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緻 BEE (神戶寶莉阿姨)

追求每天生活中一點別緻


發表留言

《走音大聯萌》走音的共鳴

近年難得一家三口同場欣賞舞台劇——

‪istage‬ 走音大聯萌‬

drama-zouyindalianmeng-poster-3

這是一個充滿熱量的音樂劇,熱力來自台上的童星,也同時來自捧場的親子家庭們。

驟看,這樣的形容詞,沒什麼特別處呀。

兒童演員+音樂+傷健共融題目+有號召力演員+聖誕消費激動的檔期……招來合家歡觀眾;應該已經封了蝕本之門啦。

這說的是;但如果我說,我還是很感意外——

觀眾席上,孩子的年齡都很小;可是這可不是打正旗號兒童喜鬧劇,也沒有魔術雜耍;沒有刻意演給孩子看的把戲。

這個劇的演員組合,超過半數是兒童演員;還要一人分飾兩角或更多。當中都是小學生,但有一個竟只得五歲。可是啊!這劇裡的兒童演員不單要演、要唱、甚至要演奏一段樂器。成人演員只得那幾位,每一位都是劇脈主幹,可是其中一位是具有視障缺撼的音樂家李軒,另一位是金髮百份百外籍人仕但在劇中要操流利粵語的演員陳明恩。

單是看組合都覺得「五音不全」,廣東人俚語「岩岩殘殘」;但編劇 (iStage 藝術總監) 在劇後分享會裡說道:「想要表達出人間很多不完美的人和事,只要能豁開,能敞開心;去接納,去包容,去應和其他人,就能找出當中的『共鳴』。」

第一次見到‎李軒‬ 的鋼琴表演,是他為福幼基金一個音樂會表演;那時的他的表演只限於在他的鋼琴前樂曲中。後來踫上另一個機緣,欣賞了他和另外一些視障人仕合演的舞台劇〈‪#‎音階起跌‬〉;他的演戲,還是在於努力演著一個舞台上的一個自己。坦白說,對於他作舞台嘗試是鼓勵的,但那內藏了很多對這個劇各位演員要克服非一般困難的一份包容。直到今日見他完全融入在戲裡,與其他專業演員同步感應舞台的節奏;這一個進步大大的跨前,幾乎能脫了「視障人仕飾演視障人仕」的框框;很替他高興!他是一位視障音樂家,也能發展出舞台演員的演技水平,這每一步走來實在太不容易!

這劇中,他雖然仍然在演一位視障的鋼琴調音師,好像離不開鋼琴和看不清楚;可是今次劇本為他度身訂造的角色不單不再強調視覺的缺撼,還強調了他的看不到,心思卻更清更敏,是個睿智的阿凡提。他在劇前段一直都很自如地在鋼琴前彈奏、調琴、跟音樂老師祥龍(Elton 劉浩翔飾),或跟Sophia (陳明恩飾) 對話著;直到劇中段,要救被困的祥龍和Sophia,才表明他其實具有視障的困難。我相信很多觀眾要不是早就在廣告中留意上劇中這細節,也會跟劇中Sophia 一樣,看到Schroeder(李軒飾)把伸縮視障杖拿出來時的驚訝一樣無異。

事恰湊巧,因為 iStage ,也踫巧早前另一個音樂劇《The Bluebird of Happiness》我能看到明恩在短短三年不到的時間中,幾個舞台劇中的表現分別,進步越見明快;無論是演出時肢體動作表現比前自然多了,對應動作多了,面部表情也不再「外籍人仕」的常法了,就連咬字的清楚和玲瓏都可以跟很多資深演員比拼都不遜色。可以肯定這只會是用功的結果,Elton 所編寫的劇,對白向來都快板,演員對話交波要快及準,才能出到效果牽引觀眾拍案效果。劇中的角色,Sophia 有很多跟對手,尤其是祥龍,都是鬥氣話的模式,既有點強詞奪理,也要咄咄逼人。

這劇還有最重要的一群——超過半數都只是年僅小學,甚至一位5歲的小演員;可是竟然完全沒有一般兒童劇常見的,需要「遷就」孩子唸對白時的一些停頓位,或因為是孩子唸對白時接慢了的「包容」。每個小演員都跟得上,還一人分飾兩角,甚至更多。

可是啊!故事就正正在說著:一班因為各種奇怪的原因,而踫巧湊到這家「邊走邊唱」歌唱班上課的學生,遇上祥龍這位天生就是絕對音感(absolute pitch)老師因為小時候樣子生得怪趣而時常被同學欺負,而變成盲堅持唱歌只需為興趣而唱,走音不要緊,反正他為怕聽到一般人聽不到的音域而長期塞上雙耳,於是對於歌唱班學生學來學去沒學好音準也不打算修正。而另一方面,Sophia 因為混血兒,但自小樣子長得完全沒有東方人特徵而被同學恥笑,因為鬧意氣在歌唱比賽中故意選唱了不合適自己的歌而當眾走音,自責逃避而打算遠走國外不再回家。天生具有完美音感 (perfect pitch)的調音師 Schroeder  彈得一手好鋼琴,卻具有視障問題。本來大家只為在這唱歌中感到一刻自主、舒暢;卻從來沒有正式地追求在唱功上的求精……

全場笑聲、互動反應不絕,連轉場時大家也忍不住為兒童演員的「演」唱「演」奏而個別鼓掌…一片熱鬧高興!

有時候,看劇,看電影,跟聽歌也一樣;未必每次都需要有很發人深省的反思,開開心心,熱熱鬧鬧地笑一場,是娛樂,是快樂的擴張。

這說的是「共鳴」!就像一班走音樂團,各有遺憾,組在一起互補不足就成完美。看舞台劇,一班四方八面來的觀眾,在這個劇場裡,這一夜,有著歡笑的共鳴。

fb_event2


發表留言

由《沒有你…還是有你》到《相聚21克》

最先看到Facebook上有關劉浩翔 Elton 一個新劇叫《相聚21克》時,我在猜是什麼日本動漫《相聚一刻》什麼改編嗎?

看到地鐵海報,我才省起這故事——

很早很早時在藝術中心,看「中英劇團」一個名為「波老道實驗室」的一齣短劇,叫《沒有你…還是有你》。之所以留下印象,因為那劇,我和好友都被 Elton 的歌聲打動;對於一個看來看去像唸中學的男孩子,竟然在唱作上能有這麼動人的聲音,感覺有點受震動。

這的確是當年最初認識 Elton 時的感覺;下班乘車趕去波老道中英本壇的晚上,跟 Elton、Ceci、Carmen、Kearen、群仔、惠芳見面的那些片段,還是相當深刻。

在問明了 Elton 《相聚21克》就是等於當年的《沒有你…還是有你》只不過重新編寫了;於是我還是帶著陌生地坐到文化中心大劇院。 印象中除出一個「幾個舊同學去探望時發現那位死去另一半的老同學在幻覺中生活」的故事大綱,和 Elton 的歌聲;其實可說什麼都沒有記得起。

細讀劇前序,原來——

21克是靈魂重量,這個相聚變得不再是可能,或有可能無的無菱兩可,而是很確切的一種相聚的渴求。

看場刊才想起波老道實驗室那次已經是2000年,在幾近十年人事幾番新的今日再見這故事,再聽他的歌聲,感覺相當複雜。第一次簡潔故事記得都能觸動心間,今次重看不單完全沒有重複了的感覺,反而新增的枝節都更加催動及觸動了,更深心處的;確實要讚!

Elton 在序說因為這些年對人生的感受多了,在演這個角色時感受深了,其實整個故事的互扣層次在重編時也增多了。

雖然在我看來稍稍減低了醫生那「能醫不自醫」的困惑,不過,卻加入各種環境,提出了把人看成病人,還是其實自己才是病人的那個對壘,清醒還是自欺;一個個對比,變得更加叫人深入反思。

我流了很多眼淚,竟然流了眼淚——原先只不過因為太投入劇情,眼角在濕濕的;只是後面的觀眾在不斷抽泣,對面的觀眾又不斷抹淚;於是我也……

看著男主角兩行淚痕時,我忽然又笑了——想起 Elton 較早前說很享受跟觀眾同笑同泣的感覺。

同行藍藍未懂愛情,這個層次對她來說還是好深好遠,不過我可以肯定這劇,會為她將來面對愛情時,扣成某種程度的反思吧。

實在很喜歡整體佈景燈光的那種白調,雖然帶點病態,那柔柔弱弱的燈光,舒服中帶著更多無奈;佈景實在簡潔,但又藏著多變化的場景,向來都是我所欣賞。

也要讚一下裡面各位演員的表現;飾演 Ben 和 另一位 Dino 的演員都很出色;這是最後一場,當導演和所有演員站到台中間,跟大家說話時,我提醒藍藍看一下剛才正滿口粗俗的 Ben,和一身舉動就跟古惑仔賣翻版DVD無異的 Dino時,她都驚訝了;原來演員在表演時可以有那麼大的變化,簡單地說:「上身了!」Ben 做得很放,Dino 雖然戲份表現遠不及Ben,卻也沒有給比下太遠,值得一讚。

兩位女主要演員靜雯和阿思,都恰如其份;不過佩雯的對白速度好像有點慢,可能是相對其他的演員的對比罷了;也許只是導演想讓佩雯得出一種與世隔膜的不對步伐吧。

整體其實相當流暢也很令人舒泰;後部帶觀眾進入那對衝的,層層的人生對比陣中,無奈與唏噓,真實與幻覺,正常與不正常,與世與遺世,自欺與欺人;懂得失去了其實從來沒失去過,與失去了才懂得去珍惜;都教觀眾一層又一重不斷的反思,在心底裡翻拉出平時沉澱著密封著的重重壓力吧。


原文記於:別緻BEE | 28/09/09


1 則迴響

iStage 編劇班

這是一篇感謝文!

感謝 iStage 的兩位藝術總監 劉浩翔 Elton 及 鄭至芝 Gigi,一直鼓勵我,也讓我有機會重新拾起筆(當然,其實是敲鍵盤啦) 寫劇場故事。

這是一份重燃的夢想——

1987年,根本不知天高地厚,向救世軍蝴蝶村青少年中心的中心主任提出開辦一個劇團;而竟然中心主任「老竇」(當年我們幾個小伙子都這樣稱呼他)一口答應全力支持,找來在英國跟林立三先生一起學戲劇表演的,他的老友 Chris 老師來教我們幾個對戲劇幾乎一竅不通的演編導,還是以當時在本地還未流行的小組合作自由創作模式。

我們自行去招募,去游說在學的、已在職的…終於組成了一個「展匯劇社」。沒有遠大目標,沒有必定的演劇發展路程;只為學習、享受。

感恩「老竇」對我們的全力支持不止於場地、師資、學習資助;還親力親為替我們推廣,找公眾演出機會。結果,他連結了勞工處,找我們合作,在屯門屋村裡的空地以街頭劇模式為他們宣傳《勞工法例知多少》。

每星期的上課,我們學的很多,卻只顧貪玩,上課雖然專心,後來真正能運用開來的其實極少。頂多我和另一位夥伴多年來在看舞台劇上有所得益吧。

事實呢?

不!回顧多年來,事業上所使將開來的人際關係、演說技巧、團隊會議中作整合、總結決定、甚至親子育兒……全都有沿源戲劇學習中所得到的原理與實踐。曾經有很多朋友聽後都笑說:「這會不會是妳太堅持在這個框框中罷了!」然而,在學習過戲劇的,或在學校也曾參與過舞台劇的;就會明白我指的。

年少輕狂,隨寫如流;從來不知何為腦便泌,更不明寫劇章法。隨心而為,學到什麼,想到什麼就寫什麼。小組創作,集眾人腦袋,便是諸葛,何有困懼?於是曾被喻最快手編劇。劇社別散,人又落到最市井的世界中混沌而忘心裡何思何想,日日趕為營生;每提及戲劇,只嘆:「這些呀,年輕時代玩意吧!」

認識劉浩翔廿年了,近年與他夫婦接觸加多,他偶爾就對我說:「寫!著手構思故事,是好是壞都要開手去寫,當練習,很快妳就可以重新掌握了。」丟下快齊整三十年,可以嗎?我真心的懷疑。

他召我入伍:來!上我課,把年輕時代的妳喚回來!

然後,我進入另一個混沌……這麼難啊!要重新學的那麼多!我真的可以麼?

不過,感謝他,悉心教我們一班同學,把我們那些最初不經大腦只求草草交功課的文字都細讀,拆解,反分析給我們;引導大家丟開陌生的距離,去分析討論彼此在寫劇本時所犯的、或所獲的。

在商業世界當管理這麼多年,太了解這顆心的難得;不單是為師的一份魄力,更兼附著我們這些學員都不是學生一輩了,我們日常所顧慮的有必要無必要的都太多;在沉重的日常編導演工作中,還是那樣細微注意著我們單一進度、感受與得著;就是難上難。

很享受的課堂,當年那少年時代不知天高地厚的少女別緻在這課裡的確被召喚了!也感謝有緣一起上課的同學們!Poling, 月明,Amy,Japan,輝)

(照片不人齊,祈望很快大家再聚,人齊再拍)

2015-11-03 14.01.46-1

後注:很想念「老竇」陳敦亮先生,也忽然很想念 Chris 老師 (記憶中曾提過,好像是在長沙灣天主教英文中學教學);當年太年少,不懂感恩,多年失去連絡;望還能有緣一聚。(我知道對我來說,登 Blog 比報更有效;因為我有一班愛我支持我的朋友,會見字幫我留意,對嗎!)

 


發表留言

韓楓遊:夜機

同行好友A工作,近年大多機構都人手緊絀;為了出遊;大家想盡量爭取最大同遊時期,工作先得要安排得當,大家都得盡最大努力榨出時間;最後我們選了韓亞航空的夜機,爭取多一天出遊時間。

除出飛歐洲,我還是首次飛半夜的航機。

這天,我也很趕;是 iStage 劉浩翔老師開辦的編劇班最後一節課,我要最早得在晚上十時才在上環文娛中心下課。為免交通失誤,我在上課前就將行李箱寄運到香港機鐵站去。

這節課上得很興奮,這課程不算什麼很正規的課,卻也是我最喜歡的模式。互動的多,小組合作及研討的多,啟發的多;這課完了,幾位同學都依依不捨,相約再會。

我得在宣佈下課前跑著去機鐵站,坐上直趕機場的列車;那邊已經有兩位好友在等著我——好期待的每年一遊,要出發了。

三位太太出遊,當然要先得老公們的支持。新一代夫婦可能不覺得這個很重要,但對於結婚廿年以上的,另一半的支持如果是零的話,那可是很惡劣的關係;相反是支持的話就絕對錦上添花。

我們這一代的太太,其實都是多年工作婦女,跟再上一代需要丈夫經濟上的支持是有點不同;可是,想想一家主婦要出遊幾天,家裡一切運作都得預先作些安排,重點是孩子們的學習、飲食、家居安排…等等。我是較幸運的一個,我一直得到非常大的自由度,我向來只需交待一聲,外子與孩子都獨立,自動接上替補;不過這閨密遊,是一種非必要事項;大塊鼓勵幾個女人無事多聚好好去玩,這些說話勝過一切甜言蜜語。所以,我這行擔心的反而是我近年所種植的九層塔與薄荷葉。

然而,在我們這一代,另一半有時已經不限於家裡那位,工作上也有「另一半」(合作者 / 隊員們);總而言之,好好珍惜與友出遊機會,年紀越大,顧慮越多,困難越多;包容、欣賞、互相幫忙、多些遷就絕不能少。

?

快樂旅程,是一種關係昇華的其中一種渡化過程。正如多少情侶過不了一起旅遊而在回程後分手的一樣,這種在外遊中共患難的歷程,從來都不會少,不能一起克服就不能再往下前進。

這次旅程第一個關口就是:究竟幾時才踏出機場呀?!

過夜的航機,大家比預期中更不能睡;我堪稱是任何客機,直背座位,兩旁都擠個美國大肥佬;都能勉強自己斷斷續續地寐片刻那樣。不過今次真的太糟糕。沒錯航機很新淨,新得甚至所有設備都像發光。用的光源也很強;好吧,我已經取出很少需要上場的眼罩。可是,航機細,聲音很迴響,雖已沒有人在大聲說話,空中服務員也很小心翼翼 (論這方面水準已經勝過CX) 可是,還是不能屏除聲音。也因為航機細,不設個人視像屏。音樂選曲頻道太少,選曲也不太適合安眠。

三個女人吃飽了,喝了整罐韓國啤酒 (竟然沒有其他酒精類提供),都睡不了。

下機了!眼睜睜地,面浮浮地,一臉疲乏。

很氣餒——不!振作!渡假啊,什麼是重點?

要靚!

12191809_10153315359881896_7020773837620344360_n

被老朋友們笑問我們這三個這趟是否去韓國整容;真的不說不知,在機場發現這個櫃檯——所有美容美肌整容整形……服務資訊全備,真是嘆為觀止!這個令我連想到香港,聽說很多內地產婦來港產子只不過因為醫療的安全性,那些專為這些產婦服務的經紀員安排一連串的醫生會診、產前檢查、產前學習班、生產醫護安排、月子服務……不也是一種可以發展開去的新跨國產業嗎?(這在我上次手術期間,手術室一位醫護人員也跟醫生在討論有關他們醫院將新加設產房設施時也提到過。) (這當然要先解決當中可能涉及的一些香港居留及公民權利。)

大塊見我遲遲未報平安,打來問我狀況,我報告:0530到埗,0630先填完入境卡,行李都被人丟出行李輸送帶外了,標板上航機資料都被刪掉。可是,0730 還在機場挑早餐點,0830 還沒搭上機場快線列車啊!

三個女人的行進,慢得誇張。之前還在擔心那麼早到機場,會有車去市區嗎?結果我們換好厚衣,整好妝容,吃飽了早餐,搞好了當地手機網絡……人家都上班時間了啦!


發表留言

iStage 的大報復

說的是今日葵青的黑盒劇場 iStage 作品《大報復》。

很多人認為小劇場很多都是試驗性質,場地小空間小,場景一定不會講究;甚至認為這些都是小劇團作品,不夠卡士;就斷論都是沒什麼瞄頭的作品。

但小劇場是我偏愛的,由中英劇團當年的「波老道實驗室」開始,我就對這種小實驗劇場有了一種特別的感覺。

實驗,沒錯有種當白老鼠的錯覺;但何妨?這不入口,不影響性命安危的!在大劇院買票進場的,不見得每齣都拍案別絕;對不?!小本經營,只要是班底質素好,就能形成是一個創意或創新性高的作品。

當然,我有時也喜歡大劇團大舞台的劇目;那些,我比較會帶著更高的期望——華麗別致的衣飾,細膩的、有深意故事,機關多變舞台設計……等等等等。

但對於小劇場,我希望得到的,是拳拳到肉的感覺——輕快明朗的劇本節奏、簡單直接生活化的台詞、坦率簡潔但多功能的佈景。因為作為一個觀眾,小劇場座椅空間不舒適啊!可是,視線範圍是那麼清析那麼接近,聽的對話都是那麼真實相近。

導演劉浩翔,很擅於處理小劇場;我不是說他對於大製作不擅長,而是底從「波老道實驗室」他自編自演自彈自唱的「相聚21克」時,已經對他所編的那種人性之間的告白,有一種特別鍾愛。現代化的、都市的、顯白的、精警的;就像隨時在身邊發生著的小故事

《大報復》是一個認為得不到家庭的愛、不擅於社交、樣子不討好、沒事業的中女,覺得生活無望生無可戀,決定尋死。因為是一個追求完美的性格,就在尋死前編排好死亡的每個小節,包括為每一個人留下一封遺書,指責收信人對她的不好,以作為一種報復。

誰知世事難料,就在編訂為的尋死的那個平安夜;出現了點意外,她重遇曾經勉為其難地拍拖兩個月,但當中毫無戀愛感覺的前男友,大家在各懷心事中喝了幾杯,一覺醒來,這男竟然同睡了一床,而且還錯過了自殺的編程。這真糟糕,那些遺書都已經在前一天叫速遞送出去了;換言之,被指責的名單裡,包括包租婆、唯一的好朋友、妹妹、哥哥、還有媽媽;都收到了信,自然就以為她已自殺死了;但她沒死呀,只好面對著承擔這些被她指責的人,就她的報復而反報復了。

劇一開始,女主角就說自己已死,是靈魂向觀眾介紹身後在哭得呼天搶地的家人。刻意誤導觀眾在之後一段時間都打著個大問號,故事就由女主角說自己未自殺,但已在計劃自殺的時候展開。可是直到完場時,女主角其實還是在生時。在尾段導演還刻意安排一個轉場景中,她的一家人抬著棺前行 (棺是利用台中一張黑長檯,作為演變,有時它演繹著家裡餐檯,又演繹成女主角醒來發現睡在前男友側的睡床,也演繹了一口棺材。) 小劇場,燈光、音響都得要精準,丁點的瑕玼都難逃觀眾法眼。這劇場口多,穿梭場景與場景中,是戲院門外、小窩裡、媽媽家、酒吧……都靠一檯四椅變化著;這時,燈光就是最大的幫助。

因為報復,在準備遺書時,充滿自己的對人生的要求是怎樣的聖潔與高貴;相反媽媽偏心大哥和妹妹的愛,對她的漠視,偽善,無知;哥哥隱藏同性戀而不敢向母親大人表白為視作無膽與虛偽;妹妹終日只靠男友生活……統統都是不對。甚至包租婆對她的刻薄言語;好友對音樂的零天份;她無意間揭發前男友的女友一腳踏兩船的秘密;通通都是她認為生活中不能容的,而成為她報復信的內容。

在沒有依期死去,並得知世上也並非無人關心的新感受時,她選擇面對承受;殊猜不到這「遺書」竟然變成「幸福要多行一步」的改變;換來的是母女間的坦言交心,哥哥受到感動決定一步步讓家人接受自己的另一半,妹妹積極的找工作開展事業,好友被醍醐灌頂決定出國尋找名師認真學好音樂,前男友對她的關愛……令她重新感受人間有情,對自己理想重拾信心。

這故事背景與人物都什麼特別,平凡的人,平凡的家庭;也因為這種平凡,我們很容易共鳴,周遭就總有些這樣的人;總認為所有都不了解他,其實他從來沒打算過讓人了解。很高興藍藍每次看罷一個劇都會跟我討論;她說:「與家人,尤其與媽媽的溝通都是一種長久的習慣關係,作為父母不要祈求子女在長大後忽然好喜歡跟父母討論事情。」

劇裡用報復信擬作單向的溝通,主角用到自殺才敢向家人表白心裡所想,是那麼的竭斯底里呢。人總強調渴望被愛,等愛,不如走出第一步,去愛身邊的人,他們不懂回應,就一步一步教曉對方去釋放出愛,用不上動軏以性命去單向要脅;因為,自殺,生命結束,幸福終於來到,卻已無福消受;這才是對自己最大的報復。

 

 


發表留言

男人老狗之狗唔狗得起2015

近年很少寫劇後感,是由於覺得自己劇齡30有餘;自覺對劇的感覺有點老態;又,近年藍藍觀劇已經很有自己一套感評,母女倆結伴看劇,劇後已經急不及待在吃茶車途談過興奮。作為一個媽媽,願以足矣,滿足感恩;很多時回到家裡坐下,已再無心寫感言。

再說,看著 iStage一班舞台劇好友辛勞的過程,也越來越了解現代觀眾都不易討好;一個能令我專心一意投入在裡面,出場沒有一個疑竇;就已經是一個很好的評語。

看《男人老狗2015 之狗唔狗得起》前,很努力回想十年前看中英劇團的演出;可是,沒幾多想得起來!幾位認識多年的演員,像袁富華、盧智燊、盧俊豪,甚至在後來才認識的海潮,我能記起的片段很少,而且有些可能是被混亂了其他的劇。(畢竟那年沒閒情逸致看劇,有時看了就轉頭忘得一乾二淨。)

男人老狗之狗唔狗得起 2002

男人老狗之狗唔狗得起 2002

巴士在公路故障停了,等另一班車,趕到場地一頭是汗;還好剛剛趕上要開場了。

好吧,就當全新一個劇看,就是!

劇中以幾隻流浪狗在後巷中,原本各不相干,冷冷淡淡的各自生活。可是這日來了頭新丁,叫豬豬。

豬豬是一隻由出生開始一直在主人家養尊處優,在人類家養的生活規條下成長;以懂得在報紙上大便而自豪。誰知一朝被主人遺棄到這後巷,面對完全陌生的惡劣環境下,要勇敢面對前途,挑戰著每日生活上的改變。那幾隻原先就住在這後巷的流浪犬,因為豬豬的加入,生活也出現了大變化;因為豬豬的樂天豁達,雖或可形容為天真;但也敲起了眾流浪狗心底一份追尋狗生意義的追尋。

就在一夜,月光與遠處狗吠聲中;豬豬與其他流浪狗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召喚感應。於是牠們下定決心一起出發,去追尋這個「對面岸」的理想。於是,大家幾經艱苦,排眾難,結果有的真的不顧一切抵達對面岸,有的去到某一點覺得既然已經經歷過,那就夠了,靜靜回到原先處去。

對面岸是一種追求的代號,整個劇都將流浪狗托身在流浪漢的視覺上,雖然沒有「狗樣」可是卻很自然地讓觀眾隨著演員而進入那「可能是狗,可能是人;時而時狗,時而是人;可能久不久是狗,可能久不久是人…」狗和人合在一身;說的故事套用在流浪狗上,也同時在說流浪漢的故事;甚至其實也在說著我和你的故事;當然說的不是躺在後巷的爛箱爛紙皮的事情上。

人的生活,在一些狀況下也一如流浪漢一樣,無家可歸;這個家是指心裡安定之所。日日忙與盲,日日只麻木地為生活而活;有的心靈無托,就寄情各樣的占卜命卦古怪預知,只求探知未未,希冀將來能出現使者把自己從死寂的生活救出。劇中名為富學士的瘋狗,精神出了點問題的流浪狗;正是演繹著這號人物。被街坊老伯鎖在這後巷裡養著,每日會給這隻名為老史的老狗送盒飯和一小瓶孖蒸酒,為的就只是每日跟牠談談話;是一個都市裡的寂寞老人與狗的剪影。

10915280_10152952600417247_5204202814248555055_n

最愛四處留種,四處宣揚自己魅力無邊的阿靚是隻有蝴蝶犬種的混種狗;自以滿街都有他的後代為榮。這種人不必多說,都市中還少了這種無時無刻認為自己是萬人迷的嗎?陀地老粗惡霸,四處收「靚」結集地方勢力,其實只是利用小天聰應付生活,謀取社群崇拜;這號人物我們身邊都認識不少,甚至我們偶爾都會充任其一。不過大多數人和大多數時間,都會像劇中的另一頭名叫大力的什種唐狗一樣,勤奮工作,忠誠為我們那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沉悶勞動生活而活。

10931353_10152952600342247_6177068253227929448_n

我們對人生都或多或少有一種追尋的迷思,劇中月光中不知的遠處吠聲中:「快來跟大隊去對面岸」這種召喚,也同樣是隱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那管是安居樂業、自由民主、置業上樓、發展事業、發一筆橫財……還是尋得愛侶,或是環遊世界嘆一嘆。

追尋——無論是什麼年紀,什麼類型的人,什麼性格;只需要某一天遇上某個訊號,應對上了內心深處那觸動點,我們也許都會像牠們一樣;動身,去!

同樣,有些人會因此尋到了,過了對岸;有些在海邊踫上煙花,打消了原意,見過了,又回去了;畢竟每個人在人生的每個路口都有自己的決定,都會忽然改變決定。

這場是這劇最後一場,觀眾分享時段都問到了這劇是否目標在暗喻2014城中的政治大事?像煙花是否代表維穩?流浪狗是否暗喻佔中時期的民情?

10922844_10152952600377247_5462991021428893583_n

我個人沒有這感覺,也許不單止這劇有十年前十年後在心中暗比較;也因為很多劇都總會在不同年代裡演繹時都會套上一些當時的一些熱題。我會採較單純的看這劇;生活難,做男人更難,抗爭需要勇氣,但面對沒有追夢的人生可能需要更大的勇氣。

劇後遇上藝術總監鄭至芝 Gigi,她問及相對起之前她和劉浩翔也有份演出的 Dogs,感受又如何?

嗯!我竟然也沒有比對的感覺;愣了一下:「那劇太沉重,這劇是靈活的引起大家對人生中一些追尋的迷思;兩者除出都是人演出狗,我看不出有相同處。」

私心的,也偏愛這類一氣呵成,快板子,對話精闢,肢體動作利落的表現。舞台設計豪華一派固然吸引我,簡約但有心思,在看似無可變化卻暗又生出意想不到的變動,也是我最欣賞的。一個1小時30分鐘的舞台劇,不斷讓觀眾笑;就已經太值回票價。

要是這劇再有緣重演,我必大力推薦給一眾家有愛犬的好友!

界

 


發表留言

【別緻話訪】對舞台藝術的熱情 – 鄭至芝

 

(後序)

近期跟 Gigi 的交往,變得很親厚;並不因為她成為了 Elton 劉浩翔的賢內助。

也不因為公司出任 iStage 劇團的市場推廣伙伴。

只因為跟她有原始的女人好談的無盡話題,我們性格很相近,都是爽一派;想到就說,說了就做,做好了打個哈哈,做不好,咕噥幾句,明日又去拼博。

欣賞她,是那份對世俗錢財的不屑,但嘴巴裡又卻不斷提醒自己每一步都是艱辛走來的步伐;正是嘴裡喊窮,腦裡只會想著如何讓自己沉浸在藝術中,多做一點,哪管那件事有沒收益。

我們說話,每隔幾句都會嘲自己笨。

我們愛藝術的,都笨,卻都可愛!

喜愛她這號女人,自然是偏心點。把她和正期待的 iStage 作品 「奪命追魂 CALL」 提前,插了隊。

無它,Gigi 和我的辦公室結合,能令我信心大增。  今次的影片拍得我比前好多了吧,我是在進步中吧,不過,也是有賴背後攝影團隊給我很多意見呢。

 

此文原先於http://www.berspective.com 揭載,但2015年1月1日起,由於 Berspective 改版,別緻話訪停載 ;原文重記於這裡作紀錄。

bgi interview 3 gigi

別緻話訪:對舞台藝術的熱情 – 鄭至芝


發表留言

太陽花造型氣球

朋友 iStage 的成立人之一——鄭至芝 Gigi; 獲「2012香港藝術發展獎」之藝術新秀戲劇獎。我有幸可以被邀到場分享她這個重要時刻。

聽過她丈夫 Elton 說過,她喜歡太陽花;於是也就請 Jeff 替我構思了束氣球花,送贈這位佳人。

這晚 Gigi 把頭髮梳到一旁,額前斜斜的長留海;高高的個子穿了短裙子和高跟鞋,顯得特別纖麗秀氣。

雖然她在台上答謝詞中,提到很多親人朋友眼中都認為「演戲的工作」是「做啲咁嘅工作」(注:廣東語中不屑,那麼看來不能賺錢的營生),舞台演藝的人都是很窮的;但是,她卻覺得很快樂很豐足,尤其是有幸有相同人生目標的丈夫 ——iStage 另一位成立人,導演劉浩翔 Elotn,並肩同行。

藝術人都要具備阿Q精神,都得要樂觀去令自己繼續向前。

我認識的 Gigi 很能具備太陽花的花語: 太陽花又名「死不了」,即是我們廣東人所說 「打不死」對所愛的都有決心、沉著氣的毅力,也代表著光明與熱烈;我相信這代表著 Gigi 對舞台藝術的一顆心。

我時時都說,「打不死」就是沒輸的條件。

祝願 Gigi 繼續用熱熾的心向著光明的演藝前途邁進!

2012藝術新秀戲劇獎鄭至芝

2012藝術新秀戲劇獎鄭至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