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緻 BEE (神戶寶莉阿姨)

追求每天生活中一點別緻


發表留言

條狗。條友

家裡要辦窗門維修,替我們做工程的師傅是兩兄弟;是鄰家推薦,說兩兄弟很勤奮做事實際。

弟弟比較健談,說話伶俐,一直擔當與大塊對話,給我們的窗戶檢查解釋;人也有禮。

兩兄弟偶爾會用客家話對話,尤其在報價時候。這種情況,並不見怪;早年香港很多生意人,一到要對客議價,就會用鄉間俚話私語。

這哥弟看來是早年來港,弟弟比較小就在港成長,白話的港音比較明顯,哥哥說的白話還帶較濃鄉音;所以我們猜想他慣了平常儘量少話。因為這種情況也是常見的。

工程進行時,只有我和媽媽在家裡打點及清潔。

那哥哥可能見我們還算友善,工作熱身後,都企圖拉起些話題跟我們隨談。正當電裡機裡畫面在播放人和狗的關係,我和媽媽好像說了兩句有關我弟妹家裡養的小狗。這位哥哥師傅從窗那邊走過來,主動地說:「呀,你們香港人對寵物真的夠重視啊!有些香港人為寵物可以花上好多錢的。」

媽媽笑笑:「都已經當成家裡成員一樣。」

這位哥見這樣打開話題,開始熱起來:「哎也,香港人的觀念真的好不一樣,對條狗真的沒話說的,我有個朋友條狗啊,不知患什麼病,要換血,花他十萬元啊,一條狗,哦……」

媽媽又大約相同之前的話:「沒辦法呀,都是家庭成員嘛。」

這位哥兒還在繼續他的…你們香港人…一條狗……啊。

我向媽媽打個眼色,快快完結話題;我們不是歧視,只是太不習慣把家裡寵物叫一條狗,也不想在這個文化差異上面,為字眼而出現爭執。

我也不想到後來,他說到「吃條狗又有什麼大不了」;因為在他那語氣中,我有一丁點感覺到他對狗的一種「才只不過是頭畜生嘛」。

藍藍回來,我跟她說起這事。

「所以他說的叫白話:『個人條狗』,而我們最地道港話,在這時應該說:『條友隻狗』。」

哈哈,也對!他的不屑應該是針對朋友把錢花了在一頭狗身上;在這種表達上,港語的再簡單不過,「條友隻狗」就直接表示對那人行為不同意,而焦點不在狗身上。他用了「個人條狗」就讓我們錯覺他對狗的藐視;誤會了啊!

dog-and-man-on-grass


發表留言

韓遊:妳是哪一國人?

首爾的列車雖然沒有香港的列車裡擠,但人流也算多的,鬧市的站也會需要排隊上車;車站月台沒有明顯的列隊劃線,但大家都很守禮。

對於「優先座」,國民也非常的守規;縱使站立的人也多,但都不見會爭位甚至暫用「優先座」的;這是我見首爾文化中最值得一讚的。又說,韓國人好像雙腿特別壯健能耐,他們的鐵路列車好長,站裡總是兩頭才有樓梯上落轉線層或道道;不是每個站的樓梯都設有扶手電梯的,即使有,很多時為著節約能源而常關著。

可是呢,就即使有扶手電梯開動著,我們都會見到韓國人主動 (或早已習慣) 腿先選踏上階梯。他們看來是步行之國。猜想韓國人首次來到香港,會不會在見到地鐵站裡人潮永恆擠在窄窄扶手電梯也不願走上樓梯階去,而驚訝呢?!

於是,在鐵路站裡,只要在樓階,很容易就把華人遊客和當地人分辨出來。縱使,幾天後,我們已經好肯定有大量中國人早已移民首爾定居下來的事實。

어느 나라 사람이에요? 你是哪一國人?

因為已經不是第一次在首爾自助遊,因為現在地鐵站已非常簡易了解和方便;我們已經很少需要問路;當然,我還是習慣性地先以英文問路。於是,每次韓國人見我中國人模樣,問的是英語,他們會出現兩種反應,一是用普通話回答 (很多韓國人已經很會操一定程度的簡易普通話),一是問我從哪裡來的。會得以英語回答的,表情特別愉快歡喜 (也能理解的);而且看來都是上了35歲以上在外貿公司的管理階人員或比較具資歷的商店負責人。

至於比較年青的、鬧市旅遊區、貨品批發場的;都能操一口流利普通話;而且都是女性為多。

在前往愛寶樂園 Everland 那天早上,原應選乘在City Hall 市政廳前,為新春特別開出的兩班直通快車的;只是天氣實在太冷,一家三口太過懶洋洋,起床磨蹭到嘆早餐;結果嘛,把兩個班次都錯過了。自由行嘛!導遊媽媽永遠有後備資料補給,乘地鐵去Guangnam 江南站搭乘全日都有行駛的公車吧,遠一點,就當由另一線路過漢江看多次漢江景色好了。

這天,早有準備,藍藍常備了水和濕毛巾,用來防止她又在暖氣下乾燥流鼻血。於是我和她又開始我們旅程慣常的埋頭看 eBooks。

旁邊一位女乘客,約50來歲太太,一直盯著我的手機,指著我手機問:「……..」用的是韓文,我不懂。

「Sorry, I don’t understand.」我答。

她在我手機上指手劃腳,示意請我把手機讓她看。我好疑惑,我用的只不過是 Samsung Note 2.0,這幾天我眼見,首爾十居其九的國民都使用Samsung,甚至我幾乎沒怎麼看見有人用Apple系列。明洞夜市中的手機套都幾乎全一式是給Samsung機使用的;哪!我台手機有啥特別?

我大方的把手機遞給她。她在我的頁面上撥來撥去;那一剎,我有懷疑她是神經病的,幸好,下一剎,她把我的手機還給我,今次她又指著我旁的藍藍手上的手機。藍藍的只不過是 Samsung 同一系列舊一個版本的罷了。

這位太太還是一直韓文在問我,我一句沒聽懂,也完全猜不透她在好奇些什麼?!我只能保持著有禮地:「Sorry!I really don’t understand Korean. English?」

然後,出奇地,她跟對面座排席裡另一個乘客說著話,我好像聽到夾了些好像普通話的詞語在一串韓語中。 我才忽然省悟,問:「妳會說普通話?」她卻同時問我:「妳是中國人?」

好了好了!搭通了,終於!

原來她和對面坐的好友是中國人,移居應該太久了吧,她根本一直沒有意識她在跟我說著韓語,一直在用韓語問我是什麼人:「어느 나라 사람이에요?」為什麼會看得懂中文eBook!

中國人會看中國字耶!有啥奇怪啊!太太妳用韓語問人家是不是中國人,為什麼懂看漢字,不是才是古怪嗎?!

她好奇,正在發現新大陸;呵哈,原來Samsung手機可以看中文書的啦!

恭喜!恭喜!善哉!善哉!施主為我結了個「識緣」,為我多加一篇旅程奇遇!

2014-01-30 22.26.12

或許,我跟藍藍在看電子書時,真得很迷人吧,哈哈哈!


發表留言

hongkongish

在深圳上班,很多同事都問我:「我見香港人都是說英語的呀。」

我說:「也不全是,看他的工作崗位吧。在外資工作的會是,跟外國人通婚的會是;但其他人也只不過在說廣東話。」我們總概說這叫廣東話,但實質又跟廣州裡使用的廣州話不相同,廣東地區更包含著很多不同的方言,廣東話就應概括了那方言,這名對香港境內說的廣東話於是又不相同了。

同事問:「為什麼我覺得我們在說的白話,跟你們香港人說的都很不一樣。」白話,一般是指廣東地區說的廣州話:「我也會點白話,但你們香港人說的,我總是不很明白,夾雜好多英語啊。」

我們叫這 hongkongish 吧?!

香港人的英語總是把在一些很奇怪的地方,硬要用上英語。就舉上一些常例:

人員 A 問人員 B :「Ur 唔 Urgent 先?」 竟然,人員 B 懂得回答:「Ur 架!」 Urgent 不是一個英語詞的整個發音嗎?

上司問下屬:「這文件你send 咗未?」下屬答:「send 咗啦。」上司大概又會說:「你 jot 低重點後,list 返個表畀我!」 send 是一個詞,香港人說的發送"send" 是動詞,在英語文法中,已完成的,過去的應該是 sent ,發音不同,但香港人只會讀 send ,在後面加個 “咗" 即解已辦,過去式。 如是者,什麼動詞都加 “咗"音在後面,代表已做。

下屬又問:「Albert 同你約個appointment,你個schedule full 哂喎。」上司答:「咁 cancel 啦,我唔得閒 call 佢,你同佢講,我出咗 Trip 啦。」

奇在,我們自己香港人真的一聽就明。 這些 hongkonish 介乎廣東方言的語法,加插特定的英語代詞,但又不依英語那詞在文法中的結構模式來使用。

現時這一年代中的老人家們,很多小時候都沒唸過什麼書;但是十居其九都聽得明白以下的說話:

「Hold 住」 「煮幾多 mug 米」 「來多 jar 啤酒」 「搭 Lift  」 「去邊到食個 Tea,食件 蛋 tart」 ……

在70年代至今,曾在海外投資的機構下工作過的,又或放洋在外生活過的,在 hongkonish 中插入的英語更多;只是不知為何,卻也很自如地在對話中把一些字詞換上英文,而不是整句說;於是,慢慢地,hongkongish 是大概可編整出一套特定的清單,這清單中的是可以用英語代入,而大多數的人是明白的;例如:

我們會用餐廳,不過校園中用膳的我們又會專用上英語的 Canteen 而不稱餐廳。

會說 「去一去Toilet」也叫自己家的浴室為 toilet ,但又不會說 「may I be excused」 或不常在對話中,叫家裡的浴間為 「bathroom」。

用整個英語名詞或動詞代入相對的,並不奇怪。

但有時有些人總是以為在說話中插入多些英語就是一種身份抬昇,卻偏偏因為用的字詞用得很兀突,通常在旁的一聽就知是固意,或更顯露了這人的裝扮虛得可以。有次我跟友人在灣仔午飯,旁桌的高貴女人一開口的一段話,害我和友人幾乎噴飯,大概意錄一段:「我好喜歡 travel 架,我去過好多 country,你覺唔覺得鍾意 travel 啲人係special 啲?見識多啲,我又鍾意meet 好多人……Tra 過 vel 啲人係唔同啲啦!……」

「Tra 過 vel」 同 「Ur 唔 Urgent」 都一樣兀突。

本地一聽都能點出可笑在哪裡。

跟女兒討論這個;原來她最近時常用好正常語氣,好正經的表情跟同學們玩這個,笑得大家都彎了腰。

「有 car 呀,快啲 walk 啦。 」

「笑到 leg 軟呀你。」

「left 一邊,right 一邊」

這種少年間的玩笑,我們從前在校園也瘋玩,相信那 「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就是這樣而來。這種玩笑,要玩得好笑,也得要好的英文詞彙基礎,腦袋轉得快,把故意特別強調出來才好玩。

只是我們都得了解,分辨哪些是玩笑的,哪些是正式英語。

「long time no see」 的這種根本不合英語法則的 hongkongish 現在也竟已正式列入英式英語詞彙;也不知好氣好笑。

hongkongish 是否有人會作正式的本地文化整理,還是這終會因為普通語文化人口的激增,而最終煙滅?!

也許,這本來就只一種次俗文化,但也卻是最真真實實的香港語文化呢。

對香港本土文化的保育,要不要也把這一塊也整理整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