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很少寫劇後感,是由於覺得自己劇齡30有餘;自覺對劇的感覺有點老態;又,近年藍藍觀劇已經很有自己一套感評,母女倆結伴看劇,劇後已經急不及待在吃茶車途談過興奮。作為一個媽媽,願以足矣,滿足感恩;很多時回到家裡坐下,已再無心寫感言。
再說,看著 iStage一班舞台劇好友辛勞的過程,也越來越了解現代觀眾都不易討好;一個能令我專心一意投入在裡面,出場沒有一個疑竇;就已經是一個很好的評語。
看《男人老狗2015 之狗唔狗得起》前,很努力回想十年前看中英劇團的演出;可是,沒幾多想得起來!幾位認識多年的演員,像袁富華、盧智燊、盧俊豪,甚至在後來才認識的海潮,我能記起的片段很少,而且有些可能是被混亂了其他的劇。(畢竟那年沒閒情逸致看劇,有時看了就轉頭忘得一乾二淨。)
巴士在公路故障停了,等另一班車,趕到場地一頭是汗;還好剛剛趕上要開場了。
好吧,就當全新一個劇看,就是!
劇中以幾隻流浪狗在後巷中,原本各不相干,冷冷淡淡的各自生活。可是這日來了頭新丁,叫豬豬。
豬豬是一隻由出生開始一直在主人家養尊處優,在人類家養的生活規條下成長;以懂得在報紙上大便而自豪。誰知一朝被主人遺棄到這後巷,面對完全陌生的惡劣環境下,要勇敢面對前途,挑戰著每日生活上的改變。那幾隻原先就住在這後巷的流浪犬,因為豬豬的加入,生活也出現了大變化;因為豬豬的樂天豁達,雖或可形容為天真;但也敲起了眾流浪狗心底一份追尋狗生意義的追尋。
就在一夜,月光與遠處狗吠聲中;豬豬與其他流浪狗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召喚感應。於是牠們下定決心一起出發,去追尋這個「對面岸」的理想。於是,大家幾經艱苦,排眾難,結果有的真的不顧一切抵達對面岸,有的去到某一點覺得既然已經經歷過,那就夠了,靜靜回到原先處去。
對面岸是一種追求的代號,整個劇都將流浪狗托身在流浪漢的視覺上,雖然沒有「狗樣」可是卻很自然地讓觀眾隨著演員而進入那「可能是狗,可能是人;時而時狗,時而是人;可能久不久是狗,可能久不久是人…」狗和人合在一身;說的故事套用在流浪狗上,也同時在說流浪漢的故事;甚至其實也在說著我和你的故事;當然說的不是躺在後巷的爛箱爛紙皮的事情上。
人的生活,在一些狀況下也一如流浪漢一樣,無家可歸;這個家是指心裡安定之所。日日忙與盲,日日只麻木地為生活而活;有的心靈無托,就寄情各樣的占卜命卦古怪預知,只求探知未未,希冀將來能出現使者把自己從死寂的生活救出。劇中名為富學士的瘋狗,精神出了點問題的流浪狗;正是演繹著這號人物。被街坊老伯鎖在這後巷裡養著,每日會給這隻名為老史的老狗送盒飯和一小瓶孖蒸酒,為的就只是每日跟牠談談話;是一個都市裡的寂寞老人與狗的剪影。
最愛四處留種,四處宣揚自己魅力無邊的阿靚是隻有蝴蝶犬種的混種狗;自以滿街都有他的後代為榮。這種人不必多說,都市中還少了這種無時無刻認為自己是萬人迷的嗎?陀地老粗惡霸,四處收「靚」結集地方勢力,其實只是利用小天聰應付生活,謀取社群崇拜;這號人物我們身邊都認識不少,甚至我們偶爾都會充任其一。不過大多數人和大多數時間,都會像劇中的另一頭名叫大力的什種唐狗一樣,勤奮工作,忠誠為我們那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沉悶勞動生活而活。
我們對人生都或多或少有一種追尋的迷思,劇中月光中不知的遠處吠聲中:「快來跟大隊去對面岸」這種召喚,也同樣是隱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那管是安居樂業、自由民主、置業上樓、發展事業、發一筆橫財……還是尋得愛侶,或是環遊世界嘆一嘆。
追尋——無論是什麼年紀,什麼類型的人,什麼性格;只需要某一天遇上某個訊號,應對上了內心深處那觸動點,我們也許都會像牠們一樣;動身,去!
同樣,有些人會因此尋到了,過了對岸;有些在海邊踫上煙花,打消了原意,見過了,又回去了;畢竟每個人在人生的每個路口都有自己的決定,都會忽然改變決定。
這場是這劇最後一場,觀眾分享時段都問到了這劇是否目標在暗喻2014城中的政治大事?像煙花是否代表維穩?流浪狗是否暗喻佔中時期的民情?
我個人沒有這感覺,也許不單止這劇有十年前十年後在心中暗比較;也因為很多劇都總會在不同年代裡演繹時都會套上一些當時的一些熱題。我會採較單純的看這劇;生活難,做男人更難,抗爭需要勇氣,但面對沒有追夢的人生可能需要更大的勇氣。
劇後遇上藝術總監鄭至芝 Gigi,她問及相對起之前她和劉浩翔也有份演出的 Dogs,感受又如何?
嗯!我竟然也沒有比對的感覺;愣了一下:「那劇太沉重,這劇是靈活的引起大家對人生中一些追尋的迷思;兩者除出都是人演出狗,我看不出有相同處。」
私心的,也偏愛這類一氣呵成,快板子,對話精闢,肢體動作利落的表現。舞台設計豪華一派固然吸引我,簡約但有心思,在看似無可變化卻暗又生出意想不到的變動,也是我最欣賞的。一個1小時30分鐘的舞台劇,不斷讓觀眾笑;就已經太值回票價。
要是這劇再有緣重演,我必大力推薦給一眾家有愛犬的好友!