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緻 BEE (神戶寶莉阿姨)

追求每天生活中一點別緻


發表留言

第一件手造小皮革袋

近年見很多朋友都去學做皮革用品,早已致勃勃;但身邊沒有對這產生興趣的朋友,於是只好一直擱著。反正那看來毫不輕易,單是看到那些重形工具;又鑿、又鎚、又砂紙、又木磨……已經怕怕。

必手作而在Facebook 中認識有一群手作交流的網友。

其中一位,因得到一批免費碎料,於是組學習班,讓更多人學習製作皮具;她叫 Joey,有本身專業,輪班工作;教學只為將自己對這項手藝的熱情跟其他人分享。

使用的場地不算好;大熱天,在沒有空調的房間裡,堆著十個學員,同在一張工作檯上,一起打磨皮緣,一打打縫孔……此起彼落;甚至,工具也是兩人共用一套,。

一天八小時去完成一件作品,老師一直催趕著進度。

但有的是一份熱情,和一份共同的決心;雖然班裡的學員都是這天才認識。

有時候,我們未必真的需要一個很完善的地方,也並不需要付出就計較課堂提供出來的特料、師資、環境……等等的表面價值。

我很久沒有像遵天,在室內長時間地流著汗;然而,除出剛開始時,汗大顆顆在背上爬,和快要結束課堂準備回家晚飯的那刻;中段我彷彿對我的汗珠沒有怎麼的留意。

大家都只為眼前那件作品專心一意。

my first leather work

my first leather work

我指頭痛,完成不了;而且還決定回家把自己另一項物料 JEWCLAY 加上作品上面,因為那正前面有我做得不好的小瑕疵。

加上了 JEWCLAY 的珠寶扣,我的第一件皮作品,是不是變得有型有格又華麗呢?這個小袋,大小正是為板腦而設,所以這個小包包就成為我的 SAMSUNG Note 10.1 的公事包。

my first leather work with JEWCLAY

my first leather work with JEWCLAY


發表留言

電子智障培育

朋友是個孩子品格培育專家,這日我們跟另一位已經身為兩子之父的 Jeff Wong 老師閒談;朋友努力為 Jeff 解說怎麼為之怪獸家長。

提到見過有家長,把剛會坐的孩子面前,整天放著一台 iPad 給他,說是新科技的優先學習,還把聲浪調得很大。 我們接上也稱這種情況在餐廳常有發生,車廂中也有把孩子抱在膝上,但為了讓他安靜,把偌大的耳機罩著他耳朵,把手機放在他面前播。

這會出現什麼樣的孩子成長問題?

孩子會被長期慣於單一接收狀態,不必理解,不必過濾、不必思考。

問:「不是早一點給孩子接觸世界才會學得比人家快嗎?要接觸世界有什麼比百科全書懂更多?當然是今時今日人人一台的 iPad 啊!」

這叫鎖定視線限制接收範圍,不是接觸啊!

首先,耳機的過份短途直送他還沒有長好的耳窩神經的聲浪,是會一種隱性破損孩子聽覺神經的發展。

問:「我們把聲浪調很低,只為他在公眾地方安靜不要騷擾其他人。」

本意好,但拿孩子的健康發展來當賭注,值不值?!而且,要令孩子安靜,其實還有很多方法,何必只為自己一時的安靜而選這個有害的呢?

問:「我們小時候也都總被家長罵是撈著電視汁來長大,就是不撈著電視汁,總也會開著電視,看著廣告啊;也就不見太直接害處!」 (注:電視汁,意嘲指眼看著電視來進餐。)

從前電視的廣告送遞一個訊息的速度大概十秒,而現在,在iPad或手機的一個訊息是三秒!從前我們從飯桌看過去電視機的距離最少有5英尺吧 (注:5英尺約1.5米);現在呢?請問你那寶貝孩子的眼睛距離 iPad有多少…..厘米?

還有一樣最重要嚴重損害或嚴重延誤發展的,是孩子的分析能力、資訊過濾整合能力;簡單被蓋括到思考吧。但觸摸實物的觸覺呢?與人接觸的感覺呢?

經過我們現世代最偉大,最自豪的科技產品,我們賠上的是將來孩子只能從3秒把所訊息平板板的展示灌入他們腦海;把所有本來需要用他的感官在長時間中逐少累積、濾化、沉澱的人生基本經驗,變成只會快速被灌下大量不需思索、不需選擇、不需感官的「速食硬訊」;那麼,我們孩子的將來跟一具被灌資訊值的機械人有何分別?噢!是有的,機械人有個金屬殼,我們的孩子有個敗絮多病身軀。

專家朋友說:「這些對現代家長可能還是說遠了,最低限度,這些家長請自問自己是否可以長期以3秒基本速,不停搖著身舞動著 (擬似平面流動資訊廣告等的動畫面) 去保持吸引孩子的專注力,因為將會進入,非得如此,孩子根本聽不進去任何家長閣下的說話了。」

這些電子產品,是學習之源?還是學習障礙之源?!

Web Source: http://nypost.com

為了孩子,還是只為讓作為看管孩子的家長多一點逸勞呢?請三思!

作為一個家長,女兒今日之有幸被老師讚曰有比同齡對身邊人和事往往有更深體會有更多的人間觸感;全因她的學習來

自我們只鼓勵她用手去觸摸、用眼去觀察、用心去探索。她小一開始可以自行管理她的個人電腦,我們從來沒有下過任何家長監察的軟件,也從來沒有制定過她使用電腦的學習和遊戲比例,但我們由最初定下兩個重點:

1) 電腦是一個工具。所以,爸爸的電腦、媽媽的電腦是我們的工作時的輔助工具,不是遊戲機。她的電腦是她的學習工具,可以兼有遊戲配件只為讓她更容易快樂地學習和適應使用。

2) 因為視覺適應和隨著她成長的協調,面對電腦必須有固定時限,目的是不能讓工具損害健康;這是在教學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最初步道理。也在規劃著孩子對使用物品的重視和自律性,我們會跟她協定一個時間,時計設定響鬧,就要停止,轉換進行其他項目,例如吃吃茶點、做些大肌肉運動、玩玩具、畫畫塗塗……

有時我會說:「完了用電腦,就過來跟媽媽談談心。」這個項目是一個訓練,即是說,在這個時間所協定的,同時是一個親密的習慣,也是一個永遠的地位,電腦永遠不比跟媽媽說話重要,要學會放下電腦,媽媽在等著跟妳說說話兒。

現在她長大了,有時趕功課,埋頭在電腦裡;我也會說:「出來在沙發陪媽媽看一下電視。」她可能會答:「我在忙耶。」但最終一會後,她還是會放下她的電腦,走出來陪著看一會;因為心底還是知道,這是一個很樂意遵行的溫馨提示「要休息了!」

而事實上,女兒在中學的電腦科都獲名列前茅。八歲開始她第一個 hotmail space,九歲成為以香港書寫文自己使用九方撰文的香港少數兒童博客。現時她保持管理兩個Visal Arts 的年青交流論壇。 這証明什麼?從來不會單純地沉醉在電腦世界,卻並不代表不會使用它。

當然孩子成年了,我也會出現在餐廳吃飯等上菜時,自然地埋頭我的手機中;這時,輪到她提示:「媽咪,我坐在妳對面耶!」我也就乖乖放下。

朋友,你們有時在手機訊息叫我幾次我沒回應,通常就是正在處於這種時間中。

今日的家長都受過良好教育,難道還要回到「求神茶保我孩健康病除」都相信的水平去嗎?我們現在,不是正用著「求板腦手機保我孩聰穎高智」的相同愚眛嗎?

家長們,希望你們將來跟孩子的關係都能用我現在經過十八年培育而成的「溫馨提示,點到即效」關係模式。 由今日開始,就從源頭去好好思考這些電子科技為成年人帶來的方便,而同時為未來世界的主人翁帶來的智障培訓。 有些大錯已經在迅速羊群種下惡因,是時候醒悟,臨危勒馬了啦!

提議延伸閱讀文章: 10 Reasons Why Handheld Devices Should Be Banned for Children Under the Age of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