是一種娛樂嗎?我就覺得藝術和娛樂本來就應該並行的。我們過往好像都沒意會把粵劇推得過份地高不可攀,好像都只不過是貴族玩意。可是如果一種表演沒有了娛樂成份,那麼還能有多少觀眾購票入場觀賞和討論,這種表演藝術又如何能有進步呢?最後會跟放在博物裡的歷史証物沒有分別,可是這,不也就失去了原有價值嗎。

陳鴻進6

問:陳老師,我見丑生的角色同旦生的表演模式很不一樣,表演的動態好像相對地顯得自由多變,是嗎?

答:是的,剛才提到這些本來就是民間故事,所以,我特別喜歡當丑角,因為都是小人物,但往往小人物的角色最具有生活真實感。我喜歡用搞笑輕鬆的手法。丑角一般都比較胡鬧,加入創作或新派的動靜,機會就相對的多,也因為這樣,我就比較容易帶動觀眾興奮情緒。不過,但凡舞台表演,演員的真感情投放,都能帶動觀眾進入故事角色,觀眾享受當中的演譯;無論文戲、武場;悲情、喜鬧、武打……表演者各自都能為觀眾帶來豐富感觀。只是我喜歡挑戰形象大異的角色,喜歡見到台下觀眾即時反應。我也喜歡周星馳,我們看他戲時覺得他搞笑,很騎呢;但我覺得他其實是很成功的,他對每個動作、台詞都認真地花過苦功,只有這樣才能準確地抓準觀眾反應情緒,達到想要的表演效果。同樣的心態,我也會用在我所表演的角色中。 我平時也喜歡研究其他表演者的技巧,我會不斷反思及修正我的喜鬧角色所用的化妝技巧,也注意服裝的配色……等等;這些都是令自己的表演,就在同一個劇目、相同角色中也好,都希望每次帶給觀眾的,都有進步的表演。妳看我今晚在《龍鳳配》中的醜麻子的扮相,大小倒眼睛,他可是個皇太子呢;是不是一出場,就已經有惹笑的鮮明效果?

P9280205

問:陳老師應該多多為粵劇界作推廣,你那麼調皮幽默,青年們也一定會因為你這些活潑的解說,而對粵劇產生好奇,對這門藝術有全新的感受。

答: (打個哈哈) 我一直也努力做著推動呢,這也是盡我們的本份。只要是非弁利機構,也不為商業借口宣傳的,我也樂意得很。我一直覺得我很年青呀,我很喜歡匯同一班很有熱心的年青戲倌一齊致力把粵劇的形象年輕化。在行內,粵劇老倌這個名銜無疑是一份榮耀,但我更喜歡稱自己為表演者、表演藝術家;同其他舞台藝術的表演人一樣無異,我們都是在舞台上把一個故事演譯出來,感動觀眾。我非常歡迎學界或團體邀請我為他們的會員學員,解說粵劇;粵劇,其實一點都不老,裡面可以分享的有趣事情,還真蠻多的啊!像我們今日的訪問,妳覺得老土的嗎?

問:真的,這天一席話,讓我也好大的改觀呢!感謝陳老師!請加油喔!

陳鴻進7
New Picture (3)

此文原先分成上下集於http://www.berspective.com 揭載,但2015年1月1日起,由於 Berspective 改版,別緻話訪停載 ;原文重記於這裡作紀錄。

〈後序〉如果說一輯訪問中,兩個多小時談天,讓我如何精挑裡面容,分成上下集而為難;我會說,陳老師對專業的堅執,對自己的藝術造次的追求,對粵劇在保留傳統與融入新表演元素,及向年青一代推廣的創意,是我筆下繪寫他的更難度。

難怪陳老師一直強調,大家不要隨便去看一齣粵劇,然後隨便就把觀賞這藝術列為「沉悶,老套,過時。」

好好的去細味!縱使未必一時就愛上,也能從它裡頭每一個小節的美學,探討多一點粵的源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