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加坡地鐵 SMRT 的發展已經相當完善,狀況也跟香港的非常相似。
唯一要注意的是,新車站都以中(簡)、英及印三文報站;可是,並不是所有車站都這樣。而對於慣於在外地使用英語但又又會看中文的家庭像我們;有時就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我上一次來星加坡時,是跟藍藍住在 Bugis 這個站不遠處;所以對這裡的環境比較熟。跟星加坡朋友的交往都用英語,而且,上次來星,所有站名都以英語為主;於是我慣性對於所有站名都會以星加坡人慣唸的星加坡特有英語語調,或英拼音行先。
這是大塊先生第一次到星加坡來,他對於那些一時是以英語拼音而來的中文名較敏感;而對於那些由印度音譯中,再對照英拼,一時看似用普通話音譯,一時又比較似以廣東音 (其實有好多星加坡人的英語音都混有粵音);而覺得好奇。
就像 Bugis 這個被譯成「武吉士」,他就淘氣大發,每日都要跟我說上幾遍,還專程拍照,說每次他銷售同事對客先敗陣,他就會送這照給那位同事,以示「鼓舞」。為什麼是幾遍呢?因為他每次說乘地鐵去「勞明達」我跟藍藍都毫無反應,因為我們只能記住所住的酒店是在 Lavender 站。他不唸這個英文站名,我們都完全聽若罔聞;於是他只好說我們回去「無吉屎」(粵俚語解作沒氣慨) 下個站就是。
我相信這樣的情況,就是在星加坡本土人氏間也常出現,因為我們在站內好多次都能聽到大家對話中對站名的發音有差異的;只是,這就是星加坡文化,一個多國文化集中地,就會出現這樣不同卻又能和諧的相處。
又好像我們在小區中迷路,問路用英語,對方耍手搖頭,用蹩腳英語簡單答我她不懂英語,那我猜想她說普通話的,甚至可能是內地移居星加坡的。我用了普通話跟她說,她卻走去後面找了個同鄉說褔建話,然後那說福建話的老人家叫了個印籍的替我們問。
又像當我們在地圖上已經很靠近小印度範圍時迷路,問了幾個印裔孩子:「知道哪裡是小印度嗎?」全都搖頭。後來才知他們都只會直接叫小印度裡面正中的那幢印度廟,而不會稱他們那個活躍的社區為小印度。
去星加坡旅遊,使用隨時隨地互聯網 Google Map 其實不算很管用,原因是那些中文名不會在Google 出現,於是當你只知中文常稱而又發現 Google 出現的都是官方英語,又或者那些看似英語,但其實是由印度文譯過來,編的好長又拼不出正確的發音時;你會立即在大太陽下覺得頭暈。不過,多跟四周的當地人對話,問問路,一定會發現更多有趣的文化狀況。
迷路——看地圖的有老爸;問路的有老媽;藍藍當然只管在隨拍,說是在為日後學習項目先作資料搜集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