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種迷你型小熨斗,是女兒買來打算造小娃娃衣服時使用;感覺上,只不過在桌面插上USB取電,應該挺方便的。
可是,熱力很有限,用在布料上,或熨一些摺褶,根本就熱力不足;於是,它一直被丟在抽屜裡。
早前遠方好友委托我為她收集一套2020年,當年市場在用的新設計所有面額的全新紙幣。因為我搬家時不慎,把夾在膠片中保護的紙幣,連同膠片套一起捲曲了角。
想起了這個小熨斗——果然,正正合用。
今年第一年,由我同妹妹負責初二娘家團拜的開年飯。
以往都是媽媽一手包辦,而且,大多數我們都選年初二,因為我們家女兒佔數相對多,年初一都是上門親家,即女兒夫家的團拜日,於是弟弟在港有時也改在初二。不過,更多時,我不在港;而且媽媽初一早上都忙拜寺上香、茹素。慢慢好像也習慣了我的娘家的團拜好像都順理成章的,定了在初二那天。
今年也是第一年,我們不許媽媽再辛苦地準備一盤一盤疊得矮牆也似的糕品。今年我來造,買一半造一半。備了八盤鹹甜各半的糕品,一半送夫家,一半自已娘家。
我一向不是很傳統巧婦,年初一忙一整天,要我秉夜或晨起為年初二準備,是有為難的。跟妹妹約定,她負責買些現成,我就來造一盤撈起,簡簡單單,寓意就好。
也真的沒料到自己忽然認真起來;這「寓意」一是不來,一來就得辦個好好看看;想起幾年前第一次改在我家裡團拜,我試造一次,好看是好看,但食材多選現成湊合,原來某些味道太濃重會互相影響了整體的混和。只好重新認真地溫習了些大馬星洲的朋友做過的撈起,再思考一下配入港人比較習慣的味道,還要考量意頭……
終於搞了老半天,選好食材的配搭;才發現準備功夫也不少。年卅我足足站在廚房老半天,才把所有食材切的切,醃的醃。
這個是我辛苦的成果,也想跟大家分享一下這次的成功;我會形容為;味道配搭恰宜,誰也不搶誰風頭;清新不俗氣,在過年的餐餐大魚大肉中正好一輪調劑——
曾經我有問過師傅,過年那些所謂實發(18)、一路發(168)、路路發(668)、生生意意(3322)…等數字是不是必須用在每一處?師傅有說,數字有數字易經,要講究就每個人所合用的幸運數皆有異,也會因時年之變化。所以一般日常使用,或涉及大家一起使用的東西,不必太過在意特定數字;不過約定俗成,大家幾百年文化慣性,在聽到那幾個數字都總有種俗成的心願,所以大家都自動自覺在那些發、實發、一路發的數字組合中得到祈願的力量。
之前那次,我總被卡在8樣10樣食材,就是覺得不夠;於是今次我放縱點,就像網上潮語說,我就颷了,我的選材。
先來個正中心的乾坤——去年前年都不是好時年,物極者反,正值牛年,牛拉犁就是要翻土,種新機。所以我覺得其他年的撈起正中有沒有設這個乾坤不要緊,今年卻非有不可。我隨大馬習慣放了大柑(大金)粗與幼、大與小的對比,我選了金粟。
環繞著乾坤的,我選了18項主菜,當然就是寓意實發——在選材時,除了想包攬世界代表的產物也必須留著香港特色的傳統味道,這種港特色味道不能跟盤菜中的撞上,也要有我父母家祖上的一點代表才行;再來篩選,也要加入我家、弟弟家、妹妹夫家的一些代表物(這真不容易,但總算給我找上);其實是不是很重要嘛,也非,只是既然要巧這種小心思,也就不能不花呀!
上層加上印尼小魚花生;食時再淋上鮮打(以下材料拌成的)調味醬——
花了大心思,集齊五行五色(青。赤。黃。白。黑);只為想祈求在撈起,風山水起之餘;還想寓意我們一家人牛年金玉滿堂、開心健康;世界回歸正常往來,大家都可以遨遊萬里、環遊世界,隨心所欲,東成西就。
這麼些年來,大家都對蘿蔔糕各有各叫法——
我指的是英文名稱。
最早見到人用,可能係 Radish Cake;大概是80年代中後期,香港人流行起不再在家裡蒸糕,而改在一些糕品店預訂一年的過年糕品。
沒幾,各大連鎖酒家的盛世,就展開每年糕品業務收益爭奪戰,最激烈時代應該是九十年代中時候所正式起動;那些每天都上酒樓喝茶的闊太、退休長糧人仕、每早都在酒樓忙著跟股市寶對吃點心的投機者、以及商業區每日帶同公司上下去午飯的大孖沙或公司高層……到時到候就成為酒樓各員工賣糕券的目標對象。
看多了那些糕券上旁邊小注的英文,誰也沒多大注意用的英語對不對位。
再來到在家研究烹飪成為時尚的一零年代接上二零年代,在網上平台,大家都對糕品之中似乎是最花心思和最多變化的蘿蔔糕有偏愛,而且都將自家製的相片及製法公開,也更愛將其換上更親切的假名,如「Robert Go」、「Robert Ko」「羅拔高」……各出奇謀,將蘿蔔糕喚成愛人一樣。
來到近年,似乎出現了一個正名——Turnip Cake
看有這篇,覺得這說法不錯;也開始見很多包裝及報導都開始轉用這個名字。
身邊好多朋友都已經不能滿足於外面所造的蘿蔔糕,而改為無論怎麼忙都嘗試造自己心儀的一盤蘿蔔糕,同家人分享最合口味的。
今年我也造了三盆蘿蔔糕、一盤薑汁黑糖年糕,與一盤栗子紅豆糕。
吃吃了幾十年媽媽自家造的各式賀年糕品,今年媽媽不再適宜造糕,做女兒的就只好承襲了,雖然造的跟媽媽的不能相比,自已家裡人吃,就別有一種情味吧。
由於大家沒想過我竟然還忽然會跟遊行團去首爾遊,都紛紛問我感受。
而也由於我是那種不聽話的團友,大塊暗底也總是安撫著我當一個乖乖別吵別撒野的低調團友;當然,我是個高貴優雅的女人,撒野這些動靜,只會向老公耍。導遊未到身份,我才不會亂來。
全程我連自己近年幾次到首爾自遊行的隻字不提,卻因為偶爾在車遊時途經最早年跟大塊先生膽粗粗在首爾自遊行到過的地方,而兩人悄悄話當年——
被編坐在整團人最前座,偏偏導遊先生時時自言自語沒有得到後座團友回應,於是對於我們一家三口的私對話特別注意。當然,他之所以沒有得到後座大部份團友的和應,也總有原因的…
例如他犯上最敏感最讓港人暗討厭的說話:「都不明你們香港人心態,為什麼一定要堅持說自己是香港人,不承認自己是中國人?」這句話一出,他是入藉韓國多少年,廣東話說得有多靈光,也都暴露了自尋原藉。又例如當大家提到韓國美女全智賢究竟是不是全自然,這種笑話說來根本毫無傷害全美人之意,只是針對韓國人對於整容的普及程度,可是導遊立即擺出一副「不要侮辱我們的國際大影后」姿態,接下去說的就是「我們也不會說成龍什麼什麼,鼻大就是假的。」他也許沒搞明白,香港人的在這種評論談笑只一笑間,從來沒覺得很損那位巨星,又或許這麼說,香港人大概在見到成龍時也當面跟他說:「你鼻那麼大啊!」因為在港人眼中,就是老朋友一樣。再下去,另一段他自以為搞笑的也踩中了屎,當他問大家迷不迷韓劇,大家沒反應,有的就說不多看,回答明顯沒對上他預期,他尤自不甘,繼續以預設的演稿大說哪齣哪齣馳名中外是哪位韓星哪位韓星的作品,在過哪裡拍吸引很多人。
其實幾天下來早起晚睡,幾天假期,平常忙碌過活的港人都只希望在車好好偷睡,導遊先生棟篤笑上身,堅定認為自己的練習多時的話題一定「好殺得」(大受歡迎);大家沒好氣回應他,確實也不好運,團裡的太太們不是要帶孫就是工作女人,沒幾個追得上他提到的那些韓劇和韓星。我跟他打圓場說:「香港的棟篤笑表演家黃子華就說過:『韓劇總是有瘤(粵音與樓同)有車。』想不到我這句一出,引來後座大家大笑,原來大家對黃子華認識比韓星多。」這本來是打算助導遊打破悶局,誰知他卻答:「哎也,這個黃子華說好Out (過時),都好多年前的事,這個就不要說啦,妳就別老是說舊屎(粵諧音舊時同)啦。」
這一句一出,後面靜下來,變 dead air (死靜了),我自然拉下面調頭,我好心出手你不懂好歹,接不上,亂出答題,反諷我卻又不知自己錯在哪裡…我原以為背後一陣即時停止笑聲的靜止,只是我板了面冰罩了耳,卻原來——
團友也不滿他;由他的態度 (早上總是最遲到大堂集合),到他的說話方式,到他明顯擺出「順我者好,逆我者藐」,而最令大家反感是犯上「自己犯了不該犯的錯誤卻嫌大家勞叨問題」——
黃昏很勉為其難在仁寺洞停一小時,時間一定不足購物,家庭遊未必喜歡太多購物,仁寺洞又以藝術味濃的飾品時尚品為主,未必合大眾胃口,行程趕,原也難怪;導遊叮囑接下面要趕看秀,沒晚餐時間了,這是自由餐,說仁寺洞很多小食大家就當晚餐吃好再去看秀。之後看罷秀,要是回酒店想吃宵夜,酒店樓下有炸雞店。於是大家就真的只吃小食,返回酒店夜深,大家都餓了。這時導遊發現:「啊!不巧呢,那炸雞店今天關店過年。」大家起鬨,怎麼辦,沒吃飽呢。
住的酒店是設在工廠區的一幢新改裝成住宅式酒店,樓下確是有家便利店,但酒店開業太新吧,便利店半開門裡面沒什麼貨品。正當大家追問附近有沒哪裡有吃的小店食肆;導遊顯得不耐煩,說就只有便利店。
向來多事的我忍不住私下提大家,車剛才駛進這個彎之前,正經過一列霓虹燈的地方;依我記憶導遊提到的地鐵站就在那邊方向,又依多年自由行旅遊智慧,地鐵站附近必有食肆。事實上,大塊怎麼可能不吃飽去睡。
大家決定走十來分鐘的「探險」,而不再理睬導遊。
最後,奇景就在酒店向霓虹燈方向直行5分鐘的街角,一家阿珠媽牛肋骨湯店裡——
八成團友都聚在裡面,比幾天以來任何時間更顯得親切友好;大談對導遊的不滿。
這一團,由年廿八出發,正中那天就是大年初一;按道理,家庭遊大家都備了利是,導遊接團時的陌生感已過,年初一後又有幾天共處,那利是紅包是必然給的;可是這團的團友男仕們,都圍起討論沒幾個給導遊開心利是;依我看,這團的男仕都是好爸爸,很客氣,大都彬彬有禮,早上見面互有說早;身邊太太們都很和靄健談。帶這樣的團而不獲好感,這位先生的確該好好檢討一下自己。
大家私論,這位導遊太年輕,太自我,太不懂香港人的心理及傷處;一而用內地旅遊團的手法待之(安排你去買你就該好好的買,我介紹你的手信就好快快給我訂幾盒,我說笑話你要聽要笑要好反應…)對不起,香港人有香港人的一套文化,尤其這種家庭遊,消費的都是當年英式教育下,經歷半生,多多少少早外跑過萬里的老途手。
年輕人,你實在太年輕。
說穿了,這大年初一的紅包哪裡難賺;目標該是各位男仕的太座和孩子嘛!團中只兩個孩子,討好人物當然就是各位太太。年初一逗得眾女仕們歡心,男仕的利是還會小嗎?
去年仁寺洞是嘆個下午茶。
今次同藍藍去,當然第一時間衝去筆莊買丹青啦。
她總於買了她想要的黏土塑形的滑粉;我笑她,人家去韓國都巴不及去搶買塗面護膚品,她卻去買給塑土模型用的護膚粉。
大塊先生總是忙著吃,沒耐性等我們在筆莊出來,自顧自在外邊每一檔都買來嚐;還拉我去看龍鬚糖。
我也本來認為香港沒有龍鬚糖嗎?在首爾見到也要吃吃,有沒這樣喜歡呀?但這個小店的店員實在好玩,他稱會說八種語言,問我們哪裡來,果然會說廣東話,不過其實只不過會說:「呢個好好食架,餡有花生啦,有芋頭,有朱古力…」後來跟我玩了會,也坦白,每種只會說那幾句;不過笑容可掬又會逗人玩笑,已經很夠。因為手要全程忙著那粘手的拉糖粉,他會請你在透明小抽屜自行找贖,有時間不妨也買來玩玩。
兩母女,餓,見有一家賣和式果子,栗子餡的,紅豆餡的;連忙就買;是有點失望,只能說造的不及日本的好。
仁寺洞的飾物還是很吸引,新建兩幢樓裡都是當地小手藝師的展賣品。只是相對起前幾年,眼前的已經少了半寶石的貴氣,多了旅遊區的量產味兒。
一般手作已經不能引起我們興趣,不過總算終於給我們找上了一家——
三個人在店裡挑來挑去,好東西其實很多,只是我想要個小的,香港人嘛,家居哪能容許大東西?何況只不過冬天打打硬果殼兒。這家全手造木工開乾果殼器,好可愛。
今年雞年,只好選了隻頂著雞蛋的,應應節賀賀年。
有年輕的朋友在看了我面書的年糕相片,傳訊來問如何可以把年糕包蛋煎得那樣漂亮,為什麼她每次造出來都是糕是糕,蛋是蛋。她把我的相片給她媽媽看,她媽媽著她來請教我。
請教這字,把我嚇一跳;不敢!
才驚覺原來我自小在煎糕上練出來的技巧可不是白費的 (故事在上一篇《「鼎」盛蘿蔔糕》裡提過)。大概年糕這回事是每年過年才做一下的,近一代人過年都不再仔細和重視,上門拜年,親友共聚,把家裡珍品一一呈出侍客這些禮素可能早已被遺忘;引用我家老爸當年嘲我出嫁什麼都不會的一句笑話:「現在上門探親,去雪櫃拎罐汽水開包薯片就是。」現在這可已經不是笑話。
朋友解釋她問題大概就是因為從雪櫃裡拿出來的年糕都硬硬的,圖快速,以為像蘿蔔糕直接放鍋裡,然後每一片都黏搭到一起難解難分,醮上蛋漿,蛋熟太快,蛋成蛋片,年糕焦掉,這樣子吧!
煎年糕的確比煎蘿蔔糕難上一點點的,不過,那只不過是程序上仔細一點點吧。
這樣,煎出來的年糕,片片黃金滿糕,片片都漂亮了。
一直以來,媽媽愛心牌蘿蔔糕是整個家族的頭號恩物;而因此,在媽媽大家族每年來同這位大家姐團拜時,她大女兒我,待字閨中就一定是排名第一的鎮廚煎糕手,密不停手為正搶攻四方城的各位長輩奉上各式鹹甜糕點;所以,我煎糕的技術是經過長期訓練。
嫁後當然就享少奶奶不幹,非也,是在媽媽每年都碎碎唸下依然不理,與大塊出外渡歲去。但媽媽的愛心糕就一盤盤由年底,她練手時開始,先首批受惠。
去年,很孝義地說要跟媽媽造蘿蔔糕,看著辦,結果也沒親自動手造一盤。今年幸得鼎爺的烹飪節目《阿爺廚房》,我和大塊成了他粉絲。然後,看他造的蘿蔔糕,竟然跟媽媽造的方法大異,造起來很簡便,於是膽粗粗的立即動手試——
第一盤,就已經相當成功,始料未及。當然原先沒太大信心,不敢放入太多材料,大塊不滿,要求再認真做一盤。
修正後,已經可以同步一日處理好幾底質素穩定的蘿蔔糕出品了。
面書上,朋友們看了直嚷要食譜,我只好整理好,分享出來,順便記到這裡,方便日後重溫。
在這之前,當然最好先收看一下《阿爺廚房》中主廚鼎爺的功夫,有了這個印象再來看食譜,就更容易明白。
材料:
造法:
經過一輪不停練習,進化成為我這款大受大塊及好友歡迎的鼎盛蘿蔔糕。
喜歡這食譜更尤甚於媽媽常用的鷹粟粉所造的是因為糕身較挺,啖啖蘿蔔,口感很強烈,但切片甚至切成方塊都不會散開,煎時注意用油及保持反各面煎香,就可以保持很完整的的上碟;幾乎沒需要太多煎糕技術都能煎出完美的樣子。
然而,我們吃我媽媽手造的「愛心蘿蔔糕」,當然依然是最好味,那味道連著親情,是無法代替的!那我現時只有大塊先生是必然的頭號粉絲;藍藍向來不賣帳賣相她是婆婆孻心肝,所以依然是婆婆造的最合心。
秉夜又造蘿蔔糕,今次要鋪滿金堆玉砌的,自家的,過年要「華麗盛況」!
過農曆年,又是我把媽媽傳給我的一個粉紅老古董玻璃全盒,和一套萬壽無疆的茶具拿出來展覽的日子。
一年比一年更愛這件古董,一年比一年更會欣賞它,珍惜它——
可能也因為我已經一年比一年老吧。
這文原記於:別緻BEE | 19/02/07, 02:18 AM
好靚呀! 羨慕你呢!!! 😉 |
中國人過年,有趣好玩的事情真的很多。
單單是一個全盒,就可以變化出無窮創意,內裡含意花款「多籮籮」,趣味盎然!
小孩年代,對全盒又愛又恨。
媽媽有一個粉紅色玻璃的全盒,是那種六十年代厚重玻璃製品;就是當年大排檔最著名的絲襪奶茶所用標準杯子的那種厚厚玻璃。
全盒大約有12吋直徑,上一個同料子的玻璃蓋子,合起來,淨重就有五、六磅。 當媽媽叫我拿全盒向長輩拜年,我就兩手震著地捧著那個全盒,迎著長輩走去,一雙手又騰不出來打蓋子打開,又怕一個不小心,就整個全盒打翻在地,這樣子,就乖乖不得了!新年流流打破全盒,不是叫作「打破傳統」,不讓媽打一頓好才怪。
媽總不明白我那不情不願,抖著兩隻小手亦步亦趨去跟長輩拜年,眼裡專注怕什麼絆了腳,手要定著不要一個不留神就把東西摔下來,還要腦袋瓜去想什麼吉利句子,長輩給我利是,也沒法伸手去接,這樣的情況,又怎會見到小蛋臉有笑容,當然好緊張地,硬繃繃地完成這個「壯舉」。 不過,奉上全盒後接過利是,始終是孩子最快樂的一刻。
去長輩家拜年,眼裡的全盒又是另一番光景。
最愛舅婆的五褔,是些油炸瓜物,不懂分什麼是什麼,就只知鹹鹹的、脆脆的,有五樣不同的混在一起。
還有最愛油角,要個子小小的,內餡卻要豐富的,圓漲漲地。
記得從前爸媽在新年前,一定在大廳裡地上鋪排好所有包油角的材料工具,本來應該是一家人親子遊戲,可是,媽媽那個時候並不懂將這個一年一度的家庭遊戲視為玩意,這是一個重大而神聖的任務,我只能眼巴巴的看著爸爸用個玻璃瓶來壓粉,媽忙包餡料。 的確,媽媽的手藝很高,把每一隻油角的扭邊都做得整齊美麗,漲漲豐滿;我試過求媽讓我嘗試包,終於學不成扭花邊,卻淘氣要造小麻菇、小人、金字塔什麼的;媽還是在旁不停罵我不認真。 到廚房裡看下油鍋,是不許說話的;問過很多次為什麼,媽總是向我瞪眼禁話。
後來長大了,媽再不做油角時又問過,才知原來說是傳統:「開口說話,油角就開口啦,就不能完成」的意思。荒謬嗎?有時傳統傳了下來,就只剩下一笑。
總記得全盒裡一定有糖冬瓜、糖蓮子、糖蓮藕什麼的,那些總搞得其他包著美美糖果紙的都是一身甜黏黏的,讓我不能把糖紙偷偷收藏;所以小時候最怕它們,又不是好吃。不過,現在好多年的全盒都不見了它們蹤影,卻又來懷念。
那個年代,放全盒裡最受歡迎的,莫過於「花街巧克力」。呵呵,年輕一輩大抵都不曉得這盒花街巧克力可以有多大魅力,以最願意收到的禮物榜排列,就跟八十年代的金莎巧克力,都是永遠高崌榜首地位。其實花街巧克力最吸引人的不單是一盒有很多不同組合的口味,還最重要是那彩色銀錫紙包裝層外還有彩色透明玻璃紙,那些只有在中秋節時才會買來做花燈用。小小片的彩色錫紙和彩色透明玻璃紙,在當時孩子生活裡,都不是常見到得到的東西,這樣美美的紙張,就成為孩子珍貴的收藏。
媽媽那個粉紅玻璃的全盒,裡面放的花花碌碌彩色糖果;就像育嬰房外,正隔著玻璃窗內望,看那些紅著小粉臉在睡覺的小嬰一樣可愛;讓你看上一眼,就有把他們接過來放到臉龐來親一樣的感覺。 前些年,媽嫌它老古董,說丟了換一個新的,我捨不得,變成了我的珍藏。
現在,我每年承襲著這個傳統,把糖果放在裡面,讓每個新年,重溫著兒時的快樂時光。
原文記於:別緻BEE | 17/01/06
小時候, 我家放的全盒是發達糖、糖冬瓜、糖蓮子、糖蓮藕及金幣朱古力! |
不是, 比手指細、短, 有時是有顏色的, 上面有糖。 |
你婆婆對你一定好過對你媽咪, 哈哈。 |
我包湯圓時也喜歡,做古靈精怪。 認真時,婆婆對我「讚不停口」 |
從前每年總公司都會安排舞獅開年,這天總是我年假後一回去就忙著開年的首要大事;因為怎麼算都是工作一樁,年份一久,就沒怎麼的興奮。
今日,跟星加坡回港渡歲的朋友茶聚;遇上初五百業開年,觀塘APM準十時已經鑼鼓大響,中庭處演個眾獅匯。
我們避靜到角落的 Italian Tomato Cafe 午飯,原來門前也掛了青在等醒獅。結果,我們甫坐下,就有醒獅跟著進來,在我們身邊繞過,要跟餐廳的廚房來拜年。
午飯後,我們轉到九龍灣德福廣場飲咖啡,好等另一位朋友到來匯合。經過剛才獅鼓的經驗,我們再避靜到遠離點的德福戲院裡的鈴木咖啡店;想不到,醒獅也跟著到,今次——
在客堂繞著每行卡座來拜年!
我也還是第一次在咖啡室裡,遇上醒獅,還要舞到面前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