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緻 BEE (神戶寶莉阿姨)

追求每天生活中一點別緻


發表留言

字蘭亭

近來重拾寫字樂,才發現 Facebook 中就書法、寫字的分享和交流的討論區,實在少得可憐。

西洋書法的很多,台灣有中文書法的但也不算多。

似乎,活躍於線上社交平台的30以下輕年青一輩,都只把西洋書法捧成神話般的新玩意,卻偏執地以為中文書法只有老人家的毛筆字。

這種可笑的現象,令人啼笑皆非。

看見書展中年青人一窩蜂地去買那些鋼筆寫美術字,視為時尚。其實我們本來就從小有習字,只不過這廿、卅年間,手寫字統統被電腦的方便字全線取代;令書寫變成罕有。

而且我們也失去了手寫的溫感,和對之授以人性化的感受。

跟藍藍談過,她很鼓勵我應帶頭為這題目開設討論群組;與其只與自己 facebook 中的朋友交流,不如眾樂樂,招攬更多喜歡書寫、書法的朋友多交流研習。她為這群組擬名為「字蘭亭」,取源王羲之的「蘭亭集序」也諧音之「字。難停」。

我也希望藉這個討論區,多推動保留繁體字這珍貴的智慧文化。

因為在線上,選英文名字,實在不易。最後只好挑了 “Word Lantan",取意於蘭嶼上滿植蘭花,蘭亭寄意之。

另注: 蘭亭集序

lanting2.jpg

fb search bar.jpg

這討論群組為公開群組,

不限於中文書法、也歡迎淡彩字繪與鋼筆英文書法!

歡迎所有喜歡手寫字的人性溫感的朋友,一起多練習,多享受當中的樂趣;大家都來手寫——字,難停!

20160801_165534

watercolor

 


1 則迴響

舊文:記憶在羽毛球拍中

很久沒有打開羽毛球拍袋子,想起不久前都想為球拍買個新居,可是跑了好幾家運動品店都沒有找到個心儀的;這一丟下,又兩年了。

要數最愛的運動,還是首選羽毛球,與羽毛球緣起於佐敦碼頭東涌小公園裡,是鄧叔叔陪我打的開始。跟一般少女,總是像拿鑊剷般的手勢去把球炒著。

聽說遠房的小姨也愛打羽毛球,在媽媽推動下,我去找她打球去;但某日,小姨說我打得太差勁,令她沒甚味兒;要我且練習到可接得她住十球往來,才再跟我玩。

可是那些進步只是個啟發的開端;轉了校,看了排球隊班造作女生直倒胃口,一個成續好的插班生,本來就已經不容易受接納,不屑的神情加深了彼此間的不融。為了另闢天地,與 M 來個出奇不意,考羽毛球隊去也。

新學校裡的新成立羽毛球隊,一切比意想中還要容易。沒有嚴緊的特別訓練,就連一般標準的體能訓練都沒有;擁有一個羽毛球校隊隊員哥哥姐姐的珊就成了必然的主選隊員。第一個代表學校出賽的機會,我被安排在第四局出賽。

為了在比賽裡表現,我把一直存著的儲蓄也調動出來,買了一枝Yamaha球拍,是早年半碳合金球拍桿;那時我們一般見到一枝YY球拍還是會雙眼發光的。

結果,球隊在頭三局中全輸個大敗,我連出場比賽的機會也無。不高興自是當然,不過,我還是更努力去練習;接後一年,球隊有了大的變化,因為我跟他開始了戀情。

他在我的球拍上簽了個名字,那是他想選用的英文名字,以他中文名字最後讀音而配的,在他還沒有公開這個簽名時,他把它送了給我;那一刻還最是甜蜜,縱使我跟他,還有他那個簽在球拍套上的簽字一樣,也沒有將來。

我們都同是在球隊裡,對彼此的熱情融在羽毛球的熱愛上,球技的進化和感情的同步昇華;我們在鬧熱戀,每天陶醉在羽毛球上。

荳芽的戀情像風暴,來的快,去的也快;是標準年輕人的戀愛,再熱也有一天冷下來。球場上沒有了他,也沒有了好友 M;我只得硬著頭皮,轉換打法,要由主力雙打改為單打。

他偶爾還會出現在球隊裡,但已經不再留意我,我把球拍套子早收藏了;看他,只遠遠地,偷偷地。是我先棄權的;不能讓他知道我一直在後悔。

那隻跟他對打的球拍,早已經脫了骨;我們何嘗不是。 在畢業舞會裡,我們重遇上;那一舞,和些對話,一直叫我盪氣迴腸。

最後一場公開賽,我早已經因為工作,丟下球拍多年;沒有足夠的練習自然不可能有好成績。可是那還是一場好精彩的比賽,我盡了力,因為觀賽席上有你。

這些年,我打的極少;可是每次檢起球拍,我還是會想著你。記憶是一樣很奇異的;某些東西一旦被連結上某些回憶片段,是沒有任何力量可以改變的。

我還是會想著你,只是私下地,靜悄悄地。

 

 

原文記於:別緻BEE | 21/07/07, 11:14 AM | 女人的 襟

  • 重記在主blog,寫於 2000 秋;謝謝笛子與橘子糖的轉貼在Badminton Republic 羽球共和國中 20.7.07。
  • 再一次謝謝笛子,因為上面的轉載,引而得到中國大陸一本體育雜誌《網羽世界》轉載於09年6月版上。
  • 再次更新,把這篇文章轉記到 wordpress,是因為笛子就憑著我的筆名,在 facebook 中再找上我;今次我們可以直接交談,交流。

 


[1]

身边的故事就是平淡也是美味。

我也爱上了羽毛球,刚到了一个新环境,还没有找到打球的朋友,只好改打太极拳。

飘过……

[引用] | 作者 小陈 | 04/02/10 22:37 PM


發表留言

HR是否個最乞人憎的部門

近年,每逢新一屆大學畢業生進入人力市場;報章總喜歡找一些專家來寫一些很偏面的文章。

今日在 Facebook 有很多好友都愛追看的一個名為「姐死姐還在」裡面的一貼,以《要選公司最可有可無department,非HR莫屬》。一向很少就Facebook裡的討論而撰文的,今次也忍不下,把我在facebook裡分段寫下的感言,重列到這邊。當是我一個工作回憶記也好,當是為HR這工作持平也好;希望更多比較年輕的能把事情看得寬一點,明白多一點。

New Picture (3)New Picture (4)

HR佔我過往工作只其中三至四份之一,但我唔同意HR係可有可無。HR同admin可以做到人見人憎,亦可以做到令人愛戴,當中在於那個負責部門的管理 本身質素,但這樣也就同所有部門阿頭一樣,在乎人為,人的修為。我為公司力挽過很多心大心細離職同事,為過部門阿頭與下屬打破隔膜,引過很多無背景本來入 不到門檻的同事最後成為公司中堅,為過些同事發掘出他們潛能力,為新同事們在新上班安頓。我絕不認為HR沒事可做,只是很多都是吃力不易討好,一對一感 受,不是件件事能打響鑼鼓眾同事可知。還有,每年單是替同事調整爭取保險及每項單一福利,你猜是易事嗎?寫這篇的只會表露出本身對於集團的商營管理架構的 無知,以及對於HR這專業上的無智。就等於那種80s 90s年代口口聲聲公司只有市場部才最能話事,因為只有他們是賺錢的老闆一樣地無知;別在井口上望,這種不滿只適合去TBB寫那種肥皂劇無謂的所謂辦公室政治。

首先,分享開來的朋友Ronald 說很多中層都堅信HR是害人精,專把小的來開刀,於是總認為自己是鋤強扶弱的;再加上有些沒質素的HR大人物, 什麼出名的所謂人力資源顧問公司, 出來幫倒忙, 所以, 才令一般人同他們無甚接觸的,出現這樣感覺。

我曾接受過感謝卡,來自新上班的謝謝我的安排;這可能說只不過基於禮貌。也有謝謝我開解令他留下,原來工作另有風光。有謝謝我為他撐道理。能幹的HR做的都是直接把老闆與單一員工連著的一度橋。做這工作本來就很講求心理素質;試想想,手中談回來的僱員合約,要守密,但誰個什麼背景什麼資歷,領多少薪,HR怎麼會不知;當中多少比自己高出一兩甚至幾倍的;單是要承受這種保持中立,絕密不洩,就已經不是每個員工能承受。

HR 的自個心理拉据是不容外人能了解,公司架構越複雜,人事牽絆越多,可是在HR的福利工作上,人人應享平等,試想想,有人可能是你憎惡欲絕,但他的工資、工作表現評審,褔利,甚至假期,也不會因為你有多少憎惡他,而令他不能享用。

我曾試過直接跟我助手說:你還是做好行政的工作吧,HR並不適合你,給你也只讓你徒辛苦。有時工作不是你願意做就學得會,有些位置很講求心理負荷,沒有那對每個同事堅守秘密,小心行事、小心文件的基礎堅持,沒有愛惡分明,能分清要害與關係;絕不混淆個人感情的素養。就是你讀多少學歷,考多少張証書也都沒幫助。

文中說道,HR只不過是個篩,可是這「篩」並不易做,看似很讓人(求職者來說)討厭,但調個角度看,話明求職,何謂求?人家沒有求你前來拜會。但凡事有分上下把,不能本末倒置,職求得在手 才有權展開deal,議論收益及福利。在這過程中,HR的動作但多時暗藏著對求職的考驗,年輕人,不是要人家預先寫份guideline給你解釋為什麼要 你寫一次CV,因為你要等,因為要看字跡,為什麼要等,因為是考驗耐性,方便從旁觀察。至於壓價,誰個天生喜歡像在市場裡,最好每份工一來就像一棵菜標明 幾重幾錢,那求職的你願意等同一棵菜嗎?每個人總認為自己的價,但HR那一刻是代表著 守護(或說平衡)著公司水平及現有同事的價值。又調過來想,你又願意HR隨隨便便誰個在公開人力市場開個價就高過你人工嗎,一個阿頭同下屬有時只相差兩三 千是閒事,一兩年間人力市場叫價上落三四千也是閒事,那麼HR如不力保「價位」,你又願意坐你隔離個同事新來就多你兩三千嗎?還有現在科技,有無想過HR 一個招聘一日可收多少份?在你覺得一日做一份報告想死時,有沒想過HR一日要收300份CV在用肉眼「篩」有什麼感覺?

「真係請我先叫我填資料啦」的確,不過這不會是提供給基層員工,能夠等到上班後慢慢整理好一份個人檔案,入HR房親自核對,是高層的「優厚待遇」。想要有這樣待遇,首先你有足夠條件去應這個職階。不過,來附帶說說,這種「優厚待遇」背後又是些什麼吧?

通常這種是賣身式,即是說,他可能是手持某些特定資格牌照,也可能 是要準備帶同妻兒遠走他方開荒,—更有可能是在簽約時同時已經許下多長時期要為公司帶來多少利潤收益,交出多少客源…等等的額外條款。而在他簽約之前,除 了HR會就佢過去三五七份工進行偵查,稅務狀況核查,人格審核…等等,而他可能是同業跳槽,已經在家裡食足半年谷種。

在控訴HR在你上班前就想你自行填報 資料前,考慮一下是否已經適合或有準備被「優厚待遇」吧。

在這主貼的留言區看到很多人的留言,我不打算一一地說,但見很多在說不喜歡有HR,所以自己管理的公司不設這職。其實也是一種天真,說來說去,如果一間公司只不過男友老公弟妹一家親,又或一兩個合伙人在經營,確然要個HR來幹麼?Human Resources,不夠人數,根本無法發揮效能。沒有這大型商營架構去談論HR存在有沒價值,不是說了只等於白說嗎?

HR同所有部門一樣,是完整架構下必須有的。身為老闆是否可以兼任HR?當然可以,老闆更可以是理貨員、司機、保安、點貨員、出納員……以這個規模去判斷HR該不該存在,簡言之,不就是青蛙在上望井口說:「啊,我的天空真大真圓。」


發表留言

相機先食美食"些牙"的背後

什麼時候幾乎所有人都忍不住在美食前面,先替美食拍起「遺照」?

是自從 Facebook 、Instagram 這類社交網站平台流行起來後?

是 Openrice 這類食肆搜尋平台推動食家互動?

還是當所有人隨身手機已經可以輕易拍得一如美食家一樣的美食照,還可以隨時隨地上載?

定是,都市人都寂寞得,身邊只剩下一台手機,誤以為自己相識滿天下(透過互聯網),所有的生活都要保持在線與這些朋友 Share,尤其吃的,是藝術作品 (那其實是人家作品,不是閣下作品,只是該死的私隱條例,某程度將相片的影像擁有權概括了在相機持有人那裡,曲變了很多不成文的錯覺。)——我買了你作品,我拍了照,這照是我的資產。我買吃你造的蛋糕,我拍照,照片中的蛋糕是我的作品——

那,我不也在拍嗎?是!我也是這都市中的肌餓人。心底對人世間所有事物的擁有,哪管只是曾經一剎,我都希望羅致在我的寶物庫裡;未能得其物,都要得其照。

所以對 Apple 教主 Steve Job 的 Hungry 論,某程度引作別解。當然,我也 hungry for knowledge,hungry for money and hungry for food——此 Food 正是心靈上的食糧!

今日重讀亦舒的《電光幻影》,第一版於2003年。見這句——

「蛋糕真有那麼好吃?當然不,無可能,可是,行樂及時,上天給你甚麼,就享受甚麼。千萬不要去聽難堪的話,一定不要見難看的人。或是做難做的事,愛上不應愛的人。」

正合十多年後的今日社會的「演化」;2003年已有互聯網,但智能手機未算普及,只限於一般比較位高的商家企業管理人使用,也比較限於在管理商務資料庫的管理,並未正式成為「何時何地相連其他人作即時交換訊息」之用,會使用經過藍牙交換電子名片已算是一項先進。2013年,Facebook 已經大行其道,很多人已經機不離手,做任何事都先拍張照,即時上載,讓自己感覺與世同樂,出現「自我感覺良好」這類自說自話的模式。

亦舒這篇小說,本來是說一個因為情傷一直暗暗躲起來生活的女子,因為某日家裡被某電影公司相中,她答應了讓電影公司在她家裡進行拍攝;戲組人員女主角驟眼竟然與她有幾分相似,男主角也踫巧與她不告而別的男友有些相仿的影子,而故事的橋段片段也恰恰與她每次回憶都那麼相若;她直覺這是衝著她而來,卻其實世人命運佈局本來就那有那麼些相仿的行進,總是找得出幾處相同處,又或其實是人在局中,總認為世間所有悲慟情節都跟自己走過來的相同……

不同的是結局,這組戲寫的,頭來是女主角從悲傷中站起來重新投入新的感情去,而站在拍攝場裡看著人生如戲的電光幻影片段顛來倒去的拍攝鏡頭,像看別人匆匆一生的女主角,仍然身陷情痛中還沒有自拔。說結局不同是引子,其實上天這不是刻意安排嗎?這戲組帶給女主角一個敲醒,讓她看到裡面的自己,戲組的出現正是要為著讓她重新站起來…

上面那話正是她開始覺醒。我對之出現相連感覺,也是因為有相仿的覺醒吧——

上天給你甚麼,就享受甚麼。不見難看的人,自然不是樣子美醜的表面事。不做難做的事,就再正確不過,何必天天為難自己?愛上不應愛的人,反正就是好好的去愛最應該愛的那位——

陪著我這生一路走來的,大塊先生!


發表留言

一週感恩事件簿

這是一個來自博友 Esther Lee 點我名,一起玩的 Facebook Tag。

我這幾天已見很多網友—,玩得起勁,我向來對這些極之被動兼從來不諱言很多 tag (甚至具恫嚇性的連鎖信)來到我這裡都會丟到大海裡,永不翻轉。

早前藍藍才跟我說起,想不到手機 whatsapp 還有些長輩好相信這類什麼鬼話連篇的祝福連鎖信,收到就要轉給多少人,做到就被祝福,沒做到就會怎樣怎樣……竟然有好些信底還恐嚇不做的話娘親早死。 (真嚇鬼!) 我這生不知斷了多少封連鎖信,由第一次收到很有疑惑,就想到——要是誠心祝褔,又何必設下這種怨咒;既設這種咒語,又何來有祝福之意。好事不怕傳,有緣人自看到,這種來歷不明,心意不端的,傳了,豈不成為轉贓轉禍的幫兇?又想,要是我受了不幸,也只一人,若轉嫁他人,可能更多人被害 (雖然也看不出如何的害)。

自此,我不不會相信,而且,每見到這些到我手都會自動被——一笑置之。

表弟前助手某人踢(Tag)了我,就說:「表姐,不好意思,我不想的。」我回他:「我從來不信,也無人能令我改變。放心,它到我這裡必自亡。」

當然,對於好的踢,我還是樂於奉陪。

什麼是好的踢?!

像之前在 mysinablog 大家玩集體創作的、多認識彼此打開了解之門的、對特別論題作些向面討論研究的……有建設性,有內容,有增益;都自會招到誠心的玩家,大家樂於其中。

Esther 這個名為 Gratitude challenge (另見有網友使用中文名【感恩事件簿】) 訂名上都表達得很好;就是被踢者要一連五天,每天都記下三件身邊發生而值得感恩的事件。在我Facebook 早已有一個相簿名為「Shining Luck」,意義也相近,就是在日常生活中,細心留意一些好事、幸福事、正面態度的思考……所有,讓我們感動感恩的小事情;因為它們,我們的生活才能充滿著樂趣與豐盛。

好的,我就利用這篇,順便讓我記錄:

由於 09-Sep-2014 夜晚收到的,就讓我由這個追月夜開始吧! (在進行中…)

另踢三位:

Sue Lau

Ginnie Yeung

Keith Fan

【第一天】

  1. 大塊主動提出清早甩掉還在懶床中的藍藍小姐,跟我拍拖早餐、shopping、家K、兩老口自燒自食撐檯腳直落。這個中秋雖然沒有外遊,但很樂悠悠,很甜蜜的一個假期。
  2. 帶著給家裡小朋友買的金魚燈籠,下樓去做「追月媽媽」,追上了超級月亮。
  3. 跟朋友夜遊加喝了酒的藍藍,深夜拉著媽媽說一車子的話。沒有酒醉,竟然對人生有更清析透徹的觀感;靜聽她在社交接戰、分析、流暢度的進步,我放下心來。

【第二天】

  1. 素顏便服在港島區走動,感覺年青舒適。
  2. 接女兒放學,結伴去看維園的綵燈會。
  3. 同女兒吃她喜歡的咖喱飯,食物不好;但卻靜靜的看了中央圖書館上的黃昏。

【第三天】

  1. 感恩工作時有人留意到我,上了心。
  2. 感恩所住的社區識了好多友善的街坊。
  3. 感恩上天賜予我一個很容易利用手邊東西,轉換用途用在其他地方上的頭腦。

【第四天】

  1. 感恩有媽媽愛錫。
  2. 感恩上天賦予我一份創作能力和一雙靈活的手。
  3. 感恩各方朋友知道我需要一些資源時,都努力為我穿針引線。

【第五天】

  1. 感恩有這麼一個美好週末,認識一班熱愛手作的同路人。
  2. 感恩有像 Cheng Joey 那樣無私的教學分享。
  3. 感恩對我做「無謂野」都很鼓勵的老公。


發表留言

【別緻話訪】畢幸的創作轉出今日的梁苑欣

訪問中,我跟繪本故事《畢幸不幸轉轉轉》的作者——梁苑欣,和跟她同來,書中的一幫小人物。

20130715_182357

畢幸的創作轉出今日的梁苑欣

某日在一個手作人的Facebook分享組中,見到梁苑欣把她書中那些角色用激絨布造成小玩偶;小玩偶不止造工很精細,她還把它們帶到戶外,為它們拍故事插圖照。再而,從她向我介紹的博裡,分享到她提到曾出版的一本故事書;也分享了她近年為出版社繪插圖,所撰的手工藝工具叢書;所教的迷你書、立體故事書、用激絨創作小娃娃屋佈景……等等。

她的創作路起步很順利,創作的熱力,被冷言冷語迅速冷卻。不過,她沒有就這樣打碎創作的念頭;她嘗試用其他方法去將書裡平板板的故事轉化;這是人生中以積極轉化難關。結果,最立體的表達不幸轉轉轉,其實就是她自己個人。

問:您好!我對你的「畢幸不幸轉轉轉」那故事繪本在刊出多年,再以手作造出裡面角色的想法很感興趣。我時時覺得在生活中將一些小想法,落實製作出來也是一種很積極的生活態度。

xbl0k_0cover

答:我的繪本書是2008年刊的,應該已經沒有存貨在架上了,網上書店還可以試看開首幾頁;不過我在網上續寫的小故事,可能讓大家了解更多的!

http://lyy214-badluck.blogspot.hk/2009/11/1.html

我本身是一個插畫師,在2000年,有一位大哥哥鼓勵我創作自己的故事,就這樣我開始繪畫了「第一天」這個單元故事,因為童年往事在我心中太深刻!畫好了,我大膽地向出可是這書銷量並不太理想,第一本之後就沒再刊,下面的故事都沒機會在書中出現。後來我覺得心灰意冷之下,就自己把做書中的所有角色都做出來拍照。

問:書看來有點黑色意味,那你那些角色是想表達什麼?

答:這是我在幼稚園發生的往事,那些往事令到我的成長充滿陰影…我把他寫成故事,是想成年人知道大人眼中的鎖碎事;是小孩心中的大事!不要小看這件鎖碎事,這可能是童年陰影的開始 …

問:怎麼會想到把插圖人物實體化?

答:完成了書後,我一直很想把書的的人物脫離黑暗的世界(像一種心靈釋放)…唯一的方法就是把她們變成實體化,帶領她們走進現實,創造一個新的世界!(帶公仔去拍照,可以說是平衡空間)

20130715_182505

 

問:看來妳在創作的過程中經歷了一場辛酸的日子,當中是否令妳對人生有很深的感受?

答:當初對創作我抱著熱血之火,被現實世界中冷水狠狠的淋熄…就在心灰意冷時,令我走上另一條有趣的路;我開始寫網誌,開始把喜歡的圖畫變成可愛的布公仔,開始為她們更多更多人生中的故事!漸漸地…將我也訓練成一個手作人,令我的創作世界,就由平面變成立體!

問:這是否在告訴我,不要覺得失敗就乾生自己氣;試試其他的方式,可能就尋到新的出口?

答:是,我發現創作都是由自己出發的,不能只為別人而創作。要記著自己是創作者,如果連自己都不愛,那作品就永遠不可能有成功了!

問:雖然妳說「畢幸」是妳的投影,但現在看得出妳心境在變換,這歷程令妳從困難的暗淡中轉為正面;我覺得,這反而更立體地表達妳整個故事的構思,畢幸雖然經歷不快樂的童年,卻努力轉轉轉,轉出新的人生。我看整個故事想表達的其實有點思想上複雜,可是因為一直在講述畢幸這個孩子在幼稚園時的事情,那麼,妳這書其實是想給哪個年齡層的讀者看?

答:這是一直被人問到的問題,我最想是年青人看,因為這是轉變大人的年齡,他們不想變成大人,仍有一份童真的心!

不如,妳女兒看完我的書後,也告訴我她的閱後感好嗎?我在努力收集不同年齡層的閱後感呢!

問:呵呵,我女兒其實昨晚在收到妳的書已第一時間看了,她好欣賞你把那些小布偶的紙樣做法也放了進去。驟看書的故事太暗面,的確起的確令人有點不安,不過,我女兒本身繪畫也比較喜歡用畫去表達這種內心不安的人和故事。

答:妳對妳女兒用這樣的方法表達心裡不安,會有擔心的嗎?

問:哈。的確,起初我見到她的畫,也會擔心她是否有情緒了,奇怪她眼中的世界為何都那樣灰沉沉;時時吟哦她是不是有事情想不開來?她卻說她只是喜歡在畫裡將一些感受表現出來,不一定困擾的,有些感受不能用說話只能在畫裡表達。這樣,我和她發明了一個暗語,叫「家長關愛」,即是我或者有長輩對她那畫的表現好奇或擔心。那,妳的書媽媽有看過嗎?妳跟家人關係又如何?

答:我和家人感情非常好,只是媽媽也是看了這書後,才知我幼稚園的生產原來是不開心的。而姐姐更是在看到書裡一些情節後哭了;因為想起當時她也在現場裡,想起了那些發生在我身上不愉快的經歷。我從前不懂得表達,幼稚園裡發生的事,令我在小學已開始害怕與人相處,開始把自己隱藏起來,慢慢變成透明人一樣。直至讀設計學校後,才開始找到志同道合的人了,漸漸地發現,原來我不是一個人,並不孤單的,我可以有很多同道的朋友,現在我也時常回到設計學校探望我的老師。

photoshake_1373911213171

 

問:好啦,現在妳這將這些書中的人物實體化,讓他們進入了真生活,之後還有什麼樣的打算嗎?

答:我最想把她們製作成立體小動畫,這可能需要很長時間和其他的技巧;但我會努力的!

問:非常好!希望我們很快可以見到妳的畢幸有更新的一樣生活方式面世。請繼續加油!

 

此文原先於http://www.berspective.com 揭載,但2015年1月1日起,由於 Berspective 改版,別緻話訪停載 ;原文重記於這裡作紀錄。

bgi's interview


發表留言

重遇印度小友

2008 年,我跟藍藍去了一次很長的旅程;那年,我們母女倆,由上海到杭州,再到日本關西遊了一圈;23天的假期;在 Blog 裡也記下沿途精彩。

一件小事: 滬杭:三個小印友

那只不過是發生在我和藍藍在準備離開杭州那個,跟西湖依依不捨的話別途中……

跟三個男生的遇上,我很詳細地記下;因為他們的一舉一動,守禮謙謹,令我留下非常難忘的回憶。

那寫滿聯絡的字條一直存在那本長程旅遊的記事簿內;假期完結,我回到辦公室,立即被那堆在我房內、案頭、椅上、客椅上、櫃頭上、甚至有郵包擱在地上……這種景況,我的旅程上一切剩餘心情,都跟那本子,給我丟進抽屜深處。

就這樣,日子過了;那本子又隨著我一堆私人書本雜物,由一個辦公室搬到另一個辦公室,再由一個又搬到另一個……直至現在這個,我在清掉一些長年參考書,發現這張聯絡還在。

這刻剛慶幸世界上多了一個叫面書 (Facebook) 的工具;試試看,竟然找回當中兩位,而其中一位也曾在 Facebook 搜尋過我,只是我沒在意,沒想起過他們。

立即回應我加友的一位,原來已畢業回國,在中印商貿聯辦事;短短十來分鐘對談,大家都好高興。是新朋友,但他立即努力細讀我一些舊文,看我和女兒的合照;卻像多年沒見的舊友。

這時,他已經能讀一般常用的簡體中文,主力負責中國與印度之間一些商行的往來溝通;跟那時,已經對中國、對亞洲經濟,又已是另一番修為。 那時還問著的都是大學生的常問,今日每一句話都已經是成熟商務人員,但熱情與禮貌依然在,可喜可喜。

西湖當日,西湖前的巧遇


發表留言

免費免廢的「Oh yes! It’s free!」

某日在facebook看到一段分享,介紹一個平台,名叫 「Oh yes! It’s free!」,呼籲大家把家裡沒用但完好可用,轉贈其他有興趣、或有需要的人,那比隨便就丟分類垃圾以斤兩賣,又或把那些晚裝、宴會服、真絲衣料的丟到救世軍,都當成粗衣,浸到消毒劑裡泡掉的,又甚至比隨手丟入垃圾筒中混上廚餘廢物倒到堆填區去……也都好多了!

想起我一直狠不下心,由每個季初衣箱搬出來又洗又熨,季尾又摺又封的放回衣箱的,那些一套一套品牌行政套裝。連一向只會叨唸我整天買衣服的媽媽都勸道:「放走它們吧,妳不會再穿,來來回回只得個擱著,枉費了家裡空間。」

放它們去哪?

見平台剛好在分區設快閃會,這次選點在我家附近;好吧,我也試試看。 剛上去研究一下參加方法和要注意的,就遇上一位中學時代的學弟,原來他也參加。有了他這仿如舊友,在這場裡當新知的倚杖,我也一鼓作氣,幾天早一點起床把衣櫥一些套裝整理出來,趁陽光入屋給它們拍張漂亮照。 (既然我早年已慣於網上拍賣的經驗,利用手機和網絡現今更方便的手提拍攝組圖科技,不消幾下功夫已經很有條理地把套裝一套一套拍好的照片登出) ——

想不到反應熱烈,我的東西都被喻為是好東西,大家都有禮地回應著,這感覺跟售出貨的不一樣,因為從問與答甚至感謝中,彼此之間有著一份無形的連繫,一方是捨不得還望為東西找個會懂的好主人,一方是感謝竟然有緣遇見正巧合用。

於是我又開始把工作室中那些多出來的小配件分包,也送贈出去。

這日,我沒設攤,我送出的東西都由不同的接受者先行向我預留,我包裝好貼好名字,約好相認交收。 但人進入這個場境,也隨即融入那份熱鬧;有遇上老同學閒聊幾句,有見到老街坊,為他們這有意義的活動解釋一下,有堅持要孩子們學會先想一下確定是真的有用並答應會好好使用,道謝過才把東西拿去。

還有,認識了幾個辦這快閃活動的籌組義工新社鄰,有一位還把自耕的鮮菜和果實帶來為各位捐贈者打氣;我受惠了一份,感覺溫暖。

希望憑藉小 BLOG 為這有意義的社區事情推動一下,呼籲大家放開尷尬狷介之心,為愛護地球,大家都出一分力,出一份心!三思需要,施與受都感謝珍惜!

image

image

image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