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緻 BEE (神戶寶莉阿姨)

追求每天生活中一點別緻


發表留言

別緻的棉布口罩

要不是這COVID-19(又稱武漢肺炎),我被逼留在家裡,我又怎麼可能會變成一個布口罩生產者。

以家居小工作室而論,稱自己為口罩生產者,應該是很合適了。由二月中開始正式動工至今,我生產了快將兩百個棉布口罩。只那麼短短兩個月,一雙手,一部家庭衣車…

靠的是,有很多四方好友在農曆年假期過後,物料最緊張時期,給我在亞洲各站搜羅到的物料寄給我。又,多謝有朋友每週一兩天一有閒著就來相助,幫忙剪線頭、開料裁布,剪輔料…

更感恩各地親友在見到我的製成品後,大有信心向朋友推介,於是訂單雖不說如雪片般飛來,也夠讓我一雙手忙個不亦樂乎。

在物料最缺的時候,幸好家裡小工作室布倉存著相當數量,全部由我這幾年在日本時搜集回來的布料,都全是高質純棉的。這些布有的原打算給家居佈置用,有的是給我和女兒造衣裙用。

這合該派上用場,給我都剪裁了,變成布口罩。

最意料不到的是,因為這疫情,我跟很多散落在各地的表親連繫上,早年移居各城的老好朋友也來支持,還給我轉介朋友。而每個收到我作品的,無論是我送贈,還是向我訂購的,都歡喜,都覺得實用。

疫症無情,人間卻因此重新感受愛與濃情。

我總稱口罩軍,被我派出的口罩軍小隊,帶著我的祝福和愛,被指派到世界各地去守護與防衛。

截文順記錄一下,別緻口罩軍被派駐的國家計有:

  • 日本
  • 台灣
  • 南韓
  • 美國
  • 法國
  • 英國
  • 加拿大
  • 瑞士
  • 澳洲

香港與澳門就自不在話下。

如果有緣收到過別緻造的口罩,好希望您能好好使用,得到很好的保護;然後很快的將來,它將成為我們之間的一件「紀念品」,只用來提醒我們,這場疫症的為地球所帶來的災害,人類所曾犯下的錯誤所導致這場災難所帶走的生命和損失,千萬不要再重蹈覆徹,因為這場災難比起2003年的SARS更痛百倍。


發表留言

英倫遊:穿越三代的琉璃餐具

想到明日要告別倫敦,睜開眼睛看著小窗外整亮夜未曾片刻停過的大雨,心裡想著的幾件事——

  • Rains cats and dogs…今早還能再見廠長嗎?(注:廠長是鄰家小貓,每日過來跟我們打招呼的。)
  • 這樣的雨,我們還能順利和好心情去遊 Portobello Market 嗎?
  • 雨下得這樣大,看來藍藍還是不可能在海德公園 Hyde Park 裡完成一次寫生吧!
  • 要把女兒叫醒嗎?還是就讓她好好的眠?她是那樣睡得好愜的,這小樓閣好像根本就是我們的家,只不過只住上這麼幾個晚上,我們卻好像住在這裡很久了。

旅程上看躺在身邊熟睡的女兒正好夢,看了幾回床前小窗,雨豆大在斜窗上滾下;情感很糾結。

終於藍藍醒了,我問她:「今日這樣雨勢,還要去古董市場嗎?」「去!」「那我們悠悠閒閒的造早餐,就看天會不會收起一點雨勢,讓我們去一趟吧。」

其實在倫敦的這些天,母女倆有哪一天不是悠悠閒的呢?倫敦總是隨時會下點雨,反正每個早上都密雲。我們總是先後下床,我洗漱過就下樓去做早餐,她去洗澡,然後早餐過後,她收拾洗盤子,我開始化妝更衣。天天如是,就比平常在家裡的早晨生活還要協調,自助互補。

2014-05-31 08.40.50

 

去 Portobello Market 之前是有談過想為家裡置一套銀茶壺,小號的就好,用來裝飾用。看上好的可能買幾隻手繪花陶瓷茶杯吧。會不會給我們踫上 Wedgwood 的古派玫瑰花繪骨瓷呢?

由 Ladbroke Grove tube station 出來,進入 Portobello Market 範圍不久,我們已經快速鑽入一家古董什貨店裡,全都是幾及高至天花的木櫃子列排滿整個店子,家居品、曾經時尚的各式名貴平宜都有的飾物、碗碗碟碟……隨便的,有個空位可以擱著就那樣的擱在那裡。

我們是幾乎同一時間看到它——粉紅色琉璃餐具。看到它,很明顯是因為先入為主,因為那顏色似曾相識,不!根本就很像我媽媽送我她的一隻由少女時代所買,一直珍藏到送我的「嫁妝」的那個糖果盤。

「不!太大了,而且來到英國當然是找骨瓷啊!」我們當時異口同聲:「才剛到,當然先走走看看,好東西總是在後頭的。」

好吧!當我們終於買到了想要的銀茶具後;在 Alice’s (專賣糖果風的可愛茶具,就像愛麗絲夢遊仙境 Alice in Wonderland 裡的茶壺茶杯風一樣的) 店裡見到在賣的都是產自中國的杯子後,我們站在街角討論:「買那種印度的花式套具?」「我不贊成。」「沒看上哪套 Wedgwood 的。」「是啊!失望呢!」

DSC_0228

 

四眼對望!還是那個它吧!「好!」

毅然立心,就是在進入市場第一眼看上的那套琉璃的吧,走了那麼多家,越看就越覺得那套才是真命品。我們再也等不及,要以最快步速,穿過開始綿密的細雨,沿路快步回去,母女心一致,要快過去,要是這麼巧就讓人買了,那就是這旅途的遺憾了。

可沒想過,那東西可能已經擱在那櫃裡超過十年以上,可也沒遇上它的新主人吧。

兩人反向穿過重重人潮,重認回那店。不是誇張的,兩人停在那櫃子前時,確實有點微喘;也可能是太興奮了;指著它,說:「We want to have this set, please.」

2014-05-31 12.04.18

這套東西以件頭計算,可能是這店中數一數二的一套,店務員連忙把亂七八糟的收銀櫃檯收拾出空位來;與其說收拾,倒不如說他是粗粗魯魯地把把一堆東西撥到盡可能的盡頭,勉強騰到可放這套餐具的最大一隻盤子,然後逐一把其他件疊上去,讓我們檢查。

世間有句老話,叫:「瘦田沒人耕,開耕有人爭。」也許大家去過古董店偶爾都會遇上這情景。

就在我們把第一件捧在手裡細細檢查時,旁邊有人伸手摸檯上另外的杯子,說:「Oh this is good stuff!」是一位華人樣子的太太,她問我:「會說普通話的嗎?」

我們就這樣開始交談,她人優雅,談吐得體;是真心為我們找到這套好東西而高興。她是第三代由北京移民來到英國的,已婚根居了英國,這日跟兒子來想找點小東西。

這時,店員在乒乒乓乓的,企圖把大疊的琉璃餐具放入一個大膠袋中。我連忙向他要求要包裝,需要盒子。但他竟答:「我們沒有包裝的材料,你要自己辦。」「那也得替我找個盒子吧!」

「他們不提供盒子或包裝的。」那女仕也說。

我一再堅持,指著其他還沒有拆開放入櫃子的餐具盒子,要求把那些挪出來,把盒子先讓給我。那店員沒我辦法,只好照做,但堅持沒有可以包裝玻璃的合適物料如氣泡膜之類。

「給我一些報紙吧!」他只拿了三兩張。「宣傳紙呀,什麼紙也行!」他又去翻翻找找,還是找不夠。好吧!勉強他,也只是得到他一臉無奈。我決定自行解決了。

「看妳也挺會處事,難得英語跟普通話也說得這樣好。我見過很多香港人說的普通話我都聽不懂,他們都索性跟我說英語了。」「香港已經回歸中國十多年了,現在很多人也說一口流利普通話的。」「Really?」「就是!妳看我本來是土生土長的香港女生,現在也算說的不錯。」「那我得找個機會去香港看看啊。」「是,妳必須來香港一趙。」

我把一疊餐具逐一按大小套著放好在盒子裡,店連繩子也沒能供應。那女仕問:「妳們沒車?怎麼帶走這麼大一個箱子?」然後,看來有點神奇的,我竟然從手袋中拿出一個厚帆布旅行袋,把整個60 x 40 x 25 厘米箱子放進袋裡,看似輕輕鬆鬆的攜著去乘 tube。

藍藍問:「媽,怎麼今日忽然會帶上袋神?我也不知道妳有帶著呢!」「可能是今早感應到袋神召喚啊!」哈哈哈哈!

2014-05-31 16.26.25

袋神——這個在我人生第一個旅程 1989年,在日本與好友,花了折港幣三百多買的,一人買一個;車工堅挺厚實的 Snoopy 品牌設計的一個大旅行袋,其容量之巨大,大於一個中型行李箱塞得滿滿的衣服;這幾十年中,幾乎是追隨我走遍每一處地方;平常我很少帶它去購物,因為它總是在最後回程時大顯身手,把所有污衣吞了,讓我把整個行李箱騰出所有空間。

藍藍稱它袋神,它今次更神奇地,為我們把整箱琉璃餐具帶上。

而這套琉璃餐具,跟媽媽送我的過年全盒糖果盤,就像失散多年的親俚一樣——

家傳的全盒

有關這個琉璃全盒的故事,記在《全盒》與《家傳的全盒》中。

回家來,急不及待打開讓媽媽看;媽媽說:「將來藍藍要出閣,就連同我的全盒和這套茶具傳給她吧!」


發表留言

讓女皇細說她與戴安娜之間的複雜關係

New Book about Queen Elizabeth II Explores her Complex Relationship with Princess Diana 

http://parade.com/416937/roisinkelly/new-book-about-queen-elizabeth-ii-explores-her-complex-relationship-with-princess-diana/

細看 Princess Diana 與整個皇室的重重關係,可以說這是一個錯配了的悲劇人生,卻偏偏這些重重性格與皇室傳統的相沖,就像一場革命;不單為英國皇室帶來無限沖激,也讓大家對這個皇室各面看得更多。

也許,是為了加快讓現新一代的皇室成員能更接近民眾,真生活更能「現代化」。Diana 的生命意義就是在那樣複雜的條件下構成,卻是更為成就她離婚離開皇室種種煩文縟禮的困鎖後,得以更自由地宣揚她對世界的親善關愛的使命。

上天給予她童話,也賦予了她不能妥協於皇室禮節的情緒。

上天給予她美貌,也賦予了她不能承受的真愛不能與背叛。

上天給予她智慧,也賦予了她過早被囚禁靈魂的強大枷牢。

然後,一切好像都只是她成為人世天使的錯煉,忽然發現在她身上的錯摸,卻她又竟然能有悟,依然回顧天上,只好速速把她召回。

然後,她在人世出現,就像一本童話書故事——


發表留言

英倫遊:Harrods

在英國到步,原先預計那溫度應該不太冷;都五月底了!也跟每次跟藍藍兩母女出遊,為令行李箱盡量減重,我都總會帶得比較少。

誰知晚上總下雨的倫敦,早晚都氣溫急降,冷得我有點受不了,還怕過兩天去牛津那邊更冷一點;只好提前去一趙Harrods 看看能否找件外套什麼。

見到 Burberry 想起在港時見過某家店裡有件粉紅格的很好看,決定進去看看;接待我看來是操流利英語南歐裔的售貨員;聽了我形容,就說店裡現時應該沒有掛起,請我看目錄,決定是哪款式,可訂購,他們寄到我住的地方去。一聽這樣,我說不必了。

然後他下一句話,更令我有立即離店的反感;他說:「妳先看看,我找個中國同事來幫妳。」我一笑:「不用啊,我們溝通沒困難。我是香港人!」

「啊!不是這意思,是公司的政策。」

公司的政策是中國人樣子的就必須用中國藉的售貨員來招呼?這又是什麼意思?就是沒特別意思,也教我倒胃口。

作為一個會說流利英語,自小接受英式教育成長的遊客,因為是黃皮膚就被「必須地安排」由中國售貨員來處理;雖不致於有點有種族歧視感,但感覺也實在太壞;這廿多年,走世界各地,我何不是以英國語言來溝通,卻好回到英國這個根深關係密切的「某程度老家」來時,被擋在當頭!這是傷心呀!確實感覺,酸苦湧上頭來;卅年來苦學的是什麼呀?!

Harrods 裡賣的太高貴,不是毛裘就是比堅尼,蕾絲睡袍…也許還沒找到合適的部門,我已經被大量中國旅客逼了出大門;因為連買盒曲奇、買個 Harrods 購物袋都要排三、五十人的隊。記得朋友說這些手信呀,在機場候機室的款式還多,我何必巴巴在這裡跟大班在大叫大嚷,手裡都幾乎拿不住的,還在搶著的爭東西,爭了還得去排龍呢?

怕煩怕人多怕等候的藍藍已經嚷了好幾次:「媽!我們可以走了嗎?」對於一個向來不喜歡購物的女生,媽在百貨公司裡磨蹭是對她一種磨難。「整個 Harrods 只有古舊的裝設裝潢吸引我!」對於一個喜歡唸藝術的少女,這是正常的:「還有,洗手間裡有免費的食用水、免費的香水和潤膚露;感覺也好!只是看著有位內地大媽和一位中東大媽在爭著試用;我只好遠望一眼。」

Harrods,還有一樣物事吸引著我;他們為 Al Fayed 與 戴安娜 (Princess Diana) 設了個紀念像和紀念壇。

DSC_9919 harrods


發表留言

英倫遊:聖保羅大教堂上空

DSC_9633_副本

巴洛克風格的聖保羅大教堂 (St. Paul’s Catherdral) 就在 Southwark 中心,這座大教堂不可不到。

我和藍藍是在遊完了 泰特現代美術館 (Tate Modern Museum) 後,就沿 Blackfriars Bridge 信步過河去。

那面前的廣場有我們最想見的英倫巴士不斷往來,有廣場上用腳走路的白鴿和超英倫風的……水鴨鳥。

DSC_9616

 

 

午後的時候,在沿河那些餐廳吃飽了漫步的感覺真的太好。

只是無心理準備下,迎上週日 St. Paul’s Catherdral Full Ringing 長鳴鐘聲;差點聾掉。這個鐘聲不是一般的教堂鐘聲,我懷疑整個倫敦都能聽到。而且一響就由下午 2.40 一直鳴響到 3.15;遊客像我們真的不習慣,於是一直向 Museum of  London 那邊閃去。

不過,眼睛都忍不停在這個建於17世紀的宏偉建築上;的確,好美麗的一座教堂,也是我見歐洲眾多教堂之中保養得最潔白華美。

旅遊書裡介紹可登上大教堂的圓頂迴廊去觀賞倫敦市容;可是鐘聲實在讓我們無法靠近。

抬頭,看見最大的圓頂鐘樓恰巧有飛機經過,連忙舉機去拍——

想不到回家來一看,肉眼看不到的地方,原來還在比較高空的航線裡有另一飛機同時出現。

這照遂成為這趟旅遊送自己最佳的紀念品。

collage st paul


發表留言

英倫遊:睇樓

「睇樓」這個詞語是廣東話,甚至這文化可以說是源自香港人。

早幾年國內樓盤還是以向港人招手為主時,我身邊有些很熱愛「睇樓」作為家庭消譴活動的朋友,無論是本地新樓盤,還是廣東沿海各處;也無論是否真的有購買意慾,就是把「睇樓」變為全家總動員的一個週末活動,這是我覺得難以理解的一項家庭運動。

住在Nina 的家,Hither Green 這個中產的純住宅小區,讓我好奇。

於是,我也玩了一次「睇樓」玩意。

不過,我只是在小區裡遊每家的前花園,觀賞英國人特別技能——栽種各式各樣的玫瑰花。而事實上,因為文化不同,在這小區只消好整以暇地在每家庭院外裝作無意地向大廳幾乎落地的大窗向裡望,每家的佈置都幾乎一目了然;因為家家戶戶都大窗紗簾長開;裡面大廳陳設都井井有條。

當然,香港人習慣,先錢後桃樓;「睇睇」樓價先。

「睇」這個字,本來就是只看呀,不掛到自己利益上面嘛!嘿!

Hither Green 算這十來年新發展的 London SE 區的小型住戶小社區之一;聽 Home Stay 屋主 Nina 說她是在八年前買入,那時經濟已現不景氣,年輕一族都不大願置小洋房,她比較幸運,找到自己合適發展的工作,也有家裡的支持,就毅然買了這小房子,購入時大概折港幣三百多萬。

 

這區幾乎戶戶設計一模一樣,房子都以一環一環的包圍核心是個小湖公園,再不遠處就有大型超市。房子靠近車站的都是小戶型,靠近超市和公園的較大一點,這些都以排屋形式。現樓價大概350,000英磅 – 450,000英磅 (折港幣 450萬到550萬之間) 但早已經滿額,我們那幾天在游走,整個區只見到不多於五個房子在出讓;當然,在地產仲介公司貼出的,有些是可以租的,那是另計。

collage_london_hither green

 

2014-05-31 17.23.48

 

 

然後,當我們去到 Oxford City 區,可能算是法定保護外觀的特色小城,而且也是大學區範圍,雖處倫敦市中心外圍,火車由 Paddington 站開出到Oxford 都要一小時;但我們發現跟 Hither Green 房子格式相同、大小相近的,都竟然比 Hither Green 的貴一些;這邊是由480,000英磅 – 550,000英磅;不過,Oxford City 既是由很多歷史悠久的紅磚學院區組成,風景也特別怡人,排屋的佔數很少,反而很多房子都偏向獨立屋並具有個別特色。而且,Oxford City 購物上也相對比如 Hilther Green 小區那種只有幾家家庭式作業外賣餐館、cafe 和一家大型超市來得多元化和元善,是一種老式小鎮模式。

所以,這上面明顯加蓋的費用也就變得值回票價了。

collage_london_oxfordcity_house

 

 

 

 


發表留言

英倫遊:Room in designer’s home

拼图 nina home能在這次旅程認識 Nina 是我們一個幸運。 這讓我相信在一個不認識的國度裡,有個人很願意打開雙手,等你到步,體驗幾天東西文化的交流和交往;這是 Nina 的家,她說,她在大概八年前時置入這個單位,當時只不過約價30萬英磅;可是現在這區已住滿了,房子售價已經超過了45萬英磅 (折港幣大概590萬)。

這小居成為了她和新婚丈夫的甜蜜窩。她是個室內設計師,這幾週,忙得快瘋掉,因為正值英國的設計師月,很多不同的業內展覽和活動,卻偏偏合作多年的工作團隊中的有位好夥伴要離隊。

而又踫巧我們母女倆的到步,就是男屋主出差了。Nina 的忙碌,變得她在家裡的時間極少,夜返,期間的週末,她還早已答應了她父母去家裡的小牧場渡週末。於是,這也好,我們交換了角色,我和藍藍停留在她家的時間比她還要多,有個晚上,我造了嚮螺片雞湯,結果,我臨時充任了這家裡的媽媽; Nina 回來發現我留給她的晚餐和湯,感動得不得了。

她丈夫是位電影製作人,家裡四週都堆放著各式各類的設計參考書。於是,我清早起床、晚上睡不了、造早餐造晚飯,都挑上一兩本翻著。

住在 Nina 家這星期,感覺就像在自己家裡一樣,她的佈置、她廚房裡的設備、洗衣乾衣、關門窗、收拾檯面……甚至食材香料的放置都跟我自己家裡好相似。我的熟用程度、藍藍清潔還原的方式;都讓 Nina 很詫異又很舒適。

她在一個剛週五跟好友clubbing完畢,決定短訊我她不回家睡了,然後次日早上,她從房間出來,見到我們已經吃過了早餐,洗好了放原處;她說:「我今日04:00趕回來,卻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在倫敦橋上看到日出。」只睡了四小時的她揉著眼:「我很少接待香港人,中國人也比較少;可是啊,跟妳之間就好像認識很久,只是很多年沒見的好友一樣。我完全放心把房子交給妳。」之後,我們各有各趕出去週我們預訂的週末節目了。

我們之後去了巴黎,隔上一天就會見到她的電郵短訊問我們慣不慣,有沒有迷路?看著她的關注,心裡好感動。

因為在 Portobello Road 的週末市場買了一大套琉璃古董茶具,也買了一套銀茶具;不能帶著去巴黎,於是把大行李寄存了在Nina 那裡,回程那日先回去打包再出機場。 Nina 怕我們時間趕,反而主動把我們大行李加上那大盒易碎品,早上扛回她 Charing Cross 的辦公室,午飯又替我們扛過去 Waterloo;唉!這真不好意思,她那麼一個小個子,卻替我們煩這麼的兩件大東西。

Nina——真的是我見的英國人之中,小個子的漂亮女生。她說:「是啊!我們整家人都是小個子的,我就更是最小的一個。妳的身型看來很標準,我喜歡妳這個高度。」哈哈哈!是啊,我到了英國變得小了,就連藍藍也說,在英國,她好矮啊。

記述這篇,自然要為 Nina 作個推薦;但我會加注:如果只一心想渡假,最好有人提供一切服務,平常不太喜歡或不太懂,甚至不太想在假期中外人花很多時間交往的;Home Stay 並不適合;四字之,非誠勿擾,免得大家擔負一重責任的枷鎖。

簡述幾項需要注意的:

  • 留意或預先了解一下host 的生活時鐘和習慣
  • 要盡力保持 host 家居原狀
  • 真誠分享;我們是過客,那卻是 host 的家;尊重為大

 


有興趣知更多 airbnb 訂住宿,可按入:http://www.airbnb.com.hk

 


1 則迴響

英倫遊:Home Stay Hither Green

以往長旅程的親子自助遊,我都選了有當地好友居住的作為目的地;事實上,自助親子遊其中一個重大目的,是要讓孩子認識當地朋友、他們的家庭成員、居家生活文化。我覺得這樣的旅程比看名勝景色對孩子的學習,更為重要。

今次遊英國,沒有常聯絡的親友在那裡;加上,煎煎炸炸的西菜,會令來自火星的藍藍因為上火,而很快就出現身體很多不良反應,於是企圖在酒店訂房網找些可煮食的居室租用;卻發現了幾個 home stay 網站:

housetrip.com

londonhomestay.org

Airbnb.com

而就那麼湊巧,看到一個名為 Room in Designer’s Home 的地方,於是我開始跟 host Nina 通訊,告訴她我和我女兒希望入住她的地方。

那是她家裡,地點就在 London Bridge 那邊,由London Bridge 乘快線火車會有兩個站,車程約15分鐘 (火車班數不算很頻繁,一般到車站趕上接下來最先開出的,都大概15分鐘) 地點是比較偏遠一點,不過,倒是雅致寧靜。

Nina 知道藍藍唸Visual Arts,知道我的工作也多多少少跟藝術設計有關,覺得很高興,很主動為我們提議遊玩的好地方,在出發前的兩週,我們幾乎隔上一天就會在電郵中談談。

那個小區名叫 Hilther Green,整個小鎮都是住宅的獨立小屋;由Heathrow Airport 過去,縱然有 Nina 的指引,我們也算善自助遊者,卻也著實幾經艱辛,才能到達。

2014-05-25 06.56.00

Airport Express 到達 Paddington Station,要下去轉 Underground;可是,Underground 卻還沒有開門服務!

2014-05-25 07.13.19

提著大行李的朋友要注意,英國的 underground 站,不是每一個都備有電梯,又或電梯處可能並不算很方便去月台的路程。畢竟這些 tube 已經老了。

2014-05-25 07.45.43

Waterloo 是個大交通樞紐站。

2014-05-25 07.47.44

Waterloo 站裡還保留著古蹟

10369179_10201317833622886_4831451956089877020_n

就位在 Hilther Green 出站的正當兒,有一幢這樣標著 Station Hotel 的酒吧;就是因為我們沒有留意它是一家酒吧,不是酒店,於是害我們錯過了 Nina 指引的方向。

在清晨推著大小行李,在小區裡兜來兜去後,終於都給 我們找到了。

在清晨推著大小行李,在小區裡兜來兜去後,終於都給
我們找到了。


發表留言

港人懷念的維多利亞時代

2014-03-02 Good Bye Victoria

得聞沙田香港文化博物館有個名為「很久不見了,維多利亞」展覽,已經想飛身去看。無它,我就是那種長於香港維多利亞年代的孩子。

什麼叫「香港維多利亞年代」?

首先,我們要經歷過小學時代書本裡誦唸過無數次這句課文,用過在中文作文家課的排句中——維多利亞海港,水深港闊…

然後,我們都跟同學們在維多利亞山頂老襯亭旅行數遍。

還有,乘過電車去維多利亞公園的草地上滾過草、打過球、跟小友們追逐過、小池裡放過船、那個大泳池裡綠波暢泳過喝過泳池的水、不會介意滑梯裡玩到褲子一屁股的黑印,在那些以花朵為型的遊樂場設施上爬過甚至哭過要爸爸來拯救、吃過那裡小食亭的冰條、雪糕車的叮叮音樂……

甚至,跟只會說英語的孩子們交換糖果、奇怪他們冬天幹麼不穿長褲只穿長襪膝蓋冷不冷、摸摸他們金色頭髮是不是真的……

然後,長大了還是愛天星小輪。早餐會吃果醬麫包跟鮮奶,把煮熟的雞蛋放在蛋杯裡。每次看見那紅色的圓柱郵筒都會把眼睛停在上面一下,因為每次投入去的信件都是寄給遠方的好友們的愛。愛英國的紅,覺得那名為China Red 的紅色總有點土氣,連想著紅衛兵就覺得渾身不對勁。夢想畢業就去英國摸摸禦林軍的高帽,看個究竟那是怎麼能頂著這帽一直站而不會暈倒的呢?

還有閱讀的童話故事,就直接把報紙上讀得的一切有關英國皇室中報導的女皇、公主、皇子、習慣……一切套用其上。 看著查理斯皇子跟戴安娜皇妃的婚禮就一直把自己婚禮的幢憬套上,走過婚紗店前皇妃的婚紗照兩眼閃著,在聽到她的死訊時在車裡呆掉。

英國……

如果用乳娘來形容英國在我們成長的殖民地時代生活的香港孩子腦海的地位;維多利亞這名字更加貼切。

去展覽前,有朋友笑說:「這館長可能得被辭退。」在這個政治敏感時代,去主力表揚這種英國人管治香港這小小殖民地時代的光輝,來比較現時香港的敗亂管治陰霾;的確有點背負重壓。 可是,我們都是這樣成長的,我們的腦海記憶不能抹去,不說政治上比較,也無從清除那些年的安定環境,欣欣繁榮之印象。

在這個展,感受很深;勾起很多很多兒時回憶,那些細數,都很美好。

欣賞館長的鋪排,入口那一襲以英國旗上「米」字圖案所造的標準英式淑女連身裙;溫柔的道出我們心目中那位維多利亞女仕, 在她照護下成長的孩子們,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