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辣的確要經過長期訓練,這種練習並不是單求一次過辣到噴火燒胃;而是日常飲食中逐少逐少的去增加,去習慣,去感受那種由辣帶來的興奮感的層次在遞升。
在家裡當少女,家裡從來不吃辣,過年吃媽媽造蘿蔔糕加一點點辣椒醬已經是極限。婚後跟大塊四處去遊玩,他喜歡辣時的爆汗感,幾個大男人坐街邊吃炒蜆炒螺,頭頂至胸前汗如雨下,他們卻大叫過癮。
後來我愛上吃泰菜,苦於難約飯腳,這個鍛辣期拖得好長。加上藍藍還小,帶小孩不應吃辣;吃些少辣這回事,成為刻意相約好友的特備節目。這些好友嘛,都是些「拼死為朋友」心態。
好友的前度喜歡吃辣,有段時間誓將一碗好端端雲吞麵將辣椒油染紅;我看著就心驚。當時家裡就為這位幾乎每週末都來孵麻將檯的仁兄備買辣油。可是,幾年後,他胃出事了,不能再吃辣。所以啊!這還是不能太用力,過了頭,對自己無好處。
不過,華南地濕,稍慢練習偶然為之,則心脾都有好處。我自小濕熱胃寒;受了好多年長時期打噎之苦。最後都是開始吃辣給根治了。可是,我則還是停留在輕度辣,少辣恰宜,剛好在冒汗、能回味,身會滾盪反應;就夠!而且,我還是愛嚐不同的辣源或拼合後所帶來感覺變化的那個階段。
之前與兩好友去泰國玩了幾天,專程上了一節泰菜課。《傻泰遊:學造泰菜的七道風味》回家興致勃勃,幾個女人又試著造。我可能因為有大塊這個大肚皮支援,算是練習過幾次。只是藍藍每次都怨說太辣,腸胃受不了 (她還在初練吃辣中,程度只比日式甘味咖喱好一點點)。
這晚專程去準備了一席自家泰菜,冬陰公其實是超額成功,只是加上其餘三味都是辣;公主大人先是讚個湯很好,但已超過極限了,再來那些就辣得沒心情吃 (反正前兩天,才造過柚子沙律給娘家吃,這天是故意再造一次加了辣的給大塊先生品嚐)。
好吧好吧,下次只能逐餐單一辣項練習好了!
Facebook 上好友見狀,紛紛來問我這麼多料的冬陰公食譜分享。我也就將泰菜老師教的列出來,加了我的備注;大家也來試試吧!
Tom Yam Kong 冬陰公 (4位用)
材料:
- 大蝦數隻,或素食者用 / 加配: 鮮草菇 4隻 與滑豆腐一大磚
- 香茅 2條 切厚段
- 南薑 4厚片
- 非洲檸檬葉 3片
- 指天椒 2-4顆 (我通常調整為劏開洗走所有椒銀)
- 雞肉 (素食或以什蔬代之) 3杯
- 蕃茄 1個切片
- 洋蔥 1個切片
調味:
- 魚露 2湯匙
- 豉油 2湯匙
- 椰棕糖 1湯匙
- Tamarind 酸豆汁 1湯匙
- 檸檬 / 青檸汁 1湯匙
- 辣椒油 1湯匙 (我通常調整為 2茶匙)
上菜前配飾 (打碎 / 搗爛):
- 芫茜 適量
- 青蔥 適量
- 椰子奶漿
造法:
- 先將蝦剝好殼,但留尾,只去頭去腸。(不過我也有見餐廳連蝦頭一起放入煮,應該除食相更好看也會增加蝦的味道。)
- 將香茅、香料類材料放入鍋中,沸起,加入除出蝦以外的其他所有材料,煮沸 3-5分鐘。
- 加入蝦多煮 2分鐘。
- 分碗,加上菜前配飾。完成
注:圖中這次,我更加入金菇 (跟所有材料入鍋)、青口 (跟蝦入鍋),並將其中半個蕃茄角切,青檸角切放入湯裡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