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澳門回航,後面的一對父子令我從半夢半醒的船晃中醒過來;無意細聽——
「爸,我好想住天台。」
「不行的。」
「我喜歡有天台,我要住天台。」
「天台不住人的。」
「為什麼?」聽聲音語氣,孩子大概六至八歲間。
「天台不是住人的。」
「有的啦,我有見過。」
「不行,天台不是住人的。」那父親還是這樣答著。
「……那好像是叫露台嗎?」孩子忽然說。
天台跟露台是兩碼子事情!我反好想聽聽他爸怎答。
「露台也不住人。」
「為什麼?」
「露台不是住人的。」
「我好喜歡露台啊!可以望得好遠,我好喜歡的,爸,我要住露台,住露台,讓我住露台……露台啊…住露台,我要…」
無錯,裡面只夾雜著他爸的回應:「不行。」「露台不住人。」「不能住露台。」
這裡,我想討論的有幾點;
如果你是那孩子父母,你會如何回答?
如果那孩子一直糾纏,你會如何做?
我們會說:「看!這孩好瞎纏,所以他爸爸才沒理會他的力氣!」這樣嗎?
其實我女小時候也是個每事問,我也不見得每一次都極具耐性,不過;一,她不瞎纏,二,我們從不重複回應。
我們要求有質量的對話,對小小的她有這要求,對自己也同樣。
所謂質量的要求是;逐一解破孩子的好奇點。不要認為孩子問問題是胡來瞎扯;他們只是不懂問,但我們若不懂就問而答,或引領向前移到下深一層的話,那他們得不到滿足,就會出現瞎纏。所以,每個答案之後,通常我會加上一個小反問,讓孩子靜下來,思考!
如果我是那孩子的父母,我在第一個間題裡就答:「天台不是用來住人的,天台是用來作為一幢大廈的公共使用地方。」孩子自然會問:「什麼是公共使用。」於是我們就會接下去變成「公共使用」的延伸探討。要是孩子問題又回到住露台去,我也會反問:「你知道露台和天台有什麼的分別嗎?」引導孩子去思考他曾見過的環境,從腦海影象中做對比,例如:「露台在自己家裡連著的。」「天台有可能從家裡連著的嗎?」「露台有頂蓬的。」「那麼天台有頂蓬的嗎?」「如果連著家裡的露台,你可以讓樓上樓下其他鄰居來睡在那裡嗎?為什麼?」「如果那天台是公用的,又可以樓上樓下鄰居隨便上去天台睡的嗎?為什麼?」「孩子你見過的天台又是有些什麼?那些應該是單供應一個家庭的,還是全幢樓宇的每一戶家庭呢?」
看文字,可能懷疑這對初小的孩子很深奧嗎?並不!這是日積月累的討論和思維組織的逐點建設;正是萬丈高樓從地起,談到哪裡不明白,孩子自然會進入靜態思考,父母也可以稍透一口氣,又或試向孩子記憶影象旁敲一下。
孩子的理解力從來不能看小,這是我的真實經驗;不止用在我自己女兒身上,而是每個走來跟我說話的孩子們。所以,人家的父母,不要奇怪孩子都愛找別緻姨說話,因為我從來沒有當他們是「什麼都不懂的臭屁孩」。

別忘記!我們當初都希望下一代比我們看得多看得寬看得更遠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